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脈》~ 傷寒雜病醫方 卷五 (1)

回本書目錄

傷寒雜病醫方 卷五 (1)

1. 醫方發表門

桂枝,治風寒在表,脈浮弱,自汗出,頭痛發熱,惡風惡寒,鼻鳴乾嘔等證,及雜病自汗盜汗、虛損虛瘧,皆可煎服。若傷寒脈浮緊,無汗,及酒客病風寒而汗出者,禁用。

桂枝,生薑,酒洗白芍(各三錢),炙甘草(二錢),紅棗(二枚)

煎湯溫服,須臾啜熱粥一碗,以助藥力,溫覆取微汗,不可令如水流漓,必不除。一服汗出,不必再服。若不出汗,照法再服。

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後諸仿此。

白話文:

桂枝的功效與用法

桂枝,用於治療外感風寒,症狀包括脈象浮弱、自汗、頭痛發熱、怕風怕冷、鼻塞流涕、乾嘔等。此外,也適用於各種疾病引起的汗出、盜汗、虛損、虛瘧等症狀,均可煎服。

禁忌:

  • 若患傷寒,脈象浮緊無汗者禁用。
  • 酒客因風寒而汗出者禁用。

桂枝湯方:

  • 桂枝(三錢)
  • 生薑(三錢)
  • 酒洗白芍(三錢)
  • 炙甘草(二錢)
  • 紅棗(二枚)

用法:

  • 將藥材煎湯溫服。
  • 服藥後立即喝一碗熱粥,以助藥力發揮。
  • 服藥後蓋被取微汗,不可出汗過多,汗出如水則藥效無法完全發揮。
  • 一服藥後汗出,即可停止服用。
  • 若服藥後未出汗,可依此方法再服一次。

飲食禁忌:

  • 服藥期間應避免食用生冷、黏滑、肉類、辛辣食物、酒酪、臭味等食物。

其他藥方:

  • 以下藥方可參照此法配伍使用。

《醫宗金鑑》曰:此方為仲景群方之冠,乃解肌發汗、調和營衛之第一方也,凡中風、傷寒,脈浮弱,汗自出而表不解者,皆得而主之,其他但見一二證即是,不必悉具。故麻黃、葛根、青龍發汗諸劑踵行其後也。如汗不出,麻黃證也;脈浮緊,麻黃脈也。余法詳見一卷太陽上中下篇。

疏邪實表湯,陶節庵用代桂枝湯。治同前證。

土炒白朮(二錢),桂枝,白芍,羌活,防風,川芎,炙草(各錢半),生薑(三片),紅棗(二枚),飴糖(一匙)

白話文:

《醫宗金鑑》記載:此方為仲景眾多方劑之首,乃解肌發汗、調節營衛氣血之第一方。凡中風、傷寒,脈象浮弱,患者自出汗卻仍感表邪未解者,皆可使用此方主治。其他僅見一二症狀亦可使用,不必完全符合所有症狀。故麻黃、葛根、青龍發汗等諸方劑皆效法此方而後。若汗不出,則屬麻黃證;脈象浮緊,則屬麻黃脈。其他用法詳見卷一太陽上中下篇。

疏邪實表湯,陶節庵以之代桂枝湯。治法與前證相同。

土炒白朮(二錢),桂枝、白芍、羌活、防風、川芎、炙草(各錢半),生薑(三片),紅棗(二枚),飴糖(一匙)。

自汗不止,加蜜炙黃耆;喘,加柴胡、杏仁;胸膈飽悶,加桔梗、炒枳殼。

黃耆湯,張潔古用代桂枝湯。治春夏月發熱惡寒,自汗不止,脈微弱者。

蜜炙黃耆,土炒白朮,北防風(等分)

煎服。惡風汗甚,加桂枝。

白朮湯,王海藏用代桂枝湯。治內傷冷飲、外感風邪,寒熱自汗,脈浮者。

土炒白朮,北防風(各三錢),炙草(錢半),生薑(三片)

白話文:

以上古文主要描述了兩個中醫方劑:黃耆湯和白朮湯。它們都是以桂枝湯為基礎,針對不同症狀進行加減而成的方劑。

  • 黃耆湯:主要用於治療春夏季容易發熱惡寒、自汗不止、體虛乏力的患者。
  • 白朮湯:主要用於治療因內傷冷飲或外感風邪而引起的寒熱交替、自汗不止、體虛乏力的患者。

這兩個方劑都含有黃耆、白朮、防風等藥材,具有益氣固表、止汗止喘、理氣化痰的作用。

注意

小建中湯,治傷寒表未解,或心悸而煩,或腹中急痛,而脈陽澀陰弦者。

酒洗白芍(六錢),桂枝,生薑(各三錢),炙草(二錢),大棗(二枚),飴糖(一合)

煎服。凡病嘔者,忌服,恐甜助嘔也。

桂枝加葛根湯,治太陽風傷衛,汗出惡風,項背強急,太陽兼陽明症者。

葛根(四錢),桂枝,白芍,炙草(各二錢),生薑,大棗(引)

桂枝加芍藥湯,治太陽病,誤下之,致邪入太陰,腹滿,時痛時止,脈浮弱。

白話文:

小建中湯用於治療傷寒初期,表症未解,伴隨心悸、煩躁或腹痛,脈象浮而澀、沉而弦的患者。方劑包含酒洗白芍六錢,桂枝、生薑各三錢,炙甘草二錢,大棗二枚,飴糖一合,煎煮服用。但若患者容易嘔吐,則需忌服此方,以免甜味加重嘔吐。

桂枝加葛根湯用於治療太陽經風邪侵犯衛氣,導致汗出惡風,頸項和後背僵硬,同時兼有太陽經和陽明經症狀的患者。方劑包含葛根四錢,桂枝、白芍、炙甘草各二錢,生薑、大棗適量。

