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脈》~ 雜病心法集解 卷四 (7)

回本書目錄

雜病心法集解 卷四 (7)

1. 火瀉

火瀉,瀉一陣,痛一陣,反復瀉痛,暴注下迫也。若脈促喘汗,服葛根芩連湯(見表裡門)。輕者,服四苓散(見利濕門)。

白話文:

【火瀉的情況】,會有一陣子拉肚子,接著一陣子腹部疼痛,這種拉肚子和疼痛的狀況會反覆出現,這通常是由於突然的嚴重腹瀉所導致。如果伴有脈搏急促、喘息和出汗的症狀,應該服用葛根芩連湯(此方在表裡門中有詳細介紹)。對於病情較輕的人,則可以服用四苓散(此方在利濕門中有詳細介紹)。

2. 暑瀉

暑瀉,因傷暑作瀉,口渴自汗,心煩面垢也。暑瀉渴甚,服香薷葛根湯。輕者,服青六散。吐瀉交作者,服縮脾飲(俱見清暑門)。

白話文:

【暑瀉】

暑瀉的情況,是因為受到暑熱而引起腹瀉,會感到口渴且自發性出汗,心情煩躁並且臉部顯得油膩。在暑瀉導致非常口渴時,應服用香薷葛根湯。若症狀較輕,則可服用青六散。若是嘔吐與腹瀉同時發生,應該服用縮脾飲(以上藥方皆可在清暑類病症的治療方法中找到)。

3. 滑瀉

滑瀉,謂諸瀉日久,腸胃滑脫,不能自禁也,宜八柱散、訶子散(見收澀門)。若腎虛五更滑瀉,用八味地黃丸加吳萸、故脂、五味、肉蔻(見補養門)。

白話文:

【滑瀉】

所說的滑瀉,指的是長期腹瀉的情況,使得腸胃功能衰弱,無法自我控制排便。對於這種情況,適合使用八柱散、訶子散(詳見止瀉類藥物)。

如果是因為腎虛導致的清晨時分發生的滑瀉,則應使用八味地黃丸,並添加吳茱萸、杜仲、五味子、肉豆蔻等成分(詳見滋補養生類藥物)。

4. 附法

凡胃強脾弱,能食而不得化,食後腸鳴腹痛,飧瀉暴注,完穀不化者,常服消食健脾丸。脾瀉,不思食,服開胃進食湯(俱載消導門)。

凡酒病滑瀉,尿澀食少,胸滿,腿足漸腫,服金匱腎氣湯(見補養門)。

白話文:

[使用方法]

凡是遇到胃部機能強但脾臟機能弱的情況,也就是雖然有胃口吃東西,但是吃了卻無法消化吸收,吃完飯後會腸鳴腹痛,或是馬上拉肚子,食物未經消化就排出體外,這種情況可以經常服用消食健脾丸。如果脾虛導致的腹瀉,胃口差不想吃東西,可以服用開胃進食湯(兩種藥方都記載在消導門中)。

凡是因為飲酒過量導致的腹瀉,尿液排泄不暢,食慾減退,胸口悶脹,腿部逐漸水腫,可以服用金匱腎氣湯(此藥方可參考補養門中的說明)。

5. 口糜下瀉

其症上發口糜,下瀉即止,口糜方愈,則又下瀉。觀其上下相移之情狀,亦必純實熱之所為也。心之竅開於舌,脾之竅開於口,心脾之熱,故上發口舌瘡赤糜爛。胃主消化水穀,小腸主盛受消化,心脾之熱下移小腸、胃腑,則運化之職失,故下注、泄瀉也。

治法

口糜發時,晚用瀉心導赤散煎湯溫服(見瀉火門),或用導赤合五苓散。若下瀉時,早晚服參苓白朮散加糯米(見補養門),或服七味白朮散。若小水甚少,便瀉不止,此為水走大腸,用茯苓、車前子等分,煎湯代茶。若口糜日久,服涼藥不效者,則為虛火上炎,主以理中湯(見祛寒門),內加肉桂,重加茯苓以降陽利水,陽降而口糜自消,水利而下瀉自止。

白話文:

