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脈》~ 雜病心法集解 卷三 (2)

回本書目錄

雜病心法集解 卷三 (2)

1. 頭痛門

2. 總括

因風而痛,頭暈目眩,謂之頭風。則因熱而痛,心煩口渴。因氣鬱而痛暈,則志意不伸。因痰飲而痛暈,則嘔吐痰涎。因濕而痛暈,則頭重不起。因虛而痛,暈動則更痛、更暈也。真頭痛,痛連腦內,手足青冷至肘膝之節,朝發夕死。凡頭痛,時時昏冒,及頭目卒然大痛,目視物不見,皆凶症也。

白話文:

[總結],內容如下:

如果是因為風邪引起的疼痛,會有頭暈眼花的現象,這被稱為頭風。如果疼痛是因為熱邪引起,會伴隨心煩和口渴。如果是因為情緒鬱悶導致的頭痛和暈眩,會讓人感覺心情無法舒展。如果是痰濕引起的頭痛和暈眩,會有嘔吐痰液的症狀。如果是濕氣過重引發的頭痛和暈眩,會感到頭部沉重難以抬起。如果是體虛導致的頭痛,活動後頭痛和暈眩會更加嚴重。真正的頭痛,其疼痛感會連到腦內,且手腳會冰涼到肘部和膝蓋,這種情況下,可能早上發病晚上就會死亡。一般的頭痛,如果常常出現昏沉,或是突然間頭部和眼睛劇烈疼痛,甚至看不清東西,這些都是危險的症狀。

3. 脈症

頭痛之脈,風浮,寒緊,濕細,暑虛,痰飲弦滑,熱數,食洪,皆主脈也。若初起短澀微濡,氣血已虛,更兼無神,腦中劈痛,心神昏憒,此真頭痛矣。

白話文:

關於頭痛的脈象,風邪引起的頭痛其脈象會浮;寒邪導致的頭痛脈象會緊;濕邪影響的頭痛脈象會細;暑熱造成的頭痛脈象會虛;由痰飲引起頭痛的脈象會是弦滑;熱邪導致的頭痛脈象會數;食滯引起的頭痛脈象會洪大,這些都是頭痛的主要脈象。

如果頭痛剛開始時,脈象短澀且微濡,這表示體內的氣血已經虛弱。如果再加上精神疲乏無力,頭部劇烈疼痛,心神混亂不清,這種情況就是真正的嚴重頭痛了。

4. 治法

頭風初起,法宜取嚏。兼熱者,嗅蓽茇散;兼濕者,嗅二寶散;兼痰者,嗅三聖散;風盛者,嗅碧雲散(俱見湧吐門)。外用貼穴法(見發表門)。

治偏正頭痛,風濕熱盛,服清空膏。風熱上攻,服獨活散(俱見祛風門)。偏正頭風,暈痛兼有濕熱,脈浮洪數,主以芎芷石膏湯,隨症加味。頭風兼表熱,服川芎茶調散。頭目脹痛,風兼痰火……一切頭痛,主以清上蠲痛湯,隨症加減(以上俱見發表門)。

治風痰頭痛,暈眩嘔瀉,服青洲白丸子。痰厥暈痛,服半夏天麻白朮湯。頭目暈眩,用清暈化痰湯,隨症加味。頭痛風眩,常服都梁丸。痰火痛,用清熱化痰湯加川芎、桔梗。痰飲暈痛,用二陳湯加味。食痰痛,服順氣消食丸。熱痰攻痛,服諸滾痰丸(以上均見除痰門)。

治血虛頭痛,主以四物湯。兼風,加芥穗、薄荷、羌活、天麻;熱,加炒芩、連;血虛暈眩,加酒炒芥穗;寒熱往來,加酒炒條芩、柴胡(俱見理血門)。

治氣虛頭痛,主以補中益氣湯。氣逆頭痛,服蘇子降氣湯(見理氣門〕。氣血均虛,主以十全大補湯。陰陽不升降,主以黑錫丹(見補養門)。

白話文:

[治療方法]

當頭風剛開始時,應採取引發打噴嚏的方式治療。如果併有熱象,可以使用蓽茇散吸入;若伴有濕氣,則使用二寶散;若是痰多,則使用三聖散;如果是風邪過重,則使用碧雲散(這些方法都可以在催吐療法中找到)。另外,還可以配合使用穴位貼敷法(詳情請參閱發汗療法)。

對於偏正頭痛,風濕熱氣旺盛的情況,可服用清空膏。如果是風熱上沖,則服用獨活散(這些方法皆可在祛風療法中找到)。對於偏正頭風,伴有頭暈及濕熱,脈搏浮洪且頻率快的症狀,主要使用芎芷石膏湯,並根據具體情況調整藥方。頭風加上表面的熱感,可服用川芎茶調散。頭部和眼睛脹痛,風邪與痰火並存的情況下,主要使用清上蠲痛湯,並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增減(以上所有方法都可在發汗療法中找到)。

針對由風痰引起的頭痛,伴隨頭暈和嘔吐腹瀉,可以服用青洲白丸子。痰厥導致的頭暈和疼痛,可以服用半夏、天麻和白朮湯。頭目暈眩,可用清暈化痰湯,並根據具體情況調整藥方。頭痛伴隨風眩,可以長期服用都梁丸。痰火引起的疼痛,可用清熱化痰湯,並加入川芎和桔梗。痰飲導致的頭暈和疼痛,可使用二陳湯,並進行適當的調整。食物引發的痰痛,可以服用順氣消食丸。熱痰導致的疼痛,可服用各種滾痰丸(以上所有方法都可在化痰療法中找到)。

對於血虛導致的頭痛,主要使用四物湯。如果伴有風邪,則加入芥穗、薄荷、羌活和天麻;若是熱象,則加入炒黃芩和黃連;血虛導致的頭暈,可加入酒炒芥穗;寒熱交錯,則加入酒炒條黃芩和柴胡(以上所有方法都可在理血療法中找到)。

對於氣虛導致的頭痛,主要使用補中益氣湯。氣逆導致的頭痛,可以服用蘇子降氣湯(詳情請參閱理氣療法)。氣血雙虛,主要使用十全大補湯。陰陽無法正常升降,主要使用黑錫丹(詳情請參閱補養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