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脈》~ 雜病心法集解 卷四 (1)

回本書目錄

雜病心法集解 卷四 (1)

1. 總括

經曰:衛氣之在身也,常然並脈,循分肉行,陰陽相隨,何病之有?若其人內傷七情,外感六氣,飲食失節,勞役過度,則邪正相攻,榮衛失和,衛氣與風寒之邪客於脈中,則為脈脹;衛氣與風寒之邪留於分肉,則為膚脹也。

白話文:

古文中說到:“衛氣(指代身體中的能量)通常會沿著血液流動,穿行於肌肉之間。如果它能夠保持平衡,那麼就不會生病。但如果一個人因為情緒波動、感染疾病或生活不規律等原因導致身體的能量失去平衡,就會出現問題。當衛氣受到寒冷等外部因素影響時,可能會引起血管擴張,形成血栓。而如果這種情況持續存在,就可能發展成為皮下水腫。”

2. 辨脈脹、單腹脹、膚脹、鼓脹

脈脹之症,腹筋努起,脈絡色變,久而不已,則成單腹脹,腹則脹大,而四末脫瘦、清冷也;膚脹之症,初起皮膚脹起,空空然而不堅硬,久而不已,則成氣鼓脹,皮膚脹滿,膨膨然而急硬也。

白話文:

這段古文中描述了兩種不同的病症:脈脅和膚脣。 脈脳是一種腹部疾病,其特徵是腹部肌肉突出且脈搏改變顏色,如果持續不斷地發作,就會發展為單脹病,即腹部腫脹但四肢消瘦並變得冰冷。 臉脹是一種皮膚疾病,最初表現為皮膚腫脹但沒有硬化,但如果繼續下去,它會演變成氣鼓脹,皮膚充滿氣泡並且變得緊繃和僵硬。

3. 辨腸蕈、石瘕

腸蕈之症,因風寒之邪不客於脈中分肉,而干衛氣,深入,客於腸外,僻而內著,日以益大,狀如懷子,月事仍以時行,名曰腸蕈。風寒之邪,若干營氣,深入,客於胞中,惡血留止,日以益大,狀如懷子,月事不以時下,此名曰石瘕。二症皆生於女子,在男子則為疝病也。治詳婦科。

白話文:

腸蕈和石瘕都是女性特有的疾病,腸蕈是因風寒邪氣侵犯衛氣,深入腸外,形成腫塊,形狀像懷孕,月經仍正常。石瘕則是風寒邪氣深入胞中,導致惡血瘀積,形成腫塊,形狀也像懷孕,但月經不正常。男性則會出現疝氣,這兩種疾病的治療方法請參考婦科書籍。

4. 辨水脹、石水、風水

凡腫脹之病,皮厚色蒼者,皆屬氣也;皮薄色澤者,皆屬水也。氣,陽也,陽性急,故為脹也速,每從上腫而漸下,得以安臥,邪在外也;水,陰也,陰性遲,故為脹也漸,每從下腫而漸上,更有喘咳、不得臥之徵也。石水之症,少腹腫滿,水在下,故不喘也。上腫曰風,下腫曰水,風水之症,面與脛足同腫也。

然石水屬陰邪,故曰寒結;風水屬陽邪,故曰熱濕凝也。

白話文:

腫脹的疾病,皮膚厚實顏色蒼白的是氣造成的,皮膚薄顏色鮮明的則是水造成的。氣屬陽,陽性急,所以腫脹迅速,通常從上往下蔓延,可以安穩躺臥,邪氣在體表。水屬陰,陰性遲,所以腫脹緩慢,通常從下往上蔓延,還會伴隨喘咳、無法躺臥的症狀。石水症的症狀是少腹腫脹,水在下,所以不會喘。上半身腫脹稱為風腫,下半身腫脹稱為水腫,風水症的症狀是臉和脛足同時腫脹。

石水屬於陰邪,所以叫做寒結;風水屬於陽邪,所以叫做熱濕凝結。

5. 脈症

腹脹身熱,陽盛脹也,若吐衄瀉血,則陰亡矣。四肢瘦冷,陰盛脹也,若瀉下不止,則中脫矣。腹先腫脹後散四肢者,可治;四肢先腫後歸入腹者,不治。腫脹之病多實,服下利之藥,旋消旋起者,此為正不勝邪也。腹筋青漲努起,脹腫蒼黑,臍腫突出,陰囊腫爛,缺盆、脊背腫平,手足心腫平,則五臟皆傷,均屬不治。脈大而時絕,或虛細,或微澀,氣血兩敗也。

