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脈》~ 雜病心法集解 卷四 (1)
雜病心法集解 卷四 (1)
1. 口糜下瀉
其症上發口糜,下瀉即止,口糜方愈,則又下瀉。觀其上下相移之情狀,亦必純實熱之所為也。心之竅開於舌,脾之竅開於口,心脾之熱,故上發口舌瘡赤糜爛。胃主消化水穀,小腸主盛受消化,心脾之熱下移小腸、胃腑,則運化之職失,故下注、泄瀉也。
治法
口糜發時,晚用瀉心導赤散煎湯溫服(見瀉火門),或用導赤合五苓散。若下瀉時,早晚服參苓白朮散加糯米(見補養門),或服七味白朮散。若小水甚少,便瀉不止,此為水走大腸,用茯苓、車前子等分,煎湯代茶。若口糜日久,服涼藥不效者,則為虛火上炎,主以理中湯(見祛寒門),內加肉桂,重加茯苓以降陽利水,陽降而口糜自消,水利而下瀉自止。
白話文:
這個病症的表現是口腔內發生潰爛,然後接著有腹瀉的情況,當口腔的潰爛剛好轉,腹瀉的症狀又再度出現。從這種上下交錯的情況來看,顯然是純粹的實熱所導致的。心臟的功能在舌頭上反映出來,脾臟的功能則在口腔上反映,因此,心脾兩臟的熱氣會導致口腔和舌頭長出紅色潰瘍,並產生糜爛。
胃部負責消化食物,小腸則負責接收和進一步消化。當心脾的熱氣向下影響到小腸和胃部,就會造成消化功能的紊亂,導致腹瀉。
治療方式
當口腔潰瘍發生時,晚上可以服用瀉心導赤散煎煮的湯藥溫服(詳細可參考清熱門類),或者服用導赤合五苓散。如果出現腹瀉,早晚應服用參苓白朮散加糯米(詳細可參考滋補門類),或者服用七味白朮散。如果小便量非常少,且腹瀉不停,這可能是水分都進入了大腸,可以使用茯苓、車前子等份煎湯代替茶飲。如果口腔潰瘍持續很久,服用清涼藥物沒有效果,那麼可能是虛火上升所致,應該服用理中湯(詳細可參考袪寒門類),並且在其中加入肉桂,大量加入茯苓以幫助降陽利水,這樣一來,陽氣下降,口腔潰瘍自然消失,水分排泄順暢,腹瀉也會停止。
2. 痢疾門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