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脈》~ 傷寒雜病醫方 卷六 (2)
傷寒雜病醫方 卷六 (2)
1. 醫方祛寒門
理中湯,治太陰病,自利不渴,寒多而嘔,腹痛脈沉,或厥冷拘急,及感寒霍亂。
陳壁土拌炒白朮,炙甘草,乾薑,人參(各二錢。無人參,用沙參、蜜蒸萎蕤加倍代之亦可)
煎湯。溫服,少頃啜熱粥一碗,以助藥力。
加減法:自利腹痛,加木香五分;不痛,利多者,倍白朮;渴者,倍白朮;倦臥沉重,利不止者,加炮附子;腹滿,去甘草;嘔吐,去白朮,加法半;臍下動氣,去白朮,加肉桂一錢;心悸,加茯苓;寒實結胸,加炒枳實;脾氣虛寒作瀉者,加陳皮、茯苓;脾虛作瀉,惡食不化食,再加炒砂仁;腹滿痞悶兼食者,加陳皮、青皮;脾虛作滿,加蜜耆、炒芍、陳皮、藿香;憂思鬱結脾氣,脹滿上衝,飲食不下者,加當歸、炒芍、厚朴、陳皮、川椒。
白話文:
理中湯
理中湯,用於治療太陰病,症狀包括:
- 自利不渴:腹瀉,但不口渴。
- 寒多而嘔:體寒,並且伴隨嘔吐。
- 腹痛脈沉:腹部疼痛,脈象沉細。
- 或厥冷拘急:四肢厥冷,肢體僵硬、疼痛。
- 及感寒霍亂:因受寒而引起的霍亂症狀。
藥方:
- 陳壁土拌炒白朮 二錢
- 炙甘草 二錢
- 乾薑 二錢
- 人參 二錢(若無人參,可用沙參、蜜蒸萎蕤各兩錢代替)
煎服方法:
- 將藥材煎湯服用,溫熱飲用。
- 服藥後稍待片刻,再喝一碗熱粥,以助藥效。
加減法:
- 自利腹痛:加木香五分。
- 不痛,利多者:白朮加倍。
- 渴者:白朮加倍。
- 倦臥沉重,利不止者:加炮附子。
- 腹滿:去甘草。
- 嘔吐:去白朮,加法半。
- 臍下動氣:去白朮,加肉桂一錢。
- 心悸:加茯苓。
- 寒實結胸:加炒枳實。
- 脾氣虛寒作瀉者:加陳皮、茯苓。
- 脾虛作瀉,惡食不化食:再加炒砂仁。
- 腹滿痞悶兼食者:加陳皮、青皮。
- 脾虛作滿:加蜜耆、炒芍、陳皮、藿香。
- 憂思鬱結脾氣,脹滿上衝,飲食不下者:加當歸、炒芍、厚朴、陳皮、川椒。
注:
- 此處所指的「錢」是古代的重量單位,約等於3.75克。
- 以上加減法僅供參考,實際用藥需根據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請咨詢專業醫師。
理中丸
前湯加分量,研末,蜜為丸,重二錢。日服二丸,夜服一丸,白湯化下。治同前症,凡中氣不運,腹中不實,口失滋味,病久不食者,可常服之。
連理湯
前湯加黃連、茯苓。主治傷暑瀉而渴者。
丁萸理中湯
理中加丁香、吳萸。治脾寒呃逆噦噫,手足溫者。
茵陳理中湯
理中加茵陳等分。治陰黃,脾濕腎寒,兩經虛者。
加減理中湯
白話文:
理中丸是將前湯的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蜜做成丸藥,每丸重二錢。每天服兩丸,晚上服一丸,用白湯送服。主治與前湯相同,凡是中氣不運,腹部脹滿,口無味覺,久病不思飲食者,可以常服。
連理湯是在前湯的基礎上加入黃連和茯苓,主治暑熱傷身引起的腹瀉、口渴。
