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脈》~ 傷寒雜病醫方 卷五 (19)

回本書目錄

傷寒雜病醫方 卷五 (19)

1. 醫方和解門

柴胡,茯苓,酒洗當歸,酒炒白芍,土炒白朮(各二錢),炙甘草(一錢),薄荷(三分),煨姜(三片)

肝氣滯,加陳皮;肝氣鬱,加川芎、酒炒香附;肝氣鬱熱,加吳萸湯炒黃連一錢。

八味逍遙散,前方加丹皮、黑梔仁各一錢。治怒氣傷肝,血少目暗。

溫膽湯,治膽虛痰熱不眠,虛煩驚悸,口苦嘔涎。

陳皮,茯神,製半夏(各二錢),炒枳實,甘草,竹茹(各一錢),生薑(引)

心虛,加人參、棗仁;心內煩熱,加炒連、麥冬;口燥舌乾,去半夏,加麥冬、五味、花粉;表熱未清,加柴胡;大便自利,去枳實,加炙白朮;內實心煩,加炒梔仁。

六和湯,治夏月飲食不調,內傷生冷,外傷暑氣,寒熱交作,霍亂吐瀉,及伏暑煩悶,倦怠嗜臥,口渴便秘,治一切酒病。

炒研砂仁,去皮尖杏仁,炒研扁豆,土炒白朮,製半夏,炒厚朴,赤茯苓,藿香,木瓜,人參,甘草(等分),姜,棗(引)

傷暑,加香茹;傷冷,加紫蘇;食滯,加炒神麯、麥芽、山楂。

卻瘴湯,預服此湯,能闢時疫。

製蒼朮,白朮,前胡,陳皮,茯神,甘草,炒川連,條芩,炒神麯,梔仁,製半夏,山楂,生薑(引)

日服一劑。

藿香正氣散,治外感風寒,內傷飲食,壯熱憎寒,頭痛嘔逆,胸滿痞悶,氣喘咳嗽,及傷冷傷濕,瘧疾中暑,霍亂吐瀉,感冒山嵐瘴氣,皆可服此。

藿香,紫蘇,白芷,茯苓(各錢半),陳皮,桔梗,大腹皮,炙白朮,製半夏,炒厚朴(各一錢),甘草(五分),姜,棗(引)

或加木瓜。傷食,加消導藥。

三解湯,治時行、瘧疾,初起形氣實者。用此汗利和三法解之。虛,加補藥。

麻黃,澤瀉,柴胡(各三錢)

溫服取汗利。

清脾飲,治瘧疾,熱多寒少,口苦嗌乾,小便赤澀,脈弦數者。

醋炒青皮,厚朴,酒炒黃芩,煨研草果,製半夏,炙白朮,柴胡,茯苓,炙草,生薑(等分)

或加檳榔。渴甚,加麥冬、知母;瘧不止,加酒炒常山一錢,烏梅一個;虛,加人參;濕甚,加蒼朮、澤瀉;痰多,倍半夏,加陳皮;渴熱,加知母、花粉、麥冬、石膏末;食滯,加炒神麯、麥芽、山楂。

柴胡截瘧飲,治瘧疾日久,表裡無症,用此截之。

柴胡,法半,甘草,條芩,酒炒常山,煨研草果,去皮尖桃仁,檳榔,人參,烏梅,姜,棗

隔夜煎湯,露一宿,次日臨發之先一時,燙熱服之。如欲作嘔,以白砂糖壓之。

陀僧散,截瘧之峻劑。

研陀僧末

每用七分,冷燒酒調勻,臨發之先一時,面南服之。不愈,如法再服。忌葷腥冷熱物數日。

常山飲,截久瘧不止。

酒炒常山(二錢),煨研草果,知母,貝母,甘草,檳榔(各一錢),烏梅(二個),姜(三片),棗(二枚)

白話文:

[醫方和解門]

逍遙散(基本方):

柴胡、茯苓、用酒洗過的當歸、用酒炒過的白芍、用土炒過的白朮(各八克)、炙甘草(四克)、薄荷(一克)、煨過的生薑(三片)。

加減變化:

