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脈》~ 傷寒辨證篇 卷二 (25)
傷寒辨證篇 卷二 (25)
1. 辨難治脈證
2. 難治死證
總括
《金鑑》曰:病有死生,治有難易。生病不藥可愈,死病雖藥莫救。何則?以陰陽邪正有盛衰也。正盛邪衰則生,陰盛陽衰則死。如傷寒陽證,見浮大數動滑實之陽脈,則易愈而生;如見沉微澀弱弦小之陰脈,則難治而死。凡屬陰病得陽脈者,可生;凡屬陽病得陰脈者,主死也。
若脈代散,真氣衰敗也;若大熱不止,脈失神者,正衰邪盛也。陰毒陽毒,亢極不生化也;色枯聲敗,內外兩奪也。呃逆無休,元氣不藏也;水漿不入,生無所賴也。五絕證者,謂形若煙燻,神昏憒亂,直視搖頭,此陽邪獨留,攻心而絕也。環口黧黑,腹滿,下利不止,冷汗,陽黃者,此為脾絕也。
脈但浮而無和緩象,是無胃氣。汗出如油,喘息下休,睡中鼾聲,出多入少者,此為肺絕也。唇吻反青,四肢冷汗,舌卷囊縮者,此為肝絕也。面色黑暗,齒長枯垢,遺尿遺屎者,此為腎絕也。
又有誤發風溫之汗,因而成痙者;誤發濕溫之汗,名曰重暍者;強發少陰之汗,動其經,血從口鼻耳目出,名曰下厥上竭者;汗後狂言不食,仍復發熱,不為汗衰,脈常躁疾,名曰陰陽交死之形者;厥逆不回,至七八日即通,遍身膚冷,而躁無暫安時,此為陰邪盛極,真陽飛越,名藏厥者。
凡厥逆而甚者,多無脈,服四逆、白通等湯,脈微微續出,從小而大,真陽漸復也,可生;脈若暴出,六脈如常者,名曰迴光返照也,主死。凡厥逆,多下利,當不能食,若忽然能食者,名曰除中。中者,胃也;除者,去也。謂胃氣已去,即反能食,亦無補於胃也。故仲景曰:除中者,死。
凡諸病久不能食,忽然大能食而即死者,此類是也。以上皆言難治之死證也。
白話文:
《金鑑》指出:疾病有可治與不可治之分,治療有簡單與困難之別。生病如果不用藥也能自愈,那表示是輕症;若是死亡病症,即使使用藥物也難以救治。這是因為人體陰陽及邪正之氣的盛衰不同。若正氣旺盛而邪氣衰退,人便可以康復;反之,若陰氣過盛而陽氣衰退,則可能導致死亡。例如,若患傷寒出現陽證,且脈象呈現浮大、數動、滑實等陽脈特徵,則較容易康復;反之,若出現沉微、澀弱、弦小等陰脈特徵,則病情較難治療,甚至可能致命。一般來說,若是陰性病症卻出現陽性脈象,生存機會較高;反之,若是陽性病症卻出現陰性脈象,則預示病情危急。
如果脈搏出現間歇或散亂,顯示人體真氣衰敗;若高燒持續不退,脈象失去神韻,則表示正氣衰退而邪氣旺盛。無論陰毒或陽毒,若發展到極致而無法自我調節,將會導致死亡;皮膚乾枯、聲音嘶啞,代表內外雙方能量消耗殆盡。打嗝不止,表示元氣無法內收;無法進食喝水,生命便失去依託。五種絕望症狀包括:面色如煙燻般晦暗,精神混亂,目光呆滯,頭部搖晃,這表示陽邪獨存,攻心而致絕;口周圍皮膚黧黑,腹部脹滿,下痢不止,冷汗直冒,皮膚呈黃色,這表示脾臟功能喪失。
脈搏僅呈現浮動而無和緩現象,顯示胃氣不足。若出汗如油,呼吸急促不停,睡眠時出現打鼾,且呼氣多於吸氣,這表示肺部功能衰竭;嘴脣及嘴角轉青,四肢冰冷並冒冷汗,舌頭捲縮,睪丸縮小,這表示肝臟功能衰竭;面色黑暗,牙齒長而乾燥,尿失禁,這表示腎臟功能衰竭。
另有些病例因錯誤治療,如風溫病誤發汗導致痙攣;濕溫病誤發汗,稱為重暍;強迫少陰病發汗,導致經絡受損,血液從口鼻耳目流出,稱為下厥上竭;發汗後出現狂言妄語,不願進食,再次發燒,但汗液未減,脈象一直急躁,稱為陰陽交錯,最終導致死亡;四肢冰冷,七到八天內無法恢復,全身皮膚冰涼,且焦躁不安,這表示陰邪極度旺盛,導致真陽飄忽不定,稱為藏厥。