丁萸理中湯是在理中丸的基礎上加入丁香和吳萸,主治脾寒引起的呃逆、噯氣,手腳發熱的症状。
茵陳理中湯是在理中丸的基礎上加入茵陳,主治黃疸,脾濕腎寒,兩經虛弱。
加減理中湯是在理中丸的基礎上加減藥物,具体用藥根据病情而定。
理中去炙草,加川椒錢半,烏梅一個。治胃寒蟲擾腹痛。
理中安蛔丸
理中去炙草,加炒川椒、茯苓等分。研末。醋煮烏梅取肉,搗膏糊藥為小丸。白湯,每下二錢。治胃寒吐蛔。
附子理中湯,
理中加炮附子一錢。治中寒身痛、腹痛,四肢拘急逆冷。若中寒無汗,加麻黃、細辛;陰毒,加生川烏;嘔吐,加吳萸、丁香、生薑;脈微細欲絕,倍加人參。
白話文:
理中湯方去甘草,加入半錢川椒,再加一個烏梅,可以用來治療胃寒、蟲擾腹痛。
理中安蛔丸方去甘草,加入炒川椒、茯苓等量,研成粉末。醋煮烏梅取肉,搗成膏糊,與藥粉混合製成小丸。用白湯送服,每次服用二錢。可以用來治療胃寒、吐蛔。
附子理中湯方,是在理中湯的基础上,加入一钱炮附子,可以用來治療中寒身痛、腹痛,四肢拘急逆冷。如果中寒無汗,可以加麻黄、细辛;如果陰毒,可以加生川烏;如果嘔吐,可以加吳萸、丁香、生姜;如果脈微細欲絕,可以加倍人参。
附子湯,治少陰病,身體痛,手足寒,骨節痛,脈沉者,及少陰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背惡寒者。
生附子三錢(切作三片),土炒白朮(四錢),酒洗白芍,茯苓(各三錢),人參(二錢)
煎湯,溫服。不用生附子,用炮附子亦可。此湯溫經助陽,兼補氣血。
白朮附子湯,東垣用治寒中病,脾胃寒濕內盛,脹滿多溺,涎涕外盛,足軟喜睡,腰脊牽痛,睪丸冷痛,或妄見鬼狀,臥則夢見亡人。
制白朮,炮附子,製蒼朮,製半夏,炒厚朴,茯苓,豬苓,陳皮,澤瀉(各一錢),肉桂(五分),生薑(三片)
白話文:
附子湯
功效: 治療少陰病,症狀包括身體疼痛、手腳冰冷、骨節疼痛,脈象沉細。也適用於少陰病發病一兩天,口乾舌燥,背部畏寒的患者。
藥方:
- 生附子三錢(切成三片),土炒白朮四錢,酒洗白芍三錢,茯苓三錢,人參二錢。
用法:
- 將所有藥材煎煮成湯,溫熱服用。
- 如果沒有生附子,也可以用炮附子代替。
藥理:
- 此方溫經助陽,兼顧補氣血。
白朮附子湯
功效: 東垣(指醫學家李東垣)用此方治療寒中病,症狀包括脾胃寒濕內盛,腹部脹滿,小便頻繁,口水過多,四肢無力,嗜睡,腰背疼痛,睪丸寒冷疼痛,甚至出現幻覺,睡覺時夢到亡人。
藥方:
- 制白朮、炮附子、制蒼朮、制半夏、炒厚朴、茯苓、豬苓、陳皮、澤瀉各一錢,肉桂五分,生薑三片。
註解:
- 「制」是指對藥材進行炮製加工,以降低藥性或改變藥性。
- 此方主要針對脾胃寒濕所致的疾病,溫陽化濕,健脾和胃。
煎湯。作二次服。解見三卷內傷門。
吳茱萸湯,治陽明症,食谷欲嘔,胃中冷也。若得湯反劇者,則屬上焦,為太陽熱嘔,忌服。又治少陰症,吐利肢冷,煩躁欲死。又治厥陰症,乾嘔吐涎,頭痛。
湯泡吳萸,去苦汁人參(各三錢),生薑(六錢),紅棗(二枚)
加附子,治寒疝腰痛,牽引睪丸,尺脈沉遲者。
