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脈》~ 雜病心法集解 卷三 (8)

回本書目錄

雜病心法集解 卷三 (8)

1. 治法

治內傷熱中,熱傷元氣,脈虛大而洪,頭痛時作時止,夾表熱而自汗心煩,氣虛不耐勞碌,氣不蒸化,口渴飲少,表虛失衛,畏寒惡風,氣乏不周,懶言倦怠,動則喘促上氣、不足息者,主以補中益氣湯(見理氣門)。加味法:如兼陰火乘陽,燥熱晝甚者,加生地、炒黃柏以補水救陰;若兼陽熱,晝夜心煩,宜瀉火安神,煎湯吞送硃砂安神丸(見理血門)。

治內傷清氣下陷,濁氣上乘,清濁相干而兼濕熱,二便不調,飧瀉膿血,主以調中益氣湯(見理氣門)。

治內傷氣虛,濕多熱少,遏抑清氣,不得上升脾胃,身重而痛,倦怠懶食,口苦舌乾,大便不調,小水頻數,洒洒惡寒,慘慘不樂,面色不和,陽氣不升,主以升陽益胃湯(見理氣門)。

治前症有因熱多濕少,陰火困脾,陽氣不得上升脾胃,而成以上諸症者,服補脾胃瀉陰火升陽湯(見補養門)。

以上三方隨症加減,俱同補中益氣湯。

治夏令內傷,暑少濕多,腰以下痿軟,難於轉動,行走不正,兩足欹側者,主以清燥湯(見潤燥門)。

治長夏濕熱炎蒸,暑多濕少,身熱自汗,口渴心煩,倦怠少氣,小水短澀,大便稀溏,惡食,脈虛者,服清暑益氣湯(見清暑門)。

治肌熱,表熱,四肢發熱,骨髓中熱,熱如火燎,捫之烙手,此因血虛及胃弱遇食冷物,抑遏陽氣,鬱於脾土,服升陽散火湯(見瀉火門)。

治內傷火鬱,身雖有如前烙手之熱,而反惡寒,脈來沉數者,此因火鬱肌里,內熱外寒,用火鬱湯發之(見瀉火門)。

治內傷寒中,水來侮土,寒濕為病,腹脹尿多,流涎流涕,外則足軟,脾、脊、腰、背、睪丸牽引悶痛,如脾胃寒濕,氣尚實者,服白朮附子湯;若脾胃寒濕而氣虛者,用理中湯加附子、茯苓、蒼朮(俱見祛寒門)。

治脾胃寒濕,形氣俱虛,氣乏食減,喜食熱物,面色青黃,腹痛腸鳴,流涎吐冷,大便清溏,氣腥不臭,但用理中湯加味治之(見祛寒門)。

治脾胃俱虛,飲食減少,過時不化,反飽脹悶,面色痿黃,肌肉漸瘦,軟困無力者,法當平補,常服資生丸(見補養門)。

治內傷門胃強脾弱之症,蓋胃強,所以能食;脾弱,則不能消化,致食後腹痛腸鳴,飧瀉暴注,完穀不化者,長服消食健脾丸。

治脾胃兩虛,不思飲食,即少食亦不能消化,瀉下完穀者,服開胃進食湯。若因傷食停滯,則用平胃散加味治之,或服消導二陳湯。

治因傷醇酒厚味,濕熱內釀,痞脹不食,嘔噦噁心,吞酸噫氣,大便黏臭,小水短赤,飲食愛冷,口舌生瘡者,服清胃理脾湯(以上俱見消導門)。

白話文:

[治療方法]

對於內在受到熱邪侵襲導致元氣受損,脈象呈現虛大且洪,頭痛時好時壞,併有表證的熱感導致自汗與心煩,氣虛無法承受勞累,氣機無法正常運行導致口渴卻飲水量少,表證虛弱防禦能力下降,畏寒怕風,氣力不足全身乏力,說話疲憊,行動時呼吸急促,氣息短淺的人,主要用補中益氣湯(詳見調理氣機篇)。附加療法:如果同時有陰火旺盛導致白天特別燥熱的情況,加入生地、炒黃柏來滋補陰液;如果兼有陽熱,日夜心煩意亂,應該清熱安神,服用硃砂安神丸(詳見調理血液篇)。

對於內在受到清氣下陷,濁氣上浮,清濁交錯且兼有濕熱,大小便功能失調,餐後腹瀉帶有膿血的情況,主要用調中益氣湯(詳見調理氣機篇)。

對於內在氣虛,濕度高熱度低,壓抑清氣使其無法上升到脾胃,身體沉重疼痛,疲倦無力不想吃飯,口苦舌乾,大便不調,小便頻繁,畏寒且心情不佳,臉色不健康,陽氣無法上升的情況,主要用升陽益胃湯(詳見調理氣機篇)。

對於前面症狀因熱度高濕度低,陰火困擾脾胃,陽氣無法上升脾胃而產生上述各種症狀的人,服用補脾胃瀉陰火升陽湯(詳見補養篇)。

以上三種治療方式可以根據病情適度調整,其原則類似補中益氣湯。

對於夏季受到暑氣影響,濕度高熱度低,腰部以下虛弱難以活動,行走歪斜,主要用清燥湯(詳見潤燥篇)。

對於長夏季節,濕熱蒸騰,熱度高濕度低,身體發熱自汗,口渴心煩,疲倦氣短,小便短促,大便稀爛,胃口差,脈象虛弱的人,服用清暑益氣湯(詳見清暑篇)。

對於肌肉發熱,表面發熱,四肢發熱,骨髓中發熱,熱度像火燒一樣,觸摸時感覺燙手,這是由於血虛及胃弱遇到冷食,抑制了陽氣,在脾臟中鬱積,服用升陽散火湯(詳見清熱篇)。

