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脈》~ 雜病心法集解 卷三 (1)
雜病心法集解 卷三 (1)
1. 總括
經曰: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瘕聚,即女子之疝也。七疝主任者,原以任脈起中極,循腹裡也。七疝主肝者,蓋以肝經脈過腹裡,環陰器也。是以諸疝無不由是二經主之。
如少腹痛引陰丸,氣上衝心,不得二便者,為沖疝;少腹痛引陰丸,肝之逆氣衝胃作吐者,為厥疝;少腹之氣不伸,左右症塊作痛者,為瘕疝;臥則入腹,立則出腹入囊,似狐之晝則出穴而溺,夜則入穴而不溺者,為狐疝;少腹痛引陰丸,橫骨兩端約紋中腫如黃瓜,內有膿血者,為……;腹痛引陰丸,小便不通者,為癃疝;少腹不痛,陰囊腫大頑硬者,為㿗疝。此七疝之症也。
有又血疝,即便毒魚口瘡也。氣疝,即睪丸偏墜也。筋疝,即下疳瘡也。水疝,則尿閉不通。胞疝,即膀胱氣。沖疝似小腸氣而更連,腰痛也。
2. 治法
疝病,在左邊睪丸者,屬血分;在右邊睪丸者,屬氣分。凡寒則收引而痛甚,熱則形縱而痛緩,濕則腫而重墜,而虛亦腫墜,但輕輕然而不重也。
治中寒冷疝,陰丸收引痛甚,脈沉遲者,服當歸溫疝湯。
治外寒內熱,陰丸入腹,脹痛,脈弦數者,服烏頭梔子湯。
治因醇酒厚味,內釀濕熱成疝,不謹房勞,致感外寒成疝,服十味蒼柏散。
治膀胱氣及水疝,尿閉不通,用茴楝五苓散、交加湯。
治血分寒疝,或臍腹連脹痛,服當歸羊肉湯、豆淋酒。
治㿗疝,腹不痛,只陰囊腫脹頑硬,服雲林方、木腎方。
治狐疝,睪丸臥則入腹,立則入囊,服茴楝丸、雲林方。
治因著驚,腎莖、睪丸縮小入腹,用貼臍方,服豆淋酒。
治疝初起,寒熱不分者,服交加湯。小腸奔豚,膀胱偏墜,俱服七疝湯。
治氣疝走注墜痛,服青木香丸、疝氣方、導氣湯、天台烏藥散。
治四種㿗疝,服橘核丸。囊縮入腹,服烏附湯。暑月疝氣,服暑疝方。寒月疝氣,服寒疝方(以上諸方見祛寒門)。
治沖疝,少腹痛引陰丸,氣上衝心,不得二便;厥疝,少腹痛引陰丸,肝氣上逆,沖胃作吐及奔豚氣上衝喉,肢冷,神色昏怖,均服奪命湯。
治左右偏墜,已服木香丸之類,久而不消,此屬氣虛,用補中益氣湯加桂心、酒炒黃柏、知母(以上二方見理氣門)。治老人、虛人偏墜日久,屬腎虛者,用六味地黃湯(見補養門)加枸杞、桂心、巴戟、炒故脂。偏墜腫痛,研槐米末,鹽酒每調二錢,日三服。
治瘕疝,少腹氣鬱,左右有症塊攻痛及血疝結聚,外生便毒,初起俱用大黃皂刺湯攻下之(見攻裡門),余法再詳婦科一卷。凡疝初起,宜灸大敦穴,各三壯,穴在足大指甲後聚毛處。
白話文:
[治療方法]
疝氣疾病,如果出現在左側睪丸,這屬於血液循環的問題;如果在右側睪丸,這屬於氣血運行的問題。一般來說,寒冷會讓疼痛加劇且組織收縮,熱度會使組織放鬆且疼痛減緩,濕氣會造成腫脹和沉重感,虛弱也會導致腫脹和下垂,但是這種情況的重量感較輕。
對於因寒冷引起的疝氣,睪丸收縮且疼痛嚴重,脈搏緩慢的人,可以服用當歸溫疝湯。
對於外表受寒但內部過熱,睪丸進入腹部,出現脹痛,脈搏急促的人,可以服用烏頭梔子湯。
對於因為大量飲酒和食物過於豐盛,導致內部產生濕熱形成疝氣,或者不慎進行性行為,導致外部受寒形成疝氣的人,可以服用十味蒼柏散。
對於膀胱氣和水疝,尿道閉塞無法排尿的人,可以使用茴楝五苓散和交加湯。
對於血液循環問題的疝氣,或者肚臍附近連帶出現脹痛的人,可以服用當歸羊肉湯和豆淋酒。
對於㿗疝,腹部不會疼痛,只有睪丸腫脹堅硬,可以服用雲林方和木腎方。
對於狐疝,睪丸在躺下時進入腹部,站立時進入睪丸袋,可以服用茴楝丸和雲林方。
對於受到驚嚇,腎莖和睪丸縮小進入腹部的人,可以使用貼臍方,服用豆淋酒。
對於疝氣剛開始發作,寒熱未明確區分的人,可以服用交加湯。小腸奔豚,膀胱偏斜,都可以服用七疝湯。
對於氣疝移動造成墜落疼痛的人,可以服用青木香丸,疝氣方,導氣湯和天台烏藥散。
對於四種㿗疝,可以服用橘核丸。睪丸縮入腹部,可以服用烏附湯。夏季的疝氣,可以服用暑疝方。冬季的疝氣,可以服用寒疝方(以上所有配方請參考祛寒門)。
對於沖疝,下腹部疼痛牽引到睪丸,氣上衝心,大小便困難;以及厥疝,下腹部疼痛牽引到睪丸,肝氣上逆,沖擊胃部引起嘔吐,以及奔豚氣上衝喉嚨,四肢冰冷,面色昏暗恐懼,都可以服用奪命湯。
對於左右偏斜下墜,已經服用木香丸一類藥物,但長期未能消除,這可能是氣虛,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加入肉桂心,酒炒黃柏和知母(以上兩個配方請參考理氣門)。對於老人和虛弱人士,長期偏斜下墜,屬於腎虛的人,可以使用六味地黃湯(請參考補養門),加入枸杞,肉桂心,巴戟和炒故脂。對於偏斜腫脹疼痛,可以研磨槐米粉末,每次用鹽酒調和兩錢,每天服用三次。
對於瘕疝,下腹部氣滯,左右有症塊攻擊疼痛,以及血疝結聚,外生便毒,剛開始都可以使用大黃皁刺湯攻下(請參考攻裡門),其他療法詳情請參考婦科一卷。對於疝氣剛開始發作,適合在大敦穴施灸,各灸三壯,穴位在腳趾甲後方的毛髮集中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