陰分腫脹,皮色慘白,便溏不渴,小便清利或秘,脈必沉遲,忌細澀無神;陽分腫脹,皮色或黃或赤,口渴多煩,尿澀糞燥,脈必沉數,忌大而時絕。經曰:脈大兼以澀者,脹也。關上脈浮,則為內脹。脈遲而滑、脈盛而緊者,皆脹也。腫脹之脈,浮大洪實,來去有神者,易治易愈。

白話文:

肚子胀满,身体发热,是阳气过盛导致的胀满,如果出现吐血、鼻出血或腹泻,就代表阴气不足了。四肢瘦弱冰冷,是阴气过盛导致的胀满,如果腹泻不止,就代表气血亏虚了。肚子先肿胀,然后蔓延到四肢,可以治疗;四肢先肿胀,然后转移到肚子,就无法治疗了。肿胀病症大多是实证,服用泻下利水药,肿胀消退后又再次出现,说明正气不足,邪气未消。肚子肌肉青筋暴起,胀肿呈青黑色,肚脐突出,阴囊溃烂,锁骨上窝、脊背肿平,手足心肿平,代表五脏都受损了,都是无法治疗的。脉象大而时断,或者虚细,或者微涩,说明气血两败。

阴分肿胀,皮肤颜色苍白,大便稀溏,不口渴,小便清利或便秘,脉象一定沉迟,忌讳细涩无神;阳分肿胀,皮肤颜色发黄或发红,口渴烦躁,小便涩滞,大便干燥,脉象一定沉数,忌讳大而时断。经书上说:“脉象大而涩,就是胀满的征兆。”关上脉浮,则是体内胀满。脉象迟缓而滑,脉象强劲而紧,都是胀满的征兆。肿胀病人的脉象,如果浮大洪实,来去有神,就容易治疗,容易治愈。

6. 治法

治脈脹初起,腹筋努突,脈絡色變,服木香流氣飲,加川芎、薑黃(見理氣門)。

治單腹脹,腹中脹滿堅硬,四末脫瘦、清冷者,服厚朴散(見利濕門)。

治膚脹初起,皮膚腫脹,空空然而不堅硬者,服木香流氣飲。

治氣鼓脹,脹滿如鼓,膨膨然,束緊急硬,服厚朴散。余按後總治法。

凡單腹脹、氣鼓脹二症,又當分氣、血施治。如屬氣實作脹,故宜厚朴散;若屬血實作脹,俱宜下瘀血湯攻下之(見理血門)。

白話文:

治療腹部脹滿初期,腹肌緊繃突起,血管顏色改變,服用木香流氣飲,加入川芎、薑黃(詳見理氣門)。

治療單純的腹部脹滿,腹部脹滿堅硬,四肢瘦弱、冰冷,服用厚朴散(詳見利濕門)。

治療皮膚腫脹初期,皮膚腫脹,鬆軟而不堅硬,服用木香流氣飲。

治療氣鼓脹,腹部脹滿如鼓,膨脹且堅硬,服用厚朴散。其他治療方法,請參閱總治法。

凡是單純的腹部脹滿和氣鼓脹兩種病症,都需要根據是氣滯還是血瘀來治療。如果是氣實導致的脹滿,應該服用厚朴散;如果是血實導致的脹滿,則應該服用下瘀血湯來攻下瘀血(詳見理血門)。

治腸蕈,原屬氣病,初起服厚朴散通利之(見利濕門)。治石瘕,原屬血病,初服下瘀血湯攻下之。余法詳考婦科一卷。以上治脹滿六症之主方,余按後總方及水腫門選方施治。

白話文:

治療腸道疾病,原本屬於氣的問題,在初期可以服用厚朴散來疏通排便。(在清熱除溼那一章有詳細說明) 治療石瘕(一種女性生殖系統的良性瘤),原本是血液的問題,在初期可以用「瘀血湯」來攻下病症。其他的方法請參照婦科的那一章。 以上的六種治療腹腔和胸腔積液的主要方法,其他的按照之後綜合方劑以及浮腫那一章所列出的方子進行治療。

7. 總方

通治寒、熱、濕、痰、食、氣諸腫脹,初起形氣虛而屬寒者,服寒脹中滿分消湯。若形氣虛而屬熱者,服熱脹中滿分消湯。若成蠱脹,服治蠱脹方。若腹脹發熱,陽邪並陰,則陽實而陰虛,陽盛則外熱,陰虛則內熱,脈浮數,便秘者,服枳實分消湯。中寒脹滿,脈浮滑者,服樸香散。

