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脈》~ 雜病心法集解 卷三 (4)
雜病心法集解 卷三 (4)
1. 辨症
短氣者,氣短而不能續息也;少氣者,氣少而不能稱形也,皆屬不足。氣痛者,氣為邪阻,氣道不通,或在經絡,或在臟腑,攻衝走注,時作疼痛也。鬱氣者,或得於名利失志,或得於公私怫情,憂思憤懣,氣漸鬱結而成也。上氣者,濁氣上逆也。穀氣郁在胃者,則上逆呃噎,噫氣吞酸、吐酸之類也。
下氣者,清氣下陷也。然清氣下陷,則失氣不甚臭穢,惟傷食矢氣,其臭甚穢,俗名放臭屁,乃腸胃鬱結,穀氣發內而不宣通於腸胃之外也。
白話文:
[病症辨識]
氣短的人,就是呼吸短淺,感覺接不上氣的;氣弱的人,就是體力差,氣力無法支撐身體活動的,這兩種情況都屬於體力不足。氣痛,指的是因為邪氣阻塞,導致氣流通路受阻,可能發生在經絡或臟腑,會造成不定時的劇烈疼痛。鬱氣,可能是因為對名利的追求未遂,或是公私事務不如意,長期的憂慮、思考、憤怒,導致氣血逐漸凝結。
上氣,指的是濁氣向上逆流的情況。若穀氣在胃部積聚,就可能出現打嗝、吞酸、噁心等症狀。
下氣,指的是清氣向下沉降。然而,若是清氣下沉,放屁通常不會有太重的臭味,只有消化不良時的放屁,臭味才會特別濃烈,俗稱放臭屁,這是腸胃功能不佳,穀氣在體內過度積聚,無法正常排出體外所致。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