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脈》~ 雜病心法集解 卷四 (12)

回本書目錄

雜病心法集解 卷四 (12)

1. 治法

治胃火牙痛,牽引頭額,面熱腮腫,牙齦潰爛,或牙宣出血,主以清胃散。若腸胃積熱,腫痛臭爛,目赤頭暈,口渴生瘡,唇裂便秘者,皆上中焦實火為病,用涼膈散加升麻、石膏末以下其熱(見瀉火門)。

治風牙痛,常歪口吸氣,不甚焮腫,不怕冷熱,服溫風散,外捺風牙等方(見湧吐門)。若風熱相兼,齒連頭痛,服獨活散(見祛風門)。

白話文:

如果胃火導致牙痛,痛感會牽連到頭額,臉頰發熱腫脹,牙齦潰爛,或牙齒鬆動出血,可以用清胃散治療。

如果腸胃積熱,導致腫痛、潰爛、口臭,眼睛紅腫、頭暈、口渴、生瘡、嘴唇裂開、便秘,這些都是上焦和中焦積熱引起的,可以用涼膈散加升麻、石膏末來降火。

如果風邪導致牙痛,經常歪著嘴吸氣,沒有明顯腫脹,不畏寒熱,可以用溫風散治療,也可以配合外敷藥物治療。

如果風熱交雜導致牙痛,連帶頭部疼痛,可以用獨活散治療。

治寒牙痛,其痛纏綿,不紅不腫,喜飲熱湯,常畏風吹,用溫風散加麻黃、附子、羌活煎湯,以一半噙漱,吐出寒涎後,服一半,或噙乾薑、肉桂。

治蟲牙痛,一牙作痛,蝕盡一牙,再痛再蝕,相因無已,用一笑丸,如法取吐後,次煎玉池散,噙漱一半,溫服一半。捺牙疳散(俱見湧吐門)。黑蟲牙法:取韭菜子或蔥子,置小爐中,炭火燒燃,擱放大水碗內,復以漏斗,將口向蟲牙痛處熏之,其蟲極小,盡落水中。

白話文:

治療寒性牙痛,疼痛持續不斷,牙齦不紅不腫,患者喜歡喝熱湯,經常怕風吹。可以用溫風散加上麻黃、附子、羌活煎成的湯,先用一半漱口,吐出寒痰後,再喝下另一半;也可以含服乾薑和肉桂。

治療蟲牙痛,一顆牙齒疼痛,蛀蝕掉一顆牙後,又會疼痛又會蛀蝕,反覆無止境。可以用一笑丸,按照方法服用後吐出,接著煎煮玉池散,漱口一半,溫服一半。最後可以塗抹牙疳散,這些方法都可以在湧吐門中找到。對於黑蟲牙,可以取韭菜籽或蔥籽,放在小爐中用炭火燒燃,放在大碗中,用漏斗將口對準疼痛的蟲牙熏烤,蟲子很小,會掉進水中。

治濕熱牙痛,牙齦焮腫,口渴便秘,裡熱盛者,服諸承氣湯下之(見攻裡門);輕者,用清胃散加炒芩。牙宣口臭,服清涼甘露飲(俱見瀉火門)。

治氣、血、痰、火、濕、食六郁為病,牙痛焮腫,用越鞠湯,隨症加味(見理氣門)。

治中氣素虛,自汗氣乏,頭暈牙疼者,服補中益氣湯(見理氣門)。

治思慮傷脾,食少不眠,怔忡盜汗,面齒痛,服歸脾湯(見理血門)。

白話文:

治療濕熱引起的牙痛,牙齦紅腫、口渴便秘,內熱旺盛的人,可以服用承氣湯來瀉下(參考攻裡門);病情較輕的,可以使用清胃散加炒黃芩。牙齒發酸、口臭,可以服用清涼甘露飲(參考瀉火門)。

治療氣、血、痰、火、濕、食六種鬱積引起的牙痛、紅腫,可以使用越鞠湯,根據情況加味藥(參考理氣門)。

治療中氣不足,容易出汗、氣虛乏力,頭暈牙疼的人,可以服用補中益氣湯(參考理氣門)。

治療思慮過度傷脾,食慾不振、失眠、心悸盜汗、面部和牙齒疼痛的人,可以服用歸脾湯(參考理血門)。

治腎水不足,虛火上炎,屬陰痛甚者,服六味地黃湯(見補養門)。

治腎氣虛寒,形羸氣短,口冷牙疼者,服八味地黃湯(見補養門)。

白話文:

