《大方脈》~ 雜病心法集解 卷三 (8)
雜病心法集解 卷三 (8)
1. 治法
治內傷熱中,熱傷元氣,脈虛大而洪,頭痛時作時止,夾表熱而自汗心煩,氣虛不耐勞碌,氣不蒸化,口渴飲少,表虛失衛,畏寒惡風,氣乏不周,懶言倦怠,動則喘促上氣、不足息者,主以補中益氣湯(見理氣門)。加味法:如兼陰火乘陽,燥熱晝甚者,加生地、炒黃柏以補水救陰;若兼陽熱,晝夜心煩,宜瀉火安神,煎湯吞送硃砂安神丸(見理血門)。
治內傷清氣下陷,濁氣上乘,清濁相干而兼濕熱,二便不調,飧瀉膿血,主以調中益氣湯(見理氣門)。
白話文:
治療內傷熱盛,熱傷元氣,脈搏虛弱有力又浮大,頭痛時發時止,伴隨表熱自汗心煩,氣虛乏力,勞累不耐,氣機不暢,口渴但喝水不多,表虛失衛,畏寒怕風,氣虛不足,懶言倦怠,活動後喘息氣短,呼吸不暢,以補中益氣湯治療(見理氣門)。
加味法:若兼有陰虛火旺,燥熱白天加重,可加生地、炒黃柏滋陰降火;若兼有陽熱,晝夜心煩,需清熱安神,煎湯服用硃砂安神丸(見理血門)。
治療內傷清氣下降,濁氣上升,清濁相干又兼有濕熱,大小便失調,飲食不消化,腹瀉膿血,以調中益氣湯治療(見理氣門)。
治內傷氣虛,濕多熱少,遏抑清氣,不得上升脾胃,身重而痛,倦怠懶食,口苦舌乾,大便不調,小水頻數,洒洒惡寒,慘慘不樂,面色不和,陽氣不升,主以升陽益胃湯(見理氣門)。
治前症有因熱多濕少,陰火困脾,陽氣不得上升脾胃,而成以上諸症者,服補脾胃瀉陰火升陽湯(見補養門)。
以上三方隨症加減,俱同補中益氣湯。
治夏令內傷,暑少濕多,腰以下痿軟,難於轉動,行走不正,兩足欹側者,主以清燥湯(見潤燥門)。
白話文:
治療內傷氣虛,濕氣重而熱氣少,導致清氣受阻,無法上升到脾胃,身體沉重疼痛,容易疲倦,食慾不振,口苦舌乾,大便不調,小便頻數,經常感到發冷,心情鬱悶不樂,面色不好,陽氣無法上升,主要用「升陽益胃湯」(見理氣門)。
治療上述症状,如果原因是熱氣重濕氣少,陰火困擾脾胃,陽氣無法上升到脾胃,而導致上述症状,可以服用「補脾胃瀉陰火升陽湯」(見補養門)。
以上三種藥方,可以根據實際情况加減用藥,並且都可以在藥方中加入「補中益氣湯」。
治療夏季內傷,暑氣少濕氣重,導致腰部以下軟弱無力,難以轉動,走路不穩,雙腳歪斜的人,主要用「清燥湯」(見潤燥門)。
治長夏濕熱炎蒸,暑多濕少,身熱自汗,口渴心煩,倦怠少氣,小水短澀,大便稀溏,惡食,脈虛者,服清暑益氣湯(見清暑門)。
治肌熱,表熱,四肢發熱,骨髓中熱,熱如火燎,捫之烙手,此因血虛及胃弱遇食冷物,抑遏陽氣,鬱於脾土,服升陽散火湯(見瀉火門)。
治內傷火鬱,身雖有如前烙手之熱,而反惡寒,脈來沉數者,此因火鬱肌里,內熱外寒,用火鬱湯發之(見瀉火門)。
治內傷寒中,水來侮土,寒濕為病,腹脹尿多,流涎流涕,外則足軟,脾、脊、腰、背、睪丸牽引悶痛,如脾胃寒濕,氣尚實者,服白朮附子湯;若脾胃寒濕而氣虛者,用理中湯加附子、茯苓、蒼朮(俱見祛寒門)。
白話文:
治療長夏濕熱炎蒸,暑氣多濕氣少,身體發熱自汗,口渴心煩,倦怠乏力,小便量少且澀,大便稀溏,食欲不振,脈象虛弱的人,服用清暑益氣湯(見清暑門)。
治療肌膚發熱,表面發熱,四肢發熱,骨髓發熱,熱度如同火燒,觸摸時燙手,這是由於血虛以及胃弱遇冷食,抑制陽氣,鬱積在脾土所致,服用升陽散火湯(見瀉火門)。
治療內傷火鬱,身體雖然有像之前燙手那樣的熱度,卻反而怕冷,脈象沉而數,這是由於火鬱積在肌膚內部,內熱外寒,服用火鬱湯(見瀉火門)發散它。
治療內傷寒邪,寒邪入侵脾土,寒濕成病,腹脹尿多,流口水流鼻涕,外觀則腳軟,脾臟、脊椎、腰部、背部、睪丸牽引悶痛,如果脾胃寒濕,氣勢尚且實者,服用白朮附子湯;如果脾胃寒濕且氣虛,服用理中湯加附子、茯苓、蒼朮(俱見祛寒門)。
