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脈》~ 傷寒辨證篇 卷二 (21)

回本書目錄

傷寒辨證篇 卷二 (21)

1. 辨無陽證

陶節庵曰:治頭痛項強,發熱惡寒無汗之證,若服發汗藥,二三劑不出者,此因陽虛不能作汗,名曰無陽證。俗醫不審虛實,不審時令,動以麻黃重藥劫取其汗,誤人多矣。主以再造散(見發表門)。人第知參耆能止汗,而不知能發汗,蓋參耆在表藥隊中,則助表藥而解散外邪也。

李東垣曰:丹溪治虛人感冒多用補中益氣湯,內加表藥以發汗。此為扶正祛邪,同陶節庵意也。

白話文:

陶節庵說:治療頭痛、頸部僵硬、發燒、畏寒且無汗的症狀,如果服用發汗藥兩三劑後仍無法出汗,這可能是因為體內陽氣不足,無法產生汗液,這種情況被稱為「無陽證」。一般醫生往往沒有詳細判斷病情的虛實,也沒有考慮季節天氣的因素,輕易地使用如麻黃這類強烈的藥物來強迫病人出汗,這樣往往會誤導治療方向,傷害到許多病人。對於這種情況,應該使用再造散來治療(可參考發汗藥品一章)。人們普遍認為人參和黃耆能止汗,但實際上他們也能幫助發汗。當人參和黃耆與其他表面藥物一起使用時,可以輔助這些藥物,幫助排除體內的邪氣。

李東垣表示:丹溪在治療體質虛弱的人受涼感冒時,常常用補中益氣湯,並在其中加入表面藥物來發汗。這種方法同樣是扶正祛邪,和陶節庵的觀點一致。

2. 辨亡陽證

凡身熱汗多,多脈來浮盛,雖與風溫證相似,但不鼾睡,口中卻和,不渴不燥,脈雖浮盛,按之空虛,此非風溫,乃亡陽證也。主以獨參湯、生脈保元湯、玉屏風散(俱見補養門)。誤汗厥逆,筋惕肉瞤,服真武湯(見祛寒門)。

白話文:

【辨識亡陽症狀】

凡是身體發熱且大量出汗,脈搏看似強勁浮盛,這些症狀雖然與風溫病很相似,但是患者不會打鼾沉睡,口內感覺舒適濕潤,沒有口渴乾燥的情況,脈搏雖然在表面看來強勁,但實際輕按下去卻感到虛弱無力,這就不是風溫病,而是亡陽症。

主要應使用獨參湯、生脈保元湯、玉屏風散(以上皆可在補養類藥方中找到)。如果因誤診而過度發汗導致四肢厥冷,出現肌肉顫抖的現象,應服用真武湯(此方可在祛寒類藥方中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