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脈》~ 雜病心法集解 卷四 (6)

回本書目錄

雜病心法集解 卷四 (6)

1. 呃逆噯噫

《總注》:格格連聲,曰呃逆,氣從臍下來,自衝脈而出口也;其聲噦噦,曰噦,氣從胃裡來而出口也;噯氣,因飽食氣急,比時作噯而轉食氣也;噫氣,因傷食,越時作噫而吐臭氣也。四症皆屬氣逆,治同呃逆。

白話文:

以上的古文中醫文字是說: 「格格連聲」叫做「呃逆」,是指氣從肚臍下方上昇,經過衝脈而出口。「噥噥」的聲音叫做「噥」,是指氣從胃部裡面出來再出口。「噯氣」則是由於吃得太飽、氣息過快所引起的,會在用餐後出現噯的聲音並排出食物的味道。「噫氣」是由於消化不良或吃了不好的東西所造成的,會在一段時間之後出現噫的聲音並且排放出難聞的氣味。

這四種病症都屬於氣逆的情況,治療方法與呃逆相同。

2. 治法

治傷寒汗、吐、下後,心下痞硬,噫氣、噯氣,均服代赫旋覆湯。

治因久病之後,胃中虛寒,呃逆、噯、噫、噦氣,服丁香柿蒂湯。

治因吐痢之後,胃氣已虛,膈熱呃逆、噯氣,服橘皮竹茹湯。

治因飽食之後,氣逆呃、噎、噫、噦、噯氣不止,服順氣消滯湯。

治胃虛夾熱,有前症者,服保中湯。久病見食即呃噦者,服比和飲。

白話文:

治療傷寒患者在發汗、嘔吐、瀉下之後,出現心窩處痞硬、打嗝、噯氣等症狀,可以服用旋覆湯。

治療因久病導致胃中虛寒,出現呃逆、噯氣、打嗝、噎氣等症狀,可以服用丁香柿蒂湯。

治療因嘔吐、腹瀉之後,胃氣虛弱,膈熱導致呃逆、噯氣,可以服用橘皮竹茹湯。

治療因飽食之後,出現氣逆、呃逆、噎膈、打嗝、噯氣不止,可以服用順氣消滯湯。

治療胃虛夾熱,伴有上述症狀者,可以服用保中湯。久病患者只要進食就呃逆、噎膈,可以服用比和飲。

治久病元氣困敗,胃氣與丹田之氣不相接續,而成前症者,服補元湯。治年老、虛人有前四症,兼無脈者,服復脈散(以上均見理氣門)□□□□□□,兼太陰手足自溫症,服丁萸理中湯。

若兼少陰手足厥冷之症,前湯加炮附子(見祛寒門);治前症腹滿便秘,氣實者,服六一順氣散(見攻裡門);治前症口渴自汗,小便赤澀者,服四苓散(見利濕門);治前症因痰飲阻礙,胸滿暈眩,服導痰湯(見除痰門)。治因腎虛不能攝衝脈之氣歸原者,用都氣湯加牛膝(見補養門)。

白話文:

治療久病導致元氣衰竭,胃氣和丹田之氣無法相連,出現上述症状的,可以服用補元湯。治療年老體虛,出現上述四種症状,而且脈象消失的,可以服用復脈散。如果伴隨太陰手足發熱的症状,可以服用丁萸理中湯。

若伴隨少陰手足冰冷的症状,則在上述湯藥中加入炮附子。治療上述症状,同時伴隨腹脹便秘,氣盛的,可以服用六一順氣散。治療上述症状,同時伴隨口渴自汗,小便赤澀的,可以服用四苓散。治療上述症状,同時伴隨痰飲阻塞,胸悶頭暈的,可以服用導痰湯。治療因腎虛導致冲脉之氣不能回歸本位的情況,可以使用都氣湯加入牛膝。

