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脈》~ 雜病心法集解 卷四 (1)
雜病心法集解 卷四 (1)
1. 辨脈脹、單腹脹、膚脹、鼓脹
脈脹之症,腹筋努起,脈絡色變,久而不已,則成單腹脹,腹則脹大,而四末脫瘦、清冷也;膚脹之症,初起皮膚脹起,空空然而不堅硬,久而不已,則成氣鼓脹,皮膚脹滿,膨膨然而急硬也。
白話文:
【對於脈脹、單腹脹、膚脹、鼓脹的辨識】
在脈脹的情況下,腹部的筋脈會凸顯出來,並且脈絡的顏色也會發生變化,如果這種狀態持續很久未能改善,就會演變成單純的腹部脹大。在這過程中,腹部會逐漸脹大,但四肢卻會變得瘦弱且冰冷。
至於膚脹,初期是皮膚開始出現脹起的現象,感覺空空的但並非堅硬如石。若這種情況長時間未獲改善,就會進一步發展成氣鼓脹,到時皮膚將全面脹滿,且觸感會變得緊繃而堅硬。
2. 辨腸蕈、石瘕
腸蕈之症,因風寒之邪不客於脈中分肉,而干衛氣,深入,客於腸外,僻而內著,日以益大,狀如懷子,月事仍以時行,名曰腸蕈。風寒之邪,若干營氣,深入,客於胞中,惡血留止,日以益大,狀如懷子,月事不以時下,此名曰石瘕。二症皆生於女子,在男子則為疝病也。治詳婦科。
白話文:
關於「腸蕈」和「石瘕」這兩種病症,都是因為風寒邪氣侵襲,但不影響到肌肉和血管組織,而是幹擾到身體的防禦系統,進一步在腸道外部形成異常增生物,我們稱之為「腸蕈」。這種增生物會逐日增大,形狀就像懷孕一樣,但女性的月經仍然按時來臨。
另一種病症「石瘕」,是風寒邪氣幹擾到了血液循環,深入到子宮,導致舊血積聚,日復一日的增厚增大,也呈現出懷孕般的狀態,但女性的月經不會正常來臨。
這兩種疾病主要發生在女性身上,如果男性出現類似症狀,則可能是疝氣。詳細的治療方法,請參考婦科相關資料。
3. 辨水脹、石水、風水
凡腫脹之病,皮厚色蒼者,皆屬氣也;皮薄色澤者,皆屬水也。氣,陽也,陽性急,故為脹也速,每從上腫而漸下,得以安臥,邪在外也;水,陰也,陰性遲,故為脹也漸,每從下腫而漸上,更有喘咳、不得臥之徵也。石水之症,少腹腫滿,水在下,故不喘也。上腫曰風,下腫曰水,風水之症,面與脛足同腫也。
然石水屬陰邪,故曰寒結;風水屬陽邪,故曰熱濕凝也。
白話文:
對於所有腫脹類的疾病,如果皮膚看起來厚且顏色偏暗,這通常是由於氣所致;若皮膚顯得薄且有光澤,則多由水濕引起。氣屬於陽,而陽性的特徵是反應迅速,所以由氣引起的腫脹會快速發展,通常先從身體上部開始,然後逐漸向下擴散,病人能平躺,因為病邪在身體外部。水屬於陰,陰性的特徵是反應較慢,所以由水濕引起的腫脹會緩慢發展,通常先從身體下部開始,然後向上蔓延,同時伴有喘息和咳嗽,病人難以平躺。
石水的病症,主要表現為小腹部腫大且滿實,由於水濕集中在身體下部,所以不會出現喘息。腫脹從上部開始的被稱為風濕,從下部開始的被稱為水濕,風濕和水濕的共同病症是面部和腳踝同時出現腫脹。
然而,石水是由陰邪導致,所以被描述為寒氣凝結;風濕是由陽邪導致,所以被描述為熱濕凝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