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脈》~ 雜病心法集解 卷三 (11)
雜病心法集解 卷三 (11)
1. 努傷失血
治飽食用力,或因持重努傷脈絡,或因跌打損傷脈絡,令人吐血、嘔血者,俱服佛手散(見理血門)。血瘀,加大黃下之,加桃仁、紅花破之;血瘀氣滯,加鬱金,兌童便與酒行之。努傷嗽血、咯血,服法制丸(見攻裡門)。血瘀胃痛,腹脅脹痛,蓄血急痛,形氣實者,服桃仁承氣湯(見理血門)。
努傷日久,亦宜理損,按勞傷諸法治之,或用逍遙散加味(見和解門)。
白話文:
治療因飽食後用力、或因搬運重物用力損傷血管、或因跌打損傷血管導致吐血、嘔血的患者,都應該服用佛手散(見理血門)。
如果血瘀,可以加入大黃來幫助排泄,再加入桃仁、紅花來化瘀。如果血瘀氣滯,可以加入鬱金,用童尿和酒一起服用。
對於因用力過度而導致咳嗽帶血、咯血的患者,應該服用法制丸(見攻裡門)。
如果血瘀導致胃痛、腹部脅肋疼痛,且疼痛急劇,體型壯實的患者,應該服用桃仁承氣湯(見理血門)。
用力損傷日久,也應該進行調理,可以參考勞傷的治療方法,也可以用逍遙散加味(見和解門)。
解釋
這段古文主要描述了因用力過度導致血管損傷、吐血、嘔血、咳嗽帶血、咯血等症狀的治療方法。
文中提到的 佛手散、大黃、桃仁、紅花、鬱金、桃仁承氣湯、逍遙散 都是中藥方劑或藥材,它們各自有不同的功效,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方劑或藥材進行治療。
需要注意的是,這只是中醫的理論和治療方法,並非現代醫學的診斷和治療方法,如果出現相關症狀,請及時諮詢醫生進行專業的診治。
2. 熱傷失血
治血為熱迫,妄行氣分,上為吐血、衄血等症,法宜清熱,主以犀角地黃湯(見理血門),隨症加味。胃熱吐血,加條芩、川連;胸膈滿痛,內有瘀血,加桃仁、紅花、酒大黃;肝熱嘔血,及因怒吐血,加柴胡、丹皮、炒梔仁;腎熱吐血,加元參、黃柏、知母;心熱咯血,加天冬、麥冬;肺熱咳血,加知母、貝母、桔梗、花粉;脾熱嗽血,加知母、貝母;涎壅急嗽,帶出血者,加鬱金或單服白金丸(見除痰門)。吐衄日久,常服法制丸(見攻裡門)。
白話文:
治療出血,主要是由於熱邪迫使血液妄行於氣分,導致上衝,出現吐血、鼻出血等症狀。治療方法應以清熱為主,主要使用犀角地黃湯(詳見理血門),並根據具體症狀加味。
若為胃熱吐血,可加黃芩、川連;若胸膈滿痛,內有瘀血,可加桃仁、紅花、酒大黃;若為肝熱嘔血,或因怒而吐血,可加柴胡、丹皮、炒梔子仁;若為腎熱吐血,可加元參、黃柏、知母;若為心熱咯血,可加天冬、麥冬;若為肺熱咳血,可加知母、貝母、桔梗、花粉;若為脾熱嗽血,可加知母、貝母;若為涎液壅塞,急促咳嗽,並伴有出血,可加鬱金,或單服白金丸(詳見除痰門)。
若吐血、鼻出血久治不愈,可長期服用法制丸(詳見攻裡門)。
凡衄血、吐血,血出多者,則熱隨血減,然氣亦隨亡,當用參地煎活法治之,如還元水、發灰散,韭菜汁,聽其選用(俱見理血門)。余法再詳幼科。
白話文:
凡是鼻出血、吐血,出血量多的,就表示熱氣隨著血液減少了,但同時氣血也隨之流失,應該使用參地煎之類的活血方法治療,例如還元水、發灰散、韭菜汁等等,可以根據情況選擇使用(詳細內容請參閱理血門)。其他更詳細的治療方法,請參閱幼科。
3. 總括
血病傷及於腑者,則血滲入腸胃濁道,上從咽出,下後從二便而出也。傷及於臟者,則血溢出胸中清道,上從喉出,下從精竅而出也。治法:勞傷宜理損,熱傷宜清熱,努傷初宜逐瘀,日久亦宜以理損為主。
白話文:
當血液疾病影響到消化系統時,血液會滲透進腸胃和排泄通道,向上通過咽喉排出,向下透過大小便排出。如果影響到呼吸系統,血液就會溢出胸部的呼吸道,向上通過喉嚨排出,向下透過生殖器官排出。治療方法包括調理身體受損的部分、清除體內過多的熱量、在初期使用化淤的方法來處理出血問題,但隨著時間推移,主要還是要以調理身體受損部分作為主要治療方式。
4. 尿血
血與尿先後出,莖中不痛,此為精竅之病,陰絡受傷也,主以四物湯加牛膝(見理血門)。若因提氣採戰,忍精不泄,或因年老竭欲而成尿血者,其血成塊,竅滯不利,莖中急痛欲死,服諸藥不效,用珀珠散如法常服。若大便燥結,先用八正散加牛膝、鬱金下之,下後方服前散(俱見利濕門)。
若尿閉不通,先用導赤散加牛膝、鬱金利之,利後仍服前散(見瀉火門)。至若血淋,乃熱傷陽絡之病,血、尿同出,莖中脹痛,症治載四卷淋症門。
