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脈》~ 雜病心法集解 卷四 (5)

回本書目錄

雜病心法集解 卷四 (5)

1. 縮陰熱症

《厥陰篇》注曰:厥陰邪從陽化熱,熱灼宗筋,男子陰縮入腹,女子陰束乳收,舌卷而苔乾焦,消渴恣飲,大小便秘,熱氣撞心,用承氣諸湯瀉陽救陰。若霍亂熱灼宗筋,雖有前症,脈實有力,只用六一順氣湯(俱見攻裡門)。如陽熱尚微,界在疑似,只用四逆散疏通其陰(見祛寒門),當服陰陽湯,外用鹽湯探吐(法見湧吐門),炒鹽熨之,忌灸法、溫補藥。

白話文:

【縮陰熱症】

根據《厥陰篇》的註解,當厥陰部位的病邪轉化為熱能,此熱能會燒灼宗筋,導致男性出現陰部縮入腹部的情況,女性則可能出現陰部收縮,乳房緊束的現象。舌頭會捲曲且舌苔乾燥焦黑,患者會感到極度口渴,頻繁喝水,同時大小便也會變得困難。熱氣上衝心臟,可使用承氣湯等藥物來清熱解毒,保護陰分。

如果因為霍亂導致熱能燒灼宗筋,即便出現上述症狀,但脈搏強勁有力,這種情況下,應使用六一順氣湯(此藥方可在攻裡門找到)。

如果熱能尚未達到嚴重程度,病情界線模糊,則可使用四逆散來疏通陰分(此藥方可在祛寒門找到)。應該服用陰陽湯,並外用鹽水來催吐(催吐方法可在湧吐門找到),用炒鹽熱敷患處,切記不可使用灸法或溫補類藥物。

以上皆為古代醫學觀點,請依個人實際情況與醫生建議進行適當治療。

2. 噎膈翻胃

3. 總括

總由胃腑、小腸、大腸三陽經熱結不散,灼傷津液而成。胃之上口為賁門,小腸之上口為幽門,大腸之下口為魄門。二腑津液即傷,三門自然乾枯,而水穀出入之道不得流通矣。賁門乾枯,則納入水穀路狹隘,故食入反出,而為翻胃。二症留連日久,則大腸傳導之路狹隘,故魄門自應燥澀而難行也。

胸痛如刺,胃脘傷也;便如羊屎,津液枯也;吐沫嘔血,血液不行,皆凶症也。

白話文:

[總括]所有的問題主要源自胃腑、小腸、大腸這三個陽經部位的熱氣凝結無法散去,導致體內津液被燒灼消耗。胃的上端開口稱為賁門,小腸的上端開口稱為幽門,大腸的下端開口稱為魄門。一旦這兩個腑臟的津液受損,三個開口自然會變得乾燥,使食物和水分在體內的運轉受到阻礙。賁門如果乾燥,那麼食物進入的通道就會變窄,所以吃進去的食物反而會反吐出來,這就是所謂的翻胃症狀。若這兩種症狀持續存在一段時間,大腸的運轉通道也會變得狹窄,魄門因此會乾燥且排便困難。

胸部疼痛如同被針刺,是因為胃部受到了傷害;大便像羊糞一樣硬,是因為體內津液已枯竭;吐出泡沫或嘔血,表示血液運行不暢,這些都是極為嚴重的病徵。

4. 脈略

脈浮為虛,滑屬痰飲,是為順脈。若沉數細澀,則為氣少液竭而難治矣。又曰:嘔噎宜滑數,反胃宜浮緩,呃逆脈結,或促,或微,皆可治。忌弦、緊、代、散。

白話文:

如果脈搏浮動,這表示體內有虛弱的情況;若脈象滑順,多與痰飲有關,這些都算是正常的脈象。然而,如果脈象呈現深沉、快速、細小、滯澀的狀態,這顯示氣血不足,津液枯竭,治療上會比較困難。

另外也有人說:對於嘔吐和吞嚥困難的病人,脈象應當滑順且快速纔是正常;對於反胃的病人,脈象應當浮動且緩慢才合適;對於打嗝不止的病人,脈象若是結節、急促或是微弱,都有治癒的可能。然而,如果脈象出現弦狀、緊繃、間歇或是散亂,就必須要小心了,因為這些都是不好的徵兆。

5. 治噎膈

治噎膈初起,胸中不利,大便燥結,痰嗽喘滿,脾胃壅滯,脈浮滑者,先宜推陳致新,服人參利膈丸。表裡氣盛,服加味正氣散(俱見理氣門)。

治五噎:氣噎,心下悸,上下不通,噦噫不徹,胸脅苦痛。憂噎,心悸動,手足厥逆,天際若冷。勞噎,苦氣,膈脅下支滿,胸中填塞,四肢冰冷。食噎,食無多少,胸膈膨脹,不得喘息。思噎,心悸善忘,目視慌張。俱服五噎丸(見理氣門)。胃脘枯燥,食下梗痛,服韭汁牛乳飲(見潤燥門)。