桂枝加芍藥湯用於治療太陽病患者,誤服瀉藥後,導致邪氣入侵太陰經,出現腹脹、時痛時止的症状,脈象浮弱的患者。

白芍(六錢),桂枝,生薑(各三錢),炙草(二錢),大棗(二枚)

桂枝加大黃湯,治太陽病誤下,邪陷入太陰,腹滿,大實作痛,脈浮數者。

桂枝,生薑,白芍(各三錢),炙草(二錢),大黃(一錢),大棗(二枚)

桂枝加厚朴杏仁湯,治表症誤下之,致微喘氣逆而停表邪者。

桂枝,生薑,白芍(各三錢),炙草,姜炒厚朴(各二錢),去皮尖杏仁(十枚),大棗(二枚)

桂枝新加湯,治傷寒發汗後,身痛,脈沉遲者,用此補氣血而通營衛。

白話文:

桂枝加大黃湯,用於治療太陽病誤下,邪氣陷入太陰,導致腹部脹滿,按之堅硬作痛,脈象浮而數的患者。

方劑三

桂枝,生薑,白芍(各三錢),炙草(二錢),大黃(一錢),大棗(二枚)

桂枝、生薑、白芍各三錢,炙甘草二錢,大黃一錢,大棗二枚。

方劑四

桂枝加厚朴杏仁湯,治表症誤下之,致微喘氣逆而停表邪者。

桂枝加厚朴杏仁湯,用於治療表證誤下,導致輕微喘息,呼吸不順,表邪仍然停滯的患者。

方劑五

桂枝,生薑,白芍(各三錢),炙草,姜炒厚朴(各二錢),去皮尖杏仁(十枚),大棗(二枚)

桂枝、生薑、白芍各三錢,炙甘草、姜炒厚朴各二錢,去皮尖杏仁十枚,大棗二枚。

方劑六

桂枝新加湯,治傷寒發汗後,身痛,脈沉遲者,用此補氣血而通營衛。

桂枝新加湯,用於治療傷寒發汗後,全身疼痛,脈象沉而遲的患者,此方可補氣血,通暢營衛。

酒洗白芍,生薑(各四錢),桂枝(三錢),人參,炙草(各二錢),大棗(二枚)

桂枝去芍藥湯,治太陽病下之,脈促,胸滿者。此陽邪內陷,滿而不痛,尚未成結胸也。

桂枝,生薑(各三錢),炙草(二錢),大棗(二枚)

桂枝加附子湯,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出,四肢微急難屈伸者。

桂枝,生薑,白芍(各三錢),炙草,炮附子(各二錢),大棗(二枚)

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治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重煩痛,不能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澀。

白話文:

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用於治療傷寒病發病八九天,風寒濕邪互相搏結,患者感覺身體沉重、發熱煩躁、疼痛難忍、不能翻身,不嘔吐也不口渴,脈搏浮虛而澀的症狀。

即前方減去芍藥,以避酸寒也。

桂枝甘草湯,治發汗過多,叉手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

桂枝(五錢),炙甘草(三錢),大棗(三枚)

煎湯,頻服。

桂枝麻黃各半湯,若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虐狀,熱多寒少,脈微浮緩,小便清白而不嘔者,病當自愈。如脈微不緩,面赤熱而身癢者,猶有表邪怫鬱也,用此湯輕輕表之。

桂枝(錢半),麻黃,炙草,酒洗白芍,生薑(各一錢),去皮尖杏仁(十粒),大棗(一枚)

服,取微汗。

桂枝二麻黃一湯,治太陽病,服桂枝湯,大汗出,形如虐,日再發者,服此。

白話文:

前方減去芍藥,是为了避免寒涼的性質。桂枝甘草湯用来治疗发汗过度、两手举不起来、心悸、想要按压胸口的感觉。桂枝五钱,炙甘草三钱,大枣三枚,煎汤频服。桂枝麻黄各半汤用来治疗太阳病,病程八九天,像疟疾一样,发热多寒少,脉象微微浮缓,小便清澈不呕吐,这种情况病应该会自己好。如果脉象微微不缓,面红发热,身上痒,说明表邪还残留,可以用这个汤轻轻解表。桂枝一钱半,麻黄、炙草、酒洗白芍、生薑各一钱,去皮尖杏仁十粒,大枣一枚,服用,微微出汗即可。桂枝二麻黄一汤用来治疗太阳病,服用桂枝汤后,大汗淋漓,像疟疾一样,每天发作两次,服用此汤。

桂枝(二錢),麻黃(一錢),酒芍,生薑,炙草(各錢半),去皮尖杏仁(十粒),棗(一枚)

桂枝二越婢一湯,治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服此解之。

桂枝,生薑,酒芍(各二錢),麻黃,炙草(各一錢),石膏末(二錢),大棗(二枚)

桂枝龍骨牡蠣湯,《金匱》治男子遺精、女子夢與鬼交者。

桂枝,生薑,白芍,煅龍骨,煅牡蠣粉(各二錢),炙草(錢半),大棗(二枚)

白話文:

桂枝(六克),麻黃(三克),酒芍(六克),生薑(六克),炙草(四.五克),去皮尖杏仁(十粒),棗(一枚)

桂枝二越婢一湯,用於治療太陽病,症狀包括發熱和畏寒,其中發熱比畏寒更多,脈搏微弱,服用此方可以緩解這些症狀。

桂枝,生薑,酒芍(各六克),麻黃,炙草(各三克),石膏粉末(六克),大棗(兩枚)

桂枝龍骨牡蠣湯,出自《金匱》,用於治療男性遺精、女性夢見與鬼魂交合的情況。

桂枝,生薑,白芍,煅龍骨,煅牡蠣粉(各六克),炙草(四.五克),大棗(兩枚)