四逆湯,治三陰傷寒,身痛腹痛,下利清穀,惡寒不渴,四肢厥冷,或反不惡寒,面赤煩躁,裡寒外熱,或乾嘔,或咽痛,三陰脈沉,或微細欲絕者。
白話文:
煎煮藥物,分兩次服用。詳細內容可參考《傷寒論》第三卷內傷門。吳茱萸湯可用於治療陽明症,患者食慾不振,想吐,胃部感到冰冷。若服藥後症狀加重,則屬於上焦,是太陽病熱邪上衝所致的嘔吐,不可服用此藥。此湯還可用於治療少陰症,患者嘔吐、腹瀉、四肢冰冷、煩躁不安,感覺快要死去。也能治療厥陰症,患者乾嘔吐涎、頭痛。
藥方:將吳茱萸用熱水浸泡,去除苦味後,加入人參(各三錢)、生薑(六錢)、紅棗(二枚)。
若想治療寒疝腰痛,牽引睪丸,尺脈沉遲的患者,可加入附子。
四逆湯可用於治療三陰傷寒,患者全身疼痛、腹部疼痛、腹瀉清稀的米湯樣便,畏寒但無口渴,四肢冰冷,或反不畏寒,面紅煩躁,內寒外熱,或乾嘔,或咽喉疼痛,三陰脈沉細,或脈象微弱幾乎消失的患者。
生附子(三錢,切作三片),炙草(二錢),乾薑(錢半)
嘔吐,加生薑二錢;面赤者,格陽於上也,加蔥三莖,以通陽氣;腹痛者,真陰不足也,加白芍二錢,以斂陰;咽痛者,陰氣上結也,加桔梗錢半,以利咽;利止,脈仍不出者,加人參一錢,助陽益陰;加麥冬、五味子、人參、陳皮,名返本回陽湯,治陰盛格陽;加茵陳蒿二錢,名茵陳四逆湯,治陰黃厥冷如冰,身重而痛;加當歸、木通,亦名當歸四逆湯,治感寒,手足厥冷,脈微欲絕。
白話文:
配方中包含附子三錢切成三片、炙草二錢、乾薑一錢半。若出現嘔吐,加生薑二錢;若臉色發紅,代表陽氣上浮,加蔥三莖以通陽氣;若腹痛,代表真陰不足,加白芍二錢以斂陰;若咽喉疼痛,代表陰氣上結,加桔梗一錢半以利咽;若症狀改善但脈象仍微弱,加人參一錢以助陽益陰;若加麥冬、五味子、人參、陳皮,則稱為返本回陽湯,用於治療陰盛格陽;若加茵陳蒿二錢,則稱為茵陳四逆湯,用於治療陰黃厥冷如冰,身體沉重疼痛;若加當歸、木通,則稱為當歸四逆湯,用於治療感受寒邪,手足厥冷,脈象微弱欲絕。
當歸四逆湯,治厥陰傷寒,手足厥逆,陰縮乳收,脈細欲絕。
當歸,桂枝,白芍(各三錢),炙草,木通,北細辛(各二錢),紅棗(三枚)
加泡吳萸二錢,生薑三錢,酒水煎服,治素有久寒。
通脈四逆湯,治四逆湯症。服四逆湯,利止脈仍不出者,用此以通脈。
生附子(五錢,切作五片),乾薑(三錢),炙草(二錢)
加味同四逆湯。加豬膽汁一匙,調服,治四肢拘急,脈微欲絕者。
白通湯,治少陰病,下利,脈微,真陽衰微於下,不能上升達表者宜之。
白話文:
當歸四逆湯用於治療厥陰傷寒,症狀包括手腳冰冷、陰部縮小、乳房收縮,脈搏細弱幾乎消失。藥方包括當歸、桂枝、白芍各三錢,炙草、木通、北細辛各二錢,紅棗三枚。若患者體寒久病,可加泡吳萸二錢、生薑三錢,用酒水煎服。
通脈四逆湯用於治療當歸四逆湯的症狀,但服藥後脈搏仍然沒有改善的患者。藥方包括生附子五錢切成五片、乾薑三錢、炙草二錢。可加入與當歸四逆湯相同的藥材。若患者四肢僵硬、脈搏微弱幾乎消失,可加豬膽汁一匙調服。
白通湯用於治療少陰病,症狀包括腹瀉、脈搏微弱,真陽氣不足導致下焦虛寒,無法上升到體表。
生附子(三錢,切作三片),乾薑(一錢),蔥白(四寸)
