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脈》~ 傷寒辨證篇 卷二 (15)

回本書目錄

傷寒辨證篇 卷二 (15)

1. 冒心撮空

傷寒熱邪乘肺,元氣虛衰,不能主持,致有此證。陽虛氣弱,故叉手冒心。虛陽無主,故兩手撮空。熱昏其神,故循衣摸床。此三證小便利者,可治。蓋謂肺氣猶能降,膀胱猶能化氣,而腎水未枯也。俱服節庵升陽散火湯(見瀉火門)。至若久病垂危,孤陽欲絕,而見此證者,煎人參湯冷服,以持生機。

王海藏曰:婦人產後,及崩漏失血等證,去血過多,因而燥涸,致閉目撮空,循衣摸床,揚手擲足,錯語神昏,脈浮弦而虛者,服當歸補血湯(見理血門)。經曰陽生則陰長,此其義耳。如因過汗患此,服桂枝甘草湯(見發表門)。

白話文:

[冒心撮空]

在傷寒病症中,熱邪侵襲肺部,導致人體的元氣虛弱,無法正常運作,從而產生這種症狀。因為陽氣虛弱,所以病人會雙手交叉放在胸前,好像在掩護心臟。又由於虛弱的陽氣無法控制,所以雙手會無意識地抓握空氣。高燒使精神混亂,導致病人會不自覺地摸索衣物和牀鋪。如果這三種症狀下,小便仍能順利排出,病情仍有治療的可能。這是因為肺氣還能下降,膀胱仍能轉化氣息,表示腎臟功能尚未完全枯竭。可以服用節庵升陽散火湯來治療(詳見瀉火門)。

然而,對於長期病重、生命瀕臨終結,陽氣將要消逝的病人出現這種症狀,應煎煮人參湯冷飲,以此延續生命跡象。

王海藏指出,婦女產後,或是崩漏失血等症狀,因出血過多,導致身體乾燥,進而眼睛閉合,雙手抓握空氣,摸索衣物牀鋪,手腳揮舞,言語錯亂,神智不清,脈搏浮弦而虛弱,可服用當歸補血湯(詳見理血門)。醫學古籍提到,陽氣生長,陰氣就會隨之增強,就是這個道理。若是由於過度出汗導致此症,可服用桂枝甘草湯(詳見發表門)。

2. 但欲寐證

傷寒行陰,陰主寐。但欲寐,少陰證也。若表裡已解,其人身和,脈微靜,但欲寐者,不必施治。蓋解後貪眠,呼之即醒,醒而又睡,此為陰氣來復,非陰盛困陽者比也。至風溫證亦欲寐貪眠,然脈浮身重,發熱多汗,鼻息鼾鳴為異耳。見後同傷寒門。

白話文:

[只想睡覺的症狀]

如果受到風寒侵襲影響了身體的陰分,而陰分主掌睡眠。只想睡覺,這是少陰病的症狀。假若體內外的邪氣已經解除,人體感覺舒適,脈搏微弱而平穩,只想睡覺的,不一定需要特別治療。因為病癒後想多睡,一喊就會醒,醒來後又想睡,這是身體陰氣正在恢復,與陰氣過盛壓抑陽氣的情況不同。

至於風溫病也會有想睡覺且嗜睡的現象,但是脈象浮動,身體沉重,發燒多汗,並且打鼾,這些是不同的特徵。詳細情況可參考後面的傷寒病篇。

以上就是翻譯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