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脈》~ 傷寒辨證篇 卷二 (17)
傷寒辨證篇 卷二 (17)
1. 發黃
陽明病,應通身有汗,謂之熱越。若頭有汗,身無汗者,是熱不得越也。渴而引飲,小便不利,是停水也。熱與濕瘀,從土而化,外薄肌膚,謂之濕熱發黃。素有寒濕,或表邪遏郁,已經成黃,又經發汗,傳入太陰,從陰而化,謂之濕寒發黃。辨法:陽明屬陽,色必明亮;太陰屬陰,色必晦暗。
此其大概也。治濕熱發黃,初起表實無汗者,服麻黃連軺赤小豆湯發之(見發表門)。陽黃裡實,大便閉者,服茵陳蒿湯下之(見利濕門)。若陽黃表裡無證,但熱盛發黃者,服梔子柏皮湯清之(見湧吐門)。凡陽黃身體枯燥如煙燻者,死。治濕寒發黃,初起服茵陳四逆湯溫之(見祛寒門)。
若陰黃大便溏、小水秘者,服茵陳五苓散利之(見利濕門)。凡陰黃,環口黧黑,冷汗不止者,主死。太陽蓄血亦有發陽黃者,多與發狂同見,當按蓄血治(見前蓄血發狂)。此治傷寒發黃之大法也。平常發黃,見四卷黃疸門。
白話文:
【發黃】
這段文字談的是中醫對於黃疸(俗稱發黃)的理解和治療方式。在中醫理論中,黃疸可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由於熱和濕氣瘀積,導致皮膚發黃,稱為濕熱型黃疸;另一種則是由於寒濕或表邪遏鬱,經過發汗後,進入太陰經,導致的濕寒型黃疸。
濕熱型黃疸通常會出現口渴、小便不暢等症狀,皮膚顏色鮮亮。治療上,如果剛開始時皮膚緊繃無汗,可以服用麻黃連軺赤小豆湯來發汗。若患者大便乾結,則需服用茵陳蒿湯來通腸。如果患者除了皮膚發黃外沒有其他明顯症狀,只是熱度高,可以服用梔子柏皮湯來清熱。
濕寒型黃疸,患者皮膚顏色較暗淡,治療上可先用茵陳四逆湯來溫暖身體。如果患者大便稀軟,小便不通,則可用茵陳五苓散來利尿。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患者身體極為乾燥,或者環口黧黑且冷汗不止,這些都是危險的徵兆,預示著病情可能嚴重。
此外,太陽蓄血也可能導致黃疸,這種情況通常會伴隨發狂,需要按照蓄血的治療方法進行治療。
以上是對傷寒引起的黃疸的處理原則,對於一般情況下的黃疸,可以參考黃疸門的相關內容。
2. 發斑痧疹
傷寒汗下失宜,外邪怫鬱,內熱泛出,致發斑、發痧、發疹,其發迂緩,不似瘟斑痧疹,其發迅烈(另見三卷瘟疫門)。要之:發於衛分者為痧。衛主氣,故色白如膚粟。發於榮分者為斑、為疹。榮主血,故色紅。然膚淺者為疹,深重者為斑。斑或如豆,甚則連屬成片也。正紅者輕,紫赤者重,黑色者死。
凡三陽傷寒,斑疹初起,表熱輕者,用升麻葛根湯合消毒犀角飲(見瀉火門)。表熱重者,服三黃石膏湯(見表裡門)。發表已透,服消斑青黛飲(見瀉火門)。凡陽分斑痧疹初起,表裡不清者,即服雙解通聖散解表清裡(見表裡門)。若陰分斑痧疹,其色淡而稀暗,若隱若見,留滯皮肉之間,治法不同也。
有因先在陽經,已成斑疹,邪傳入里,從陰化寒者;有因原屬陽分斑疹,或過服寒涼之藥,冰伏其毒,致內陷而為陰斑、陰痧、陰疹者,法當從陰寒治,按一卷三陰篇審證溫散之。
白話文:
[發斑痧疹]
在處理傷寒時,如果出汗或使用下法不合適,外部的病邪就會鬱結,導致體內熱氣泛出,進而引發斑、痧、疹的出現。這些症狀的發展過程比較緩慢,不像瘟疫所引起的斑、痧、疹那樣迅速猛烈(詳細請參考第三卷瘟疫章節)。總的來說,如果病癥出現在防禦系統(衛分)上,會表現為痧。由於衛分主要與氣相關,所以痧的顏色會呈現白色,形狀像皮膚上的小顆粒。如果病癥出現在營養系統(榮分)上,會表現為斑或疹。因為榮分主要與血液有關,所以斑和疹的顏色是紅色。其中,較淺的為疹,較深且嚴重的為斑。斑可能像豆子一樣大小,嚴重時甚至會連接成一大片。顏色純紅的病情較輕,紫色或深紅色的病情較重,黑色的則表示病情危急。
對於所有太陽、陽明、少陽三陽經絡的傷寒病,當斑疹剛開始出現,表面熱度較輕時,應使用升麻葛根湯結合消毒犀角飲(詳見瀉火章節)。如果表面熱度較重,應服用三黃石膏湯(詳見表裡章節)。當斑疹已經完全浮現後,可以服用消斑青黛飲(詳見瀉火章節)。對於所有陽分的斑痧疹,如果病癥剛開始,並且表裡不清的情況下,應立即服用雙解通聖散來清除表裡(詳見表裡章節)。如果病癥出現在陰分,斑痧疹的顏色會偏淡且暗沉,若隱若現,滯留在皮膚和肌肉之間,治療方式也會有所不同。
有的情況是,原本在陽經上已經形成了斑疹,但病邪傳入了身體內部,轉變為陰性寒冷的病症;有的情況是,原本屬於陽分的斑疹,由於過量服用寒涼藥物,使得毒素被冷凍封存,導致病情內陷,轉變為陰斑、陰痧、陰疹。對於這些情況,應按照陰寒的原則進行治療,參考第一卷三陰篇的證據進行溫熱散寒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