煎湯,加豬膽汁一匙,人尿三匙,兌藥同服。治服前湯,利不止,厥逆無脈者。
真武湯,治少陰病,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瘀痛,自下利者。此為有水氣,或咳或嘔,或小便利。又治太陽病,過汗亡陽,反汗出不解,仍發熱,心悸頭眩,筋惕肉瞤,振振欲擗地,氣虛惡寒者。
炮製附子(三錢),土炒白朮(二錢),酒洗白芍,生薑,茯苓(各三錢)
水寒相搏作咳者,加乾薑、五味子、北細辛各五分;小便利,去茯苓;下利,去白芍,加乾薑一錢;嘔,去附子,倍加生薑。
白話文:
取生附子三錢,切成三片,乾薑一錢,蔥白四寸,煎湯,加入豬膽汁一匙和人尿三匙,一同服用。此方可用於治療服藥前腹痛,小便不通,四肢冰冷無脈的病症。
真武湯可用於治療少陰病,症狀包括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瘀痛、腹瀉等。此病症屬於有水氣導致的,患者可能會出現咳嗽、嘔吐、小便不暢等症状。真武湯亦可用於治療太陽病,症狀包括過度出汗導致陽氣耗損,反覆出汗且不解,發熱、心悸、頭暈、肌肉抽搐、身體發抖、想要抓地、氣虛怕冷等。
炮製附子三錢,土炒白朮二錢,酒洗白芍、生薑、茯苓各三錢。
若因水寒相搏而導致咳嗽,可加乾薑、五味子、北細辛各五分;若小便不利,則去茯苓;若腹瀉,則去白芍,加乾薑一錢;若嘔吐,則去附子,倍加生薑。
四逆散,治少陰病,陽邪入里,四肢不溫,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痛,或泄利下重。
柴胡,炙草,麵炒枳實,酒炒白芍(等分)
研末。白湯,每下二錢,日三服。咳,加五味子、乾薑各一半,並治下利;悸,加桂枝;不利,加茯苓;腹痛,加炮附子;泄利下重,加薤白,煎湯調服。
大建中湯,《金匱》治心胸中大寒痛,嘔不能飲食,腹中寒氣上衝皮起,出見有頭足,上下痛而不可觸近者。
蜀椒,人參(各二錢),乾薑(四錢)
白話文:
四逆散用於治療少陰病,也就是陽氣不足,寒邪入侵,出現四肢冰冷、咳嗽、心悸、小便不利、腹痛、腹瀉等症狀。方劑由柴胡、炙草、麵炒枳實、酒炒白芍等分組成,研磨成粉末,用白湯沖服,每次服用兩錢,一天三次。如果患者咳嗽,可以加五味子、乾薑各一半,同時治療腹瀉;心悸,可以加桂枝;小便不利,可以加茯苓;腹痛,可以加炮附子;腹瀉下墜,可以加薤白,煎湯服用。
大建中湯出自《金匱要略》,用於治療心胸部位寒氣重,疼痛難忍,嘔吐不能進食,腹中寒氣上衝,皮膚起疙瘩,有頭有腳,上下疼痛,不能觸碰的症狀。方劑由蜀椒、人參各二錢,乾薑四錢組成。
煎熟,再入飴糖一兩,微煎,溫服。
黃耆建中湯,治虛勞,衛氣不足,及傷寒汗後,身痛,表虛,惡寒,脈遲弱者。
蜜炙黃耆(錢半),白芍(六錢),桂枝,生薑(各三錢),炙草(一錢),大棗(二枚)
煎湯,去渣,再入飴糖一兩,微火煎化。溫服。
當歸建中湯
前湯去黃耆,加當歸二錢。治虛勞,榮血不足。
樂令建中湯,治藏府虛損,身體羸瘦,潮熱自汗,將成癆瘵。
白話文:
將藥材煎煮至熟透,再加入飴糖一兩,稍微煎煮一下,趁溫熱服用。
