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脈》~ 雜病心法集解 卷四 (17)
雜病心法集解 卷四 (17)
1. 強中症治
強中者,陽強不倒,精出不禁也。或服房術熱藥,或貪淫縱欲,火併而成。久則精竭,陽強不化,迫血而出,莖痛腹疼,形羸瘦,死;輕則發消渴大癰。
初起形實熱盛者,服黃連解毒湯(見瀉火門);渴甚,服茯菟丹(見收澀門)。若陽盛陰虛,強中,精泄不止,服大劑坎離湯。精泄氣脫,服補精湯。強中已愈,常服滋補湯(俱見補養門)。
凡陽盛者,不必瀉陽,只補其陰以配陽,使水火均平,自無偏盛之患。
白話文:
[強中症治療]
強中,就是男性性器持續勃起無法軟化,精液不受控制地流出。這種狀況可能是因為服用壯陽藥物、過度性行為導致身體過熱,長時間下來會使得精液耗盡,勃起狀態無法自然消失,進而逼迫血液外流,造成下體疼痛、腹部劇痛,最後身形消瘦,嚴重時會導致死亡;較輕的情況可能會引發極度口渴和大範圍的膿腫。
在剛開始,如果症狀實質上且非常嚴重,可以服用黃連解毒湯(詳見降火篇);如果口渴非常嚴重,可服用茯菟丹(詳見止瀉篇)。若屬於陽氣過盛,陰氣不足導致的強中,精液一直不停流出,應該服用大量的坎離湯。如果精液流失導致氣息衰弱,應服用補精湯。強中症狀痊癒後,應定期服用滋補湯(詳見補養篇)。
對於陽氣過旺的人,並不需要直接去抑制陽氣,只需補充陰氣與陽氣相平衡,讓體內的陰陽兩氣達到平衡,自然就不會有過於旺盛的問題。
2. 陰痿精滑
3. 總括
陰痿者,謂陽物痿軟而不興舉也。精滑者,謂陽方興舉而精隨滑泄也。用平和之劑分別調治,若妄服房中術藥、金石燥劑,則貽害深矣。
4. 治法
如因清陽下陷,氣怯痿滑者,用補中益氣湯加鹽水炒益智、萆薢、五味子(見理氣門)。肝腎虛損,用八仙長壽飲加炒研益智仁、萆薢。如因氣血兩虛,羸弱痿滑者,服七寶美髯丹。
脾腎虛寒,服還少丹。火強不固,服坎離既濟湯。相火不足,服八味地黃丸(俱見補養門)。
如因肝腎虛,濕熱壅於下焦,致陰痿、陰汗、精滑、蒸熱,服通關丸(見利濕門)。心腎氣虛,服龍骨遠志丸。心神不安,服寧神丸。精滑甚,服固精丸(俱見收澀門)。以上皆平正之方,聽其選用。所有方家術藥,一概削除。
白話文:
[治療方法]
如果因為清陽之氣下降,導致氣力衰弱、易滑精的,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並加入鹽水炒過的益智和萆薢、五味子(詳見理氣篇)。
若是肝腎虛損,則可用八仙長壽飲,並加入炒過研碎的益智仁和萆薢。
如果是氣血雙虛,身體羸弱、易滑精的,可以服用七寶美髯丹。
脾腎虛寒的,可服用還少丹。
如果火氣旺盛但固攝力不足的,可服用坎離既濟湯。
相火不足的,可以服用八味地黃丸(以上均詳見補養篇)。
若肝腎虛損,且下焦有濕熱,導致陰部痿弱、出汗、精滑、蒸熱等症狀,可服用通關丸(詳見利濕篇)。
心腎氣虛的,可服用龍骨遠志丸。
心神不安的,可服用寧神丸。
精滑嚴重的,可服用固精丸(以上均詳見收澀篇)。
以上都是平衡正當的處方,患者可根據自身情況選擇使用。所有非正式的方劑和藥物,一概不採用。
5. 附法便覽
6. 房事雜忌
飽食入房,脾腎俱傷,血乘氣亂,滲入大腸,時便清血,久則腹痛,結為腸癖。大醉入房,氣竭肝傷,男子精液衰耗,陰痿不舉;女則氣血錯亂,經候不調。忿怒後入房,精衰氣怯,多發癰疽。恐懼後入房,陰陽偏盛,主自汗、盜汗。疲勞後入房,氣血傷損,多變五勞。月事未絕入房,冷氣干內,身面痿黃。
