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脈》~
1. 癆瘵骨蒸
2. 總括
久病癆疾而名曰瘵。瘵者,敗也。氣血下奴,疾久則生癆蟲,此症有陰虛乾血、有陰虛積熱之分,正治俱用補陰藥。若皮膚乾澀,目黑無光,其人初病,能食不瀉,胃氣尚壯也,至病久,亦不作瀉,二者皆可以攻下為先治也。
白話文:
[總結],長期患有消耗性疾病我們稱之為癆病。所謂的癆病,就是身體機能在衰退。當氣血衰弱,長時間生病後,會產生癆蟲,這種疾病可分為陰虛乾血和陰虛積熱兩種情況,治療上都應使用滋補陰氣的藥物。如果患者皮膚乾燥,眼睛無光澤,剛開始生病時,胃口好且沒有腹瀉,表示胃氣還算強壯,但即使病情持續很久,依然沒有腹瀉的情況,這兩種情況都可以先採用攻下法來進行治療。
3. 癆瘵症治
癆瘵之人,病至大便泄瀉則必死,若不瀉能食,堪任攻治,尚可得痊。治陰虛乾血,肌膚甲錯,目暗無光者,用大黃䗪蟲丸攻利之(見理血門)。治陰虛積熱,甲錯目暗,能食不瀉者,用大黃青蒿煎清利之(見瀉火門)。
治癆瘵日久,內生癆蟲,死後傳染,甚至滅門,名傳屍癆,服傳屍將軍丸(見《丹溪心法》),或用雄檳丸、獺肝丸、集效丸(俱見殺蟲門)。
外治:每逢癸亥日,用薑片貼腰眼兩穴,點艾丸,各灸七壯。
白話文:
對於患有肺結核的人,如果病情發展到有嚴重腹瀉的情況,那幾乎是必死無疑。但如果沒有腹瀉且能進食,這時還可以進行治療,有可能痊癒。對於陰虛導致的乾燥出血,皮膚粗糙如鱗片,眼睛無光澤的患者,可用大黃䗪蟲丸來治療(詳見血液調理部分)。對於陰虛伴隨體內熱毒,皮膚粗糙,視力減退,但能進食且無腹瀉的患者,可用大黃青蒿煎來清熱解毒(詳見降火部分)。
對於長期患肺結核,體內產生肺蟲,死後會傳染他人,甚至導致全家被感染,這種情況稱為傳屍肺結核,可以服用傳屍將軍丸(詳見《丹溪心法》一書),或者使用雄檳丸、獺肝丸、集效丸(這些都在殺蟲部分有詳細介紹)。
至於外部治療,每到癸亥日,可以使用薑片貼在腰部的兩個穴位上,再放上艾丸,各自灸七次。
4. 骨蒸症治
火炎水竭,真陰消爍,故肌骨之間蒸蒸而熱也。李東垣曰:晝熱夜靜,是陽旺於陰分也;晝靜夜熱,是陽氣下陷入陰中也。此名熱入血室(見婦科)。若晝夜俱熱,是重陽無陰也,當急瀉其陽,峻補其陰。晝甚在氣,夜甚在血。治癆瘵,初利後,其人骨瘵,胃尚壯能食,五心煩躁甚者,服柴胡清骨散。
如體弱熱微,骨蒸晡甚,自汗食少,倦渴而嗽血痰者,服黃耆鱉甲散。如風勞骨蒸,午後壯熱,頰赤自汗,咳嗽而脈細數者,服秦艽鱉甲散。如肺痿骨蒸,兼寒熱咳嗽,形羸自汗,聲啞脈軟弱者,服秦艽扶羸湯。若胃熱骨蒸,先後寒熱,漸成羸瘦,有汗脈長者,症屬陽明,服石膏散。
若肺勞有熱,難服補氣藥者,先服二母散潤之(以上俱見瀉火門)。若肝燥骨蒸,用消遙散加味(見和解門)。如熱微體弱,用人參養榮湯,皮外發熱,加柴胡、胡連;骨內蒸熱,加青蒿、鱉甲(見理血門)。
白話文:
【骨蒸症治療】
身體因火氣過盛導致水分枯竭,真正的陰液消耗殆盡,因此肌肉骨骼間會持續感到灼熱。李東垣提到:白天熱晚上平靜,代表陽氣在陰分過盛;白天平靜晚上熱,表示陽氣下陷到陰分中。這被稱為熱進入血室(可參考婦科部分)。如果日夜都熱,代表陽氣過盛而沒有陰氣平衡,必須緊急減輕陽氣,大力補充陰氣。白天特別熱表示氣分有問題,晚上特別熱表示血分有問題。治療虛勞病,初期利用瀉下法後,病人出現骨蒸症狀,但胃部仍強壯可以進食,手心腳心煩躁非常的人,應服用柴胡清骨散。