四肢冰冷嚴重者,多無脈象,服用四逆湯、白通湯等,若脈象由細微逐漸增強,顯示真陽逐漸恢復,仍有生存機會;反之,若脈象突然增強,但六脈仍正常,表示迴光返照,預示死亡。四肢冰冷者多會出現下痢,通常無法進食,若突然能吃東西,稱為「除中」。「中」代表胃,「除」代表消失,即胃氣已經消失,即使突然能吃東西,對胃也毫無助益。因此,張仲景說:「除中者,死。」
各種長期無法進食的疾病,若突然能大量進食而隨即死亡,均屬於此類情況。以上所述,都是難以治療的致命病症。
3. 辨易愈生證
4. 易愈生證
總括
易愈之病,取於神則神清,取於色則色澤,取於聲則音長,取於體則身輕,取於皮則膚潤,取於脈則和洪,皆一派不死之證,故曰生證也。若有如前生證,忽然口噤不語,煩躁而甚,六脈停伏者,非變凶也,乃邪正交爭,生戰汗之候,為將愈之兆也。凡傷寒渴者,多陽證,易治、易愈。
若忽然飲多尋常,消散無停者,此為釀汗而邪作解也。傷寒初起,多不能食,若漸漸能食,且脈浮者,此為胃和,邪還於表而作解也。若不即解者,陰陽未得其時也。如子時得之,午時必解,陽濟陰生而解也;午時得之,子時必解,陰從陽化而解也。以上皆傷寒易愈之生證也。
天時之不齊,民病所由生也。故《素問》言五運六氣特詳。醫不明此,則不識亢害承製、淫勝郁復之理,不足以稱醫之良也。但經文散見諸篇,學者每有望洋之嘆。而太虛理氣、天地陰陽,宋儒各發妙論;五行質氣、生剋制化、節令五音、天符地會、南北二政,諸家多所發明。欽惟御篡《醫宗金鑑》,博採群言,歸諸折衷。
另著《心法要旨》二卷,愚已編次成書,列於八集,識者幸垂覽焉。
白話文:
[易痊癒病症的特徵]
容易痊癒的疾病,如果從精神來看,患者精神清爽;從面色來看,面色光澤;從聲音來看,聲音洪亮;從身體狀況來看,身體輕盈;從皮膚來看,皮膚滋潤;從脈象來看,脈象平和有力。這些都是生命活力旺盛的證據,所以被稱為「生證」。即使出現了前面提到的生證,突然間口閉不言,煩躁非常,六脈停頓或隱伏的情況,這並不是病情惡化的預兆,而是正邪兩股力量正在激烈較量,是身體正在排汗抗邪的徵兆,是將要痊癒的信號。一般感冒而感到口渴的,大多屬於陽性證狀,容易治療,容易痊癒。
如果突然間飲水量大增,並且不停止,這是身體正在醞釀出汗,邪氣正在逐漸消退的跡象。感冒初期,患者通常沒有胃口,如果逐漸恢復食慾,而且脈象浮動,這表示胃部功能恢復,邪氣返回到體表,準備排出體外,是疾病開始緩解的徵兆。如果疾病未能立即緩解,可能是因為陰陽調節尚未達到最佳時機。比如在子時(夜間11點至凌晨1點)感染,到了午時(中午11點至下午1點)必然會好轉,這是因為陽氣助長陰氣,促使疾病緩解;如果在午時感染,到了子時必然會好轉,這是因為陰氣順應陽氣變化,疾病得到緩解。以上都是感冒容易痊癒的「生證」。
自然環境的不穩定,是導致百姓生病的主要原因。因此,《黃帝內經·素問》對五運六氣的描述特別詳細。醫生如果不明白這些道理,就無法理解亢進、剋制、過度、抑制等理論,就不能算是高明的醫生。然而,這些知識分散在不同的篇章中,學習者往往會感到困惑。關於太極、理氣、天地陰陽,宋代的學者們都有精闢的見解;五行物質、相生相剋、季節與五音、天符地會、南北兩種政策,各家學說都有所闡述。令人敬佩的是,《醫宗金鑑》廣泛收集眾多學說,進行了全面的整合。
另外,《心法要旨》兩卷書,我已經編輯整理成冊,收錄在八集中,希望有識之士能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