對於內在受到火鬱,身體雖然有前述的灼熱感,但反而畏寒,脈象沉且快,這是因為火鬱在肌膚裡層,內部熱外部寒,使用火鬱湯來發散(詳見清熱篇)。

對於內在受到寒氣影響,水氣過盛欺凌脾土,寒濕為患,腹部脹大尿量多,流口水流鼻涕,外部腳部軟弱,脾、脊椎、腰、背、睪丸牽扯悶痛,如果是脾胃寒濕但氣機還實在的人,服用白朮附子湯;如果是脾胃寒濕但氣虛的人,使用理中湯加上附子、茯苓、蒼朮(詳見祛寒篇)。

對於脾胃寒濕,形氣都虛弱,氣力不足食量減少,喜歡熱食,臉色青黃,腹痛腸鳴,流口水吐出冷液,大便稀爛,氣味腥而不臭,主要使用理中湯加上一些藥材來治療(詳見祛寒篇)。

對於脾胃都虛弱,飲食量減少,食物消化不良,感到飽脹悶悶的,臉色萎黃,肌肉逐漸消瘦,疲倦無力,應該平穩補充,常常服用資生丸(詳見補養篇)。

對於內在受到門胃強脾弱的症狀,因為胃強所以能吃;脾弱,就無法正常消化,導致餐後腹痛腸鳴,餐後立即腹瀉,食物無法消化,長期服用消食健脾丸。

對於脾胃雙方虛弱,不想吃東西,即使少吃也無法消化,大便未經消化的食物,服用開胃進食湯。如果是因為食物滯留,則使用平胃散加上一些藥材來治療,或者服用消導二陳湯。

對於受到醇酒和濃厚口味食物影響,濕熱在體內醞釀,痞滿脹痛不想吃東西,嘔吐噁心,吞酸打嗝,大便黏稠且臭,小便短促赤紅,飲食偏好冷食,口舌生瘡的人,服用清胃理脾湯(以上都詳見消導篇)。

2. 酒病門

3. 酒病內傷

飲酒無度,多成內傷,蓋酒能內釀濕熱也。酒病初起,先當發汗,次利小便,使上下分消其濕,免釀成內熱方妙。如飲酒大醉,發熱惡寒,頭疼自汗者,忌用桂枝湯解表,只服石葛湯。如縱飲火酒,胸膈蘊熱,以致吐血、衄血而成內傷者,初起服連葛丸(俱見消導門)。

治酒病頭痛身熱,嘔吐懶食,倦怠心煩,似外感而實非外感者,服葛花解酲湯汗之(見消導門)。若傷肺嗽血,主以瀉白散(見瀉火門)。

治酒病,元氣已虛,肢軟食少,面紅虛浮,用補中益氣湯倍陳皮,加法半、葛根、炒神麯、麥芽、白芍;小便閉,加麥冬;大便閉,加桃仁、麻仁(見理氣門)。若腹脹吐瀉,口乾嘔痰者,用香砂六君湯加炒神麯、厚朴(見補養門)。若虛寒胸滿,便滑食少,腿足漸腫,悶痛者,服八味地黃丸(見補養門)。枳梖子或白蔻嚼服,能解酒毒。

鹽花捺牙,樟樹皮煎服,俱能醒酒。

白話文:

[酒精過量引發的內傷]

過度飲酒,多會造成身體內部的損傷,因為酒精在體內會產生濕熱。酒精引發的疾病剛開始時,應先發汗,接著促進小便,讓體內的濕氣從上到下都能排出,避免在體內累積成熱氣,這樣才最好。如飲酒至大醉,出現發燒、畏寒、頭痛及自發性出汗的情況,不建議使用桂枝湯來發汗,應服用石葛湯。如長期大量飲用烈酒,胸腔內熱氣聚集,導致吐血、鼻血等內傷,初期可服用連葛丸(詳見消化類藥物篇)。

治療因酒精引發的頭痛、發燒、噁心、食慾不佳、疲憊、心煩,看似外感但實際上並非外感的症狀,可服用葛花解酲湯來發汗(詳見消化類藥物篇)。如果肺部受損,咳血,可用瀉白散(詳見清熱類藥物篇)。

治療因酒精造成的疾病,若元氣已經虛弱,四肢無力、食慾減退、臉色泛紅浮腫,可使用補中益氣湯,加大陳皮的份量,再加入法半、葛根、炒神麴、麥芽、白芍;若小便不通暢,可添加麥冬;若大便不通暢,可添加桃仁、麻仁(詳見理氣類藥物篇)。若腹部脹痛、嘔吐、腹瀉,口渴且有嘔吐感,可用香砂六君子湯,再加入炒神麴、厚朴(詳見滋補類藥物篇)。若虛寒、胸部脹滿、排便滑泄、食慾不振、腳部逐漸腫脹,悶痛,服用八味地黃丸(詳見滋補類藥物篇)。吃一些枳梖子或白豆蔻,有助於解酒。

使用鹽花按摩牙齒,或是喝樟樹皮煮的水,都能幫助醒酒。

4. 虛癆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