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脈》~ 傷寒辨證篇 卷二 (24)

回本書目錄

傷寒辨證篇 卷二 (24)

1. 傷寒附法

劉河間解利初法

雙解通聖散,見醫方表裡門。功能發表攻裡,故曰雙解。

河間制此方解利四時冬溫、春溫、夏熱、秋熱、正令傷寒。凡邪在三陽,表裡不解者,以兩許為劑,加蔥、薑、淡豆豉,煎湯服之,俟汗下,兼行表裡即解。形氣強者,兩半為劑;形氣弱者,八錢為劑。若初服,因汗少而不解者,則為表實,倍加麻黃以汗之;若因便硬不解者,則為裡實,倍加大黃、芒硝以下之。連進二三服,必令汗出下利而邪自解也。

今人不知其妙,以河間過用寒涼,仲景治傷寒初無下法,棄而不用,深可惜也。不知其法神捷,莫不應手取效,從無寒、痞、結之變。即有一二不解者,非未盡法之善,則必已傳陽明,故不解也,再詳後法。

河間解利後法

先服雙解通聖散,汗下已通而仍不解者,皆因汗之不徹,或已傳經,治之不及也,又當按法施治。

如表邪已解,但里有微熱、煩渴者,服桂苓甘露飲以和解太陽之裡。

如內熱太盛,煩熱大渴者,用白虎解毒湯以清陽明之裡(俱見瀉火門)。

若表未解,又傳陽明,身熱而煩者,用柴葛解肌湯兩解之(見發表門)。

若表實無汗,大熱煩渴者,用三黃石膏湯以清表裡之熱(見表裡門)。

若里有熱,尿赤而澀者,用涼膈散,重加滑石末以清利之(見瀉火門)。

若胃實便秘,潮熱而兼有微表者,用大柴胡湯解表通里(見表裡門)。

若胃實便秘,不兼表證,當分別輕重,用諸承氣湯攻下之(見攻裡門)。

以上皆劉河間解利二法也。附錄於此,以備參考。河間名完素。

白話文:

劉河間的初步治療方法:

劉河間創製了「雙解通聖散」,這個藥方可以在醫學中的表裡病症處理章節找到。它具有發汗和攻下的雙重效果,因此被稱為「雙解」。

這方藥可用來治療四季中的冬季溫病、春季溫病、夏季熱病、秋季熱病以及標準的傷寒症狀。當邪氣影響到身體的三個陽性部位,即表和裡的症狀都未能緩解時,可以用兩許的藥量,加上蔥、薑、淡豆豉,煎煮成湯藥服用,等待出汗或下利,表裡的邪氣就會得到緩解。對於體質強壯的人,藥量可以增加至兩半;對於體質虛弱的人,藥量應減至八錢。如果初次服用後,由於出汗不多而病狀未解,這表示表實,需要加倍使用麻黃來促進出汗;如果因為便祕而病狀未解,這表示裡實,需要加倍使用大黃和芒硝來促進排便。連續服用兩三劑,必定會讓患者出汗和下利,邪氣自然會被清除。

現在有些人不明白這種療法的妙處,認為劉河間過度使用寒涼藥物,並且張仲景治療傷寒時並未使用下法,因此選擇忽視這種療法,這實在令人惋惜。他們不知道這種療法快速且有效,一旦使用就能立即見效,而且不會引起寒、痞、結等副作用。即使有個別患者對藥物反應不佳,不是因為藥物本身的問題,就是病情已經傳至陽明,所以才未能痊癒,需要進一步詳細檢查和治療。

劉河間的後續治療方法:

如果患者已經服用了「雙解通聖散」,並且已經出汗或下利,但病情仍然沒有好轉,這通常是由於出汗不夠徹底,或者病情已經傳到了其他臟腑,治療不及時。這種情況下,需要根據具體病情進行治療。

如果表邪已經被清除,但患者仍然有輕微的體內熱感和口渴,可以服用「桂苓甘露飲」來調和太陽經的裡部。

如果體內熱度過高,導致嚴重的煩躁和口渴,可以使用「白虎解毒湯」來清除陽明經的裡部熱度。

如果表邪未解,病情又傳到了陽明經,患者出現體熱和煩躁,可以使用「柴葛解肌湯」來同時治療表和裡。

如果表實無汗,患者出現高熱和煩渴,可以使用「三黃石膏湯」來清除表裡的熱度。

如果裡部有熱度,導致尿液顏色深紅且排尿困難,可以使用「涼膈散」,並加入更多的滑石粉來清熱利尿。

如果胃部實熱,導致便祕,患者出現潮熱和輕微的表徵,可以使用「大柴胡湯」來解表通裡。

如果胃部實熱,導致便祕,但無表徵,應根據病情輕重,使用各種「承氣湯」來攻下。

以上就是劉河間的兩種治療方法。這些方法被附錄在此,供參考。劉河間的名字是完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