黃耆建中湯用來治療虛勞,衛氣不足,以及傷寒出汗後,身體疼痛、體表虛弱、怕冷、脈搏遲緩微弱等症狀。
方劑:蜜炙黃耆半錢,白芍六錢,桂枝、生薑各三錢,炙甘草一錢,大棗兩枚。
將藥材煎煮成湯,去除藥渣,再加入飴糖一兩,用小火慢慢煎化。趁溫熱服用。
當歸建中湯
在黃耆建中湯的基礎上,去掉黃耆,加入當歸二錢。用來治療虛勞,血液不足的症狀。
樂令建中湯
用來治療臟腑虛損,身體消瘦,潮熱盜汗,快要發展成癆瘵的症狀。
蜜耆,人參,茯苓,炙草,法半,炒芍,當歸,麥冬,柴胡,陳皮(各一錢),肉桂,細辛(各五分)
八味建中湯,治氣血不足,虛損成勞。
蜜耆,當歸,炒芍,茯苓,陳皮,法半(各錢半),人參,肉桂(各五分),姜,棗(引)
同煎服。
回陽救急湯,治三陰中寒,初病,身不熱,頭不痛,惡寒戰慄,四肢逆冷,引衣自蓋,蜷臥沉重,腹痛吐瀉,口中不渴,或指甲口唇色青,頻吐涎沫,或脈沉遲無力,或無脈者。
炮附子,五味子,人參,肉桂,炙草,乾薑(各五分),制白朮,製半夏,茯苓,陳皮(各一錢),生薑(三片)
白話文:
八味建中湯,適合治療氣血不足、身體虛弱導致勞累的病症。藥材包括蜜炙黃耆、人參、茯苓、炙甘草、法半夏、炒芍藥、當歸、麥冬、柴胡、陳皮(各一錢)、肉桂、細辛(各五分),煎煮服用。
回陽救急湯,用於治療三陰寒邪入侵,病情初期,患者不發熱,頭不痛,畏寒發抖,四肢冰冷,喜歡蓋衣服,身體沉重,蜷縮著,腹部疼痛、腹瀉,不口渴,或者指甲和嘴唇發青,頻頻吐口水,或脈象沉遲无力,甚至無脈。藥材包括炮附子、五味子、人參、肉桂、炙甘草、乾薑(各五分)、制白朮、制半夏、茯苓、陳皮(各一錢)、生薑(三片),煎煮服用。
煎服時內調麝香末二三釐,溫服。若無脈,加豬膽汁一匙,調勻服;若瀉甚,加升麻、蜜耆;若吐涎沫,加鹽水炒吳萸五分;嘔吐,加生薑汁。
四神丸,治腎瀉脾瀉。
酒浸炒灱故脂(四兩),麵裹煨熟肉蔻(二兩),鹽水泡炒吳萸(一兩),炒灱五味子(三兩)
共研細末,用紅棗百枚,拌生薑片八兩,同煮透熟,去姜,取棗肉,糊藥為小丸。臨臥,鹽湯,每下二錢。
二神丸,治同前症。
酒浸炒灱故脂(一兩),麵裹煨熟肉蔻(五錢)
白話文:
煎藥時,加入麝香末二到三釐,溫溫地喝下去。如果沒有脈搏,就加一匙豬膽汁,調勻後服用;如果腹瀉很嚴重,就加升麻、蜜耆;如果吐口水,就加鹽水炒過的吳萸五分;如果嘔吐,就加生薑汁。
四神丸,用於治療腎虛瀉洩和脾虛瀉洩。
將豬板油四兩浸泡在酒中,炒至焦黃,用麵粉包裹後烤熟;肉蔻二兩,用麵粉包裹後烤熟;吳萸一兩,用鹽水泡後炒熟;五味子三兩,炒至焦黃。
將以上所有材料研磨成細粉,取紅棗一百枚,拌入生薑片八兩,一起煮熟,去掉薑片,留下紅棗肉,與藥粉混合,做成小丸子。睡前用鹽湯送服,每次服用兩錢。
二神丸,治療的症狀與四神丸相同。
將豬板油一兩浸泡在酒中,炒至焦黃,用麵粉包裹後烤熟;肉蔻五錢,用麵粉包裹後烤熟。
生薑片拌煮紅棗三十枚,取肉糊丸。臨臥,鹽湯,每下二錢,每日三服。
導氣湯,治寒疝疼痛。
川楝子(四錢),茴香(二錢),泡吳萸,木香(各一錢)
疝氣方,治疝氣疼痛。