對於體質虛弱、熱度不高,但下午時分骨蒸症加重,自汗、食慾不佳、疲倦口渴且偶爾咳出血痰的患者,可以服用黃耆鱉甲散。對於因風勞引發骨蒸症,下午高燒、臉頰泛紅、自汗、咳嗽且脈象細數的患者,應服用秦艽鱉甲散。對於肺萎縮伴隨骨蒸症,同時有寒熱咳嗽、身形消瘦、自汗、聲音沙啞、脈象軟弱的患者,可以服用秦艽扶羸湯。如果胃熱引發骨蒸症,先後出現寒熱交替,逐漸消瘦,有汗且脈象長,屬於陽明症候,應該服用石膏散。
對於肺部勞損伴隨熱感,無法服用補氣藥物的患者,可先服用二母散滋潤(以上都可在瀉火門找到)。對於肝臟乾燥伴隨骨蒸症,可用消遙散加味(可參考和解門)。對於熱度不高、體質虛弱的患者,可以服用人參養榮湯,皮膚表面發熱,可加柴胡、胡連;骨骼內部熱度升高,可加青蒿、鱉甲(可參考理血門)。
5. 失血諸症
6. 總括
九竅一齊出血,名曰大衄;鼻出血,曰鼻衄;鼻血如泉湧,曰腦衄;耳出血,曰耳衄;目出血,曰目衄;皮膚出血,曰肌衄;齒牙出血,曰齒衄,又名曰牙宣。此皆隨所衄之處而命名也。若血從口出,則為內衄。內衄出血又各有別,吐血出於胃,涎嗽出於脾,咳血出於肺,嘔血出於肝,咯血出於心,唾血出於腎,他如尿血從精竅出,淋血從膀胱出。此臟腑失血之分也。
白話文:
[總結],如果全身九個孔竅同時出血,這種情況被稱作大衄;如果是從鼻子出血,我們稱之為鼻衄;如果鼻血像泉水一樣湧出,則被稱為腦衄;耳朵出血叫做耳衄;眼睛出血則是目衄;皮膚下出血,稱為肌衄;牙齦出血,被叫做齒衄,也被稱為牙宣。這些都是根據出血的位置來命名的。如果血液從口中流出,則被定義為內衄。內衄又有不同的來源,例如從胃部來的吐血,從脾臟來的口水或咳嗽出血,從肺部來的咳血,從肝臟來的嘔血,從心臟來的咯血,以及從腎臟來的唾血。其他像是從泌尿道出血的尿血,或是從膀胱出血的情況。這都是臟腑器官出血的不同部分。
以上就是對各類出血症狀的歸納和解釋。
7. 脈證
失血之症,脈必見芤,緩小可喜,數大堪憂。若有蓄血,脈見牢大,亦不主凶。統以身涼、脈小者為順,身熱脈大、多痰者為逆。如脈大痰喘,不能安臥,及大衄、大下血,出如泉湧不止,或血出氣腥穢臭,或膿血雜間而出,此為內潰、腐屍之症,則難生矣。
白話文:
對於失血的情況,脈象必然呈現芤狀,如果出現緩和且小的脈象是好現象,但若是脈象數而大的話就值得擔憂。若體內有蓄積血液,脈象可能顯得強壯且大,但這不一定代表病情危急。總的來說,身體溫度正常、脈象細小是良好的情況;反之,身體發熱、脈象大且多痰的狀況則是不良反應。如果脈象大且伴有喘息,患者無法平躺,或是大量鼻血或下體出血,像泉水般湧出且止不住,或者出血時伴隨腥臭味,或是出血中夾雜膿液,這些都是內部組織壞死、腐爛的症狀,生命安全就會受到威脅了。
8. 勞傷失血
治胃傷吐血,吐者,血出無聲,不似嘔血上逆,漉漉有聲也。如其人氣血虛弱,不見火象者,用人參養榮湯加麥冬清補之(見理血門)。蓋血存胃中者,為守管之血,守而不走,胃虛不能攝血,故從喉吐出也,法宜理損。若系火迫妄行,詳後治法。