白話文:
如果血液和小便一起排出,但沒有疼痛感在生殖器上,這可能是精子通道出現問題,並且是因為損傷了陰部血管。可以使用「四物湯」加上牛膝來治療(請參照「處理血液疾病」部分)。 如果由於提氣或者性交時強忍著不射精而導致尿液中含有血液的情況,血液會形成硬塊,精子通道阻塞且有劇烈疼痛感,甚至可能危及生命,這種情況下服用其他藥物無效,可以用「珀珠散」按照規定的方法經常服用。 如果排便困難,則可先使用「八正散」加上牛膝和鬱金進行通便(請參照「消除溼氣」部分),然後再服用前面提到的散劑。 如果尿道堵塞無法正常排尿,可用「導赤散」加上牛膝和鬱金進行疏通(請參照「清熱解毒」部分),疏通後仍然要繼續服用前面提到的散劑。 至於血淋,這是高溫對陽經造成損害所引起的病症,血液和小便同時排出,生殖器腫脹並伴有疼痛感,相關的診斷和治療方法可以在第四章「淋癥」中找到。
5. 腸風
腸風與臟毒皆屬熱傷陰絡,熱與風合,為腸風下血,其血色鮮而清,肛不腫痛,先糞後血,乃為遠血,從胃腑、小腸中來,故名腸風。初起用槐花散加秦艽、防風,或服槐角丸。若便血日久不愈,用和血湯升補之,或人參養榮湯(俱見理血門)。
白話文:
腸風和臟毒都是因為熱傷陰絡,熱氣與風氣結合,就會導致腸風下血。這種血色鮮紅而清亮,肛門沒有腫痛,先排便後出血,屬於遠血,是從胃腑和小腸來的,因此稱為腸風。
剛開始可以用槐花散加上秦艽、防風,或是服用槐角丸。如果便血時間久了沒有好轉,可以用和血湯來升補,或者用人參養榮湯,這些方劑都可以在理血門中找到。
6. 臟毒
熱與濕合,為臟毒便血,其血色晦而濁,肛門腫痛,先血後糞,從大腸而來,乃為近血,故名臟毒。初起肛門腫痛下血者,用槐花散加炒苦楝、蒼朮;日久不愈,用和血湯,少加吳萸、炒川連清補之(俱見理血門)。
若不下血,只大腫大痛,大便不通者,此非臟毒下血之症,乃臟毒下血之瘍也,先用大黃皂刺湯攻之(見攻裡門),或服梔子金花湯(見瀉火門),攻後用平胃散加地榆和之(見消導門)。余法詳外科三卷。
白話文:
熱氣和濕氣結合,會導致臟腑毒素導致的便血,這種血色暗沉混濁,肛門腫痛,先出血後排便,從大腸而來,屬於近血,因此稱為臟毒。剛開始出現肛門腫痛出血的,可以使用槐花散加上炒苦楝、蒼朮;如果時間長了還沒好,可以使用和血湯,少加吳萸、炒川連來調理。
如果沒有出血,只是腫痛嚴重,大便不通,這就不是臟毒下血的症狀,而是臟毒下血引起的潰瘍。首先可以使用大黃皂刺湯攻治,也可以服用梔子金花湯,攻治之後再用平胃散加上地榆來調理。其他方法詳見外科三卷。
7. 自汗
自汗屬陽,無因而汗自出,有虛、有實。表虛者,汗出濈濈,發熱惡寒,脈虛氣乏,不兼他症者,服黃耆六一湯以固表(見清暑門)。自汗日久,易感風寒,服玉屏風散以固表(見補養門)。亦有表虛自汗,怯冷惡寒,脈浮而遲,四肢厥冷者,服桂枝附子湯溫之(見發表門)。
若不惡寒、肢冷,只自汗不止,屬血虛者,忌用附子,服黃耆建中湯和之(見祛寒門)。以上治表虛自汗。凡裡熱自汗,便秘煩渴,口氣蒸手,蒸蒸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腹脹滿而脈洪實者,服調胃承氣湯、六一順氣湯下之(見攻裡門)。若陽明胃熱獨盛,自汗惡熱而頭額汗居多,小水短赤,煩渴大飲者,主以白虎湯清之(見瀉火門)。余見後附法。
白話文:
自汗的辨證論治
自汗屬陽,無因而汗自出,有虛、有實。
表虛者,汗出淋漓,發熱惡寒,脈搏虛弱氣息不足,沒有其他症狀,可以服用黃耆六一湯來固護表氣(詳見清暑門)。如果自汗持續時間長,容易感受風寒,可以服用玉屏風散來固護表氣(詳見補養門)。也有一些表虛自汗的患者,畏懼寒冷,惡寒,脈搏浮而遲,四肢冰冷,可以服用桂枝附子湯溫暖身體(詳見發表門)。
若不惡寒、肢體冰冷,只自汗不止,屬於血虛者, 忌用附子,可以服用黃耆建中湯來調和氣血(詳見祛寒門)。以上是治療表虛自汗的方法。
凡是裡熱自汗,伴隨便祕、口渴、口氣熱、手心發熱、汗出不止、不惡寒反而惡熱、腹部脹滿、脈搏洪大有力,可以服用調胃承氣湯、六一順氣湯來通腑泄熱(詳見攻裡門)。
如果陽明胃熱獨盛, 自汗惡熱,頭額汗多,小便量少且顏色深紅,口渴大量飲水,可以用白虎湯來清熱降火(詳見瀉火門)。
其他治療方法請參考後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