3. 吞酸吐酸

治六郁為病,痞滿吞酸,服越鞠湯。痰火氣食,膈熱吞酸,均服清郁湯。噫氣吞酸,服和中丸(見理氣門)。宿食噯臭吞酸,服平胃散(見消導門);治食滯吐酸,服保和丸(見消導門)。胸痞噫氣吐酸,服枳桔湯(見瀉火門)。鬱積吐酸,服茱蓮丸。醋心吐水,服吳萸丸(均見理氣門)。

白話文:

治療六郁導致的疾病,例如胸腹痞滿、吞酸,可以服用越鞠湯。痰火、氣食引起的膈熱吞酸,則服用清郁湯。噫氣吞酸,服用和中丸(見理氣門)。宿食導致的噯氣、口臭、吞酸,服用平胃散(見消導門);治療食滯導致的吐酸,服用保和丸(見消導門)。胸痞、噫氣、吐酸,服用枳桔湯(見瀉火門)。鬱積導致的吐酸,服用茱蓮丸。醋心吐水,服用吳萸丸(均見理氣門)。

4. 總括

泄瀉一症,古分為十六種,要其症有名異治同者,茲逐一分疏以出其治,毋令學者目迷五色云。

白話文:

「洩瀉」這個病症,在古代被分成十六種,但其中有些病名雖然不同,治療方法卻是相同的。現在我要一一梳理出來這些疾病的治療方法,以免學習的人看到各種不同的名字而感到困惑。

5. 脈症

泄瀉裡虛,脈宜沉小滑弱;若形已衰,而脈反實大浮數,則身必發熱而成惡候。泄利忌五虛,謂脈細欲絕,皮膚逆冷,息氣出多入少,胃損水漿不入,肛門如筒,下瀉不禁。五虛見一二症者,可治;見三四症,則難醫矣。

白話文:

當腹瀉是由於脾胃虛弱時,脈搏應該是深、微小、光滑和薄弱的。但如果身體已經開始衰退,但脈搏反而變得強勁、擴張、浮動和快速,那麼人體必定會出現發燒的情況,形成嚴重病症。腹瀉應避免五種虛弱情況:即脈搏細弱到快要消失、皮膚冰冷、呼吸進去的空氣比呼出來的要少、胃部受損無法攝取水分和食物、肛門像管子一樣收縮且排便不受控制。如果只有一兩個虛弱症狀,還可以治療;如果有三至四個虛弱症狀,就比較難以救治了。

6. 濕瀉

濕瀉與濡瀉、水瀉同,皆因傷濕作瀉也。蓋脾胃濕盛,致清濁不分,瀉下多水,小便黃澀,身體困重,面黃懶食,三者皆腸鳴而腹不脹痛。

白話文:

這段古文中所描述的是「溼瀉」、「濡瀉」和「水瀉」三個症狀,它們都是因為受潮濕影響導致拉肚子的情況。「溼瀉」是因為脾胃受到過度的溼氣侵襲,使得排泄物混有大量水分且尿液呈現黃色並感到阻塞不通暢,同時會感覺到全身疲倦無力,臉色發黃並且沒有什麼食慾。「濡瀉」和「水瀉」則是在上述情況之外還伴有腹部疼痛或脅肋部疼痛等其他症狀。

7. 寒瀉

寒瀉,寒盛於中也;洞瀉,洞直傾下也。二症治同。有因遇食生冷,寒氣凝結,致面色淡白,四肢逆冷,瀉下澄清,糞如鴨屎之溏,直傾注下,腹似雷鳴,腹常冷痛,脈必沉遲,主以附子理中湯(見祛寒門)。

白話文:

腹瀉有兩種,一種是寒瀉,是由於體內寒氣過盛導致的;另一種是洞瀉,則是指腹瀉時糞便直瀉而下,就像水流一樣。這兩種病症的治療方法相同。通常是因為吃了生冷的食物,導致寒氣積聚在體內,進而出現面色蒼白、四肢冰冷、腹瀉稀薄、糞便如鴨屎般稀軟、腹瀉直瀉、肚子像打雷一樣響、腹部一直疼痛、脈搏沉緩等症狀。可以用附子理中湯治療。