吳萸,枳殼,梔子,楂肉(俱炒灱),煅荔枝核(存性,等分)
研末。空心,酒水,每下二錢。常服自愈。
橘核丸,治四種㿗疝。
白話文:
將生薑片和三十枚紅棗一起煮,取出棗肉做成糊狀丸子。睡前用鹽湯送服,每次服用兩錢,每天服用三次。
導氣湯,用於治療寒疝疼痛。
川楝子(四錢)、茴香(二錢)、泡吳萸、木香(各一錢)
疝氣方,用於治療疝氣疼痛。
吳萸、枳殼、梔子、楂肉(全部炒至微焦),煅燒荔枝核(保留藥性,各等份)
研磨成粉末。空腹時用酒水送服,每次服用兩錢,經常服用即可自愈。
橘核丸,用於治療四種疝氣。
海藻,海帶,昆布(各二兩),酒洗焙灱去皮尖桃仁,川楝肉,橘核(各兩半),元胡索,炒枳實,炒厚朴,木通,木香,桂心(各五錢)
曬研細末,麵糊小丸。每用二錢,酒水聽下。
交加湯,治疝氣,寒熱不分者,用此交治之。
川楝肉,胡蘆巴,小茴,吳萸,大黃,黑醜(俱酒炒),滑石末,車前子,木通,烏藥(等分)
白話文:
取海藻、海帶、昆布各兩兩,用酒洗淨後烘乾,去除皮尖。再取桃仁、川楝肉、橘核各兩半,元胡索、炒枳實、炒厚朴、木通、木香、桂心各五錢。將所有藥材曬乾研磨成細粉,用麵糊做成小丸。每次服用兩錢,用酒水送服。此方名為交加湯,專治寒熱不分之疝氣。另取川楝肉、胡蘆巴、小茴、吳萸、大黃、黑醜(皆用酒炒),滑石末、車前子、木通、烏藥(等分)備用。
煎服。
烏頭梔子湯,治外寒內熱,疝氣腫痛,便秘氣實。
炮川烏,炒梔子(等分)
煎服。寒多,倍用川烏;熱多,倍用梔仁。
當歸溫疝湯,治中寒冷疝,陰丸收引,少腹痛甚。
當歸,炒芍,澤瀉,茯苓(各錢半),元胡索,炒小茴,川楝子(各一錢),桂心,乾薑,炮附子,泡吳萸(各五分)
煎服。若便溺時先發寒戰,尿後出者,再加香附子。
七疝湯,通治七疝奔豚、小腸氣,臍腹大痛者。
白話文:
煎服。烏頭梔子湯,治療外寒內熱、疝氣腫痛、便秘氣實。炮製川烏頭,炒梔子,兩者等量。煎服。若寒症較重,則川烏頭用量加倍;若熱症較重,則梔子用量加倍。
當歸溫疝湯,治療中寒引起的疝氣,陰囊收縮,小腹疼痛劇烈。當歸、炒芍藥、澤瀉、茯苓各一錢半,元胡索、炒小茴香、川楝子各一錢,桂心、乾薑、炮製附子、泡製吳茱萸各五分。煎服。若小便時先感到發寒戰,小便後才出現者,再加入香附子。
七疝湯,治療七種疝氣,包括奔豚、小腸氣,臍腹劇痛。
酒炒元胡,鹽炒小茴,川楝,沙參(各錢半),炮附子,炒梔子(各一錢),全蠍,木香(各五分)
酒水兌煎,溫服。治奔豚氣,加烏藥一錢。
豆淋酒,治奔豚疝氣,血瘀刺痛。
炒焦黑豆半升,乘熱淬酒二斤,頻飲。
又方:炒小茴、炙山甲、焙全蠍、木香等分。研末,酒下二錢。
烏桂湯,治外寒入腹,陰縮陰緊,腹痛危急。
炮川烏,大桂心,炒芍,炙草,生薑(等分),紅棗,白蜜(引)
白話文:
用酒炒元胡,鹽炒小茴,川楝、沙參各半錢,炮附子、炒梔子各一錢,全蠍、木香各五分,加水煎煮,溫溫服下。治療奔豚氣,可加入烏藥一錢。
此方可治奔豚疝氣,血瘀刺痛。將黑豆炒焦半升,趁熱浸入二斤酒中,頻繁飲用。
另有方劑:將小茴炒香、山甲炙烤、全蠍焙干、木香等量研磨成粉末,每次用酒送服二錢。
