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脈》~ 傷寒雜病醫方 卷六 (7)

回本書目錄

傷寒雜病醫方 卷六 (7)

1. 醫方祛寒門

生附子(三錢,切作三片),炙草(二錢),乾薑(錢半)

嘔吐,加生薑二錢;面赤者,格陽於上也,加蔥三莖,以通陽氣;腹痛者,真陰不足也,加白芍二錢,以斂陰;咽痛者,陰氣上結也,加桔梗錢半,以利咽;利止,脈仍不出者,加人參一錢,助陽益陰;加麥冬、五味子、人參、陳皮,名返本回陽湯,治陰盛格陽;加茵陳蒿二錢,名茵陳四逆湯,治陰黃厥冷如冰,身重而痛;加當歸、木通,亦名當歸四逆湯,治感寒,手足厥冷,脈微欲絕。

當歸四逆湯,治厥陰傷寒,手足厥逆,陰縮乳收,脈細欲絕。

當歸,桂枝,白芍(各三錢),炙草,木通,北細辛(各二錢),紅棗(三枚)

加泡吳萸二錢,生薑三錢,酒水煎服,治素有久寒。

通脈四逆湯,治四逆湯症。服四逆湯,利止脈仍不出者,用此以通脈。

生附子(五錢,切作五片),乾薑(三錢),炙草(二錢)

加味同四逆湯。加豬膽汁一匙,調服,治四肢拘急,脈微欲絕者。

白通湯,治少陰病,下利,脈微,真陽衰微於下,不能上升達表者宜之。

生附子(三錢,切作三片),乾薑(一錢),蔥白(四寸)

煎湯,加豬膽汁一匙,人尿三匙,兌藥同服。治服前湯,利不止,厥逆無脈者。

真武湯,治少陰病,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瘀痛,自下利者。此為有水氣,或咳或嘔,或小便利。又治太陽病,過汗亡陽,反汗出不解,仍發熱,心悸頭眩,筋惕肉瞤,振振欲擗地,氣虛惡寒者。

炮製附子(三錢),土炒白朮(二錢),酒洗白芍,生薑,茯苓(各三錢)

水寒相搏作咳者,加乾薑、五味子、北細辛各五分;小便利,去茯苓;下利,去白芍,加乾薑一錢;嘔,去附子,倍加生薑。

四逆散,治少陰病,陽邪入里,四肢不溫,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痛,或泄利下重。

柴胡,炙草,麵炒枳實,酒炒白芍(等分)

研末。白湯,每下二錢,日三服。咳,加五味子、乾薑各一半,並治下利;悸,加桂枝;不利,加茯苓;腹痛,加炮附子;泄利下重,加薤白,煎湯調服。

大建中湯,《金匱》治心胸中大寒痛,嘔不能飲食,腹中寒氣上衝皮起,出見有頭足,上下痛而不可觸近者。

蜀椒,人參(各二錢),乾薑(四錢)

煎熟,再入飴糖一兩,微煎,溫服。

黃耆建中湯,治虛勞,衛氣不足,及傷寒汗後,身痛,表虛,惡寒,脈遲弱者。

蜜炙黃耆(錢半),白芍(六錢),桂枝,生薑(各三錢),炙草(一錢),大棗(二枚)

煎湯,去渣,再入飴糖一兩,微火煎化。溫服。

當歸建中湯

前湯去黃耆,加當歸二錢。治虛勞,榮血不足。

樂令建中湯,治藏府虛損,身體羸瘦,潮熱自汗,將成癆瘵。

白話文:

醫方祛寒門

生附子、炙甘草、乾薑

使用生附子三錢(切成三片)、炙甘草二錢、乾薑一錢半。

  • **嘔吐:**如果出現嘔吐,加入生薑二錢。
  • **面色潮紅:**如果面色潮紅,這是因為陽氣上浮,加入蔥白三根,以疏通陽氣。
  • **腹痛:**如果出現腹痛,這是因為真陰不足,加入白芍二錢,以收斂陰氣。
  • **咽喉疼痛:**如果出現咽喉疼痛,這是因為陰氣鬱結,加入桔梗一錢半,以利咽。
  • **腹瀉停止,但脈象仍虛弱:**如果腹瀉停止,但脈象仍然微弱,加入人參一錢,以幫助陽氣、補益陰氣。
  • **返本回陽湯:**加入麥冬、五味子、人參、陳皮,此方名為「返本回陽湯」,用來治療陰氣過盛而使陽氣格拒於外的病症。
  • **茵陳四逆湯:**加入茵陳蒿二錢,此方名為「茵陳四逆湯」,用來治療陰黃病,症狀為手腳冰冷如冰,身體沉重且疼痛。
  • **當歸四逆湯:**加入當歸、木通,此方也名為「當歸四逆湯」,用來治療因感受寒邪,導致手腳冰冷,脈象微弱幾乎消失的病症。