桂枝五物湯,《金匱》治血痹,身體不仁,如風痹狀。亦治風中經絡,心清,舌軟難言者。

蜜炙黃耆,酒洗白芍,桂枝,生薑(各三錢),大棗(二枚)

桂枝栝蔞湯,治太陽症備,身強𠘧𠘧,脈反沉遲。此為痙,用此徹熱榮筋,調和營衛。

桂枝,生薑,白芍,天花粉(各三錢),炙草(二錢),棗(二枚)

桂枝防風湯,治嬰兒傷寒,不堪發汗,用此解肌。

桂枝,白芍,防風,炙草(等分),姜,棗(引)

喘,加炒枳殼、去皮尖杏仁;嘔,加製半夏、陳皮。

白話文:

《金匱》中记载,桂枝五物汤主治血痹,身体麻木不仁,症状如同风痹。也可用于治疗风邪侵袭经络,心神清朗,舌头柔软难以说话的症状。

方剂组成:蜜炙黄芪、酒洗白芍、桂枝、生薑(各三钱)、大枣(二枚)。

桂枝栝蔞汤主治太阳病,身体强硬、发热,脉象反沉迟,属于痉挛状态,可以用此方通透热邪,舒筋活络,调和营卫。

方剂组成:桂枝、生薑、白芍、天花粉(各三钱)、炙草(二钱)、棗(二枚)。

桂枝防風汤主治婴儿伤寒,经不起发汗,用此方解肌发汗。

方剂组成:桂枝、白芍、防风、炙草(等分)、姜、棗(引)。

若出现喘息,可加入炒枳壳、去皮尖杏仁;若出现呕吐,可加入制半夏、陈皮。

桂枝羌活湯,治風瘧初起,先傷於風,後傷於寒,熱多寒少,脈浮,有汗。

桂枝,羌活,防風,甘草(等分)

煎湯。於臨發之先服之。嘔,加半夏。

桂枝芍藥湯,治太陽陽明合病,日間發瘧,寒熱大作,汗出不止。

桂枝(錢半),黃耆,白芍,知母,石膏(各三錢)

煎服,寒熱必減。

桂枝石膏湯,亦治前瘧。

桂枝(一錢),黃芩(二錢),知母,石膏末(各三錢)

白話文:

桂枝羌活湯用於治療初期風瘧,症狀是先受風寒,後受寒邪,以熱症為主,寒症較輕,脈浮,有汗。藥方包括桂枝、羌活、防風、甘草,等量混合,煎湯服用。若出現嘔吐,可加半夏。桂枝芍藥湯用於治療太陽與陽明經絡合病,症狀是白天發瘧,寒熱交替,汗出不止。藥方包括桂枝、黃耆、白芍、知母、石膏,煎服,可使寒熱症狀減輕。桂枝石膏湯也用於治療初期風瘧,藥方包括桂枝、黃芩、知母、石膏末,煎服。

麻黃,治傷寒,太陽症,寒邪傷營,發熱無汗,惡風惡寒,頭痛而喘,身痛腰疼,項背牽強,骨節痠痛,胸滿嘔逆,脈浮緊,或浮數。並治太陽陽明合病,喘促胸滿,及風寒濕三痹,肺經壅塞,昏亂不語,冷風哮吼等症。

去根節麻黃(三錢),桂枝(二錢),炙草(一錢),去皮尖杏仁(廿粒)

不用引。煎湯。熱飲。溫覆,靜臥,只取微汗,中病即止,無汗再服一劑。

《醫宗金鑑》曰:此方開表逐邪,發汗第一峻劑,其制在溫覆取汗。若不溫覆取汗,則不峻也(解見太陽中篇)。凡傷風有汗,脈浮弱,尺脈遲者,禁服。

白話文:

麻黃主治傷寒,發燒無汗、怕風怕冷、頭痛呼吸困難、全身疼痛、腰痠背痛、脖子僵硬、關節酸痛、胸悶想吐、脈搏浮緊或浮數等症狀,以及傷寒合併肺熱,呼吸急促胸悶,以及風寒濕三種因素引起的痺症,肺部阻塞導致昏迷不語、冷風哮喘等病症。

用去根節的麻黃三錢、桂枝二錢、炙甘草一錢、去皮尖杏仁二十粒,煎湯熱飲,蓋好被子靜躺,微微出汗即可,病症好轉就停止服藥,如果沒有出汗,再服用一劑。

《醫宗金鑑》說:這個藥方是開表驅邪、發汗的首選峻劑,重點在於蓋好被子讓患者微微出汗。如果沒有蓋被子讓患者出汗,藥效就不夠強。所有傷風有汗、脈搏浮弱、尺脈遲緩的患者,都禁止服用這個藥方。

升陽發表湯,節庵用代麻黃湯。治同前症。

麻黃,桂枝(各錢半),羌活,防風,白芷,川芎,升麻,甘草(各一錢),去皮尖杏仁(十粒),生薑,蔥白,豆豉(引)

川芎湯,潔古用代麻黃湯。治春初秋末傷寒,發熱,無汗,惡寒,強痛,身重,牽疼,脈浮緊者。

川芎,羌活,法制蒼朮(各三錢)

惡寒甚者,加入麻黃一錢,溫服取微汗。

白話文:

這段文字介紹了兩種中醫方劑,分別是 升陽發表湯川芎湯,它們都屬於代麻黃湯,主要用於治療類似傷寒的疾病,如發熱、惡寒、疼痛等症狀。

  • 升陽發表湯 由多味藥材組成,適合治療與前症相同的病症。
  • 川芎湯 主要由川芎、羌活、蒼朮等藥材組成,適合治療春季初或秋季末傷寒,伴隨發熱無汗、惡寒、疼痛等症狀的患者。

