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脈》~ 傷寒辨證篇 卷二 (7)

回本書目錄

傷寒辨證篇 卷二 (7)

1. 辨別惡風

風寒二者,大率多相因而少相離。有寒時不皆無風,有風時不皆無寒。故三陽傷寒俱以惡風、惡寒同載也。惡風與惡寒,均屬表病,法當從表施治。然風屬陽邪,寒屬陰邪,故三陰傷寒只有惡寒而無惡風也。

白話文:

【區別惡風】

風邪和寒邪,大多數情況下是相伴出現,很少單獨存在。當有寒邪存在時,並不意味著一定沒有風邪;同樣地,當有風邪存在時,也不代表一定沒有寒邪。因此,在太陽、陽明、少陽這三陽經的傷寒症狀中,都同時列出了怕風和怕冷的表現。怕風和怕寒,都屬於外感病症,治療上應該針對外感進行處理。然而,風邪屬於陽性病邪,寒邪則屬於陰性病邪,所以當寒邪侵入三陰經(太陰、少陰、厥陰)時,只會出現怕冷的症狀,而不會有怕風的表現。

2. 往來寒熱

寒而熱,熱而寒,寒熱相仍不已,故名往來寒熱。此為少陽膽經半表半裡之證,主以小柴胡湯,隨證加味(見和解門)。

白話文:

「時而感覺冷,時而又發熱,這種冷熱交錯的情況持續不斷,因此被稱作往來寒熱。這是少陽膽經,也就是身體半表半里的病徵,主要用小柴胡湯治療,會根據實際病情添加其他藥材(詳細可參考和解門的說明)。」

3. 如瘧寒熱

凡瘧疾寒熱,原有作止,常期一日一次,或隔日一次,謂之瘧(見後雜病門)。若寒熱而無作止之常,日發三五次,謂之如瘧,此屬太陽未盡表邪也。如寒熱兩平,身無汗者,服麻桂各半湯。若熱多寒少,服桂枝二越婢一湯。若如瘧有汗,服桂枝二麻黃一湯(俱見發表門)。

白話文:

對於所有像瘧疾般出現的寒熱交替症狀,其特徵通常為一天發作一次,或隔天發作一次,這種我們稱之為瘧疾(詳情可參閱後續的雜病章節)。然而,如果寒熱交替並無固定的發作頻率,一天內可能發作三到五次,這種情況我們則稱之為「類似瘧疾」,這通常代表太陽病邪尚未完全從體表排除。

如果在寒熱交替的同時,身體沒有出汗,可以服用麻黃與桂枝各半的湯藥。假若發熱的情況比畏寒嚴重,則可以服用由桂枝和越婢組合的湯藥。而如果是類似瘧疾的症狀且伴有出汗,則應服用由桂枝和麻黃組合的湯藥(以上所提的湯藥詳細資訊皆可於表症治療章節找到)。

4. 三陽頭痛

凡太陽、陽明、少陽三陽頭痛,必兼寒熱等證,治從三陽。例見一卷三陽篇。如頭痛壯熱,大便秘結,小水短赤,煩渴汗蒸,此為裡實熱痛,用諸承氣湯,酌量下之(見攻裡門)。若頭痛而兼發熱惡寒,小便清利,雖大便不通,亦為裡熱未實,表尚未清,當先清表,按一卷三陽表病篇治之。

白話文:

對於太陽、陽明、少陽這三大經絡所引發的頭痛,通常會伴隨著感冒發燒等症狀,治療方式需針對這三個經絡來進行。具體例子可參考第一卷的三陽篇。

例如,如果出現頭痛且高燒不退,大便乾燥祕結,小便顏色深紅且量少,感到煩躁口渴,全身汗出,這顯示是體內實熱導致的頭痛,可用各種承氣湯進行治療,酌情進行瀉下(詳細內容可參閱治療裡實證的章節)。

然而,如果是頭痛同時伴有發燒和畏寒,小便清長,即使大便不通,也表示體內的熱度尚未達到實熱的程度,表明外感病邪仍未完全清除,應先從清除表面病邪著手,依照第一卷的三陽表病篇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