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脈》~ 雜病心法集解 卷三 (12)
雜病心法集解 卷三 (12)
1. 盜汗
盜汗屬陰,睡則汗出,醒則汗止,當分別心虛、心火治之。心虛不固,宜補心,其症驚悸盜汗,虛煩不眠,發熱體倦,食少神衰,服酸棗仁湯(見理血門)。若心火傷陰,釀成盜汗者,服當歸六黃湯清之(見收澀門)。
白話文:
盜汗屬於陰虛的表現,患者在睡覺時會出汗,醒來後汗就停止。治療盜汗需要區分是心虛還是心火引起的。
如果是心虛導致的盜汗,就應該補心。症狀包括驚悸、盜汗、虛煩不眠、發熱體倦、食慾不振、精神萎靡。可以服用酸棗仁湯來治療(見理血門)。
如果是心火傷陰,導致盜汗,就應該服用當歸六黃湯來清熱(見收澀門)。
2. 附法
陽虛自汗,甚者服牡蠣散(見收澀門),輕者用補中益氣湯加麻黃根、浮小麥(見理氣門)。脾虛自汗,肢冷泄瀉,汗有常期者,用六君子湯加蜜黃耆,浮小麥(見補養門)。中寒自汗,肢冷脈遲,服附子理中湯(見祛寒門)。
陰虛盜汗,甚者服柏子仁丸(見收澀門),輕者用四物湯加蜜黃耆、浮小麥、炒黃芩、川連(見理血門),外用撲汗法(見收澀門)。
白話文:
陽虛自汗
- 嚴重者:服用牡蠣散(請參考收澀門)。
- 輕微者:服用補中益氣湯,並加入麻黃根、浮小麥(請參考理氣門)。
脾虛自汗
- 伴隨肢體冰冷、腹瀉,且汗出有規律者:服用六君子湯,並加入蜜黃耆、浮小麥(請參考補養門)。
中寒自汗
- 伴隨肢體冰冷、脈搏遲緩者:服用附子理中湯(請參考祛寒門)。
陰虛盜汗
- 嚴重者:服用柏子仁丸(請參考收澀門)。
- 輕微者:服用四物湯,並加入蜜黃耆、浮小麥、炒黃芩、川連(請參考理血門),同時可外用撲汗法(請參考收澀門)。
3. 總括
上消屬肺,飲水多而小便如常;中消屬胃,飲水多而小便短赤,多食善飢;下消屬腎,飲水多而小便渾濁,色如膏脂。三消皆燥熱病也,然亦有寒者,試觀年老人,好飲茶水,夜必多溺,未必盡因熱也。總之飲水多,小便少而渾赤者屬熱,是火盛耗水而渾也;飲水少而小便多,色清白者屬寒,是火虛不能耗水也。
白話文:
上消、中消、下消:中醫觀點下的水分代謝
上消屬於肺的問題,表現為喝水多但小便量正常。
中消屬於胃的問題,表現為喝水多但小便量少且顏色偏紅,並且容易感到飢餓。
下消屬於腎的問題,表現為喝水多但小便混濁,顏色如同膏脂。
以上三消皆屬於燥熱病症,但也有寒症的情況。例如年紀大的老人,喜愛喝茶水,晚上頻頻小便,不一定都是因為熱症。
總之,喝水多、小便少且顏色偏紅,屬於熱症,是火氣旺盛消耗水分導致。
反之,喝水少、小便多且顏色清澈,屬於寒症,是火氣不足無法消耗水分導致。
4. 脈症
三消之脈,數大者吉;細、微、短、澀,皆逆脈也。三消飲水多,不能食,若能食,大便硬,脈大洪實者,為胃腑熱實,下之可愈;若不能食,濕多者,則舌白苔滑,病久則變為水腫、洞瀉;熱多者,則舌紫苔干,病久則發為癰疽而死也。
白話文:
三消脈象與三消飲的應用
三消的脈象,如果脈搏強勁有力,數量多者,預後較佳;如果脈搏細弱、微小、短促、澀滯,則屬於逆脈,預後不佳。
