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脈》~ 傷寒雜病醫方 卷五 (14)
傷寒雜病醫方 卷五 (14)
1. 醫方攻裡門
曬灱,研末,煉蜜為丸,重一錢。空心,白湯化服。
大黃皂刺湯,治疝瘕、血疝,形氣實者。
大黃、皂刺(等分)
酒煎成湯。空心,溫服,中病即止。
當歸承氣湯,河間治裡熱火鬱,或皮膚枯燥,或咽燥鼻乾,或二便秘結,蓄瘀發狂。
酒浸大黃,當歸,芒硝(各三錢),炙甘草(二錢),姜,棗(引)
大黃甘草湯,《金匱》治食已即吐,《外臺》用治吐水有升無降者。並治三焦消渴實症。
酒浸大黃(六錢),炙草(三錢)
煎湯。溫服,取下。
蜜煎導法,治陽明症,自汗,尿利,大便秘結。
白蜜四兩,入銅杓內,慢火熬煉,頻攪,勿令灼焦,俟凝結如飴糖狀,捻作挺子,頭銳如指,約長三寸,摻皂角末少許,乘熱套入肛門中,良久,候欲大便時取出。
膽汁導法,治同前症。
豬膽一枚,瀝汁,兌醋少許,和勻。用竹管如指頭大,長三寸,下削平口,刮光,套入肛內二寸許,上裁斜口,令其俯臥,以膽汁自斜口灌入,良久,必欲大便,方才取出。
醬姜導法,主治冷秘。
取肥實大醬姜,削作挺子,如小指大,插入肛中,待欲大便時方取出。
《集解》曰:津液枯者,宜蜜煎導法;熱邪盛者,宜膽汁導法;冷秘氣滯者,宜醬姜導法。王海藏用蜜煎與鹽相合,治大便燥硬,與草烏末相合,治風寒秘結。法貴變通也(見一卷陽明篇集解)。
白話文:
[醫方攻裡門]
將藥材曬乾,研磨成粉末,用蜂蜜煉製成丸劑,每顆丸重一錢。空腹時,用白開水送服。
大黃皂刺湯,治療疝氣、血疝等,適用於體格壯實、氣血充盈的患者。
大黃、皂角刺(等分)
用酒煎煮成湯劑。空腹時,溫服,病情好轉就停止服藥。
當歸承氣湯,是金元時期醫家河間所用,治療體內熱盛、火氣鬱結,或皮膚乾燥、咽喉乾燥、鼻腔乾燥,或大便小便不通暢、有瘀血而導致發狂的症狀。
用酒浸泡過的大黃、當歸、芒硝(各三錢),炙甘草(二錢),加入生薑、紅棗(引藥)。
大黃甘草湯,出自《金匱要略》,治療吃完東西就吐的症狀,《外臺秘要》用來治療吐出水液但無法下行的情況。也治療三焦(上焦、中焦、下焦)消渴症(糖尿病)的實證。
用酒浸泡過的大黃(六錢),炙甘草(三錢)
煎煮成湯劑。溫服,以達到瀉下的效果。
蜜煎導法,治療陽明經的病症,表現為自汗、小便正常,但大便不通。
用四兩白蜂蜜,放入銅勺中,用小火慢慢熬煉,邊熬邊攪拌,不要讓蜂蜜燒焦,等蜂蜜凝結成像麥芽糖的狀態時,搓捏成棒狀,頭部像手指一樣尖,約三寸長,蘸取少量皂角粉,趁熱塞入肛門中,過一段時間,等到有便意時再取出。
膽汁導法,治療與蜜煎導法相同的病症。
取一個豬膽,取出膽汁,加入少量醋,攪拌均勻。用竹管,約手指粗細,三寸長,下端削平,刮光滑,插入肛門約二寸深,上端斜切開口,讓病人俯臥,從斜口灌入膽汁,過一段時間,病人一定會有便意,這時再取出竹管。
醬姜導法,主要治療寒性便秘。
取肥大結實的醬姜,削成棒狀,像小指頭大小,插入肛門中,等到有便意時再取出。
《集解》說:身體津液枯竭的人,適合用蜜煎導法;體內熱邪旺盛的人,適合用膽汁導法;寒性便秘、氣機阻滯的人,適合用醬姜導法。醫家王海藏用蜜煎和鹽一起使用,治療大便乾燥堅硬,與草烏末一起使用,治療風寒引起的便秘。治療方法貴在靈活變通。 (見第一卷陽明篇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