注意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治汗下後,汗出而喘。亦治溫瘧,先熱後寒,喘甚,渴飲無汗者。

麻黃(四錢),炙草(二錢),石膏末(八錢),去皮尖杏仁(廿粒)

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治傷寒因發汗不盡,邪熱壅於肌表而發黃者。

麻黃,連翹根,炙草,生薑(各二錢),赤小豆(一合),梓樹根白皮(五錢),去皮尖杏仁(十粒),大棗(二枚)

服,取微汗。

麻黃升麻湯,治傷寒六七日,大下後,寸脈沉遲,手足厥冷,下部脈不至,咽喉不利,唾出膿血,下利不止者。

白話文: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此方主治:出汗後,仍然汗出喘不過氣。亦可治溫瘧,先發熱後發寒,喘息嚴重,口渴飲水卻不流汗者。

方藥組成:

  • 麻黃:四錢
  • 甘草:二錢
  • 石膏末:八錢
  • 去皮尖杏仁:二十粒

麻黃連翹赤小豆湯

此方主治:傷寒病因發汗不徹底,邪熱鬱積於肌膚表面而導致發黃者。

方藥組成:

  • 麻黃:二錢
  • 連翹根:二錢
  • 甘草:二錢
  • 生薑:二錢
  • 赤小豆:一合
  • 梓樹根白皮:五錢
  • 去皮尖杏仁:十粒
  • 大棗:二枚

服用方法:服藥後,取微汗即可。

麻黃升麻湯

此方主治:傷寒病發病六七日後,服用瀉下藥後,寸脈沉而遲緩,手腳冰冷,下部脈象摸不到,咽喉不適,吐出膿血,腹瀉不止者。

(註:古代中醫用量單位,錢為重量單位,合為容量單位,現代已不常用。)

麻黃,萎蕤,當歸,白芍,茯苓,炙草,土炒白朮,去心天冬,升麻,桂枝,黃芩,知母,乾薑,石膏末

麻黃白朮湯,《金匱》治濕家身體煩痛,用此發汗燥濕。

麻黃(三錢),土炒白朮,桂枝(各二錢),炙草(一錢),制杏(粒)

煎服。取汗。

麻黃附子湯,《金匱》治水病,脈沉,虛脹,屬少陰氣水者。

麻黃(三錢),炙草,炮附子(各二錢)

白話文:

麻黃、萎蕤、當歸、白芍、茯苓、炙草、土炒白朮、去心天冬、升麻、桂枝、黃芩、知母、乾薑、石膏末等藥材,可以組成不同的方劑。例如,麻黃白朮湯可以治療濕邪引起的發熱、身體疼痛,藉由發汗來去除濕氣;麻黃附子湯則用於治療水腫、脈沉、虛脹等少陰氣水不足的症狀。麻黃白朮湯的組成包括麻黃、土炒白朮、桂枝、炙草和制杏,麻黃附子湯則由麻黃、炙草和炮附子組成,均需煎服以取得療效。

溫服。

麻黃附子細辛湯,治少陰傷寒始得之,反發熱,脈沉,太陽少陰同病者。

麻黃,炮附子(各二錢),北細辛(一錢)

方解見一卷少陰篇。

麻黃附子甘草湯,少陰始得病,反發熱,脈沉者,則用前湯。若得之二三日,脈沉,熱微而無吐利厥逆之裡症者,用此湯微表之。

麻黃,炙甘草(各二錢),炮附子(錢半)

麻黃羌活湯,治寒瘧初起,先傷於寒,後傷於風,寒多熱少,脈浮無汗者。

白話文:

溫服。麻黃附子細辛湯,用於治療少陰傷寒初期,出現反覆發熱,脈象沉細,太陽和少陰同時患病的患者。

藥方:麻黃、炮附子(各二錢),北細辛(一錢)。

詳細解釋請參考第一卷少陰篇。

麻黃附子甘草湯,用於治療少陰傷寒初期,出現反覆發熱,脈象沉細的患者。若患病二三日,脈象沉細,發熱較輕,且無嘔吐、腹瀉、昏厥、逆氣等裡症,則使用此湯以緩解表證。

藥方:麻黃、炙甘草(各二錢),炮附子(錢半)。

麻黃羌活湯,用於治療寒瘧初起,先受寒邪,後受風邪,寒勝熱少,脈象浮而無汗的患者。

麻黃,羌活,防風,甘草(等分)

煎湯。將發之先溫服取汗。嘔,加製半夏。

還魂湯,治邪在太陰,卒中暴厥,口噤氣絕,下咽奏效,而不用溫覆取汗。

麻黃(三錢),炙草(二錢),去皮尖杏仁(十粒)

《千金方》加肉桂,治同。

三拗湯,《局方》治感冒風寒,鼻塞,咳嗽。

麻黃(四錢,留根節,發中有收也),杏仁(廿粒,留尖,取其發;連皮,取其澀也),生甘草(二錢,補中有瀉也)

大青龍湯,治太陽風寒兩傷,營衛同病,脈浮緊,身疼痛,發熱惡寒,不汗出而煩躁。又治兩傷病,脈浮緩,身不痛而重,乍有輕時,而無少陰症者。方解見一卷太陽下篇。

白話文:

