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脈》~ 雜病心法集解 卷四 (8)
雜病心法集解 卷四 (8)
1. 熱痢
因濕熱結於腸胃,腹中窘痛,裡急下痢,膿血稠黏,尿赤澀痛,口渴飲冷,舌赤唇焦,用芍藥湯,隨症加味(見理血門),或服四制丸、沆瀣湯(見攻裡門)。輕者服白頭翁湯、香連丸(俱見瀉火門),或服海藏方、梅蜜飲(見和解門)。
白話文:
由於濕熱積聚在腸胃,導致腹部劇烈疼痛,裡急後重,排泄物中夾雜膿血,稠黏粘稠,小便赤紅灼痛,口渴喜飲冷水,舌頭紅腫,嘴唇乾燥,可以用芍藥湯治療,根據症狀加減藥物(參看理血門),或者服用四制丸、沆瀣湯(參看攻裡門)。症狀較輕者,可以服用白頭翁湯、香連丸(參看瀉火門),或者服用海藏方、梅蜜飲(參看和解門)。
2. 時疫痢
因患痢時,忽感時疫,亦有氣候相傳者,若熱為邪束,惡寒無汗,發熱嘔逆,身痛頭疼,下利脈浮,先服倉廩湯汗之(見發表門),次按熱痢、清裡諸方法。若疫痢汗後,表邪已解,裡熱尚深,煩躁脹痛,形氣實者,隨服香連化滯湯。汗下後,痢仍不止,白痢,服白朮和中湯;赤痢,服加味補血湯(俱見理血門)。
白話文:
如果患了痢疾,又突然感染時疫,這也可能是氣候傳染的。如果發熱是邪氣束閉所致,表現為惡寒無汗、發熱嘔逆、身痛頭疼、大便稀溏脈象浮數,先服用倉廩湯發汗(見發表門),然後根據熱痢、清裡等方法治療。
如果疫痢患者在發汗後,表邪已經解除,但裡熱仍然很深,出現煩躁、腹脹疼痛,身體氣血充實的情況,可以服用香連化滯湯(見方劑門)。
如果發汗後痢疾仍然不止,出現白痢,可以服用白朮和中湯;如果是赤痢,可以服用加味補血湯(都見理血門)。
3. 風濕痢
風痢,似腸風下血,只多墜痛也。濕痢,治同風痢,但不甚痛,只多重墜也。二痢初起,用胃風湯、東垣方,當隨人虛實選用(俱見祛風門)。若濕熱太盛,先服香連平胃散(見消導門)。
白話文:
風痢跟腸風下血類似,只是比較容易墜痛。濕痢的治療方法跟風痢一樣,但不會很痛,主要表現為墜痛。兩種痢疾剛發病時,可以用胃風湯或東垣方的藥方,要根據患者的虛實狀況選擇(這些方劑都在祛風門裡)。如果濕熱過盛,就先服用香連平胃散(這個方劑在消導門裡)。
4. 水穀痢
此因脾胃虛,腐化不及,清濁相干,痢下水穀,腹或脹痛而成此症。如初起水穀糟粕與膿血雜下者,主以調中益氣湯(見理氣門),若日久不止,用六君子湯加蜜耆、木香、炒砂仁、山藥(見補養門)。
休息痢:其痢時發作,時停止也。
五色痢:五色膿血相雜而下也。
二症皆因用止澀藥太早,邪尚稽留腸胃間,或因滯熱內蘊,下之未盡,餘邪不時發作而成休息,清濁混淆而成五色。倘見臟腐屍臭之氣者,死。二症脈若有力,雖日久,仍當用香連化滯湯攻之。倘脈症不實,用和中、補血、地榆三湯,隨症調理(均見理血門)。形氣虛者,按補養門治之。
白話文:
這是因為脾胃虛弱,無法消化食物,導致清濁混雜,排泄出來的是水谷和膿血,腹部可能脹痛,形成這種病症。如果剛開始排泄的是食物殘渣和膿血混合在一起,可以用調中益氣湯治療。如果病症持續很久,可以用六君子湯加上蜜耆、木香、炒砂仁、山藥治療。
