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脈》~ 雜病心法集解 卷四 (2)
雜病心法集解 卷四 (2)
1. 風濕腫
頭、身、手、足,遍體腫脹,乃因內停濕飲,外感風邪,風濕相搏,水道不利,外攻肌表而作也。腫甚脹急,煩渴便秘,脈症實者,宜外散內利兩解之峻劑,服疏鑿飲子;形氣虛者,難受峻劑,服茯苓導水湯、五子五皮飲,或用胃苓湯去甘草、白朮,加檳榔、木瓜、大腹皮、桑白皮(以上俱見利濕門)。
胃苓湯加減法:去甘草、白朮,恐助滿也,加腹毛,桑皮、木瓜、檳榔以消腫;如惡寒無汗,加麻黃、葛根;喘急,加杏仁、蘇子、葶藶;喘咳,加蘇莖葉;兼頭痛,加羌活、防風、葛根;足重冷脹,加防己、附子;身痛,加五加皮;尿秘,加木通、麥冬、車前子;脹甚,加枳殼、香附、草果。通治風濕水腫。
白話文:
【風濕腫】
症狀表現為頭部、身體、手腳等全身部位浮腫,這是因為體內濕氣過盛,加上外在風邪入侵,風濕兩邪相互搏擊,導致水液代謝失調,水液無法正常排出,反而滲入肌肉表層所引起的。若浮腫嚴重,且伴有口渴、便祕,以及脈象強勁的實證,應採用既能疏散外邪,又能利尿排水的強效藥方,例如疏鑿飲子。但對於體質虛弱的人來說,這種強效藥物可能承受不了,可以改用茯苓導水湯、五子五皮飲,或者使用胃苓湯,但在使用時需去除甘草和白朮,再加入檳榔、木瓜、大腹皮、桑白皮(以上幾種藥物皆可在利濕類方中找到)。
胃苓湯的調整方法如下:去除甘草和白朮,以免加重體內的濕氣,再加入檳榔、桑白皮、木瓜來消除腫脹;如果出現畏寒無汗的情況,可加入麻黃和葛根;呼吸困難時,可加入杏仁、蘇子、葶藶;咳嗽喘息,可加入蘇莖葉;若伴隨頭痛,則可加入羌活、防風、葛根;下肢沉重、冰冷、浮腫,可加入防己、附子;身體疼痛,可加入五加皮;排尿困難,可加入木通、麥冬、車前子;若腫脹情況嚴重,可加入枳殼、香附、草果。這些都是治療風濕水腫的通用方法。
2. 陽水
因濕熱內郁,水道壅塞,外攻肌表,致外腫內脹、發熱煩渴、尿赤便秘等症。濕偏盛者,腫滿脹急,身肢重墜,難於轉側,其色黃亮,主以舟車丸;熱偏盛者,腫脹兼痛,黃赤便燥,主以浚川散(俱見利濕門)。治陽水輕症,可服沆瀣丹(見攻裡門)。
白話文:
[陽水]的情況,是因為體內濕熱鬱積,導致水分代謝通道受阻,水份無法正常排出,反而向身體表面擴散,造成外表浮腫及內部脹大,同時可能伴有發燒、口渴、小便顏色深紅以及大便乾結等症狀。如果濕氣較重,會出現腹部脹滿緊急,四肢有沉重感,轉動困難,皮膚呈現黃亮色,這種情況主要用舟車丸來治療;若是熱氣較重,則會在腫脹的同時感到疼痛,排泄物呈黃紅色且乾燥,這時主要用浚川散來治療(兩種藥方均可以在治療濕熱的藥方中找到)。對於輕度的陽水症狀,可以服用沆瀣丹(此藥方可以在內科治療中找到)。
以上是古代中醫對陽水的描述和治療建議,現代翻譯版。
3. 陰水
因脾虛不能制水,腎虛不能主水,致外泛作腫,內停作脹,腫色暗而便利。脾虛水腫,必食少便軟,不熱不躁,肢冷脈微,主以實脾散(見利濕門);虛水腫,其症足脛冷硬,尿秘便溏,尺脈微弱,服金匱腎氣湯(見補養門)。如陰水初起,身冷怯寒,脈沉遲者,用平胃散(見消導門)加白朮、茯苓、木香、藿香、炮薑、草果。腫脹日久,服金鯉魚湯、麥門冬湯(俱見利濕門)。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陰水」的情況,指的是因為脾臟虛弱無法控制水份,以及腎臟虛弱無法管理水份,導致身體外部出現浮腫,內部積水造成脹大,且皮膚顏色暗淡,排泄順暢。
如果是由脾虛引起的水腫,病人一定食慾不佳,排便鬆軟,沒有發熱或焦躁的現象,四肢冰冷,脈搏微弱,這種情況應使用實脾散來治療(詳見利濕門)。
若是虛性水腫,其特徵為小腿冰冷堅硬,小便困難,大便稀溏,下肢脈搏微弱,應服用金匱腎氣湯(詳見補養門)。
對於剛開始出現陰水,身體感覺寒冷,脈搏沈緩的患者,應使用平胃散(詳見消導門),並添加白朮、茯苓、木香、藿香、炮薑、草果等藥物。
如果腫脹已持續一段時間,則應服用金鯉魚湯和麥門冬湯(均詳見利濕門)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