麻黃、羌活、防風、甘草各取相同份量,煎煮成湯。在發病初期溫溫地喝下,引發汗液。如果出現嘔吐,就加入製半夏。

還魂湯用來治療邪氣侵入太陰經脈,突然昏厥,嘴巴緊閉,呼吸停止,吞咽困難的情況,效果顯著,並且不需要用溫熱的方式促進出汗。

麻黃三錢,炙甘草二錢,去皮尖杏仁十粒。

《千金方》中加入肉桂,治療的病症相同。

三拗湯,出自《局方》,治療因風寒引起的感冒,鼻塞、咳嗽。

麻黃四錢,留著根節,因為發病時有收縮的現象;杏仁二十粒,留著尖端,取其發散作用;連著皮,取其收斂作用;生甘草二錢,既能補益又能瀉下。

大青龍湯用來治療太陽經脈因風寒而受損,營氣和衛氣同時生病,脈搏浮而緊,身體疼痛,發熱怕冷,不出汗卻感到煩躁的情況。也可以治療因風寒受損,脈搏浮而緩,身體不痛但沉重,時而輕時而重,但沒有少陰經症狀的情況。方劑的解釋請參閱第一卷太陽下篇。

麻黃,石膏末(各三錢),桂枝,炙草(各一錢),生薑(錢半),去皮尖杏仁(十粒),大棗(二枚)

服取微汗,得汗即停。

張仲景曰:若脈微弱,汗出惡風,不可服此。誤服則致變厥逆,筋惕肉瞤。此為亡陽,急服真武湯以救逆(見祛寒門)。

小青龍湯,治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發熱,乾嘔,或咳或渴,或喘或噎,或少腹痛,小水不利,短氣不得臥,及雜病膚脹、水腫等症。

麻黃,桂枝,白芍,炙草(各三錢),北細辛,製半夏,五味子,乾薑(各二錢)

白話文:

麻黃、石膏粉末各三錢,桂枝、甘草各一錢,生薑半錢,去皮尖杏仁十粒,大棗兩枚。

服用後微微出汗即可,出汗後就停止服用。

張仲景說:如果脈搏微弱,出汗怕風,就不能服用這種藥方。誤服的話會導致身體虛寒、手腳抽搐。這是陽氣不足,要趕緊服用真武湯來救治(詳見祛寒門)。

小青龍湯用於治療傷寒表症未解,心下有水氣,發熱、乾嘔,或咳嗽或口渴,或喘或氣噎,或小腹疼痛,小便不利,呼吸短促不能平躺,以及其他疾病引起的皮膚浮腫、水腫等症狀。

麻黃、桂枝、白芍、甘草各三錢,細辛、製半夏、五味子、乾薑各二錢。

加減法:渴,去半夏,加花粉;喘,去麻黃,加制杏仁;噎膈,去麻黃,加炮附子;尿秘、少腹滿,去麻黃,重加茯苓;形腫、喘逆,去麻黃。肺脹,咳而上氣,煩躁而喘,心下有水,脈浮者,加石膏末五錢。

葛根湯,治太陽病,項背𠘧𠘧,無汗,惡風。又治太陽陽明合病,下利,頭痛腰疼,肌熱,鼻乾,脈浮大而長。

葛根(四錢),麻黃,生薑(各三錢),桂枝,白芍,炙草(各二錢),大棗(二枚)

合病,不下利但嘔者,加製半夏二錢。

葛根解肌湯,治傷寒溫病,發熱惡寒,頭痛項強。

白話文:

加減法:如果患者口渴,就去除半夏,加入花粉;如果患者喘不過氣,就去除麻黃,加入制杏仁;如果患者噎膈,就去除麻黃,加入炮附子;如果患者小便不通暢,腹部脹滿,就去除麻黃,增加茯苓的用量;如果患者身體浮腫,呼吸困難,就去除麻黃。肺脹,咳嗽並上氣,煩躁不安並喘不過氣,心下有水,脈象浮的,加入石膏末五錢。

葛根湯,用於治療太陽病,頸項僵硬疼痛,無汗,怕風。還用於治療太陽陽明合病,腹瀉,頭痛腰痛,肌肉發熱,鼻子乾燥,脈象浮大而長。

處方:葛根(四錢),麻黃,生薑(各三錢),桂枝,白芍,炙草(各二錢),大棗(二枚)

如果太陽陽明合病,不腹瀉卻嘔吐,則加入製半夏二錢。

葛根解肌湯,用於治療傷寒溫病,發熱怕冷,頭痛頸項僵硬。

前湯加黃芩二錢。

升麻葛根湯,治陽明傷寒、傷風,頭痛身重,發熱惡寒,無汗口渴,目痛鼻乾,臥不得安,及陽明發斑,欲出不出,凡寒暄不時致生疫疾,一切斑疹。

升麻(三錢),葛根,白芍(各三錢),炙草(一錢),生薑(三片)

隨症加味:頭痛,加川芎、白芷;身痛背強,加羌活、防風;頭面浮腫,加芥穗、防風、白芷、川芎、連翹、牛蒡、石膏末;咽痛,加桔梗;斑出不透,加紫草茸;脈弱,加人參;腹痛,倍加白芍;胃弱食少,加土炒白朮;發熱不止,春,加柴胡、防風、黃芩,夏,加黃芩、石膏。

白話文:

先前的湯藥中加入黃芩二錢。

升麻葛根湯,用於治療陽明經傷寒、傷風,症狀包括頭痛、身體沉重、發熱惡寒、沒有汗出、口渴、眼睛疼痛、鼻乾、臥床不安,以及陽明經發斑,斑點欲出不出的情況。凡是因寒暑不調而引發的瘟疫、各種斑疹病,皆可用此方治療。

處方:升麻三錢,葛根三錢,白芍三錢,炙甘草一錢,生薑三片。

根據病症加味:頭痛,加川芎、白芷;身體疼痛、背部僵硬,加羌活、防風;頭面浮腫,加芥穗、防風、白芷、川芎、連翹、牛蒡、石膏末;咽喉疼痛,加桔梗;斑疹發出不透,加紫草茸;脈象微弱,加人參;腹痛,加倍白芍;胃氣虛弱、食慾不振,加土炒白朮;發熱不止,春季,加柴胡、防風、黃芩,夏季,加黃芩、石膏。