老弱虛寒腫脹,脈弱者,服溫中湯(以上均見利濕門)。若食積、痰氣、濕鬱諸腫脹,服香砂和中、木香順氣、養親等湯(見理氣門)。

白話文:

治療寒、熱、濕、痰、食、氣等引起的腫脹,如果剛開始腫脹,身體氣虛屬於寒性的,就服用寒脹中滿分消湯。如果身體氣虛屬於熱性的,就服用熱脹中滿分消湯。如果發展成蠱脹,就服用治療蠱脹的方劑。如果腹部腫脹伴隨發熱,陽邪和陰邪同時存在,則陽氣實而陰氣虛,陽氣盛則外熱,陰氣虛則內熱,脈象浮數,便秘,就服用枳實分消湯。如果因為寒氣導致腹部腫脹,脈象浮滑,就服用樸香散。

對於年老体弱、虚寒导致的肿胀,脉象微弱的,就服用温中汤。如果是食物積滞、痰气、濕氣鬱結引起的腫脹,就服用香砂和中、木香順氣、養親等湯。

8. 總括

水腫之症,屬脾、肺二經,水停胸中則喘,水停膈下則脹。從上腫者,多外感風邪,名風水腫,治宜發汗;從下腫者,多內生濕邪,名濕水腫,治宜利水;通身腫者,屬風濕兩傷,名風濕腫,治宜汗利兼施。腫而喘,不得臥,宜逐肺飲。腫而脹滿,便秘,宜攻脾水。腫從腹起,後散四肢者,易治;腫從四肢起,漸歸入腹者,難治。

又有陽水、陰水之分。陽水屬實與濕,治宜攻瀉;陰水屬虛與寒,治宜溫補,分別症治於下,忌食酸鹹百日。

白話文:

水腫的病症,屬於脾經和肺經的病變,水停留在胸腔就會喘,水停留在膈膜下方就會脹。從頭部開始腫脹的,大多是外感風寒,稱為風水腫,治療應以發汗為主;從下半身開始腫脹的,大多是內生濕邪,稱為濕水腫,治療應以利水為主;全身腫脹的,屬於風濕兩傷,稱為風濕腫,治療應以發汗利水兼施。腫脹伴隨喘不過氣,無法平躺的,宜逐肺飲;腫脹伴隨腹部脹滿、便秘的,宜攻脾水。腫脹從腹部開始,之後擴散到四肢的,比較容易治療;腫脹從四肢開始,逐漸蔓延到腹部的,比較難治療。

水腫還分為陽水和陰水。陽水屬於實證與濕邪,治療應以攻瀉為主;陰水屬於虛證與寒邪,治療應以溫補為主,需根據不同的症狀進行治療,忌食酸鹹百日。

9. 風水腫

自頭面、兩手、胸背腫至腰止,惡寒無汗,骨節脹疼,脈浮緊者,先服越婢加蒼朮汗之(見利濕門)。若兼外感內傷,發熱頭痛,嘔逆咳嗽,喘滿氣脹,脈浮緩者,只用杏蘇飲加蒼朮桂枝、大腹皮、桑白皮、生薑皮(見表裡門),經所謂開鬼門是也。濕水腫自腰起,腫至下身兩足止,腰腹腿足脹痛重墜,小水短赤,脈沉澀有力者,用貼臍餅三法,服沉香琥珀丸。

白話文:

如果身體從頭面、雙手、胸背腫脹到腰部,伴隨惡寒無汗、骨節脹痛,脈象浮緊,可以先服用越婢加蒼朮來發汗。如果同時伴隨外感內傷,發熱頭痛、嘔逆咳嗽、喘滿氣脹,脈象浮緩,則應該使用杏蘇飲加入蒼朮、桂枝、大腹皮、桑白皮、生薑皮。這就如同開鬼門一樣,可以將病氣排出。

如果濕水腫從腰部開始,腫脹到下半身和雙腳,腰腹腿足脹痛沉重,小便量少且顏色發紅,脈象沉澀有力,則應該用貼臍餅三法,並服用沉香琥珀丸。

形氣虛者,難任峻利,只用五皮飲,或五苓散,俱加蒼朮、防己、苡仁、木通、車前子,緩緩施治(俱見利濕門),經所謂潔淨腑是也。

白話文:

身體虛弱氣血不足的人,難以承受峻猛的藥物,只可以用五皮飲或五苓散,並且加上蒼朮、防己、苡仁、木通、車前子,慢慢地進行治療。這些藥物都屬於利濕藥,能夠達到清淨腸胃的目的。這也就是所謂的「潔淨腑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