金瘡未痊,犯房勞,瘡目敗壞變逆。強忍小便入房,主成淋疾、轉胞等症。癰疽未愈,犯房勞,瘡口破裂,不治。時疾未愈,犯房勞,舌出數寸,主死。
再有縮陰症,見前霍亂轉筋門。
欲冒症、脫陽症,見三卷中虛門。附錄於此,俾養生者知所顧忌云。
陰陽易病,見一卷傷寒辨症篇。
白話文:
[房事禁忌]
在飯後立即進行性行為,會傷害脾胃和腎臟,血液運行紊亂,滲入大腸,可能導致排泄物呈現清澈的血色,長期下來會造成腹部疼痛,最終形成腸胃疾病。在喝得大醉的情況下進行性行為,會耗盡體力,傷害肝臟,男性可能會出現精液減少,勃起困難;女性則會出現血氣錯亂,月經週期失調。在憤怒後立即進行性行為,會讓精神衰弱,膽怯,容易引發膿腫。
在恐懼後立即進行性行為,會導致陰陽失衡,主要症狀是自汗、盜汗。在疲勞後進行性行為,會傷害氣血,容易導致五勞七傷。女性在月經未完時進行性行為,冷氣會侵入體內,導致身體和臉部呈現黃色萎靡。
如果刀傷或創傷未癒合就進行性行為,傷口會惡化。若憋尿進行性行為,可能會引發淋病或其他相關疾病。如果膿腫未癒就進行性行為,傷口可能會破裂,且難以治療。如果傳染病未好就進行性行為,可能會出現舌頭伸出數寸的嚴重情況,這可能導致死亡。
另外,對於縮陰症,可參考先前關於霍亂轉筋的說明。對於欲冒症和脫陽症,可參考第三卷中的虛弱症狀部分。這些附加在此,讓注重養生的人能有所警惕。
對於陰陽易病,可參考第一卷中的傷寒辨症篇。
7. 養生格言
《抱朴子》曰:才不逮,強思之;力不勝,強舉之,傷也甚矣。強之字,真戕生、伐壽之本也。飲食所以養生,然使醉而強酒,飽而強食,未有不致疾、喪身者。彼夫孳孳名利,心力交疲,死而後已,非強而何?
航中帆曰:常想病時,即塵心漸滅;常想死日,則道念自生;風流得意之事一過,輒生悲涼;清真寂寞之鄉愈久,轉增意味。
汪訒庵曰:人之有生,備五官、百骸之軀,具聖知中和之德,所繫非細也。不加葆攝,恣其戕傷,使中道而夭橫,負天地之賦畀,辜父母之生成,不祥孰大焉。故《內經》曰: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夫病已成,而後藥之,譬猶渴而掘井,鬥而鑄兵,不亦晚乎。故養生為先務也。
白話文:
【養生格言】
《抱朴子》裡提到:才能不足,卻勉強思考;力量不夠,卻強行舉重,這樣的傷害是極大的。「強求」二字,確實是傷害生命、折損壽命的根本。飲食是為了養生,但如果醉了還強迫自己喝酒,飽了還強制自己吃東西,必然會導致疾病,甚至喪失生命。那些一心追求名利的人,身心俱疲,到死都不停歇,這不是強求又是什麼?
航中帆說:常常想到生病的時候,世俗的慾望就會逐漸消散;常常想到死亡的日子,修道的念頭自然就會產生;那些風流得意的事物一旦過去,總是會產生無盡的悲涼;而在清靜寂寥的地方待得越久,反而會增加更多的意味。
汪訒庵說:人的生命,擁有五官、百骸的身體,具有聖賢智慧、中庸平和的品德,其重要性不容小覷。如果不加以保養,任由它受到傷害,使得生命中途夭折,辜負了天地所賦予的一切,背叛了父母生育我們的初衷,還有什麼比這更不祥的呢?因此,《黃帝內經》說:聖人不會在病已經發生後纔去治療,而是在病未發作前就進行預防。等到疾病形成了再用藥物治療,就像口渴了才開始挖井,戰鬥了才開始鑄造兵器,這不是太晚了嗎?因此,養生應該是首要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