治療腎水中不足、虛火上升的情況,如果屬於陰痛嚴重的人,可以服用「六味地黃湯」(在補養門中有詳細介紹)。 治療腎氣虛弱寒冷、身體瘦弱、呼吸急促、口腔冰冷和牙齒疼痛的情況,可以服用「八味地黃湯」(在補養門中有詳細介紹)。

2. 骨槽風

骨槽症治,載外科二卷。初發耳前,腫連腮頰,筋骨隱痛,不甚焮熱者,服升陽散火湯(見瀉火門),捺冰硼散(見湧吐門),忌外敷涼藥。

白話文:

當你發現耳朵前面開始腫脹,並延伸到臉頰部位,感到筋骨疼痛但又不是非常灼熱時,可以服用「升陽散火湯」(在瀉火門中有詳細介紹)和搽抹「冰硼散」(在湧吐門中有詳細介紹)。但是要避免使用冷性草藥來做外部治療。

3. 牙疳瘡

牙疳症治,詳載外科二卷。初終攻毒為主,用蕪荑消疳湯(見殺蟲門),每日煎服,以腫硬消、黑色變、息氣止為度。若不能食,或隔一日,隔二三日,仍攻之。一切發物,任其所食。雖大便溏瀉,仍量其輕重攻之。外搽牙疳散(見湧吐門)。余法按外科二卷。

白話文:

治療牙疳症的方法,詳細記載於外科二卷。一開始到最後,以攻毒為主,使用蕪荑消疳湯(詳見殺蟲門),每日煎服,直到腫硬消退、顏色轉為正常、氣味停止為止。如果患者無法進食,或隔一天、隔兩三天,仍然要繼續攻毒。對於一切發物,可以任其食用。即使大便溏瀉,也要根據情況的輕重程度繼續攻毒。外用牙疳散(詳見湧吐門)塗抹。其他方法請參考外科二卷。

4. 總括

口舌生瘡糜爛,統名曰口糜,乃心脾二經蘊熱深也。平人口淡,故曰脾和;口出氣臭,則為胃熱。不因食五味而口內溢酸味者,乃肝熱淫脾也;溢苦味者,心熱淫脾也;溢辛味者,肺熱淫脾也;溢鹹味者,腎熱淫脾也;若溢甘味,乃本經熱自浮也。舌忽腫硬而木痛者,名曰木舌。

舌下腫起,又似生一舌者,名曰重舌。懸雍垂下墜者,俗名小舌吊下。唇腫,潰裂成瘡,名唇瘡。唇緊小燥裂,名繭唇。以上皆脾胃與心積熱為病也。

白話文:

嘴巴裡出現潰爛,統稱為口糜,是心臟和脾臟經絡積熱所致。平時嘴巴淡而無味,說明脾氣平和;嘴巴有臭味,則是胃火旺盛。不因吃東西而嘴巴裡溢出酸味,是肝火過盛侵犯脾臟;溢出苦味,是心火過盛侵犯脾臟;溢出辛味,是肺火過盛侵犯脾臟;溢出鹹味,是腎火過盛侵犯脾臟;如果溢出甜味,則是脾經本身的熱氣上浮。

舌頭突然腫脹僵硬,伴隨木頭般的疼痛,稱為木舌。

舌頭下方腫起,像是長出第二條舌頭一樣,稱為重舌。

懸雍垂下垂,俗稱小舌吊下。

嘴唇腫脹,潰爛成瘡,稱為唇瘡。

嘴唇緊縮乾燥裂開,稱為繭唇。

以上這些都是脾胃和心臟積熱所導致的疾病。

5. 治法

治口舌腫痛,初起色赤焮熱,便秘脈實,裡熱甚者,服梔子金花湯下之。中焦燥實,服涼膈散。心肺蘊熱,服清金導赤散。心胃火盛,服清胃瀉火湯。日久色淡,屬虛熱者,當服蓮子清心飲(俱見瀉火門)。