烏桂湯則用炮製的川烏、大桂心、炒芍藥、炙甘草、生薑各等分,加入紅棗和白蜜一同煎煮,可治療外寒入侵腹腔,陰縮陰緊,腹痛危急。
縮陰症有寒熱二端,見一卷厥陰篇。
十味蒼柏散,治醇酒厚味,內釀滋熱,不謹房勞,復受外寒,致成疝瘕。
製蒼朮,黃柏,青皮,香附,小茴,益智仁(俱炒香),制桃仁,炮附子,元胡索,山楂(等分),生薑(引)
諸疝解,見四卷疝症門。
茴楝五苓散,治膀胱水疝,小水不利。
酒炒小茴,川楝,土炒白朮,茯苓,豬苓,澤瀉(各一錢),桂心(五分),蔥白(五寸)
白話文:
縮陰症有寒熱兩種病因,可參考厥陰篇。十味蒼柏散用於治療因過食肥甘厚味,內積熱毒,房事不節,又受寒邪侵襲導致的疝氣、瘕塊。方劑由蒼朮、黃柏、青皮、香附、小茴、益智仁(均炒香)、桃仁、附子、元胡索、山楂(等份)、生薑(引)組成。關於各種疝氣的治療,可參考疝症門。茴楝五苓散用於治療膀胱水疝,小便不利。方劑由酒炒小茴、川楝、土炒白朮、茯苓、豬苓、澤瀉(各一錢)、桂心(五分)、蔥白(五寸)組成。
臨服調鹽少許。
青木香丸,治氣疝氣走痛。
青木香,畢澄茄,炒小茴,烏藥(各二錢),酒煮香附,鹽水炒吳萸(各五錢)
打碎巴豆肉十粒,拌川楝肉三錢同炒焦,去巴豆,取楝肉,合前藥研極細,搗蔥汁糊為小丸。鹽湯,或酒,每下二錢,日二服。
茴楝丸,主治狐疝。
炒小茴,泡吳萸,炒青皮,炒棗皮,川楝肉,橘核,陳皮(各五錢),醋炒焦芫花,馬藺花(各三錢)
白話文:
服用時調入少許鹽。
青木香丸用於治療氣疝氣走痛。
青木香、畢澄茄、炒小茴、烏藥各兩錢,酒煮香附、鹽水炒吳萸各五錢。
將巴豆肉十粒打碎,拌入川楝肉三錢同炒至焦黃,去掉巴豆,取川楝肉,與之前藥物一起研磨成極細粉末,用蔥汁調成小丸。用鹽湯或酒服用,每次服用兩錢,每天服用兩次。
茴楝丸,主要用於治療狐疝。
炒小茴、泡吳萸、炒青皮、炒棗皮、川楝肉、橘核、陳皮各五錢,醋炒焦芫花、馬藺花各三錢。
研末,煮醋糊丸。酒下二錢,日二服。
雲林方,主治㿗疝。
海藻,黑醜,巴戟,橘核,胡蘆巴(俱炒灱),醋炒青皮,元胡,香附,煅荔核,製蒼朮,炒小茴,茯苓,澤瀉(等分)
研末。酒水,每下二錢。
貼臍方,治因著驚,腎莖與睪丸縮入少腹。
萵苣子(一合),萵苣草(一把)
同搗如泥,再入麝、片各二分,拌搗極勻,烘熱貼臍,以帛縛住,一宿全愈。
當歸羊肉湯,治血分寒疝。
羯羊肉(一斤),當歸(三兩),生薑片(五兩)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用醋調成糊狀,搓成丸子。每次服用兩錢,用酒送服,一天服用兩次。這是雲林方,主要用於治療疝氣。
海藻、黑醜、巴戟、橘核、胡蘆巴(都要炒至微黃)、醋炒青皮、元胡、香附、煅燒過的荔核、製過的蒼朮、炒過的小茴、茯苓、澤瀉(份量相同)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用酒水調和,每次服用兩錢。這是貼臍方,用於治療因受驚嚇而導致腎莖和睪丸縮入小腹的症狀。
萵苣子(一合)、萵苣草(一把)
將它們一起搗碎成泥狀,再加入麝香和片狀藥材各兩分,充分拌勻,烘熱後貼在肚臍上,用布固定,一夜即可痊癒。