三消飲的適用症狀:如果患者經常口渴,飲水量多,且食慾不振,即使能吃,排便也十分乾燥,脈象強勁有力,洪大實數,這是由於胃腑熱盛導致的積實,使用下瀉的方法治療即可痊癒。
然而,如果患者食慾不振,伴隨體內濕氣過盛,則舌苔會呈現白色且滑潤,病情拖延久了就會發展成水腫和腹瀉。
如果患者食慾不振,伴隨體內熱氣過盛,則舌苔會呈現紫色且乾燥,病情拖延久了則會出現癰疽(化膿性感染)並最終導致死亡。
5. 治法
三消初起,便硬能食,脈症實者,服調胃承氣等湯,先下實熱(見攻裡門);若裡熱極深,服梔子金花湯下之(見瀉火門)。
三消初起,不能食而渴飲,已屬胃虛者,若更泄瀉、肌熱,胃虛無實熱者,常服七味白朮散。若下焦虛寒,飲一溲二,服金匱腎氣湯(俱見補養門)。
三消初起,不能食,但渴不瀉,雖虛猶有燥熱也,服竹葉石膏湯(見瀉火門);若燥熱渴極,脈虛氣弱,服竹葉黃耆湯(見潤燥門)。
白話文:
三消初起,辨證論治
一、實熱型
三消初期,大便乾燥,食慾尚可,脈象有力,屬於實熱證。應服用調胃承氣湯等瀉熱藥物,先將體內的實熱排出(屬於攻裡法)。若裡熱深重,可服用梔子金花湯瀉火(屬於瀉火法)。
二、胃虛型
三消初期,食慾不振,口渴卻不願喝水,已經屬於胃虛證。若伴隨腹瀉、發熱,則為胃虛無實熱。此時應常服七味白朮散調理脾胃。若下焦虛寒,小便量少,大便量多,則屬於腎虛,應服用金匱腎氣湯補腎(屬於補養法)。
三、燥熱型
三消初期,食慾不振,口渴但不腹瀉,雖然虛弱但仍有燥熱,應服用竹葉石膏湯清熱瀉火(屬於瀉火法)。若燥熱口渴嚴重,脈象虛弱,氣力不足,則應服用竹葉黃耆湯滋陰潤燥(屬於潤燥法)。
治上消,氣虛熱盛,服人參白虎湯;初起熱微者,服蓮花飲(俱見瀉火門)。中消胃熱,善消水穀,服消渴方;胃熱甚者,當按前法先下實熱。下消腎熱,腰足痿軟,服茯苓丸;清渴煩躁,而赤咽乾,服地黃飲子。三消煩躁,不生津液,不思飲食,服本事黃耆湯(以上俱見潤燥門)。
方法:洗淨豬肚,納豆豉二合,縛定煮爛,食肚飲湯,數次可愈;或豬血煮清湯常服,或蠶繭殼煎湯代茶;或服炒米綠豆粥。
白話文:
治療上消
- 若因氣虛熱盛導致上消,可服用人參白虎湯。
- 若初期症狀僅為輕微發熱,可服用蓮花飲。(以上兩種方劑皆可在瀉火門章節中找到)
治療中消
- 若因胃熱導致中消,且能消化水穀,可服用消渴方。
- 若胃熱嚴重,應先按照前述方法瀉去實熱再服用藥方。
治療下消
- 若因腎熱導致下消,且腰腿無力,可服用茯苓丸。
- 若伴隨口乾舌燥、咽喉紅腫乾燥,可服用地黃飲子。(以上兩種方劑皆可在潤燥門章節中找到)
治療三消
- 若三消症狀伴隨煩躁、口乾舌燥、食慾不振,可服用黃耆湯。(以上方劑皆可在潤燥門章節中找到)
民間偏方
- 將豬肚洗淨,加入納豆豉,用布包好煮爛,食用豬肚並喝湯,連續服用幾次即可痊癒。
- 用豬血煮成清湯,經常服用。
- 用蠶繭殼煎湯當茶飲用。
- 服用炒米綠豆粥。
6. 神之名義
動植之物,一有其形,則形之至精、至粹之處即名曰心。動物之心者,形若垂蓮,中含天之所賦虛靈不昧之靈性也;植物之心者,即中心之芽,中含天之所賦生生不已之生意也。此形若無此心,則形無主宰,而良性、生意亦無著落矣。此心若無良性、生意,則心無所施用,不過是一團死肉,一枯草木之芽也。