當歸四逆湯

用來治療厥陰經的傷寒,症狀為手腳冰冷、陰莖或陰囊萎縮、乳頭內陷、脈象細微幾乎消失。

藥物組成:當歸、桂枝、白芍各三錢,炙甘草、木通、北細辛各二錢,紅棗三枚。

加味當歸四逆湯

加入炮製過的吳茱萸二錢、生薑三錢,以酒水煎煮服用,用來治療平時就體內有寒氣的病症。

通脈四逆湯

用來治療四逆湯證,指服用四逆湯後,腹瀉停止但脈象仍虛弱的情況。

藥物組成:生附子五錢(切成五片)、乾薑三錢、炙甘草二錢。

加味通脈四逆湯

在原方基礎上,加入豬膽汁一匙,調勻服用,用來治療四肢拘攣、脈象微弱幾乎消失的病症。

白通湯

用來治療少陰病,症狀為腹瀉、脈象微弱,是因真陽衰微於下,無法上升到達體表所致。

藥物組成:生附子三錢(切成三片)、乾薑一錢、蔥白四寸。

加味白通湯

將藥材煎煮後,加入豬膽汁一匙、人尿三匙,混合服用,用來治療服用前方的白通湯後,腹瀉仍然不止、手腳冰冷且沒有脈象的情況。

真武湯

用來治療少陰病,症狀為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痠痛、腹瀉。此為體內有水氣,可能伴隨咳嗽、嘔吐或小便不利。也可用來治療太陽病,因過度發汗而導致陽氣耗損,反而持續出汗、發熱、心悸、頭暈、筋脈跳動、肌肉顫抖、身體虛弱、怕冷等症狀。

藥物組成:炮製過的附子三錢、用土炒過的白朮二錢、用酒洗過的白芍、生薑、茯苓各三錢。

  • **水寒相搏作咳:**如果因水寒相搏而咳嗽,加入乾薑、五味子、北細辛各五分。
  • **小便正常:**如果小便正常,則去除茯苓。
  • **腹瀉:**如果出現腹瀉,則去除白芍,加入乾薑一錢。
  • **嘔吐:**如果出現嘔吐,則去除附子,將生薑用量加倍。

四逆散

用來治療少陰病,症狀為陽邪進入體內,四肢不溫,可能伴隨咳嗽、心悸、小便不利、腹痛、腹瀉、裡急後重等症狀。

藥物組成:柴胡、炙甘草、用麵炒過的枳實、用酒炒過的白芍(等分)。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白開水送服,每次服用二錢,每日三次。

  • **咳嗽:**如果咳嗽,加入五味子、乾薑各一半,也可用來治療腹瀉。
  • **心悸:**如果心悸,加入桂枝。
  • **小便不利:**如果小便不利,加入茯苓。
  • **腹痛:**如果腹痛,加入炮製過的附子。
  • **腹瀉裡急後重:**如果腹瀉、裡急後重,加入薤白,煎煮後服用。

大建中湯

《金匱要略》中記載,此方用來治療心胸中嚴重寒痛,導致嘔吐、無法進食,腹中寒氣上衝導致皮膚隆起,出現像有頭有足的隆起,上下都痛,無法觸碰。

藥物組成:蜀椒、人參各二錢,乾薑四錢。

將藥材煎煮至熟,再加入飴糖一兩,稍微煎煮後,溫服。

黃耆建中湯

用來治療虛勞、衛氣不足,以及傷寒發汗後出現身體疼痛、體表虛弱、怕冷、脈象遲緩無力的情況。

藥物組成:用蜂蜜炙過的黃耆一錢半、白芍六錢、桂枝、生薑各三錢、炙甘草一錢、大棗二枚。

將藥材煎煮後,去除藥渣,再加入飴糖一兩,用微火煎化,溫服。

當歸建中湯

在前方(黃耆建中湯)的基礎上,去除黃耆,加入當歸二錢,用來治療虛勞,以及營血不足的病症。

樂令建中湯

用來治療五臟六腑虛弱耗損,導致身體瘦弱、潮熱自汗,將要發展成肺結核的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