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脈》~ 雜病心法集解 卷三 (1)

回本書目錄

雜病心法集解 卷三 (1)

1. 總括

古名大瘕瀉者,裡急後重,數至圊而不能便,莖中痛也。小腸瀉者,尿澀而便膿血,少腹痛也。大腸瀉者,食已窘迫,大便色白,腸鳴切痛也。腸癖者,飲食不節,起居不時,陰受之則入五臟,腫脹閉塞,下為飧瀉,久為腸癖,腹痛下血也。滯下者,積滯垢膩與濕熱滯於腸中,因而下也。

此皆古痢之名也。要之,痢疾裡急者,腹痛積滯也;後重者,下墜氣滯也;小便赤澀,濕熱鬱滯也。皆因外受風暑濕蒸之氣,內傷生冷,飲食過度而生也。白痢自大腸來,大腸與肺為表裡,肺主氣,故屬傷氣也;赤痢自小腸來,小腸與心為表裡,心主血,故屬傷血也。閉,痛甚;寒開,痛微;痢開,病減,故痛微也。

虛者少氣,氣無壅滯,故亦痛微也。熱者多實,性急不得舒通,故窘痛甚也。後墜下迫肛門,糞出墜止,為糞前墜,乃滯也,故曰實墜;糞出更墜,為糞後墜,非滯也,故曰虛墜。初痢多屬濕熱,久痢多屬寒虛也。

白話文:

[總結] 以往稱為大瘕瀉的症狀,是腹部有緊迫感且排便困難,多次到廁所卻難以排便,伴隨尿道疼痛。小腸瀉則是尿意頻繁但排尿困難,且會排出膿血,並有下腹痛。大腸瀉是餐後立即感到腹部緊迫,排便顏色偏白,腸鳴且劇烈疼痛。腸癖是因飲食不規律,生活作息紊亂,身體陰性受到影響進而影響五臟,導致腹部腫脹、堵塞,進一步引發慢性腸胃炎,伴隨腹痛及出血。

上述所有描述都是古代對痢疾的不同命名。總的來說,痢疾中的腹部緊迫感是由於腹部疼痛和積食;排便困難是因為腸胃氣滯;小便赤澀是濕熱在體內聚集。這些症狀通常是因外在風暑濕氣影響,加上內部食用過多生冷食物,飲食過量所產生。白色痢疾源於大腸,大腸與肺互為表裡,肺掌管氣息,因此白色痢疾屬於氣息受損;紅色痢疾源自小腸,小腸與心互為表裡,心掌管血液,因此紅色痢疾屬於血液受損。便祕時,疼痛感強烈;若能順利排便,疼痛感會減輕;排便順暢,病情就會減輕,所以疼痛感也會減輕。

虛弱的人常有氣短,因為氣息流暢無阻,所以疼痛感較輕。熱性痢疾多因實證引起,特性急躁無法舒緩,所以疼痛感特別強烈。排便時肛門感到下墜,排便後下墜感消失,這稱為糞前下墜,是實證的表現,因此稱為實墜;排便後仍有下墜感,這稱為糞後下墜,不是實證,因此稱為虛墜。新發的痢疾多因濕熱引起,而長期的痢疾多由寒虛造成。

2. 脈症

凡下利不止,水漿不入,氣少脈細,皮膚寒冷,死於陽絕也;下利純血,噤口嘔逆,中無臟氣,身熱脈大,死於陰絕也。脈宜微小,忌浮洪;宜滑弱,忌弦急。又曰:沉、小、滑、弱為順,實、大、浮、數為逆。

白話文:

凡是遇到拉肚子無法停止,水分完全無法攝取進去,呼吸微弱且脈搏細微,皮膚冰冷,這通常是由於身體的陽氣耗盡導致的死亡;若是拉肚子排出的全是血,嘴巴緊閉並且有嘔吐現象,體內臟腑功能衰竭,身體發熱且脈搏強大,這通常是因為體內陰氣耗盡導致的死亡。脈搏應當是微弱細小的,避免出現浮動或強烈的脈象;應該呈現出滑順而弱的脈象,避免出現弦狀或緊急的脈象。再者,脈象呈現出沉、小、滑、弱是正常的,若出現實、大、浮、數的脈象則是反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