治諸噎,氣滯,服順氣消滯湯、木香流氣飲;大便燥結,服橘杏丸;氣虛兼寒,服丁香柿蒂湯(俱見理氣門)。

治噎久氣虛,用六君湯加丁香(見補養門);面枯氣噎,用四物湯隨症加味(見理血門);兼痰飲,用二陳湯,隨症加味(見除痰門);賁門乾枯,用膈噎諸方;熱結噎甚,服五汁飲(俱見潤燥門)。

白話文:

處理噎膈初期,當胸中感到不舒暢,有大便乾燥且結實,咳嗽帶痰、喘氣且腹部脹滿,脾胃運化功能受阻,脈象呈現浮滑,應先促進身體代謝,服用人參利膈丸。如果內外氣血旺盛,則可服用加味正氣散(詳見調理氣機類方劑)。

治療五種噎膈:氣噎,心悸,上下氣道不暢,打嗝不能緩解,胸部與側腹疼痛。憂噎,心悸且手腳冰涼,感覺四周冰冷。勞噎,胸悶,胸口與脅下部位飽脹,胸中堵塞感,四肢冰冷。食噎,不管吃多少食物,胸膈都感到膨脹,呼吸困難。思噎,心悸且容易忘記,眼神散亂。以上情況都可服用五噎丸(詳見調理氣機類方劑)。胃部乾燥,吞嚥食物時感到刺痛,可服用韭菜汁牛奶飲(詳見滋潤去燥類方劑)。

對於各種噎膈,因氣滯造成的,可服用順氣消滯湯、木香流氣飲;大便乾燥且結實,可服用橘杏丸;若為氣虛且帶寒,可服用丁香柿蒂湯(詳見調理氣機類方劑)。

對於長期噎膈且氣虛,可使用六君子湯再加入丁香(詳見補養類方劑);臉色蒼白且氣噎,可用四物湯並根據病情加減藥材(詳見調理血液類方劑);若伴有痰多,可使用二陳湯,並根據病情加減藥材(詳見祛痰類方劑);賁門乾枯,可用噎膈各個處方;熱結且噎膈嚴重,可服用五汁飲(詳見滋潤去燥類方劑)。

6. 治翻胃

治三陽熱結,灼傷津液,幽門乾枯,腐化道路狹窄,食入反出,初起形氣實者,當清其燥結,服大黃湯(見攻裡門)。

治積熱反胃,大便燥結,服橘杏丸。若兼食積,服保和湯;如初起表裡氣實,喘渴脹滿,服加減正氣散(俱見理氣門)。

治胃脘有死血,乾枯燥結,食下作痛,反胃吐食,大便燥者,常服韭汁牛乳飲;下脘不通者,服通幽湯(俱見潤燥門)。

白話文:

[治療胃食道逆流]

治療因三陽經絡熱結,導致體內津液受損,胃部幽門乾燥萎縮,消化道變得狹窄,食物進去後又反覆吐出,初期症狀為身體狀況較好的情況下,應該清除體內的燥熱結塊,服用大黃湯(詳見攻裡門章節)。

對於因為長期積熱導致的胃食道逆流,以及大便乾燥結實的情況,可服用橘杏丸。如果同時伴有食物消化不良的情況,則應服用保和湯;若在疾病初期,出現體內外氣息都顯得強壯,且有喘息、口渴、腹部脹滿等症狀,可服用加減正氣散(詳見理氣門章節)。

對於胃部有瘀血,乾燥且結實,食物下去後會感到疼痛,胃食道逆流吐食,大便乾燥的情況,可以經常服用韭菜汁牛乳飲;如果下脘部位(即胃的下部)有阻塞不通的情況,可服用通幽湯(詳見潤燥門章節)。

7. 附法

凡反胃,兼吐痰飲者,用二陳湯,隨症加味(見除痰門)。日久氣虛,用六君、八珍等湯,隨症加味(見補養門)。血虛血枯,用四物加味,或人參養榮湯(見理血門)。

白話文:

[附法] 凡是患有反胃的症狀,同時還會吐痰和飲水的,可以使用二陳湯,並根據病情的不同適當地添加其他藥材(參考痰飲治療部分)。如果病情持續時間長,導致氣虛的情況,應該使用六君子湯、八珍湯等,同樣地,也要根據具體的病情來適當地添加藥材(參考補養部分)。如果是因為血虛或者血液乾涸導致的問題,應該使用四物湯添加其他藥材,或者使用人參養榮湯(參考理血部分)。

8. 嘔吐噦氣

9. 總括

古人謂:嘔屬陽明,有聲有物,氣血俱病也;吐屬太陽,有物無聲,血病也;噦屬少陽,有聲無物,氣病也。李杲謂三者皆屬脾胃虛弱,潔古又從三焦以分氣、積、寒之三因,然皆不外諸逆上衝也。

白話文:

