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脈》~ 傷寒辨證篇 卷二 (9)

回本書目錄

傷寒辨證篇 卷二 (9)

1. 自汗

太陽中風,脈浮緩而自汗者,謂之風邪,服桂枝湯疏邪實表(湯見發表門)。若陽明胃熱,熱越自汗,口渴煩躁,脈浮而洪者,用白虎湯清之(見瀉火門)。若陽明燥實,口渴便秘,大熱蒸蒸,汗出過多者,服調胃承氣湯(見攻裡門)。若自汗而兼發熱,下利不止者,內外交脫也,凶。

其雜病篇中自汗、盜汗脈證治法,詳見三卷汗證門。此條第言傷寒門應有之證也。

白話文:

[自汗]

當人感受風邪,導致太陽經中風,出現脈象浮緩且自汗的情況,這被認為是風邪所引起。這種情況下,可以服用桂枝湯來疏散邪氣,固實表層(桂枝湯的詳細內容可參考發散表邪的章節)。

如果是由於陽明胃部熱盛,熱度過高導致自汗,同時伴有口渴和煩躁,脈象浮而洪大,則適用白虎湯來清熱(詳細內容請參考瀉火章節)。

如果是陽明經燥熱實證,除了口渴還會有便祕,身體熱度極高,汗出異常多,這種情況下,應服用調胃承氣湯(詳細內容可參考攻裡章節)。

若是自汗並伴有發燒,且下痢不止,這表示體內外的陰陽氣血已經嚴重失調,情況危急。

在雜病章節中,對於自汗和盜汗的脈象、症狀以及治療方法有詳細的說明,可參閱第三卷汗證章節。這段描述主要講述的是在感冒疾病中可能出現的相關症狀。

2. 頭汗

頭上出汗,齊頸而還,此為熱不得外越,上蒸於首也。或因黃疸鬱而未發,或因濕家誤下陽越,或因火劫熱迫,或因陽明蓄血,或因熱入血室,或因水飲結胸而成,以上等因,當循雜病篇中,按證施治。

白話文:

【頭汗】

頭部冒汗,汗珠流到脖子就停止,這表示體內的熱氣無法從體表散出,反而向上蒸騰至頭部。可能是因為黃疸的病症在體內鬱積尚未爆發,或是濕氣過重的情況下錯誤地使用了瀉藥導致陽氣外泄,也可能因為火氣太盛,或是陽明經絡有瘀血,或是熱氣進入血室,或是胸腔有水飲聚集所造成。以上各種原因造成的頭汗,應根據雜病篇中的相關症狀來對症下藥進行治療。

3. 手足汗出

脾胃主四肢,為津液之主。今熱聚於胃,蒸其津液,旁達於四肢,故手足濈濈然汗出,且小便自利,胃中津液必干,大便必硬,本當攻也。若中寒胃陽土虛,脾不約束津液,橫溢四肢,猶如陰盛,淫雨滂沱,故汗出而冷也。陽虛失運,中寒不化,故小便不利也。傷寒,雖便硬而手足汗出,非為熱越者,此慎不可攻。

攻之,必變生固瘕,泄利澄清不止也,用白虎湯清之(見瀉州門)。

白話文:

[手足出汗]

四肢主要由脾胃主管,是身體津液的主要來源。如果熱氣在胃部聚集,會蒸發津液,使津液向四周流到四肢,所以會出現手腳大量出汗的情況,而且小便順暢,胃中的津液一定會乾涸,大便也會變得堅硬,這時應該要進行攻治。但如果脾胃虛弱,胃陽不足,脾臟不能正常控制津液,導致津液無序地流向四肢,就像陰雨天氣雨水泛濫一樣,因此汗水冰冷地流出。因為陽氣虛弱,無法正常運作,脾胃虛寒,所以小便不通暢。即使感冒後大便堅硬且手腳出汗,但並不是因為體內有熱氣,這種情況下千萬不要輕易進行攻治。

如果進行攻治,很可能會導致固瘕等病變,引起持續的腹瀉,糞便如水般清澈,無法停止。這種情況下可以使用白虎湯來清熱(詳細用法可參考瀉州門的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