休息痢指的是痢疾發作一段時間後會停止,然後又會再次發作。
五色痢指的是排泄物中混雜著五種顏色的膿血。
這兩種痢疾都是因為過早使用收澀藥物,導致病邪停留在腸胃中,或者因為內熱積滯,排泄不乾淨,剩下的邪氣會不定時發作,形成休息痢;清濁混雜則形成五色痢。如果出現腐臭的氣味,就會死亡。如果患者脈象有力,即使病症持續很久,也應該用香連化滯湯攻邪。如果脈象虛弱,就應該用和中、補血、地榆三種湯藥根據症狀調理。身體虛弱的患者,可以參考補養門的治療方法。
5. 附法
凡痢初起,有寒熱表症者,當先解表,然後攻裡,用倉廩湯(見發表門)。凡初起,裡熱太盛,上衝心者,先攻其里,用大黃黃連等湯(見瀉火門)。凡初起,外無表症,內熱亦輕者,法宜和解,用芍藥湯之類(見理血門)。凡痢攻下後,病勢大減,宜調氣血,服香連和胃、和中等湯(見理血門)。
凡久痢,臟有寒熱不分者,服烏梅丸調之(見殺蟲門);虛寒,宜用溫補。凡久痢,服補養藥不效者,必初起止澀太早,邪熱稽留,按前休息痢治之。
白話文:
痢疾初期,如果出現寒熱交替的表症,應該先解表,再攻裡,可用倉廩湯。如果初期裡熱過盛,上衝心胸,則先攻裡,可用大黃黃連等湯。如果初期沒有表症,內熱也輕微,則應該和解,可用芍藥湯之類。痢疾攻下之後,病情減輕,就應該調養氣血,服用香連和胃湯等。
久痢,如果臟腑寒熱不分,服用烏梅丸調治。如果虛寒,就應該溫補。久痢服用補藥無效,可能是初期止瀉太早,邪熱滯留,應按照之前的治療方法繼續治療痢疾。
6. 總括
面目身體皆黃,但欲安臥,小便黃渾者,此黃疸病已成。如已食如飢,食難用飽,飽則心煩頭眩,此欲作胃疸也。胃疸者,即谷疸也。若已見黃色,疸已成,得之於胃有濕熱,故大飢過食也。酒疸者,得於之飲酒無度而發疸也。女勞疸者,疸而額黑少腹急,小便自利,得之於大勞大熱,與女交接也。
瘀血發黃,亦少腹急,小便自利,但額不黑為異耳(見傷寒二卷辨症門)。黃汗者,汗出色黃,染衣皆黃也,面目微腫,得之於素有濕熱,汗出入水洗浴而成此,皆屬濕熱為病。惟陰黃則屬濕寒,陰黃者,身重而痛,厥冷如冰,不與陽黃同其治法矣。
白話文:
臉色和身體都發黃,只想躺著休息,小便呈黃色混濁,這表示黃疸病已經形成。如果吃過東西後依然感到飢餓,吃不下多少就飽了,飽了之後就心煩頭昏,這表示快要發展成胃疸,也就是谷疸。如果已經出現黃色,黃疸病已經形成,這是因為胃中有濕熱,所以才會過度飢餓後又暴飲暴食。酒疸是由於過度飲酒引起的。女勞疸則會出現臉色發黃、額頭發黑、下腹部疼痛、小便自利等症狀,這是因為過度勞累、體溫過高,以及性生活過度所導致。
瘀血也會導致發黃,同樣會伴隨下腹部疼痛和自利,但與女勞疸不同的是額頭不會發黑。汗液發黃,汗液顏色發黃,沾染衣服也會變黃,臉部輕微腫脹,這是因為體內原本就有濕熱,汗液出入以及洗澡洗漱後引起的,都屬於濕熱引起的疾病。而陰黃則屬於濕寒,陰黃患者會感到身體沉重疼痛,手腳冰冷如冰,治療方法與陽黃不同。
