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脈》~ 傷寒辨證篇 卷二 (22)

回本書目錄

傷寒辨證篇 卷二 (22)

1. 辨熱結下利

陶節庵曰:熱邪傳裡,胃有燥屎,心下硬痛,身熱口渴,譫語,下利純是清水者,此非內寒之冷利,乃日飲湯藥而下滲也,名熱結下利。俗醫妄稱為漏底傷寒,以熱藥止之,殺人多矣。治法:初起身熱脈實者,用黃龍湯下之(見攻裡門)。若年老氣血衰弱之人,湯內減去硝黃。

若太陽病,外證未除而數下之,遂協熱下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裡不解者,服桂枝人參湯(見發表門)。

白話文:

陶節庵說:熱邪進入身體深處,胃中有乾硬的大便,感覺胸口硬且疼痛,全身發熱並口渴,甚至會出現胡言亂語,拉肚子但排出的全是清水,這不是因為內部寒冷導致的冷性腹瀉,而是因為每日服用大量湯藥後,藥物在體內過度滲透所導致的,這種情況被稱為熱結下痢。一般醫生錯誤地稱其為漏底傷寒,並使用熱性藥物來止瀉,這種做法已經害死很多人了。治療方法:如果剛開始發病時有體溫升高、脈搏強勁的症狀,應使用黃龍湯進行瀉下治療(詳見攻裡門部分)。然而,對於年老體弱、氣血不足的人,應在湯藥中減少硝黃成分。

如果原本患有太陽病,但在外部病徵尚未消除的情況下頻繁進行瀉下治療,結果導致協同熱邪引發的下痢,且瀉下不停,胸口感覺硬且堵,同時身體表裡的病症都未能得到緩解,這時應服用桂枝人參湯(詳見發表門部分)。

2. 辨類傷寒同傷寒總括

類傷寒有五證,初病之時皆與太陽表證相類也。同傷寒有十二證,初病之時皆與太陽表證相同也。初見表證雖與太陽傷寒相類、相同,而病因、脈證、治法實不同類也。蓋傷寒因傷冬月之正寒而得名,同傷寒則因傷三時之暴寒,傷感風濕、食熱、異氣、疫邪兼時令之氣而為病也。世人見其傳變六經表裡,情狀似乎傷寒,通名傷寒,又名曰時氣,故以同類二字別之。

分疏證治於下:

類傷寒有五證:停痰、傷食、腳氣、虛煩、內癰是也。

同傷寒十二證:冬溫、寒疫、瘟疫、溫病、熱病、風溫、溫瘧、濕溫、中暍、溫毒、風濕、痙證是也。

白話文:

在中醫學上,有五種疾病初發時症狀與感冒類似,但實際上並非感冒,我們稱之為「類傷寒」。這五種疾病分別是:痰多積滯、飲食過量、足部疾病、精神焦慮及內臟發炎。

另外,有十二種疾病初發時與感冒的症狀完全一樣,但病因和治療方法卻大不相同,我們稱之為「同傷寒」。這些疾病包括:冬季的溫熱病、寒冷引發的流行病、瘟疫、高熱性疾病、熱性疾病、風熱病、溫熱型瘧疾、濕熱病、中暑、溫熱型毒素感染、風濕病以及抽搐癥狀。

這些疾病之所以被歸類為「同傷寒」或「類傷寒」,主要是因為它們的症狀和感冒相似,但實際上是由不同的因素所引起,例如冬季的極寒、季節性的氣候變化、食物熱度、異常氣候或是流行病毒等。因此,雖然這些疾病的初期症狀看似感冒,但其根本原因和治療方式卻完全不同。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往往會誤以為這些疾病就是普通感冒,統一稱之為感冒,或者叫做季節性流行病。然而,為了區分這些疾病與真正感冒的不同,我們用「同類」二字來特別標示。

3. 類傷寒門

停痰

一曰停痰,該飲而言也。清稀者為飲,稠黏者為痰。初起發熱惡寒,表實無汗,狀類傷寒,但不頭頂強痛,只胸膈滿悶,痰飲壅塞,喘氣不得息,或氣上衝咽為異耳。諸般證治,詳見三卷痰飲門。

傷食

一曰傷食,統積滯而言也。初起寒熱無汗,狀類傷寒,但身不強痛,只心胸痞悶,或腹脹痛,失氣噫臭,吞酸、吐酸為異耳。治詳三卷中食、四卷腹痛。

腳氣

一曰腳氣,兼干、濕二證而言也。初起表證,狀類傷寒,但病起自腳兩足,或腫痛焮熱,或乾枯冷痛,大便硬難為異耳。證治載三卷腳氣門。

虛煩

一曰虛煩,兼懊憹不眠、中虛等證而言也。初起惟發熱心煩,而無惡寒無汗之表證,亦無躁渴便秘之裡證為異耳。治法見前諸煩不眠條。

內癰

一曰內癰,統肺、脾、心、肝、腎、胃府、三焦、大小腸癰而言也。此九證初起皆狀類傷寒,然各經募穴必隱痛微腫,現出本經應有之證,詳見外科二卷後。再有羊毛疔、暗疔、內疔,俱狀似傷寒,證治各別,詳見外科四卷疔瘡門。又有大頭、天行,狀似傷寒,脈證治法詳見四卷頭痛門。