當歸羊肉湯,用於治療血虛寒引起的疝氣。
羯羊肉(一斤)、當歸(三兩)、生薑片(五兩)
入砂鍋內,水煮極爛,吹去浮油,取湯作三四次服。後食羊肉亦可。
治產後臍腹引陰脹痛之妙方。
暑疝方,治暑濕入膀胱,因成疝氣。
香茹,陳皮,澤瀉,藿香,木通,甘草,香附,厚朴,滑石,豬苓,煨三稜,莪朮,炒蒼朮,元胡,車前子,川楝肉(等分)
服。
寒疝方,治寒邪入膀胱,因成偏墜。
麻黃,桂心,乾薑,甘草,白芷,陳皮,當歸,炒芍,川芎,茯苓,桔梗,枳殼,製蒼朮,半夏,炒青皮,厚朴,元胡,生薑(引)
白話文:
將羊肉放入砂鍋中,加水煮至非常爛,吹去浮在湯面上的油,然後取湯服用三次。之後也可以食用羊肉。這個方法可以治療產後臍腹和陰部脹痛。
暑疝方,用於治療暑濕侵入膀胱,導致疝氣。
香菇、陳皮、澤瀉、藿香、木通、甘草、香附、厚朴、滑石、豬苓、煨三棱、莪朮、炒蒼朮、元胡、車前子、川楝肉(等份),混合服用。
寒疝方,用於治療寒邪侵入膀胱,導致偏墜。
麻黃、桂心、乾薑、甘草、白芷、陳皮、當歸、炒芍藥、川芎、茯苓、桔梗、枳殼、製蒼朮、半夏、炒青皮、厚朴、元胡、生薑(引導藥物),混合服用。
木腎方,治睪丸腫墜,不熱不痛者。
制南星,蒼朮,白芷(各一兩),炒橘核,炒神麯,製半夏,泡炒吳萸,楂肉,川芎(各五錢)
研末。酒水,每下二錢。
丁桂湯,治胃脘冷痛。
製蒼朮,炮乾薑,製半夏(各錢半),桂心(一錢),丁香(五分),生薑(三片)
痛甚,加木香引。
治胃脘寒痛:丁香、桂心、炒川椒、炒良薑等分。研末。白湯,每下一錢。
治瘀血刺痛:去皮尖炒桃仁、炒焦五靈脂、焙灱歸尾等分。研末,煮醋糊為小丸。酒水,每下一錢,日三服。
白話文:
木腎方用於治療睪丸腫脹下垂,沒有發熱疼痛的症狀。將製南星、蒼朮、白芷各一兩,炒橘核、炒神麴、製半夏、泡炒吳萸、楂肉、川芎各五錢研磨成粉末,用酒水調服,每次服用二錢。
丁桂湯用於治療胃脘部冷痛。將製蒼朮、炮乾薑、製半夏各錢半,桂心一錢,丁香五分,生薑三片,疼痛嚴重者可加入木香引導藥力。
若為胃脘寒痛,則用丁香、桂心、炒川椒、炒良薑等量研末,用白湯調服,每次服用一錢。
若為瘀血刺痛,則用去皮尖炒桃仁、炒焦五靈脂、焙灱歸尾等量研末,用醋煮成糊狀的小丸,用酒水調服,每次服用一錢,一天服用三次。
神授方,治胃脘諸痛,隨症加減。
良薑(酒洗七次,切片,曬灱,另研末),香附(醋洗七次,焙乾,另研末)
如痛因寒起,用良薑末二錢,香附末一錢,薑湯調勻,溫服。
如痛因怒起,用良薑末一錢,香附末二錢,薑湯和酒,調服。
如寒怒相兼,用良薑末錢半,香附末錢半,姜酒鹽湯,調服。
白話文:
「神授方」用於治療胃脘疼痛,依據症狀加減用藥。良薑用酒洗七次,切片曬乾,再研成粉末;香附用醋洗七次,焙乾,再研成粉末。如果疼痛是因為寒氣引起,就用良薑粉二錢,香附粉一錢,用薑湯調勻溫服。如果疼痛是因為怒氣引起,就用良薑粉一錢,香附粉二錢,用薑湯和酒調服。如果寒怒兼而有之,就用良薑粉和香附粉各半錢,用薑酒鹽湯調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