8. 飧瀉

飧瀉,食後即瀉,完穀不化,土衰木盛,清氣不升也,主以升陽益胃湯(見理氣門),余按附法。

白話文:

飧瀉是指吃完飯馬上就拉肚子,排泄物裡沒有消化完全的食物。這是因為脾胃功能減弱、肝脾失調,導致腸道中的正氣不足而無法提升所致。主要治療方法是使用「升陽益胃湯」(在《理氣門》中有記載)。其他相關療法治療方式請參考附錄中的方法。

9. 脾瀉

脾瀉,脾虛腹滿,飲食不化,或黏或硬,糞色純黃也,主以參苓白朮散(見補養門),余按附法。

白話文:

如果出現脾虛導致的腹脹,吃東西不易消化的情況,大便可能會呈現出粘稠或者堅硬的狀態,並且顏色純黃。對於這種情況,我們可以使用「參苓白朮散」來調理(詳細用法見補養門)。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其他的治療方法可以參考。

10. 腎瀉

腎瀉,腎氣虛寒,每至早晨行瀉數次,服二神丸、四神丸(見祛寒門)。

白話文:

腎瀉是指腎臟功能虛弱導致腹瀉的情況。由於腎氣虛寒,在早上容易多次排便。可以服用“二神丸”和“四神丸”,這兩種藥物在治療寒冷引起的疾病中有用。

11. 食瀉

食瀉,與胃瀉同,因傷食作瀉,氣臭稠黏,噫氣腹痛。若脹滿便秘,形氣實者,用諸承氣湯,或化滯丸(見攻裡門)。如形氣虛,惡食,吐瀉,服保和丸。食瀉兼痰濕,用平胃散加味。食瀉兼飲,服枳朮丸(俱見消導門)。

白話文:

吃東西就拉肚子,跟胃寒引起的腹瀉一樣,都是因為吃壞東西造成的。拉出來的便便又臭又粘,還會打嗝、肚子痛。如果肚子脹滿、便秘,身體強壯,可以用承氣湯或化滯丸來治療。但如果身體虛弱,食慾不振,還嘔吐腹瀉,就要服用保和丸。如果吃東西拉肚子還伴隨痰濕,就用平胃散加味治療。如果吃東西拉肚子還伴隨水腫,就服用枳朮丸。

12. 飲瀉

飲瀉,渴而飲,飲而瀉,瀉而復渴,渴而復瀉,瀉渴相因也。脈症實者,服舟車丸逐飲;形氣虛者,用五苓散加滑石、石膏、甘草梢(見利濕門)。

白話文:

喝了就拉肚子,口渴就喝水,喝了又拉肚子,拉肚子完又口渴,口渴又拉肚子,這渴和瀉互相牽連。如果脈象和症狀顯示身體實證,就服用舟車丸來驅逐水氣;如果體質虛弱,就用五苓散加上滑石、石膏、甘草梢來治療。(詳見利濕門)

13. 痰瀉

痰瀉,時或瀉,時或不瀉,瀉無定期也。形氣實者,服蘇葶滾痰丸之類。若酒食生痰,服順氣消食丸(俱見除痰門)。虛者,服六君湯(見補養門)。

白話文:

痰瀉,也就是經常會拉肚子,有時會瀉,有時又不瀉,沒有固定的時間。如果患者體型偏壯實,氣血旺盛,可以服用蘇葶滾痰丸等藥物。如果拉肚子是因酒食生痰所致,則可以服用順氣消食丸來治療(以上兩種藥物都可以在「除痰門」中找到)。如果患者體質虛弱,則可以服用六君湯(可以在「補養門」中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