白話文:

停痰

首先講的是停痰,這是在談論飲與痰的情況。清稀的稱為飲,稠黏的則被視為痰。剛開始會出現發熱怕冷的症狀,外表看起來像得了傷寒,但不會有頭頂強烈疼痛的問題,只有胸膈部感到滿悶,痰和飲堵塞在喉嚨,呼吸困難,或者有氣往上沖到咽喉的特殊表現。各種相關病症的治療方法,詳見第三卷痰飲門。

傷食

其次講的是傷食,這是包含積滯的情況。一開始可能有寒熱無汗的症狀,看起來像是得了傷寒,但是身體並無強烈疼痛,只有心胸部位感覺悶堵,或腹部脹痛,放屁打嗝有臭味,吞酸、反酸的特殊情況。具體治療詳見第三卷中食、第四卷腹痛。

腳氣

再來是腳氣,這是包含乾、濕兩種情況的病症。一開始的表面症狀,看起來像是得了傷寒,但是病情從雙腳開始,可能會有腫痛、紅熱,或是乾燥、冰冷、疼痛,大便硬且排便困難的特殊情況。詳細病症和治療方法記載於第三卷腳氣門。

虛煩

接著是虛煩,這是包含懊憹不眠、中虛等症狀。一開始只有發熱心煩的症狀,沒有怕冷無汗的表面症狀,也無躁動口渴、大便乾結的內臟症狀。具體治療方法請參考前面關於各種煩躁失眠的條目。

內癰

最後是內癰,這是包括肺、脾、心、肝、腎、胃腑、三焦、大小腸癰的綜合情況。這九種情況一開始都像是得了傷寒,但是各經絡的募穴一定會隱痛微腫,顯現出該經絡應該有的症狀,詳見外科第二卷後面。此外,還有羊毛疔、暗疔、內疔,這些都看似傷寒,但各有不同的症狀和治療方式,詳見外科第四卷疔瘡門。另有一些大頭、天行的情況,看起來像傷寒,但脈象、症狀和治療方法都不同,詳見第四卷頭痛門。

4. 同傷寒門

總括

《金鑑》曰:同傷寒十二證,皆非四時正令之常病也。惟冬病傷寒,春病傷風,夏病暑熱,秋病瘧疾,乃四時正令之常病。若春應暖而反寒,夏應熱而反涼,秋應涼而反熱,冬應寒而反溫,此非其時而有其氣,疫為殃也。

冬溫、寒疫、瘟疫

此三證病因異而治法同。如冬應冷而反溫,致表裡傳經同乎傷寒者,名曰冬溫。如春應溫而反寒,致表裡傳經同乎傷寒者,名曰寒疫。若一時之氣不正,長幼皆病,互相傳染,同乎傷寒而傳變尤速者,名曰瘟疫。治法:須識歲氣太過、不及,六淫勝復亢害承製之理(見八集運氣篇),及審人之強弱,藏之虛實。輕者用雙解通聖散解表通里,重者用二聖救苦丹(俱見表裡門)。

再有時疫、瘟斑,痧疹,詳載三卷瘟疫門。

春溫病、夏熱病

經曰:冬傷於寒,春必病溫,至夏為熱病。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冬傷於寒,謂冬傷正令微寒,未即病也。凡陰虧之人,冬不藏精,或辛苦之人,其汗易出,內外失其固密,在冬則早已損傷腎藏陰氣,陽熱獨治,所以至春一感微邪,即引內熱炎炎之勢不能已矣,故病而即渴,不惡寒也。二證名異而治法同。

如初起無汗,表實裡熱者,服雙解通聖散(見表裡門)。若有汗而內熱盛者,用黃連解毒湯、白虎湯、涼膈散之類清解裡熱(俱見瀉火門)。熱甚便秘,用諸承氣湯攻之(見攻裡門)。大抵溫病、熱病,陽熱居多。清之、攻之,急瀉陽以救陰。苟因循失治,熱盛昏狂諸證叢起,則難治矣。

亦有表無實邪,里無實熱者,當循一卷六經傷寒治例活法治之。

《總注》曰:凡治春溫、夏熱病,初起無汗者,用大青龍湯發之。若時有汗、時無汗者,服桂枝二越婢一湯(俱見發表門)。若蒸熱發熱,自汗煩渴者,服桂枝白虎湯(見瀉火門)。如表裡俱實,服雙解通聖散(見表裡門)。表實無汗,倍用麻黃;裡實便秘,倍用大黃。量其病之輕重,藥之多少而解之,三日之前未有不愈者。

