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脈》~ 雜病心法集解 卷三 (14)

回本書目錄

雜病心法集解 卷三 (14)

1. 治法

治寒邪傷營,氣喘胸滿,表實無汗,脈浮緊者,用麻黃湯發之(見發表門)。寒邪結胸,氣喘而嘔,自利厥冷,脈沉遲者,用理中湯溫之(見祛寒門)。胃熱諸病,氣喘自汗,心煩渴飲,脈洪大者,用白虎湯清之(見瀉火門)。熱傷元氣,氣短而咳,口渴多汗,脈虛弱者,用生脈散補之(見清暑門)。

治六鬱氣痛,謂氣鬱、血鬱、食鬱、痰鬱、熱鬱、濕鬱也,用越鞠湯,隨症加味。七情氣逆,用四磨湯、七氣湯、香砂和中湯。治上盛下虛,氣逆上攻,喘嗽滿門,痰壅暈眩,便秘嘔血,服蘇子降氣湯。陰陽壅滯,氣不宣通,服木香順氣湯、清郁湯。

白話文:

治療寒邪侵犯營氣,導致氣喘胸悶,表面症狀實證,無汗,脈象浮緊的,用麻黃湯發散(見發表門)。寒邪積聚胸中,氣喘並伴隨嘔吐,腹瀉,四肢厥冷,脈象沉遲的,用理中湯溫暖(見祛寒門)。胃熱引起的各種疾病,氣喘,自汗,心煩口渴,脈象洪大的,用白虎湯清熱(見瀉火門)。熱邪傷損元氣,氣短咳嗽,口渴多汗,脈象虛弱的,用生脈散補氣(見清暑門)。

治療六種鬱氣導致的疼痛,包括氣鬱、血鬱、食鬱、痰鬱、熱鬱、濕鬱,用越鞠湯,根據具體症狀加味。七情氣逆,用四磨湯、七氣湯、香砂和中湯。治療上實下虛,氣逆上衝,喘咳胸滿,痰濁暈眩,便秘嘔血,服用蘇子降氣湯。陰陽氣機阻塞,氣血不通暢,服用木香順氣湯、清郁湯。

治七情過節,七氣病生,鬱結生痰,如膜如絮,凝結喉間,名梅核氣,久則變生呃噎,上吐涎沫,下秘二便,初起服四七湯、七氣湯,余見婦科。

治諸氣為病,水腫脹滿,氣痛走注,內外牽疼,痰壅喘嗽,俱服木香流氣飲。若七情氣滯,胸腹脹痛,服分心氣飲(以上俱見理氣門)。

治清陽不升,濁氣上逆,及氣虛患生諸病,主以補中益氣湯(見理氣門)。若陽虛氣弱,服四君子湯。氣虛有痰,用六君子湯。俱隨症加味。

白話文:

治療七情過度、七氣病變所導致的病症,會出現鬱結生痰,感覺像薄膜或棉絮,凝聚在喉嚨,稱為梅核氣。久而久之會演變成呃逆、嘔吐唾沫,便秘等症狀。初期可以服用四七湯、七氣湯,其他情況則需參考婦科醫書。

治療各種氣機失調引起的疾病,例如水腫、腹脹、氣痛遊走、內外牽引疼痛、痰多咳嗽,都可以服用木香流氣飲。如果因七情鬱結導致胸腹脹痛,則服用分心氣飲(以上藥方皆見理氣篇)。

治療清陽之氣不升、濁氣上逆,以及氣虛所導致的各種疾病,主要用補中益氣湯(見理氣篇)。若是陽虛氣弱,則服用四君子湯。氣虛伴有痰症,則用六君子湯。以上藥方需根據病症加减藥物。

治心氣實而病驚悸,氣亂走痛者,服鎮心丹。若心氣虛而病驚悸,氣亂虛煩者,服妙香散(以上俱見補養門〕。

白話文:

治療心氣過盛導致驚慌、心跳不穩和疼痛的情況,可以服用「鎮心丹」。如果心氣不足造成驚慌、心跳不穩和情緒不安定或疲倦煩躁的情況,則可服用「妙香散」。(以上均出現在滋補品目錄)

2. 總括

飲則清稀,故為陰盛;痰則膠黏,故為陽盛。其痰稠濁是熱痰,屬心也;沫清是寒痰,屬腎也;少而黏連,咯不易出,是燥痰,屬肺也;多而易出,是濕痰,屬脾也;痰湧面青,搐搦暈眩,是風痰,屬肝也。

飲色清稀,膈滿而吐涎者,此飲留於膈間,名曰伏飲也;若喘咳面腫,不得臥,此飲留於肺,名曰支飲也;飲散四肢,身常重痛,此飲留行於體,名曰溢飲也;咳嗽嘔涎,引脅疼痛,此飲留於脅下,名曰懸飲也;平日肥盛,今忽消瘦,水走腸間,漉漉有聲者,此飲留行於腸胃,名曰痰飲也。凡飲留於胸肺,則喘滿短氣而渴;飲留於膈下,則心下悸或背心寒冷也。

白話文:

液體清稀為陰盛,痰液黏稠則為陽盛。熱痰稠濁屬心,寒痰清稀屬腎,燥痰少而黏連難以咳出屬肺,濕痰多而易咳出屬脾,風痰則痰湧面青,伴隨抽搐、昏眩屬肝。

清稀的液體停留在膈間稱為伏飲,會導致膈滿吐涎;若喘咳、面腫、無法平躺,則液體停留在肺部,稱為支飲;液體散佈四肢,身體沉重疼痛,則稱為溢飲;咳嗽、嘔吐涎液、伴隨脅肋疼痛,則液體停留在脅下,稱為懸飲;平時肥胖,突然消瘦,水流入腸道,發出咕嚕聲,則液體停留在腸胃,稱為痰飲。液體停留在胸肺會導致喘滿、氣短、口渴;液體停留在膈下,會造成心悸或背部寒冷。

