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脈》~ 雜病心法集解 卷三 (18)

回本書目錄

雜病心法集解 卷三 (18)

1. 治法

後天脾胃水穀生化營衛,故治法本平氣血,而脾臟症治已統載內傷門。先天腎藏精氣生化之源,故治法本平陰陽,其腎、肝、心,脾症治詳刻於後。治虛勞,陰虛火動,皮寒骨蒸,咳嗽不寐,食少痰多,心煩氣短,咯血等症,用拯陰理勞湯,隨症加味。

治虛勞,陽虛氣弱,表熱自汗,身髓痠疼,倦怠惡煩,勞動則氣張而喘息,用拯陽理勞湯,隨症加味。

治腎虛成勞,午後發熱,形體消瘦,津血枯竭,水泛為痰,咳嗽,盜汗,遺精,失血,消渴,淋濁,口燥咽痛,虛火上炎諸症,服六味地黃湯。已成勞嗽,服都氣湯。火不歸元,服七味地黃湯。火妄刑金,服生麥地黃湯。相火不足,羸弱少氣,服八味地黃湯。陰虛火旺,服知柏地黃湯。脾腎大虛,水腫痰喘,服金匱腎氣湯。腎虛消渴,服七寶美髯丹。

治陰虛火旺,宜滋水制火,服大補陰丸。若火旺無制,妄行傷金,致肺痿咳嗽,或咳膿血者,主以滋陰降火湯(以上俱見補養門)。治虛熱如火,捫之烙手而無汗者,此為火鬱,服升陽散火湯(見瀉火門)。若虛熱烙手而有汗者,此為骨蒸,只服大補陰丸、地黃湯。

治肺腎兩虛成勞,嗽血,服固本湯。脾、肺、腎三臟虛損,加蜜耆、炙草、五味;只肺臟氣虛成勞者,用保元湯加味調治(俱見補養門)。

治肺虛成勞,兼氣滯不快,服異功散。肺氣虛兼有痰飲,服六君子湯。若虛勞肌熱,渴、瀉,服七味白朮散。氣虛久瘧,留連不愈,服四獸飲。肺勞不兼他症者,常服四君子湯(以上俱見補養門)。肺臟虛損,咳血嗽血,金被火刑者,服加味救肺飲(見理血門)。

治心臟虛損,虛煩不眠,心口多汗,健忘驚悸,服天王補心丹(見補養門)。若心脾兩傷,煩熱盜汗,服歸脾湯。心虛怔忡,服養心湯(見理血門)。

治肝臟虛損,筋緩不能自持,目暗不能視物,用四物湯加棗仁、炙草、木瓜。凡肝臟虛損,用四物湯養血調肝。血虛氣弱,主以聖愈湯。虛火、氣燥、血熱者,服知柏四物湯,熱甚再加炒川連、黃芩。血虛煩勞,往來寒熱者,用四物湯加柴胡、丹皮,炒研梔子。凡血分虛勞,血熱甚者,四物湯加黃連、黃芩;血虛甚者,加附子、肉桂;血瘀宜破,四物內加桃仁、紅花;失血宜止,加茅根、炒黑蒲黃。血虛勞損,惟發熱不惡寒者,服地骨皮飲(以上俱見理血門)。

凡血虛肝燥,骨蒸勞嗽,主以消遙散(見和解門)。

治虛勞吐血,氣血兩虛者,服八珍湯平補之。若氣乏色枯,毛髮脫落,自汗盜汗,發熱咳嗽,食少泄瀉,吐衄消瘦,用十全大補湯(俱見補養門)。若脾肺氣虛,榮血不足而見前症者,常服人參養榮湯(見理血門)。

治五勞六極,裡急腹痛,並治裡虛心悸,衄下亡血,夜夢遺精,手足煩熱,四肢痠痛,津血虧損等症,先服小建中湯,溫和脾胃(見發表門)。若前症惡寒,衛氣不足,脈遲弱者,服黃耆建中湯;若前症榮血虧,脈細澀者,服當歸建中湯;將成癆瘵,服樂令建中湯(俱見祛寒門)。若里不急,腹不痛,雖有前症,只宜和解,服雙和飲(見理血門)。

白話文:

[治療方法]

