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脈》~ 雜病心法集解 卷四 (1)
雜病心法集解 卷四 (1)
1. 真頭痛
真頭痛,痛連腦內,手足青冷,脈沉遲或微細欲厥,眩暈昏死者,用人參、附子、川芎等分,煎湯頻服,良久鼻上出汗者生。此方治一切虛寒頭痛。若因風毒暴侵腦袋,腦痛如破,其脈浮數,寒熱項強者,此非真頭痛症也,用人參敗毒散加酒炒黃柏、條芩、紅花、藁本(見發表門)。
白話文:
【真實的頭痛】
真正的頭痛,疼痛會連到腦部深處,伴隨手腳冰冷,脈搏可能出現緩慢、遲鈍或極為細微的現象,有時甚至會導致眩暈昏倒。這種情況下,可以使用人參、附子、川芎各取等量,煎煮成湯藥頻繁服用。如果過了一段時間後,鼻頭開始出汗,這代表病情有好轉的跡象。這個方子適用於所有由虛弱和寒冷引發的頭痛。
然而,若是因為風邪毒素突然侵襲頭部,導致頭痛欲裂,脈搏呈現浮動快速的狀態,且伴有寒熱交錯、頸部僵硬的症狀,這就不是所謂的真正頭痛了。對於這種情況,應該使用人參敗毒散,再加入經過酒炒的黃柏、條芩、紅花以及藁本(詳細用法可參考表癥治療章節)來進行治療。
2. 雷頭風
因頭面感受冷熱毒氣、癘風,風動作聲,頭中響如雷鳴,頭面突起疙瘩,漸增腫痛,惡寒壯熱,狀類傷寒。初起,邪在三陽之淺,勿用寒涼重劑誅伐無過,但服清震湯(見發表門),使邪從上越,且固胃氣,不致傳裡也。若初起失治,風毒傳裡,衝入眼內,腦汁下注,瞳人變色或大小不定。
審其脈症尚實,用瀉肝散攻之;如形氣已虛,用礞石丸服之(俱見表裡門)。
白話文:
[雷頭風]
這是指因為頭部接觸到冷熱不均的環境或是感染了病毒,導致頭部出現像雷鳴般的轟鳴聲,面部皮膚上會突然長出一顆顆的疙瘩,並且逐漸變得腫脹疼痛,患者會感覺到寒冷且高燒不退,這些症狀看起來很像得了感冒。
在剛開始發病的時候,病邪還只在身體表面的三陽經絡,這個時候不要用過於寒涼的藥物來治療,避免傷害到身體正常的機能,可以服用清震湯(可在治療外感病的方子中找到),讓體內的病邪能夠從上呼吸道排出,同時也能夠鞏固胃部的健康,防止病情進一步向內臟發展。
但如果剛開始發病時沒有得到及時治療,風毒進入到身體內部,影響到了眼睛,導致腦部液體往下流,瞳孔顏色發生改變或者瞳孔大小不一。
如果診斷後發現患者身體狀況還算穩健,可以使用瀉肝散進行治療;但如果患者已經出現了虛弱的症狀,應該使用礞石丸進行調理(以上兩種藥物的詳細介紹可以在治療內外兼治的方子中找到)。
3. 大頭瘟
初起憎寒體重,次傳頭面,腫盛,目不能開,氣逆上喘,咽喉不利,口渴舌燥,泰相間多有患此者,醫以承氣湯加藍根下之,稍緩,翌日如故,下之又緩,終莫能愈。東垣視之曰:身半以上,天之氣也;身半以下,地之氣也。此邪熱客於心肺之間,上攻頭面為腫盛,以承氣瀉胃腑之濕熱,是為誅伐無過,遂制此方,全活甚眾,故名普濟消毒飲(見瀉火門)。《心法》:初服荊防敗毒散汗之(見發表門),次服黃連消毒湯(見瀉火門)。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大頭瘟」這種疾病。剛開始發病時,患者會感到非常寒冷且身體沉重,隨後病情蔓延至頭面部,出現嚴重的腫脹,以致眼睛無法睜開,呼吸困難,咽喉疼痛,口渴舌乾。在當時,很多人都受到這種疾病的困擾。
醫生起初用承氣湯加上藍根來治療,希望可以藉由藥物的效力讓病情有所緩解。然而,即使病情暫時得到控制,但隔天症狀又恢復原狀,再次使用同樣的方法雖然仍有些許效果,但始終無法根治。
名醫東垣觀察後表示:人體的上半部是屬天的氣息,下半部則是屬地的氣息。而這種疾病是由於邪熱侵入心肺之間,導致向上攻擊頭面部,形成嚴重的腫脹。先前的醫生使用承氣湯來清除胃腑中的濕熱,這實際上並未對症下藥,因此他創立了一個新的處方,救活了許多病人,這個處方被稱為「普濟消毒飲」,詳細內容可以在「瀉火門」中找到。
根據《心法》,首先應該使用荊防敗毒散來發汗,其次再服用黃連消毒湯,這些內容都可以在「發汗門」和「瀉火門」中找到。
4. 眉骨風
風攻眉稜骨,時作痠痛,眼皮跳動,肢冷嘔涎,日久損目,服羌活沖和湯,隨經加引(見發表門),常嗅碧雲散(見湧吐門),余按前頭痛治法。三陽之氣皆會於頭,從額至巔絡腦後者,屬太陽;從額至鼻下面者,屬陽明;從頭角下耳中及耳之前後者,屬少陽。此三陽部位也。
白話文:
有風邪侵襲眉稜骨,經常感到痠痛,且伴有眼皮跳動,肢體冰冷,甚至嘔吐口水等症狀,若長時間不治療,可能會傷害到眼睛。可以服用羌活沖和湯進行治療,並根據不同的經絡添加相應的藥物(具體方法可參考發表門)。同時,經常聞嗅碧雲散也有幫助(碧雲散詳細用法請參考湧吐門)。
根據我之前的經驗,對於前額疼痛的治療方法,可以參考這裡。人體的三陽之氣都會集中在頭部:從額頭到頭頂,再延伸到腦後的區域,屬於太陽經脈;從額頭到鼻子,再到面部下方的部分,屬於陽明經脈;從頭側,下到耳朵,包括耳朵前後的位置,屬於少陽經脈。這就是人體三陽的部位分佈。
希望以上資訊對您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