這個病症的表現是口腔內發生潰爛,然後接著有腹瀉的情況,當口腔的潰爛剛好轉,腹瀉的症狀又再度出現。從這種上下交錯的情況來看,顯然是純粹的實熱所導致的。心臟的功能在舌頭上反映出來,脾臟的功能則在口腔上反映,因此,心脾兩臟的熱氣會導致口腔和舌頭長出紅色潰瘍,並產生糜爛。

胃部負責消化食物,小腸則負責接收和進一步消化。當心脾的熱氣向下影響到小腸和胃部,就會造成消化功能的紊亂,導致腹瀉。

治療方式

當口腔潰瘍發生時,晚上可以服用瀉心導赤散煎煮的湯藥溫服(詳細可參考清熱門類),或者服用導赤合五苓散。如果出現腹瀉,早晚應服用參苓白朮散加糯米(詳細可參考滋補門類),或者服用七味白朮散。如果小便量非常少,且腹瀉不停,這可能是水分都進入了大腸,可以使用茯苓、車前子等份煎湯代替茶飲。如果口腔潰瘍持續很久,服用清涼藥物沒有效果,那麼可能是虛火上升所致,應該服用理中湯(詳細可參考袪寒門類),並且在其中加入肉桂,大量加入茯苓以幫助降陽利水,這樣一來,陽氣下降,口腔潰瘍自然消失,水分排泄順暢,腹瀉也會停止。

6. 痢疾門

7. 總括

古名大瘕瀉者,裡急後重,數至圊而不能便,莖中痛也。小腸瀉者,尿澀而便膿血,少腹痛也。大腸瀉者,食已窘迫,大便色白,腸鳴切痛也。腸癖者,飲食不節,起居不時,陰受之則入五臟,腫脹閉塞,下為飧瀉,久為腸癖,腹痛下血也。滯下者,積滯垢膩與濕熱滯於腸中,因而下也。

此皆古痢之名也。要之,痢疾裡急者,腹痛積滯也;後重者,下墜氣滯也;小便赤澀,濕熱鬱滯也。皆因外受風暑濕蒸之氣,內傷生冷,飲食過度而生也。白痢自大腸來,大腸與肺為表裡,肺主氣,故屬傷氣也;赤痢自小腸來,小腸與心為表裡,心主血,故屬傷血也。閉,痛甚;寒開,痛微;痢開,病減,故痛微也。

虛者少氣,氣無壅滯,故亦痛微也。熱者多實,性急不得舒通,故窘痛甚也。後墜下迫肛門,糞出墜止,為糞前墜,乃滯也,故曰實墜;糞出更墜,為糞後墜,非滯也,故曰虛墜。初痢多屬濕熱,久痢多屬寒虛也。

白話文:

[總結] 以往稱為大瘕瀉的症狀,是腹部有緊迫感且排便困難,多次到廁所卻難以排便,伴隨尿道疼痛。小腸瀉則是尿意頻繁但排尿困難,且會排出膿血,並有下腹痛。大腸瀉是餐後立即感到腹部緊迫,排便顏色偏白,腸鳴且劇烈疼痛。腸癖是因飲食不規律,生活作息紊亂,身體陰性受到影響進而影響五臟,導致腹部腫脹、堵塞,進一步引發慢性腸胃炎,伴隨腹痛及出血。

上述所有描述都是古代對痢疾的不同命名。總的來說,痢疾中的腹部緊迫感是由於腹部疼痛和積食;排便困難是因為腸胃氣滯;小便赤澀是濕熱在體內聚集。這些症狀通常是因外在風暑濕氣影響,加上內部食用過多生冷食物,飲食過量所產生。白色痢疾源於大腸,大腸與肺互為表裡,肺掌管氣息,因此白色痢疾屬於氣息受損;紅色痢疾源自小腸,小腸與心互為表裡,心掌管血液,因此紅色痢疾屬於血液受損。便祕時,疼痛感強烈;若能順利排便,疼痛感會減輕;排便順暢,病情就會減輕,所以疼痛感也會減輕。

虛弱的人常有氣短,因為氣息流暢無阻,所以疼痛感較輕。熱性痢疾多因實證引起,特性急躁無法舒緩,所以疼痛感特別強烈。排便時肛門感到下墜,排便後下墜感消失,這稱為糞前下墜,是實證的表現,因此稱為實墜;排便後仍有下墜感,這稱為糞後下墜,不是實證,因此稱為虛墜。新發的痢疾多因濕熱引起,而長期的痢疾多由寒虛造成。