凡痘疹初發熱,此湯主之(見五集痘科)。

柴葛解肌湯,節庵用代葛根湯。治太陽陽明合病,頭目眼眶疼痛,鼻乾,不眠,肌熱,惡寒,脈微洪,無汗者。

柴胡,葛根,羌活,黃芩,白芷,白芍,甘草,桔梗,石膏末(等分),生薑,紅棗(引)

惡寒甚,冬月加麻黃,春、夏、秋加蘇葉。

柴胡升麻湯,治少陽陽明合病,傷風,壯熱惡寒,頭痛身疼,鼻塞咽乾,痰盛咳嗽,唾涕稠黏,及陽氣鬱遏,元氣下陷,並時疫感冒,脈浮洪兼弦者。

柴胡,前胡,芥穗,黃芩,赤芍(各二錢),升麻,葛根,桑白皮(各錢半),石膏末(三錢),生薑(三片),豆豉(二十粒)

白話文:

柴胡升麻湯,用於治療少陽經與陽明經同時生病,症狀包括傷風、發高燒怕冷、頭痛全身疼痛、鼻塞咽喉乾燥、痰多咳嗽、口水稠黏,以及陽氣鬱結、元氣下陷,同時還有流行性感冒,脈象浮大有力兼弦。

此方藥材包括柴胡、前胡、芥穗、黃芩、赤芍(各兩錢)、升麻、葛根、桑白皮(各一錢半)、石膏末(三錢)、生薑(三片)、豆豉(二十粒)。

十神散,治時氣瘟疫,風寒兩感,惡寒無汗,發熱,頭痛,鼻塞,咳嗽,脈浮者。

麻黃,蘇葉,升麻,葛根,川芎,白芷,甘草,陳皮,赤芍,香附(等分),姜,蔥(引)

百解散,治瘟疫初起,表實無汗,壯熱憎寒,頭身強痛,咳嗽,煩喘,唾涕稠黏,脈浮有力者。

麻黃(二錢),製蒼朮,芥穗,白芷(各錢半),陳皮,甘草(各一錢),生薑,蔥白(引)

脈浮有汗,按和解門;表裡俱實,按表裡門。

大羌活湯,潔古用治兩感傷寒(見二卷兩感附法)。

白話文:

「十神散」用於治療時令流行的瘟疫、風寒感冒,症狀包括惡寒無汗、發熱、頭痛、鼻塞、咳嗽,脈象浮的患者。

藥材包括麻黃、蘇葉、升麻、葛根、川芎、白芷、甘草、陳皮、赤芍、香附(各等分),薑、蔥(引)。

「百解散」用於治療瘟疫初期,症狀包括表實無汗、發熱怕冷、頭身疼痛、咳嗽、喘不過氣、痰液稠黏,脈象浮而有力。

藥材包括麻黃(二錢)、製蒼朮、芥穗、白芷(各錢半)、陳皮、甘草(各一錢)、生薑、蔥白(引)。

脈象浮而有汗,則參考「和解門」方劑;表裡俱實,則參考「表裡門」方劑。

「大羌活湯」潔古醫書中記載用於治療兩感傷寒(詳見二卷兩感附法)。

羌活,獨活,防己,防風,黃芩,黃連,製蒼朮,白朮,川芎,生地,炙草,知母,生薑(引)

沖和靈寶飲,節庵治兩感初起,發熱憎寒,頭痛煩渴,口燥舌乾,三陽經先受病者。

羌活,防風,白芷,川芎,柴胡,細辛,生地,黃芩,薄荷,甘草,石膏,葛根,姜,棗

冬月,去黃芩,加麻黃。余按二卷辨症篇。

人參敗毒散,治傷寒傷風,憎寒壯熱,頭項強痛,鼻塞聲重,風痰咳嗽。凡時氣疫癘,嵐瘴鬼瘧,或聲如蛙鳴,天麻口瘡,濕毒流注,腳腫腮腫,喉痹毒痢,諸瘡斑疹,脈浮有表者,皆宜服此。

白話文:

羌活、獨活、防己、防風、黃芩、黃連、製蒼朮、白朮、川芎、生地、炙草、知母、生薑,組成沖和靈寶飲,用於治療初期感冒,症狀包括發熱怕冷、頭痛、口渴、口乾舌燥,屬於三陽經先受病者。冬季服用時,可去除黃芩,加入麻黃。此外,人參敗毒散用於治療傷寒傷風、發熱怕冷、頭頸僵硬疼痛、鼻塞聲音沉重、風痰咳嗽等症狀,亦可用于治疗時氣疫癘、嵐瘴鬼瘧、聲音嘶啞似蛙鳴、天麻口瘡、濕毒流注導致的腳腫腮腫、喉痹毒痢、各種瘡斑疹等症狀,並且脈象浮,屬於表證者,都適合服用。

人參,甘草(各五分),羌活,獨活,柴胡,前胡,枳殼,桔梗,川芎,茯苓(各一錢),薄荷(三分),生薑(三片)

口乾舌燥,加黃芩;濕熱腳氣,加製蒼朮、大黃;皮膚風癢,加蟬蛻。

荊防敗毒散

前方去人參,加芥穗、防風。治前症脈浮數而兼風熱。通治瘡瘍初起,發熱惡寒;亦治腸風,下血清鮮。

連翹敗毒散

前方去人參,加連翹、銀花。治一切風熱瘡毒之主方。

硝黃敗毒散

白話文:

人參、甘草各五分,羌活、獨活、柴胡、前胡、枳殼、桔梗、川芎、茯苓各一錢,薄荷三分,生薑三片。口乾舌燥,加黃芩;濕熱腳氣,加製蒼朮、大黃;皮膚風癢,加蟬蛻。這就是荊防敗毒散。