7. 脈症
仲景曰:黃疸之病,當以十八日為期,治之十日以上,宜差反劇,為難治也。色若煙燻,目神青暗,陽黃,死症也。喘滿渴煩不已,心胸如啖蒜刺痛,黃毒入腹,死症也。面色黧黑,冷汗漐漐,陰黃,死症也。天行癘疫發黃,名曰瘟黃,死人最暴也。要之,症屬濕熱,脈宜浮大洪數。
微澀細弱,鼻息氣冷者,難治。經曰:凡黃,候寸口脈近掌無脈,口鼻黑色,並不可治。
白話文:
張仲景說,黃疸病應該在十八天內治療,如果治療超過十天還不見好反而更嚴重,就難治了。患者面色像被煙燻過一樣,眼睛神采暗淡,屬於陽黃,是死症。呼吸急促,胸悶口渴,心口像是被大蒜刺痛,黃毒入侵腹部,也是死症。面色黑沉,冷汗直流,屬於陰黃,也是死症。流行的瘟疫導致發黃,叫做瘟黃,病人死亡速度最快。總之,黃疸病的病因是濕熱,脈象應該浮大洪數。
脈象微澀細弱,呼吸冰冷,也很難治。經書上說,凡是黃疸病,如果寸口脈靠近手掌的地方摸不到脈,口鼻顏色發黑,就無法治療了。
8. 陽黃
屬胃腑濕熱,黃亮身溫,唇紅口渴,尿赤脈洪,初起表實無汗者,服麻黃茵陳湯汗之;裡實便秘者,服茵陳蒿湯下之;表裡俱實者,服當歸拈痛湯兩解之;若表裡無症,只小便短澀者,服茵陳五苓散(俱見利濕門)。傷寒,身黃髮熱,服梔子柏皮湯(見湧吐門)。
白話文:
如果患者胃部濕熱,身體發黃且溫熱,嘴唇紅潤口渴,小便赤色脈象洪大,初期表證實證沒有汗出,可以服用麻黃茵陳湯發汗;如果內實便秘,可以服用茵陳蒿湯通便;如果表裡俱實,可以服用當歸拈痛湯解表通裡;如果表裡沒有症狀,只是小便短澀,可以服用茵陳五苓散。這些方劑都屬於利濕門的方劑。如果患者患有傷寒,身體發黃發熱,可以服用梔子柏皮湯,這個方劑屬於湧吐門的方劑。
9. 陰黃
屬脾腎寒濕,暗黃身冷,唇白不渴,便利脈遲,初起腹痛或嘔者,服茵陳理中湯溫之;兼下利清穀,肢冷腹痛,脈沉細者,服茵陳四逆湯(見祛寒門);陰黃初起者,大便溏,小便秘者,服茵陳五苓散利之(見利濕門)。
白話文:
這段文字描述的是脾腎寒濕證,患者通常表現為:
- 面色暗黃,身體冰冷,嘴唇蒼白,口不渴,
- 大便溏稀,小便不利,脈象沉遲,
- 初期可能伴有腹痛或嘔吐。
針對不同情況,可以服用以下藥方:
- 若患者初起腹痛或嘔吐,服茵陳理中湯溫之。茵陳理中湯屬於溫中健脾、化濕止痛的藥方,適用於脾胃虛寒、寒濕內阻引起的腹痛、嘔吐等症狀。
- 若患者兼有下利清谷(腹瀉),肢冷腹痛,脈沉細,服茵陳四逆湯(見祛寒門)。茵陳四逆湯屬於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的藥方,適用於脾腎陽虛、寒濕凝滯引起的腹痛、腹瀉、四肢冰冷等症狀。
- 若患者陰黃初起,大便溏稀,小便秘澀,服茵陳五苓散(見利濕門)利之。茵陳五苓散屬於利水滲濕的藥方,適用於脾腎陽虛、濕邪內阻引起的黃疸、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