治脾傷嗽血,嗽者,血隨痰涎嗽出也。勞傷患此,服加味救肺飲(見理血門)。若痰涎壅促,陣陣急嗽帶出血者,先服白金丸(見除痰門)。若嗽血氣逆,上盛下虛者,服蘇子降氣湯。如痰黃積熱,嗽血氣實者,服瀉肺丸下之(俱見理氣門)。
治肺傷咳血,咳者,聲從肺來,血隨咳而出也。勞傷咳血,服加味救肺飲。若鬱熱咳血,服雞蘇丸。咳嗽痰血,服咳血方。肺痿咳血,服獨聖散(俱見理血門)。若肺癰咳出膿血,服保肺湯(見理氣門)。
治肝傷嘔血,嘔者,血出氣逆,漉漉有聲也。如怒極傷肝,面青嘔血,血虛肝燥,骨蒸嘔血,俱服八味逍遙散(見和解門)。
治心傷咯血,咯者,血痰成團,不時咯出也。由心火刑肺,多早間咯血,兩頰色赤,咽喉不清,主以太平丸、獨聖散(俱見理血門)。
治腎傷唾血者,唾者,唾津中帶血或帶血絲也。如因腎水不足,虛火上炎,尺脈細數而唾血者,服元麥地黃湯(見補養門)。蓋腎脈上入肺,循喉嚨;其支者從肺絡心,屬胸中,故病則俱病也。涎唾中有少血散漫者,腎從相火炎上之血也;若血如紅緶,從肺中咳出者,此肺絡受熱傷之血也;如咳出白血,淺紅淡色,似肉似肺者,必死。
白話文:
處理胃部受傷導致的吐血情況,吐血的特徵是血液流出時無聲音,與因胃部逆流造成的嘔血不同,後者會發出漉漉的聲音。如果患者本身氣血虛弱,但並無火熱的症狀,可用人參養榮湯加上麥冬來清熱滋補(詳見於理血門)。因為存在胃中的血液,被視為保護性的血液,正常情況下不會流失,但胃部虛弱無法控制血液,因而血液從喉部吐出,這種情況應進行損傷的治療。若是因火熱導致血液異常流失,後續的治療方式需詳細探討。
處理脾臟受傷導致的嗽血,嗽血指的是血液隨著痰液一同咳出。勞累或傷害引起的嗽血,可服用加味救肺飲(詳見於理血門)。若痰液大量且頻繁地咳出,伴有血跡,可先服用白金丸(詳見於除痰門)。若是嗽血且氣逆,上半身強壯而下半身虛弱的情況,可服用蘇子降氣湯。如痰液黃稠且有熱感,嗽血且氣實,可服用瀉肺丸(詳見於理氣門)。
處理肺部受傷導致的咳血,咳血特徵是聲音源自肺部,血液伴隨咳嗽而出。勞累或傷害引發的咳血,可服用加味救肺飲。若是鬱熱導致的咳血,可服用雞蘇丸。咳嗽且痰中帶血,可服用咳血方。肺萎縮導致的咳血,可服用獨聖散(詳見於理血門)。若是肺部化膿,咳出膿血,可服用保肺湯(詳見於理氣門)。
處理肝臟受傷導致的嘔血,嘔血特徵是血液在氣逆時,發出漉漉的聲音一同嘔出。如因極度憤怒傷肝,面色青白且嘔血,或是血液虧虛,肝臟乾燥導致的骨蒸嘔血,都可服用八味逍遙散(詳見於和解門)。
處理心臟受傷導致的咯血,咯血特徵是血痰成塊,不定時咯出。由於心火影響肺部,多在清晨咯血,兩頰泛紅,咽喉不清,可服用太平丸、獨聖散(詳見於理血門)。
處理腎臟受傷導致的唾血,唾血指的是唾液中夾帶血跡或血絲。如因腎水不足,虛火上升導致尺脈細數,唾液中帶血,可服用元麥地黃湯(詳見於補養門)。腎臟的脈絡上連肺部,循著喉嚨;其分支從肺部絡心,屬於胸中,所以一旦病變,相關部位也會受到影響。唾液中偶爾出現散落的少量血跡,是腎臟伴隨相火上升的血液;若血色鮮紅如緞帶,從肺部咳出,這是肺部血管受熱傷害的血液;如咳出白色血液,色澤淺紅且淡,質地類似肉或肺部組織,則代表病情嚴重,需立即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