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脈》~ 雜病心法集解 卷四 (2)
雜病心法集解 卷四 (2)
1. 晝作夜作
營氣循經而行脈中,衛氣不循經而行脈外,惟日行於三陽,夜行於三陰,故邪在三陽之淺者,則晝發;邪在三陰之深者,則夜瘧發。邪將退者,由夜發退為晝發,此為去陰就陽,病欲愈也;瘧邪漸進者,晝發進為夜發,此為去陽入陰,病益盛也。
白話文:
營氣在人體內沿著經絡在脈管中運行,而衛氣不在脈管中,它在脈管外運行。白天的時候,衛氣運行在身體的三陽經絡,到了夜晚,則轉移到三陰經絡。因此,如果病邪影響到表淺的三陽經絡,就會在白天發作;若是病邪深入到三陰經絡,則會在夜晚發作瘧疾。當病邪即將消退時,發作時間會從夜晚轉移到白天,這表示病邪正在從陰性轉向陽性,是病情好轉的徵兆;反之,如果病邪正在加重,發作時間會從白天轉移到夜晚,這代表病邪正在從陽性進入陰性,病情正在惡化。
2. 早作晏作
衛氣流行,每日平旦會於風府,而邪氣中人,從頭項歷風府,下循背腰,日下傳脊之第一節,邪與衛會日晚,故瘧發益晏也;邪傳下極□沖,其氣復上行,邪與衛會日早,所以瘧發益早也。
白話文:
衛氣在人體內的運行,每天清晨會聚集在風府這個部位。當邪氣侵入人體,它會從頭部和頸部開始,經過風府,然後往下沿著背部腰部下行,每天會影響到脊椎的第一個節點,邪氣與體內的衛氣相遇時間越晚,所以瘧疾的發作時間也就越晚;如果邪氣向下傳導至最下方的衝脈後,又開始往上逆行,當邪氣與衛氣相遇的時間越早,這就是為什麼瘧疾的發作時間就越早的原因。
3. 辨脈
經曰:瘧脈自弦。蓋瘧為寒熱之病,弦為少陽之脈,少陽主病寒熱往來,屬半表半裡之界,故瘧脈自應得弦象也。弦遲多寒,弦數多熱,弦短傷食,弦滑痰飲,理自然也。若得代脈、散脈,邪尚未解,正氣先衰,命難生矣。又曰:弦而緊者,宜下;浮大而弦者,宜吐;弦而遲者,宜溫。治瘧之大法也。
白話文:
經典上說:瘧疾的脈象通常是弦脈。因為瘧疾是寒熱交錯的疾病,而弦脈是少陽經的特徵,少陽經主導的病症通常有寒熱交替的現象,它介於表裡之間,所以瘧疾的脈象自然是弦脈。脈象弦且緩表示體內寒氣較重,脈象弦且快則顯示體內熱氣較多,脈象弦且短可能代表消化系統受損,脈象弦且滑可能是有痰或水濕,這些都是正常的生理反應。如果出現結脈或散脈,這表示邪氣尚未消散,正氣卻已衰弱,生命恐將難以延續。另外,如果脈象既弦又緊,應採用瀉下法治療;脈象浮大且弦,宜用催吐法;脈象弦且緩,應使用溫補法。這是治療瘧疾的主要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