蓋人雖動物之貴,而其中含良性,與一切動物皆同,本乎天真也。天真之氣分而言之,為精、氣、神,故曰以精為體,以神為用也;合而言之,渾然一氣,天真一氣,天真之祖也。
白話文:
所有生物,只要有了外形,最精華的部分就叫「心」。動物的心像垂下的蓮花,裡面有靈性,是上天賦予的;植物的心就是中心的芽,裡面有生命力,也是上天賦予的。
沒有心,生物就沒有主宰,也無法維持生命和本性。沒有生命力和本性,心就沒有作用,只會變成死物。
雖然人比動物高級,但人也有生命和本性,這和所有動物都一樣,都是來自於上天賦予的「天真之氣」。天真之氣分開來看,就是精、氣、神,精是本體,神是作用。合在一起就是渾然一氣,是所有生命的根本。
註釋
- **心:**這裡指的不是現代醫學中的心臟,而是中醫學中指代生命精華的「心」。
- **良性:**指動物的本性,包括本能、情感等等。
- **生意:**指植物的生命力,包括生長、繁殖等等。
- **天真:**指上天賦予的本性,也就是生命的根本。
- **精、氣、神:**中醫學的三寶,代表著生命的三種基本物質和能量。
7. 神之變化
魂者,陽之靈,隨神行來;魄者,陰之靈,並精出入。蓋神機不離乎精氣,而亦不雜乎精氣,妙合而用也。故指神而言,則神超乎精氣之外;指精氣而言,則神寓乎精氣之中。意者,心神之機動而未形之謂也;志者,意所專注也;思者,志之變動也;慮者,以思謀遠之謂也;智者,以慮應物之謂也。此皆識神變化之用也。
白話文:
魂是陽氣的精華,隨著精神一起行動;魄是陰氣的精華,與精氣一同進出。精神的活動離不開精氣,但又不與精氣混雜在一起,而是奇妙地融合在一起運作。因此,從精神的角度來說,精神超越精氣之外;從精氣的角度來說,精神又寄居在精氣之中。意是指心神活動尚未成形的狀態;志是指意念專注於某個目標;思是指志念的變化;慮是指用思慮謀劃長遠的事情;智是指用思慮來應對事物。這些都是識神變化的作用。
8. 五臟神情
五臟所藏七神,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與智,腎藏精與志也。五臟所生七情:心生喜,肝生怒,肺生悲,脾生憂思,腎生恐懼也。氣和則達志,故生喜笑;氣暴則志憤,故生恚怒;淒心則哀苦,故生悲哭;聚心不解散,故生憂思;內恐、外觸非常事物,故生恐懼、驚駭也。
白話文:
五臟藏神與七情
五臟分別藏著七種神,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與智,腎藏精與志。
五臟又分別生出七種情:心生喜,肝生怒,肺生悲,脾生憂思,腎生恐懼。
當氣和順暢時,就能達到理想,因此產生喜悅和笑容;當氣暴躁時,志氣就會憤怒,因此產生恚怒;當心靈感到淒涼時,就會感到哀傷和痛苦,因此產生悲哭;當思緒聚集無法散去時,就會產生憂慮和思慮;當內心恐懼,或遭遇外來的非常事物時,就會產生恐懼和驚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