對於由後天脾胃消化吸收的營養物質生成營衛二氣的失調,治療原則是平衡氣血。脾胃疾病治療詳情已列於內傷門。由於先天腎臟是精氣生化的根源,治療原則是平衡陰陽。其腎、肝、心、脾等病症的治療詳情如下。

治療虛勞,陰虛火旺導致的皮膚寒冷、骨蒸潮熱、咳嗽失眠、食慾減退、痰多、心煩氣短、咯血等症狀,使用拯陰理勞湯,根據症狀加藥。

治療虛勞,陽虛氣弱導致的表面發熱、自汗、全身痠痛、疲倦煩躁、勞動後呼吸困難,使用拯陽理勞湯,根據症狀加藥。

治療腎虛導致的虛勞,下午發熱、身體消瘦、津血乾涸、水濕化痰、盜汗、遺精、失血、口乾喉痛、虛火上升等症狀,服用六味地黃湯。對於已成為勞嗽,服用都氣湯。火氣不歸根,服用七味地黃湯。火氣妄行傷害肺部,服用生麥地黃湯。相火不足,體弱氣短,服用八味地黃湯。陰虛火旺,服用知柏地黃湯。脾腎虛損嚴重,水腫、喘息,服用金匱腎氣湯。腎虛導致消渴,服用七寶美髯丹。

對於陰虛火旺,宜滋養腎水以抑制火氣,服用大補陰丸。若火氣旺盛無制,傷害肺部,導致肺萎咳嗽,或咳出膿血,使用滋陰降火湯。對於虛熱如火,摸之燙手且無汗,這屬於火鬱,服用升陽散火湯。若虛熱燙手但有汗,這屬於骨蒸,服用大補陰丸、地黃湯。

對於肺腎雙虛導致的虛勞,咳嗽帶血,服用固本湯。脾、肺、腎三臟虛損,加入蜂蜜、黃耆、炙草、五味子;僅肺臟氣虛導致的虛勞,使用保元湯加味調治。

對於肺虛導致的虛勞,同時氣滯不暢,服用異功散。肺氣虛伴隨痰飲,服用六君子湯。若虛勞伴有肌肉發熱、口渴、腹瀉,服用七味白朮散。氣虛長期瘧疾,不易痊癒,服用四獸飲。肺勞不伴其他症狀,常服用四君子湯。

對於心臟虛損,心煩失眠、心口多汗、健忘驚悸,服用天王補心丹。若心脾兩傷,煩熱盜汗,服用歸脾湯。心虛怔忡,服用養心湯。

對於肝臟虛損,筋絡鬆弛無法自持、視力減退,使用四物湯加酸棗仁、炙草、木瓜。肝臟虛損,使用四物湯養血調肝。血虛氣弱,使用聖愈湯。虛火、氣燥、血熱,服用知柏四物湯,熱度高再加炒川連、黃芩。血虛煩勞,寒熱交替,使用四物湯加柴胡、牡丹皮、炒研梔子。血分虛勞、血熱嚴重,四物湯加黃連、黃芩;血虛嚴重,加附子、肉桂;血瘀需疏通,四物湯內加桃仁、紅花;出血需止血,加茅根、炒黑蒲黃。血虛勞損,只有發熱不畏寒,服用地骨皮飲。

對於血虛肝燥,骨蒸勞嗽,使用消遙散。

對於虛勞吐血,氣血雙虛,服用八珍湯平補。若氣色枯槁,毛髮脫落,自汗盜汗,發熱咳嗽,食慾減退,洩瀉,吐血消瘦,使用十全大補湯。若脾肺氣虛,營血不足,出現前述症狀,常服用人參養榮湯。

對於五勞六極,腹部疼痛,以及心悸、鼻血、失血、夜夢遺精、手腳煩熱、四肢痠痛、津血虧損等症狀,先服用小建中湯,溫和脾胃。若上述症狀伴隨惡寒,衛氣不足,脈搏遲弱,服用黃耆建中湯;若營血虧損,脈搏細澀,服用當歸建中湯;將成為癆瘵,服用樂令建中湯。若腹部不緊急,無腹痛,即使有前述症狀,應使用和解法,服用雙和飲。

脾臟虛勞症治療詳情,統一列在前面的內傷門。虛勞久病不愈,治療方法詳見後面的癆瘵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