其有外感邪重,內早傷陰,已經汗下而不解者,又當審其表裡虛實,隨其脈證,或清散,或和解,活變施治。如黃芩敗毒散之類,聽其選用(見發表門)。

又曰:前法惟西北苦寒之地,四時皆可行之。至江淮楚粵,地偏溫暖處,但於冬月春初乃可用此法。若春末秋前,即脈證合,有當用麻、桂、青龍等湯者,亦必輕而減之,適可而止,慎不可過,過則腠理疏,反致變逆矣。經所謂同病異治者,此之謂也。余可類推矣。

白話文:

《金鑑》指出:十二種與傷寒相似的病症,都不屬於四季正常節氣下的常見疾病。只有冬天患傷寒,春天患風寒,夏天患暑熱,秋天患瘧疾,纔是四季節氣下的常見病。如果春天本應回暖卻反而寒冷,夏天本應酷熱卻反而涼爽,秋天本應涼爽卻反而炎熱,冬天本應寒冷卻反而溫暖,這種不符合季節的天氣狀況,會帶來疫病,造成災禍。

接下來講解「冬溫」、「寒疫」、「瘟疫」三種疾病。這三種疾病的成因不同,但治療方法相似。如果冬天本應寒冷卻反常溫暖,導致體表和內部器官的病狀與傷寒相同,這種病稱為「冬溫」。如果春天本應溫暖卻反而寒冷,導致體表和內部器官的病狀與傷寒相同,這種病稱為「寒疫」。如果某一時期的氣候不正常,無論年齡大小,大家都有可能感染並相互傳染,病情變化迅速,與傷寒類似,這種病稱為「瘟疫」。治療時,必須瞭解年份的氣候是否過度或不足,六種邪氣(風、寒、暑、濕、燥、火)如何勝負制約,以及患者身體的強弱,臟腑的虛實。病情較輕的,可以使用「雙解通聖散」來解除表症和通暢內裡;病情嚴重的,可以使用「二聖救苦丹」(均可在表裡門找到)。

此外,還有「時疫」、「瘟斑」、「痧疹」等疾病,詳細內容請參考第三卷的瘟疫門。

再來是「春溫病」和「夏熱病」。經典記載:冬天受寒,到了春天就會發作為溫病,到了夏天則會轉為熱病。熱病都屬於傷寒的一類。冬天受寒,指的是冬天受了微寒,當時不會立刻發病。對於陰虛的人,冬天未能養好精氣,或者勞碌的人,容易出汗,內外防線薄弱,冬天就可能損害到腎臟的陰氣,使得陽熱單獨控制身體,因此到了春天,一旦受到一點風邪,就會引發體內的熱氣,形成高燒不止的症狀,所以患者會感到口渴,但不會畏寒。這兩種疾病雖然名字不同,但治療方法是相同的。

如果剛開始發病時沒有出汗,表面有實邪,內部有熱,可以服用「雙解通聖散」。如果已經出汗,但體內熱氣仍然旺盛,可以使用「黃連解毒湯」、「白虎湯」、「涼膈散」等藥物來清除體內熱氣。如果熱氣嚴重且便祕,可以使用「承氣湯」等藥物來通便(均可在攻裡門找到)。溫病和熱病通常是由於陽熱過剩。治療時,要迅速清除陽熱,以拯救陰氣。如果拖延治療,導致熱氣旺盛,出現昏迷、狂躁等症狀,那就很難治癒了。

當然,也有表面無實邪,內部無實熱的情況,這時應根據第一卷中六經傷寒的治療原則,靈活運用各種治療方法。

《總注》指出:治療春溫病和夏熱病,如果剛開始發病時沒有出汗,可以使用「大青龍湯」來發汗。如果時有出汗,時無出汗,可以使用「桂枝二越婢一湯」。如果體內熱氣蒸騰,自汗煩渴,可以使用「桂枝白虎湯」。如果表面和內部都有實邪,可以使用「雙解通聖散」。如果表面有實邪但無汗,可以加大麻黃的用量;如果內部有實邪且便祕,可以加大黃的用量。根據病情輕重,調整藥物的用量,一般三天內都能痊癒。

對於那些外感邪氣嚴重,內傷陰氣,已經嘗試過發汗和瀉下但仍未痊癒的患者,應該根據他們的表面和內部虛實,根據脈象和症狀,靈活運用清散、和解等治療方法。例如,可以使用「黃芩敗毒散」等藥物(均可在發表門找到)。

還有一點需要注意:前面提到的方法,只適用於西北苦寒地區,一年四季都可以使用。但在江淮、楚粵等地,由於氣候溫暖,只有在冬天和初春可以使用這些方法。如果到了春末和秋天,即使脈象和症狀符合,需要使用麻黃、桂枝、青龍等湯劑,也要輕量使用,適可而止,千萬不要過量。過量使用會導致毛孔張開,反而會使病情惡化。經典所說的「同病異治」,就是這個意思。其他情況也可以類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