肝氣鬱滯,加陳皮;肝氣鬱結,加川芎、用酒炒過的香附;肝氣鬱結化熱,加用吳茱萸湯炒過的黃連(四克)。

加味逍遙散:

在逍遙散基本方的基礎上,加丹皮、黑梔子仁(各四克)。可以治療因憤怒傷肝導致的血虛、視力模糊。

溫膽湯:

治療膽虛有痰熱導致的失眠、心煩、驚悸、口苦、嘔吐痰涎。

陳皮、茯神、製半夏(各八克)、炒枳實、甘草、竹茹(各四克),生薑(引導藥性)。

加減變化:

心虛,加人參、棗仁;心中煩熱,加炒黃連、麥冬;口乾舌燥,去除半夏,加麥冬、五味子、花粉;表熱未清,加柴胡;大便自利,去除枳實,加炙白朮;內熱心煩,加炒梔子仁。

六和湯:

治療夏季飲食不當、內傷生冷食物、外感暑氣,出現寒熱交替、上吐下瀉、煩悶、倦怠想睡、口渴便秘,以及各種飲酒引起的疾病。

炒過並研磨的砂仁、去皮尖的杏仁、炒過並研磨的扁豆、用土炒過的白朮、製半夏、炒厚朴、赤茯苓、藿香、木瓜、人參、甘草(等量),生薑、大棗(引導藥性)。

加減變化:

中暑,加香薷;受寒,加紫蘇;消化不良,加炒神曲、麥芽、山楂。

卻瘴湯:

預先服用此湯,可以預防時疫。

製蒼朮、白朮、前胡、陳皮、茯神、甘草、炒黃連、黃芩、炒神曲、梔子仁、製半夏、山楂,生薑(引導藥性)。

每天服用一劑。

藿香正氣散:

治療外感風寒、內傷飲食,出現發熱惡寒、頭痛嘔吐、胸悶、氣喘咳嗽,以及因受寒受濕、瘧疾中暑、上吐下瀉、感冒山嵐瘴氣等症狀。

藿香、紫蘇、白芷、茯苓(各六克)、陳皮、桔梗、大腹皮、炙白朮、製半夏、炒厚朴(各四克)、甘草(二克),生薑、大棗(引導藥性)。

加減變化:

可加木瓜。消化不良,加消食導滯的藥物。

三解湯:

治療時行病、瘧疾初期,體質強壯者。用發汗、利水、調和三種方法來治療。體虛者,加補益藥。

麻黃、澤瀉、柴胡(各十二克)

溫服,取其發汗、利水之效。

清脾飲:

治療瘧疾,熱多寒少、口苦咽乾、小便赤澀、脈象弦數者。

醋炒青皮、厚朴、用酒炒過的黃芩、煨過的草果、製半夏、炙白朮、柴胡、茯苓、炙甘草,生薑(等量)

加減變化:

可加檳榔。口渴嚴重,加麥冬、知母;瘧疾不止,加用酒炒過的常山(四克)、烏梅(一個);體虛,加人參;濕氣重,加蒼朮、澤瀉;痰多,加倍半夏,加陳皮;口渴發熱,加知母、花粉、麥冬、石膏粉;消化不良,加炒神曲、麥芽、山楂。

柴胡截瘧飲:

治療瘧疾日久,表裡沒有明顯症狀,用此方截斷病程。

柴胡、法半夏、甘草、黃芩、用酒炒過的常山、煨過的草果、去皮尖的桃仁、檳榔、人參、烏梅,生薑、大棗。

隔夜煎湯,放置一夜,第二天發病前一個時辰,加熱服用。如果想嘔吐,可以用白砂糖壓住。

陀僧散:

截斷瘧疾的強效藥。

將陀僧研成粉末。

每次用二克,用冷燒酒調勻,在發病前一個時辰,面向南方服用。如果沒有效果,按照同樣的方法再服。幾天內忌食葷腥、生冷食物。

常山飲:

截斷久治不癒的瘧疾。

用酒炒過的常山(八克)、煨過的草果、知母、貝母、甘草、檳榔(各四克),烏梅(兩個),生薑(三片),大棗(兩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