若去掉人參,加入芥穗、防風,則可用於治療脈浮數而兼風熱的症狀,也適用於瘡瘍初起、發熱惡寒以及腸風下血清鮮。

若去掉人參,加入連翹、銀花,則為連翹敗毒散,可治療一切風熱瘡毒。

硝黃敗毒散則另有配方。

前方去人參,加芒硝、大黃。治脈浮而數,裡熱便秘者。

黃芩敗毒散

前方去人參,加黃芩。治溫病發熱,不惡寒而口渴者。

倉廩散

前方加陳米一合。治噤口痢,食入即吐,及痢後寒熱渴飲。

再造散,治無陽症,凡傷風寒,寒熱無汗,頭身強痛,服汗藥數劑汗不出者,此因陽虛不能作汗也。

人參,炮附子,北細辛(各五分),黃耆,桂枝,羌活,防風,川芎,炙草,酒炒白芍(各一錢),姜,棗(引)

夏月,加黃芩、石膏。

九味羌活湯,張元素用代麻黃、桂枝、青龍、各半等湯。治傷寒傷風,憎寒壯熱,頭疼身重,項痛脊強,嘔吐煩渴,脈浮無汗,及四時感冒諸症。

白話文:

前方藥方去除人參,加入芒硝和大黃。適用於脈象浮而數,裡熱便秘的患者。

黃芩敗毒散,前方藥方去除人參,加入黃芩。適用於溫病發熱,不惡寒而口渴的患者。

倉廩散,前方藥方加入陳米一合。適用於噤口痢,食入即吐,以及痢疾後出現寒熱、口渴的患者。

再造散,適用於無陽症,凡是因傷風寒導致的寒熱無汗、頭身強痛,服用發汗藥數劑仍無法出汗的患者,這是因為陽虛不能發汗所致。

藥方組成:人參、炮附子、北細辛(各五分)、黃耆、桂枝、羌活、防風、川芎、炙草、酒炒白芍(各一錢)、薑、棗(引)。

夏季服用時,加入黃芩、石膏。

九味羌活湯,張元素用此藥方代替麻黃、桂枝、青龍湯,各取半份。適用於傷寒、傷風導致的憎寒壯熱、頭疼身重、項痛脊強、嘔吐煩渴、脈浮無汗,以及四時感冒等症。

羌活,防風,法制蒼朮(各錢半),川芎,白芷,生地,黃芩,甘草(各一錢),北細辛(五分),姜,棗(引)

脈虛自汗,去蒼朮,加黃耆、白朮;胸滿,去生地,加枳殼、桔梗;喘,加制杏仁;夏月,加知母、石膏末;要汗下兼行,加大黃。

此方藥備六經,治通四時,不犯三陽禁忌,為解表神方。春可治溫,夏可治熱,秋可治濕,冬可治寒,是諸路之應兵,用代麻桂青龍等湯,最為穩常。但陰虛氣弱之人,及表虛自汗之症,亦在所禁耳。

羌活沖和湯,《金鑑》用治一切頭風暈痛,眉稜骨痛。

即前方倍用川芎、白芷,加白菊花錢半,隨經加引。

白話文:

羌活沖和湯是一種針對各種頭風、頭痛的常用方劑。它由多種中藥組成,根據不同症狀可以進行加減調整。例如,對於脈虛自汗的患者,可以去掉蒼朮,加入黃耆和白朮;對於胸滿的患者,可以去掉生地,加入枳殼和桔梗。該方藥性平和,可以根據季節變化治療不同類型的頭痛,效果穩定可靠,但陰虛氣弱之人和表虛自汗之人禁用。

《金鑑》中記載,羌活沖和湯可以治療各種頭風暈痛,眉稜骨痛。在使用此方時,可以加倍川芎、白芷,並加入白菊花,效果更佳。

頭痛由項後起者,屬膀胱經,倍羌活,加藁本;脈實、便秘,俱加酒炒大黃;痛由太陽起,牽引眉目腦額者,屬胃經,倍白芷,加葛根、石膏末各二錢;痛由耳後起者,屬膽經,加柴胡;痛兼足冷氣逆者,屬腎經,倍用細辛;痛兼腹痛身重,屬脾經,倍蒼朮;痛兼肢冷,嘔吐涎沫,屬肝經,加吳萸;大痛煩渴,肌熱,倍條芩,加石膏;痛,吐痰飲,手足溫者,加茯苓、製半夏。

貼太陽穴法,治風邪入腦,頭痛如破。

雀腦,川芎,白附子(等分)

研末,生蔥搗汁,調作二餅,貼左右太陽穴,以布裹住,良久自愈。

白話文:

頭疼從後頸開始,屬於膀胱經,要加倍羌活,再加藁本;脈搏有力、便秘,都要加酒炒大黃;頭疼從太陽穴開始,牽連到眉目、腦門,屬於胃經,要加倍白芷,再加葛根、石膏粉各兩錢;頭疼從耳後開始,屬於膽經,要加柴胡;頭疼同時腳冷氣逆,屬於腎經,要加倍細辛;頭疼同時肚子疼、身體沉重,屬於脾經,要加倍蒼朮;頭疼同時手腳冰冷、嘔吐唾沫,屬於肝經,要加吳茱萸;頭疼劇烈、口渴、肌肉發熱,要加倍黃芩,再加石膏;頭疼、吐痰飲、手腳溫熱,要加茯苓、製半夏。

貼太陽穴的方法,可以治療風寒入侵大腦,頭疼得像要裂開一樣。

取雀腦、川芎、白附子(分量相等),研磨成粉末,用生蔥搗成汁液,調和成兩塊藥餅,貼在左右太陽穴,用布包住,過一段時間就會自然痊癒。

清上蠲痛湯,治一切頭痛,隨症加味。

羌活,獨活,防風,菊花,川芎,白芷,甘草,當歸,蔓荊子,北細辛,製蒼朮,酒炒黃芩,去心麥冬,生薑(引)