治脾胃寒濕,形氣俱虛,氣乏食減,喜食熱物,面色青黃,腹痛腸鳴,流涎吐冷,大便清溏,氣腥不臭,但用理中湯加味治之(見祛寒門)。
治脾胃俱虛,飲食減少,過時不化,反飽脹悶,面色痿黃,肌肉漸瘦,軟困無力者,法當平補,常服資生丸(見補養門)。
治內傷門胃強脾弱之症,蓋胃強,所以能食;脾弱,則不能消化,致食後腹痛腸鳴,飧瀉暴注,完穀不化者,長服消食健脾丸。
治脾胃兩虛,不思飲食,即少食亦不能消化,瀉下完穀者,服開胃進食湯。若因傷食停滯,則用平胃散加味治之,或服消導二陳湯。
白話文:
治療脾胃寒濕、形體和氣息都虛弱,氣力不足、食慾減退、喜歡吃熱的食物、面色青黃、腹痛腸鳴、流口水吐冷痰、大便稀溏、氣味腥而不臭的症状,可以使用理中湯加味來治療。
治療脾胃都虛弱、飲食減少、吃過食物後不能消化反而感到飽脹悶悶不樂、面色萎黃、肌肉逐漸消瘦、軟弱無力的人,應該採取平和補益的方法,長期服用資生丸。
治療內傷導致胃氣強盛而脾氣虛弱的症狀,由於胃氣強盛,因此能吃東西,但脾氣虛弱,則無法消化食物,導致飯後腹痛腸鳴、食慾不振、暴瀉、食物殘渣不能消化的症状,需要長期服用消食健脾丸。
治療脾胃都虛弱、不思飲食,即使少量飲食也無法消化,導致大便稀溏排泄食物殘渣的症状,可以服用開胃進食湯。如果是因为食物积滞停留在胃中,则可以用平胃散加味治疗,或者服用消導二陳湯。
治因傷醇酒厚味,濕熱內釀,痞脹不食,嘔噦噁心,吞酸噫氣,大便黏臭,小水短赤,飲食愛冷,口舌生瘡者,服清胃理脾湯(以上俱見消導門)。
白話文:
治療因為過度喝酒和吃重口味食物導致身體內部積聚溼熱,造成腹部悶痛、不想吃東西、想吐、感到噁心、口中發酸、打嗝有異味、大便又粘又臭、小便顏色偏紅、喜歡喝冰涼的食物、口腔潰瘍的人,可以服用「清胃理脾湯」。(以上的症狀都出現在消化道疾病的章節)。
2. 酒病內傷
飲酒無度,多成內傷,蓋酒能內釀濕熱也。酒病初起,先當發汗,次利小便,使上下分消其濕,免釀成內熱方妙。如飲酒大醉,發熱惡寒,頭疼自汗者,忌用桂枝湯解表,只服石葛湯。如縱飲火酒,胸膈蘊熱,以致吐血、衄血而成內傷者,初起服連葛丸(俱見消導門)。
治酒病頭痛身熱,嘔吐懶食,倦怠心煩,似外感而實非外感者,服葛花解酲湯汗之(見消導門)。若傷肺嗽血,主以瀉白散(見瀉火門)。
治酒病,元氣已虛,肢軟食少,面紅虛浮,用補中益氣湯倍陳皮,加法半、葛根、炒神麯、麥芽、白芍;小便閉,加麥冬;大便閉,加桃仁、麻仁(見理氣門)。若腹脹吐瀉,口乾嘔痰者,用香砂六君湯加炒神麯、厚朴(見補養門)。若虛寒胸滿,便滑食少,腿足漸腫,悶痛者,服八味地黃丸(見補養門)。枳梖子或白蔻嚼服,能解酒毒。
鹽花捺牙,樟樹皮煎服,俱能醒酒。
白話文:
過度飲酒容易造成內傷,因為酒會在體內釀成濕熱。酒病剛開始時,應該先用發汗的方法,然後利尿,讓上下都能消除濕氣,避免釀成內熱才是最好的方法。如果喝醉酒後,出現發熱惡寒、頭疼自汗的症狀,不要用桂枝湯來解表,應該服用石葛湯。
如果過度飲用烈酒,導致胸膈積熱,甚至吐血、鼻出血而造成內傷,初期可以服用連葛丸。
治療酒病引起的頭痛、發熱、嘔吐、食慾不振、倦怠心煩等症狀,看起來像是外感,但實際上不是,可以用葛花解酲湯發汗。如果傷到肺部,出現咳嗽咳血,可以用瀉白散治療。
治療酒病,如果元氣虛弱,肢體軟弱、食慾不振、面色紅潤虛浮,可以用補中益氣湯,加倍陳皮,再加入法半、葛根、炒神麴、麥芽、白芍;如果小便不通,加麥冬;如果大便不通,加桃仁、麻仁。如果出現腹脹、腹瀉、口乾、嘔吐痰液等症狀,可以用香砂六君湯加炒神麴、厚朴。如果出現虛寒、胸悶、大便稀薄、食慾不振、腿腳腫脹、悶痛等症狀,可以服用八味地黃丸。枳梖子或白蔻嚼服,能解酒毒。
鹽花含在嘴裡,樟樹皮煎水服用,都能醒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