8. 脈症

凡下利不止,水漿不入,氣少脈細,皮膚寒冷,死於陽絕也;下利純血,噤口嘔逆,中無臟氣,身熱脈大,死於陰絕也。脈宜微小,忌浮洪;宜滑弱,忌弦急。又曰:沉、小、滑、弱為順,實、大、浮、數為逆。

白話文:

凡是遇到拉肚子無法停止,水分完全無法攝取進去,呼吸微弱且脈搏細微,皮膚冰冷,這通常是由於身體的陽氣耗盡導致的死亡;若是拉肚子排出的全是血,嘴巴緊閉並且有嘔吐現象,體內臟腑功能衰竭,身體發熱且脈搏強大,這通常是因為體內陰氣耗盡導致的死亡。脈搏應當是微弱細小的,避免出現浮動或強烈的脈象;應該呈現出滑順而弱的脈象,避免出現弦狀或緊急的脈象。再者,脈象呈現出沉、小、滑、弱是正常的,若出現實、大、浮、數的脈象則是反常的。

9. 噤口痢

噤口痢者,下利不食,或嘔不能食也。因裡熱盛,毒上衝心,口噤作嘔,脈大身熱而赤,唇紅呃逆,飲冷,不能食而痢甚,初服大黃黃連湯……任攻者,煎黃連開噤散,徐徐與服……效,俱外貼王瓜藤散(俱見瀉火門),或搗田螺,入麝少許,作餅貼臍,以布縛定。

若老弱虛寒人患此者,用參苓白朮散加石蓮肉、菖蒲、木香(見補養門)。噤口嘔逆,燒紅稱錘,淬醋中,張口吸氣,嘔逆自止,旋進湯藥。暑夾表症,當先解表,然後攻裡,初服倉廩散汗之(見發表門)。

白話文:

【噤口痢】

患有噤口痢的人,會有腹瀉但無法進食,或是有噁心嘔吐的情況。這是因為體內熱毒過盛,導致毒素上沖到心臟,使得嘴巴閉合難開且伴有噁心嘔吐,脈搏跳動快速,身體發熱並且皮膚呈現紅色,嘴脣呈紅色並常打嗝,只想要喝冷水,無法進食而腹瀉更加嚴重。在初期可以服用大黃黃連湯...對於需要強烈治療的人,可以煎煮黃連開噤散,慢慢給病人服用...有效後,還可以在外敷上王瓜藤散(以上均可在清熱門找到),或者將田螺搗碎,加入少量的麝香,做成餅狀貼在肚臍上,再用布固定。

如果年老體弱或體質虛寒的人患有這種疾病,可用參苓白朮散加上石蓮肉、菖蒲和木香(詳見補養門)。對於嘴巴緊閉且嘔吐的人,可燒紅秤錘,放入醋中淬火,讓患者張開嘴吸入這股氣,嘔吐就會停止,隨即就可以服用湯藥了。如果是暑熱夾雜表症的患者,應先解決表症,然後再治療裡症,初期可以服用倉廩散來發汗(詳見發表門)。

10. 寒痢

因寒冷傷胃,痢時腸鳴切痛,瀉下清冷,面唇青白,口渴飲熱,氣乏脈微,先服理中湯(見祛寒門),痢甚,加附子、訶子、砂仁,常服薑茶飲(見和解門)。若痢久滑脫,服養臟湯(見收澀門)。日久氣陷,服補中益氣湯(見理氣門)。

白話文:

[寒性腹瀉]

這是由寒冷導致胃部受損,腹瀉時會聽到腸子咕嚕作響且感到劇烈疼痛,排泄物冰冷稀薄,臉色及嘴脣呈現青白色,患者雖口渴但偏好熱飲,全身無力且脈搏微弱。首先應服用理中湯(詳見祛寒類方劑),如果腹瀉情況嚴重,需添加附子、訶子、砂仁等藥材,日常可飲用薑茶(詳見和解類方劑)以輔助治療。

若是長期腹瀉導致身體虛弱,應服用養臟湯(詳見收澀類方劑)。若病情持續時間長且導致氣血下陷,則需服用補中益氣湯(詳見理氣類方劑)以強身健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