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脈》~ 雜病心法集解 卷四 (3)

回本書目錄

雜病心法集解 卷四 (3)

1. 晝作夜作

營氣循經而行脈中,衛氣不循經而行脈外,惟日行於三陽,夜行於三陰,故邪在三陽之淺者,則晝發;邪在三陰之深者,則夜瘧發。邪將退者,由夜發退為晝發,此為去陰就陽,病欲愈也;瘧邪漸進者,晝發進為夜發,此為去陽入陰,病益盛也。

白話文:

營氣在經脈中循行,衛氣則在經脈外流動,但衛氣每天在三陽經脈中運行,晚上則在三陰經脈中運行。因此,邪氣停留在三陽經脈淺表部位,就會白天發病;邪氣停留在三陰經脈深處,則會晚上發病。

邪氣將要退去時,會從夜間發病轉為白天發病,這是由陰轉陽,疾病將要痊癒的徵兆。瘧疾邪氣逐漸加重時,會從白天發病轉為晚上發病,這是由陽轉陰,疾病更加嚴重的徵兆。

2. 早作晏作

衛氣流行,每日平旦會於風府,而邪氣中人,從頭項歷風府,下循背腰,日下傳脊之第一節,邪與衛會日晚,故瘧發益晏也;邪傳下極□沖,其氣復上行,邪與衛會日早,所以瘧發益早也。

白話文:

當衛氣流動時,每天黎明時分會聚集在風府穴。如果受到邪氣侵襲,邪氣就會從人的頭頸部位經過風府穴向下沿著背部腰部移動,然後逐漸往下傳到脊椎的第一個關節。如果邪氣和衛氣相遇得晚,那麼瘧疾的症狀就出現得越遲。相反地,如果邪氣和衛氣相遇得早,那麼瘧疾的症狀就出現得越早。

3. 辨脈

經曰:瘧脈自弦。蓋瘧為寒熱之病,弦為少陽之脈,少陽主病寒熱往來,屬半表半裡之界,故瘧脈自應得弦象也。弦遲多寒,弦數多熱,弦短傷食,弦滑痰飲,理自然也。若得代脈、散脈,邪尚未解,正氣先衰,命難生矣。又曰:弦而緊者,宜下;浮大而弦者,宜吐;弦而遲者,宜溫。治瘧之大法也。

白話文:

經書上說:「瘧疾的脈象是弦脈。」這是因為瘧疾是由寒熱交替引起的疾病,弦脈是少陽經的脈象,少陽經主宰寒熱往來,屬於半表半裡的部位,所以瘧疾的脈象理所當然會呈現弦脈。

弦脈遲緩代表寒邪較重,弦脈快速代表熱邪較重,弦脈短促代表傷食,弦脈滑利代表痰飲,這些都是自然道理。

如果出現代脈或散脈,說明邪氣尚未消退,正氣已經衰弱,生命危在旦夕。

經書又說:「弦脈而緊者,應該瀉下;脈浮大而弦者,應該吐出;弦脈而遲者,應該溫補。」這是治療瘧疾的重要原則。

4. 治法

瘧疾初起,表實者,汗之;裡實者,下之;胸滿嘔逆,有飲者,吐之。表裡俱清,宜用和解;清解不愈,表裡無症,可用截藥;久瘧不已,形羸氣虛,又當補養也。

寒瘧

此因先傷於寒,後傷於風,先寒後熱,寒多熱少,脈浮緊、無汗者,初起服麻黃羌活湯汗之(見發表門),汗吐下後,余按後附法施治。

風瘧

此因先傷於風,後傷於寒,先熱後寒,熱多寒少,脈浮、有汗者,初起服桂枝羌活湯汗之(見發表門),余方按後附法。

風寒瘧

此症寒熱兩平,不多不少,不先不後,脈浮而數,初起服麻桂各半湯汗之(見發表門)。汗少,熱微寒多者,倍用麻黃湯;汗多,寒少熱平者,倍用桂枝和之;汗多熱多,更加石膏末。

白話文:

瘧疾剛發作的時候,如果外寒內實,就應該用汗法;如果內實,就應該用瀉法;如果胸悶、想吐、有積水,就應該用吐法。如果外寒內實都已經解除,就應該用和解的方法;如果用清熱解毒的方法沒有效果,外寒內實都已經沒有症狀,就可以用截斷病情的藥物;如果瘧疾長期不愈,身體虛弱氣血不足,就應該用補養的方法。

寒瘧是由於先受寒邪侵襲,後又受風邪侵襲導致,先寒後熱,寒邪多熱邪少,脈象浮緊、無汗,初期服用麻黃羌活湯發汗(見發表門),發汗、吐瀉之後,再根據後面的方法治療。

風瘧是由於先受風邪侵襲,後又受寒邪侵襲導致,先熱後寒,熱邪多寒邪少,脈象浮、有汗,初期服用桂枝羌活湯發汗(見發表門),其他方法則按照後面的方法。

風寒瘧則寒熱均衡,不多不少,不先不後,脈象浮而數,初期服用麻黃桂枝各半湯發汗(見發表門)。如果汗出很少,熱輕寒重,就加倍使用麻黃湯;如果汗出很多,寒輕熱平,就加倍使用桂枝,再加入石膏末。

食瘧

此因飲食所傷,復受風暑之氣,致寒熱交作,胸腹痞悶,面黃惡食,噫氣吐酸,右關氣口脈來弦緊,主以柴平湯(見和解門),氣實加檳榔、草果。如食瘧,腹脹便秘,脈弦數者,服大柴胡湯兩解之(見表裡門)。