加味法:左邊痛,加柴胡、膽草、生地、紅花;右邊痛,加葛根;虛,加黃耆;眉骨痛,加天麻、法半;痰痛,加法半、南星;食痛,加炒枳實、神麯、麥芽;腦頂痛,加藁本、蒼耳;風甚,加芥穗、蒼耳、全蠍、殭蠶;氣血兩虛,加參耆、炒芍、熟地;虛寒痛,去黃芩、麥冬,加乾薑、桂心;甚,加白附、天麻、藁本。

白話文:

這個藥方叫做清上蠲痛湯,用於治療各種頭疼,可以根據不同情況加一些藥材。

主要藥材包括羌活、獨活、防風、菊花、川芎、白芷、甘草、當歸、蔓荊子、北細辛、製蒼朮、酒炒黃芩、去心麥冬、生薑。

加味說明

  • 如果頭痛偏左側,可以加柴胡、膽草、生地、紅花。
  • 如果頭痛偏右側,可以加葛根。
  • 如果頭痛伴隨身體虛弱,可以加黃耆。
  • 如果眉骨疼痛,可以加天麻、法半。
  • 如果頭痛伴隨痰多,可以加法半、南星。
  • 如果頭痛伴隨食積,可以加炒枳實、神麴、麥芽。
  • 如果頭頂疼痛,可以加藁本、蒼耳。
  • 如果風邪較重,可以加芥穗、蒼耳、全蠍、僵蠶。
  • 如果氣血兩虛,可以加人參、黃耆、炒芍藥、熟地。
  • 如果頭痛伴隨虛寒,可以去除黃芩、麥冬,加乾薑、桂心。症狀嚴重者,再加白附、天麻、藁本。

,芎芷石膏湯,治頭風暈痛,脈浮洪數。

羌活,藁本,白芷,川芎,石膏,菊花

風甚目昏,加防風、芥穗;熱甚,加梔子、連翹、條芩、薄荷;苦痛,加細辛;頭痛煩渴,脈實便秘,加酒炒大黃、芒硝。

川芎茶調散,治諸風上攻,偏正頭痛,目眩,發熱,惡風,有汗,鼻塞淡壅者。

薄荷葉(八錢),川芎,芥穗(各五錢),羌活,白芷,防風,甘草(各三錢),北細辛(一錢)

共研細末。每用茶湯調化三錢,食後熱服。

白話文:

芎芷石膏湯用於治療頭風暈痛,脈搏浮而洪大且數。

藥方為:羌活、藁本、白芷、川芎、石膏、菊花。

若風邪較重,導致眼睛昏花,可加防風、芥穗;若熱邪較重,可加梔子、連翹、條芩、薄荷;若疼痛劇烈,可加細辛;若頭疼且口渴,脈搏沉實,便秘,可加酒炒大黃、芒硝。

川芎茶調散用於治療各種風邪上攻,導致偏頭痛或正頭痛,眼花,發熱,怕風,出汗,鼻塞,鼻腔阻塞。

藥方為:薄荷葉(八錢)、川芎、芥穗(各五錢)、羌活、白芷、防風、甘草(各三錢)、北細辛(一錢)。

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用茶湯調和三錢,飯後熱服。

菊花茶調散

前方加白菊花、炒殭蠶。治頭目脹痛,風熱兼痰者。

以上二散照減分量,加茶葉,同煎服。治頭痛甚便。

清震湯,治雷頭風,頭面疙瘩昏痛,惡寒發熱,狀似傷寒,耳中常聞雷鳴。

製蒼朮,升麻,荷葉(等分)

煎湯,頻服。又名升麻湯。

蔥豉湯,治傷寒初起,發熱惡寒,頭身強痛,表實無汗。

蔥白(七莖),豆豉(一合)

白話文:

菊花茶調散,加入白菊花和炒殭蠶,可以治療頭部、眼睛脹痛,風熱和痰濕兼有的症狀。

以上兩種散劑,可以按照比例減少用量,再加入茶葉,一起煎煮服用。可以治療頭痛嚴重的病症。

清震湯用於治療雷頭風,症狀包括頭面部疙瘩伴隨昏痛、惡寒發熱,類似傷寒,並且耳朵中經常聽到雷鳴聲。

藥方為蒼朮、升麻、荷葉等量。

將藥材煎煮成湯,頻頻服用。清震湯又名升麻湯。

蔥豉湯用於治療傷寒初期,症狀包括發熱惡寒、頭身疼痛、表實無汗。

藥方為蔥白七莖、豆豉一合。

煎湯。溫服。或加生薑。服此若無汗出,加葛根二錢,再煎服,取汗;如夾熱煩渴,表實無汗,切碎薑、蔥、豆豉、豆腐同煮熟,空心服食,取汗。

杏蘇散,治傷風喘嗽,脈浮緩者。

去皮尖杏仁(十粒),桑白皮,炒枳殼,酒炒黃芩,去心麥冬,蘇葉,陳皮,前胡,貝母,桔梗,甘草(各一錢),生薑(引)

白話文:

將藥材煎煮成湯,溫熱服用。也可以加入生薑。如果服用後沒有流汗,就再加兩錢葛根,重新煎煮服用,讓病人出汗。如果伴隨發熱、口渴,但表面症狀明顯,沒有汗,就切碎薑、蔥、豆豉、豆腐一起煮熟,空腹服用,讓病人出汗。

杏蘇散,用來治療風寒引起的咳嗽喘息,脈象浮而緩的患者。

將杏仁去掉皮尖(十粒)、桑白皮、炒枳殼、酒炒黃芩、去心的麥冬、蘇葉、陳皮、前胡、貝母、桔梗、甘草(各一錢)、生薑(引)一起入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