治口舌腫痛,先服涼藥,熱退色淡,延久不愈,火不歸原也,服七味地黃湯。口內似無皮,時痛時止,喜飲熱者,外虛熱而內真寒也,服八味地黃丸。口瘡日久,氣血兩虛,無根之火上炎,服涼藥而轉痛者,用十全大補湯。若胃弱,痰盛滑白,多涎,痛久不愈,服香砂六君子湯(俱見補養門)。

白話文:

治療口舌腫痛,初期舌頭紅腫發熱,便秘脈象強勁,內熱嚴重者,服用梔子金花湯。中焦燥熱積實者,服用涼膈散。心肺熱盛者,服用清金導赤散。心胃火旺盛者,服用清胃瀉火湯。如果時間久了舌頭顏色變淡,屬於虛熱者,應該服用蓮子清心飲。

治療口舌腫痛,先服用涼性藥物,熱退顏色變淡,但久久不愈,可能是火氣未退,應該服用七味地黃湯。如果口腔內感覺沒有皮,時而疼痛時而停止,喜歡喝熱飲,這是外虛熱而內寒,應該服用八味地黃丸。如果口瘡持續很久,氣血兩虛,無根之火上炎,服用涼性藥物反而疼痛加劇,應該服用十全大補湯。如果胃虛弱,痰多滑白,口水多,疼痛很久不愈,應該服用香砂六君子湯。

若口瘡淡,痛微肢時止,或屬陰痛甚,服知柏四物湯(見理血門)。若色淡痛微,肢冷腹痛,嘔涎者,服理中湯(見祛寒門),寒盛加附子。

外治口舌腫痛糜爛,吹搽冰硼散。熱毒盛者,吹經驗方(俱見湧吐門)。舌忽青黑,上起芒刺者,將舌舔土壁,頻揩去刺,服清心散(見瀉火門)。舌忽脹大,俗名蜈蚣毒,用雞冠熱血浸之即收,服解毒湯(見瀉火門)。舌忽腫硬,不活動者,用食鹽、百草霜、蒲黃研末,頻塗之。

白話文:

口瘡治療

內治

  • 若口瘡顏色淡白,疼痛輕微,疼痛在肢體活動時停止,或是屬於陰寒疼痛較重者,服用知柏四物湯(詳見理血門)。
  • 若口瘡顏色淡白,疼痛輕微,伴隨肢體冰冷、腹部疼痛、嘔吐唾液者,服用理中湯(詳見祛寒門),若寒氣較盛者,可以加附子。

外治

  • 口舌腫痛糜爛,可以吹搽冰硼散(詳見湧吐門)。
  • 若熱毒較盛者,可以吹搽經驗方(詳見湧吐門)。
  • 舌頭突然變黑發青,表面出現芒刺狀物,可以用舌頭舔土壁,並經常擦去刺,服用清心散(詳見瀉火門)。
  • 舌頭突然腫大,俗稱蜈蚣毒,可以用雞冠的熱血浸泡舌頭,即可收斂,並服用解毒湯(詳見瀉火門)。
  • 舌頭突然腫脹堅硬,無法活動,可以用食鹽、百草霜、蒲黃研磨成粉末,經常塗抹。

舌忽垂長數寸,不得收縮者,研冰片末,頻搽之。舌與唇或血出如泉湧者,用百草霜、蒲黃、槐花同炒焦黑,研末搽塗。口氣臭甚,香薷煎湯,頻頻噙漱,或噙公丁香,服甘露飲(見瀉火門)。

凡舌吐出不收者,名曰陽強,宜清熱解毒。舌收縮不能言者,名曰陰強,宜溫中散寒。法見傷寒二卷。木舌、重舌、痰包,俱見外科二卷。

白話文:

如果舌頭突然伸出來,長了幾寸,而且無法縮回去,就用冰片研磨成粉末,頻繁地塗抹它。如果舌頭和嘴唇有血液像泉水一樣湧出來,就用百草霜、蒲黃、槐花一起炒到焦黑,研磨成粉末塗抹。口氣很臭,可以用香薷煎湯,頻繁地含漱,也可以含公丁香,並服用甘露飲(見瀉火門)。

所有舌頭伸出來無法縮回去的,叫做陽強,應該要清熱解毒。舌頭縮回去不能說話的,叫做陰強,應該要溫中散寒。方法見傷寒二卷。木舌、重舌、痰包,都可以在外科二卷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