痰飲瘧

此因素有痰飲,復感外邪,凝滯脾胃,致嘔逆痰涎,熱多寒少,或往來寒熱,口苦咽乾,小水赤澀,弦滑者,服清脾飲(見和解門),隨症加味。若痰飲壅盛,胸滿嘔逆,氣閉不通,先服常山方吐之(見湧吐門)。

白話文:

食瘧

這種情況是因飲食不當而損傷脾胃,又受到風暑之氣的侵襲,導致寒熱交替,胸腹脹悶,面色發黃,食慾不振,打嗝吐酸,右手關脈弦緊。主要的治療方法是用柴平湯(詳見和解門),如果氣機實證,可以加檳榔、草果。如果食瘧伴有腹脹便秘,脈弦數,則服用大柴胡湯(詳見表裡門)來解除寒熱。

痰飲瘧

這種情況是因為體內原本就有痰飲,又受到外邪的侵襲,痰飲凝滯在脾胃,導致嘔吐痰涎,以熱證為主,寒證較少,或出現寒熱往來交替,口苦咽乾,小便赤澀,脈弦滑。治療方法是服用清脾飲(詳見和解門),根據病症加味。如果痰飲壅盛,胸滿嘔逆,氣閉不通,則需先服用常山方來催吐(詳見湧吐門)。

溫瘧

此因先傷於風,後傷於寒,先熱後寒,或但熱無寒,骨節焮痛,煩渴嘔苦,服白虎湯清之。若汗多脈浮,服桂枝白虎湯兩解之(見瀉火門)。

瘴瘧

此因陽氣盛,陽獨發,但熱而不惡寒也,主以柴胡白虎湯(見瀉火門)。

牝瘧

此因陰氣盛,陰獨發,但惡寒而不發熱也,服柴胡合桂枝湯(見和解門)。以上諸瘧,若兼裡熱便秘、脈實者,俱服大柴胡湯清解之(見表裡門)。

白話文:

溫瘧是因為先受風寒之邪,後又受寒邪侵襲,先發熱後寒戰,或只發熱不寒戰,伴隨骨節痠痛、口渴、嘔吐苦味,可用白虎湯來清熱。若伴隨出汗多、脈搏浮,則可用桂枝白虎湯兩者合用來治療。瘴瘧是因為陽氣盛,陽邪獨發,只發熱不惡寒,可用柴胡白虎湯來治療。牝瘧是因為陰氣盛,陰邪獨發,只惡寒不發熱,可用柴胡合桂枝湯來治療。以上各種瘧疾,若同時出現裡熱便秘、脈搏有力,則可用大柴胡湯來清解。

虛瘧

久患瘧疾,形氣俱虛,脾胃皆弱,不思飲食者,服四獸飲(見補養門),或用補中益氣等湯隨症施治(俱見理氣門)。

勞瘧

久病勞損,氣血已虛,復感時氣而病瘧者,用十全大補湯倍加鱉甲(見補養門),熱盛者,去黃耆、肉桂,加柴胡、黃芩。

痎瘧、瘧母

痎瘧,經不愈之老瘧也;瘧母,患瘧日久,腹中結成塊癖也。形氣實者,先用控涎丹攻之(見除痰門),或用化滯丸攻積滯(見攻裡門),攻下之後,按後附法調治。

白話文:

長期患有瘧疾,身體和氣血都虛弱,脾胃也都很虛弱,不願意吃東西的人,可以服用四獸飲,或者用補中益氣等湯劑根據症狀進行治療。

長期疾病導致身體虛損,氣血已經虛弱,又感受了季節的氣候而患上瘧疾的人,可以用十全大補湯,並且增加鱉甲的用量,如果熱盛,就去除黃耆、肉桂,加入柴胡、黃芩。

痎瘧,是指長期未癒的慢性瘧疾;瘧母,是指患瘧疾時間長了,在腹部形成了塊狀的積塊。身體和氣血充實的人,先用控涎丹攻克,或者用化滯丸攻克積滯,攻下之後,再按照後面的方法進行調理。

三陰瘧疾

發在夜間,天明即退,初起發熱惡寒,主以麻桂柴胡四物湯(見和解門)。

鬼瘧

發在夜間,雖與三陰瘧疾相同,此由屍氣注之,夜多惡夢,心常恐懼為異,主以蘇合香丸、截瘧七寶飲(俱見和解門)。

暑瘧

暑月發瘧,有陰陽虛實之分,當從三卷中暑門審症施治,如二香飲之類,皆治暑瘧之標劑(見清暑門)。

癉瘧

凡山嵐瘴氣,及時行疫氣,其邪中人,皆令成瘧。初起形氣實者,宜汗、利、和三法兼行,服三解湯;若不愈,服卻瘴湯、藿香正氣散(俱見和解門)。

白話文:

三陰瘧疾發作在夜間,天亮就退,剛開始發熱怕冷,主要用麻黃、桂枝、柴胡、四物湯治療(詳見和解門)。

鬼瘧發作在夜間,雖然和三陰瘧疾相同,但這是因為屍氣入侵導致,夜裡常做惡夢,心裏總是恐懼,這一點不同,主要用蘇合香丸、截瘧七寶飲治療(皆見和解門)。

暑瘧發作在夏季,有陰陽虛實之分,應該根據三卷中暑門的內容審察病情,對症下藥,例如二香飲之類,都是治療暑瘧的標本兼治之藥(詳見清暑門)。

癉瘧是因為山嵐瘴氣,以及流行的瘟疫邪氣入侵人體而引起。剛開始,體質強壯的人,應該同時採用發汗、利尿、和解三種方法治療,服用三解湯;如果沒有好轉,就服用卻瘴湯、藿香正氣散(皆見和解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