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脈》~ 雜病心法集解 卷三 (4)

回本書目錄

雜病心法集解 卷三 (4)

1. 中風脈略

喻嘉言曰:中風之脈,必有所兼。兼寒則浮緊,兼風則浮緩,兼熱則浮數,兼痰則浮滑,兼氣則浮澀,兼火則盛大,兼陽虛則脈微,兼陰虛則細數,虛滑為頭痛,緩遲為營衛衰。然虛、浮、遲、數,正氣不足,尚可補救;急、大、數、疾,邪不受制,必死無疑。若數大未至急疾,尚有得生者矣。

白話文:

喻嘉言說:中風患者的脈象,一定會有其他特徵相輔。如果同時有寒症,脈象會呈現浮而緊繃;如果同時有風症,脈象會顯得浮而緩慢;若伴有熱症,脈象會浮而快;如果有痰的問題,脈象會浮且滑;若與氣滯相關,脈象會浮而澀;若同時有火氣,脈象會強大;若是陽虛,脈象會微弱;若是陰虛,脈象則會細且快。虛滑的脈象表示有頭痛的問題,緩遲的脈象顯示營衛功能衰退。

然而,脈象呈現虛、浮、遲、數,代表正氣不足,但還有補救的機會;如果脈象是急、大、數、疾,表示邪氣不受控制,死亡幾乎是確定的。如果脈象雖大且快,但尚未到達急和疾的地步,還是有生存的可能。

2. 內中痰火

痰火內發,迷人心竅,令人精神恍惚,舌強難言,甚者神氣昏憒,口噤卒倒,無論中經、絡、臟、腑,主以滌痰湯、清熱化痰湯。若實痰便秘,服礞石滾痰丸;熱痰氣聚,服清氣化痰湯(俱見除痰門)。救急湧吐,均按湧吐門。

要之:痰火內中之病,其來必有先兆,如神短忽忽,言語失常,上盛下虛,頭眩腳軟,皆痰火內發之先兆也。常服清熱化痰、清氣化痰二湯預防之。蓋痰即有形之火,火即無形之痰,痰隨火而升降,火引痰而橫行,變生諸症不可紀極。火借氣於五臟,痰借液於五味,氣有餘則為火,液有餘則為痰。

故治痰者,必降其火;治火者,必順其氣,所謂治痰先理氣也。心在竅為舌,心別脈系舌根,脾脈連舌本、散舌下,腎脈挾舌本,三脈虛則痰涎乘虛閉其脈道,故舌不能轉運言語也。凡風痰塞其經絡,舌強不能言,其症為重;若痰火上攻,舌腫不能轉者,此屬輕症也。

白話文:

[內有痰火]

當體內的痰火爆發,會影響到人的精神狀態,讓人感到精神不集中,說話困難,嚴重的話甚至會出現意識模糊,口齒緊閉突然倒地的情況。無論是影響了經絡還是臟腑,主要的治療方式是以「滌痰湯」、「清熱化痰湯」。

如果痰實且有便祕,可以服用「礞石滾痰丸」;若是熱痰聚集在氣管,可以服用「清氣化痰湯」(以上藥方詳見除痰類別)。在緊急情況下需要催吐,請參照催吐類別。

總而言來,當體內有痰火疾病,通常會有一些前兆,像是精神短暫失常,言語異常,上身過於亢奮而下身虛弱,頭暈腳軟,這些都是痰火爆發的前兆。可以常服用「清熱化痰湯」和「清氣化痰湯」作為預防。

痰和火是相互依存的,痰是有形的火,火是無形的痰,痰隨著火的升降而變動,火又會引導痰的擴散,可能產生的病症多得數不清。火能從五臟獲取能量,痰則由五味的過量產生,氣過剩就會變成火,液體過剩就會形成痰。

因此,治療痰首要的是降火,治療火首要的是調節氣,這就是所謂的「治痰先理氣」。心與舌相關,心的脈絡連接舌根,脾的脈絡連接舌底,腎的脈絡夾住舌根,這三個部位如果虛弱,痰涎就會趁虛而入阻塞脈絡,因此舌頭無法正常運作。無論是風痰堵塞經絡導致舌頭僵硬無法言語,或是痰火上升舌頭腫脹無法轉動,前者屬於較重的病情,後者則相對輕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