古人說:惡心嘔吐的情況屬於陽明經範疇,特徵是有聲音且會吐出物質,這代表氣和血都有問題;而所謂的吐,屬於太陽經,特徵是能吐出物質但沒有明顯的聲音,這主要反映血液的問題;打嗝則屬於少陽經,特徵是有聲音但不會吐出物質,這是氣的問題。李杲認為,這三種情況都是因為脾胃功能虛弱造成的。張潔古則從三焦的角度,將其歸類為氣滯、積食和寒冷三個原因,但無論如何,這些症狀都不脫離了身體內的逆向上升衝擊。

10. 脈略

脈浮為虛,脈滑為痰,滑數主嘔,不宜澀促。又曰:脈沉數,或細澀而色青,爪甲黑,中痛不止,肢厥不回,皆逆症也。

白話文:

脈象浮代表的是體內虛弱,脈象滑表示有痰濕存在,如果脈象既滑且數,這主要會導致嘔吐的情況,這種情況下不適合出現脈象澀或促的情況。

再者,如果脈象深沉且數,或者細小而澀,且臉色蒼白,指甲發黑,腹部疼痛持續不減,四肢厥冷的現象不能緩解,這些都是病情逆轉的徵兆。

11. 治法

凡嘔吐症,湯藥到咽即吐者,先用重墜藥鎮之,旋進湯藥,主以硫汞散(見湧吐門)。一方取黃土和鹽少許,搓三大丸,煅紅淬水,頓服立止。又方研灶心土末,水糊作挺子,塞兩鼻孔,旋服諸藥,可不再吐。

治一切痰飲嘔吐,用二陳湯,隨症加味。治氣盛嘔痰,服陳皮半夏湯。治水氣,嘔吐噁心,服小半夏加茯苓湯。治乾嘔噦,四肢厥冷,湯(俱見除痰門)。治外感風寒,內傷飲食,寒熱嘔吐諸症,主以藿香正氣散,隨症加減。治膽熱發咳,嘔出苦水,服黃芩半夏生薑湯。乾嘔下利,服外臺黃芩湯。治傷寒口渴,得食則吐,服乾薑黃芩黃連湯(俱見和解門)。

治積滯嘔吐,心胃痛甚,形氣實者,服化滯丸、沆瀣丹(見攻裡門)。治三陽熱結,灼傷津液,胃脘乾枯,致嘔噦不已,服五汁飲(見潤燥門)。治虛熱作吐,服竹葉石膏湯(見瀉火門)。渴飲而吐,服五苓散(見利濕門)。治久病脾胃俱虛,見食即吐,服比和飲。虛吐酸苦,服保中湯(見理氣門)。

治中寒嘔吐,厥冷腹痛,服附子理中湯(見祛寒門),余法按前傷寒辨證。治胃虛嘔吐,服香砂六君子湯(見補養門)。治噦氣,同後呃逆。

白話文:

[治療方法]

對於有嘔吐症狀,一喝藥就吐的情況,應先使用重質藥物來穩定病情,隨後再進行湯藥治療,主要使用的藥物是硫汞散(詳見湧吐門)。另一種方法是取黃土加上少量鹽,揉成三個大丸,燒紅後淬入水中,立即服用可馬上止吐。還有一種方式是將竈心土磨成粉末,用水調成糊狀,製成條狀塞入兩個鼻孔,再服用其他藥物,可以避免再次嘔吐。

針對所有因痰飲導致的嘔吐,可用二陳湯,根據具體情況添加相應的藥材。若是由於氣盛導致的嘔吐,可服用陳皮半夏湯。如果是水氣導致的噁心嘔吐,可服用小半夏加茯苓湯。若是乾嘔,四肢冰冷,可服用特定的湯藥(詳見除痰門)。若是由於外感風寒,內傷飲食,出現寒熱及嘔吐等症狀,主要使用藿香正氣散,並根據具體情況增減藥量。若是由於膽熱咳嗽,嘔出苦水,可服用黃芩半夏生薑湯。若是乾嘔並伴有下痢,可服用外臺黃芩湯。若是傷寒口渴,吃東西就吐,可服用乾薑黃芩黃連湯(詳見和解門)。

若是積滯引發的嘔吐,心胃疼痛嚴重,且身體狀況較好的,可服用化滯丸或沆瀣丹(詳見攻裡門)。若是三陽熱結,損傷津液,胃部乾燥,導致持續嘔吐,可服用五汁飲(詳見潤燥門)。若是虛熱導致的嘔吐,可服用竹葉石膏湯(詳見瀉火門)。若是喝水就吐,可服用五苓散(詳見利濕門)。若是長期疾病導致脾胃虛弱,一看到食物就吐,可服用比和飲。若是虛弱導致嘔吐且伴有酸苦,可服用保中湯(詳見理氣門)。

若是因寒冷導致的嘔吐,四肢厥冷且腹痛,可服用附子理中湯(詳見祛寒門),其餘治療方式參照前面的傷寒辨證。若是胃虛導致的嘔吐,可服用香砂六君子湯(詳見補養門)。若是噦氣,參考後面的呃逆治療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