3. 脈略

浮滑,主風痰;浮弦,主風飲;沉滑,主痰食;沉弦,主懸飲;肺飲不弦,氣喘胸滿;脈沉,主留飲,四肢歷節必走痛;兩關浮弦實大,主膈上有稠痰,法宜吐之;關上脈伏而大,下眼胞狀如煤煙燻黑者,皆為痰病也。凡久得澀脈,主痰飲膠固,阻塞脈道,急宜調治。

白話文:

脈象浮滑,表示体内有风痰;脉象浮弦,表示体内有风饮;脉象沉滑,表示体内有痰食;脉象沉弦,表示体内有悬饮。肺部积聚水饮,脉象不弦,会出现气喘胸闷的症状。脉象沉,表示体内有留饮,会导致四肢关节疼痛。如果腕关和寸关两处脉象浮弦而有力,表示膈膜上积聚了浓痰,应该采取吐痰的方法治疗。如果寸关脉象沉伏而有力,并且下眼睑呈黑色,则也属于痰病。如果长期出现脉象涩滞,则表明痰饮胶结,阻塞脉络,需要及时治疗。

4. 諸痰治法

諸痰者,即總括所載之熱痰、寒痰、濕痰、風痰、燥痰、食痰、氣痰之類也。諸痰主以二陳湯,隨症加味,惟與燥痰不相宜,以茯苓、半夏多滲燥耳。

治肺經燥,痰少而黏連,咯不易出,宜燥痰湯;咳痰久而帶血,宜白花膏;濕鬱痰嗽,用清肺飲,隨症加味;傷風頭痛、咳嗽、痰喘,主以金沸草散。

治熱痰變生諸症,服清氣化痰湯。酒食生痰,膈滿眩嗽,服順氣消食丸。中脘氣滯,痰涎不利,服三仙丸。脾虛痰厥,頭痛,服半夏天麻白朮湯。風痰鬱結,肩揹走痛,服豁痰湯。痰喘氣急,形氣實者,服蘇葶滾痰丸。痰火嘈雜,心懸如飢,服三聖丸。痰迷心竅,舌黑暈眩,服加味導痰湯。

白話文:

痰有很多種,包含熱痰、寒痰、濕痰、風痰、燥痰、食痰、氣痰等等。治療各種痰症的基礎方劑是二陳湯,根據不同情況加减藥物即可,但燥痰不適合用二陳湯,因為茯苓和半夏容易使人體乾燥。

治療肺經乾燥、痰少而黏稠、不易咳出的症狀,可以用燥痰湯;咳嗽久而帶血的症狀,可以用白花膏;濕氣鬱結導致的咳嗽痰多,可以用清肺飲,根據情況加减藥物;傷風感冒引起的頭痛、咳嗽、痰喘,可以用金沸草散。

治療熱痰引起的各種症狀,可以用清氣化痰湯;酒食過多引起的痰多、胸悶、頭暈、咳嗽,可以用順氣消食丸;中脘氣滯、痰涎不利的症狀,可以用三仙丸;脾虛導致的痰多、頭疼,可以用半夏天麻白朮湯;風痰鬱結引起的肩背疼痛,可以用豁痰湯;痰喘氣急,體質較強的,可以用蘇葶滾痰丸;痰火旺盛導致的口干舌燥、心神不安,可以用三聖丸;痰迷心竅導致的舌苔黑、頭暈眼花,可以用加味導痰湯。

治痰攻眼腫並酒病,手臂麻木重痛,及寒痰壅塞、痞悶者,服加味二陳湯(以上諸方皆見除痰門)。

白話文:

治療痰液侵襲眼睛導致眼部浮腫以及酒精疾病,手臂麻痹或沈重疼痛,以及因寒冷痰液阻塞而引起的胸悶不適,服用「加味二陳湯」。以上的這些配方都可以在「除痰門」找到。

5. 留飲治法

留飲者,即總括所載之伏飲、支飲、溢飲、懸飲、痰飲之總名也。諸飲初起,形氣實者,通用控涎丹攻之;虛者,用桂苓甘術湯溫之(俱見除痰門)。

蓋飲屬陰邪,留於上下內外,今人胸、背、腰、項或手足筋節牽引鉤痛,走移不定,或肢體冷痹,氣脈不通,此不與風濕、癱瘓及上痰病同其治也。

治伏飲伏於膈間,胸隔滿悶,嘔吐清涎,脈症實者,用舟車丸先攻利之;脈症虛者,用半夏茯苓湯加丁香(俱見利濕門)。

白話文:

針對伏飲停留在膈肌之間,導致胸悶、嘔吐清水,脈象偏實者,可用舟車丸先攻破利導;脈象偏虛者,可用半夏茯苓湯加丁香(以上兩種方劑皆可在利濕門中找到)。

治支飲、水飲攻肺,喘咳而腫,不得臥者,用葶藶大棗湯瀉之,後服定喘湯、千緡湯(俱見表裡門)。

治懸飲留於脅下,咳嗽引痛,及伏飲嘔涎,心脅痞硬,服十棗湯(見攻裡門)。

治溢飲流散肢體,身肢重痛,初起喘咳腫脹,脈浮數有熱者,用越婢加蒼朮湯解表清裡(見利濕門),余法按除痰門選用。

治溢飲夾寒,心下有水氣,發熱乾嘔,或喘咳作渴,飲少喜熱,尿或秘或利,脈浮而弱,短氣不得臥者,用小青龍湯,隨症加減(見發表門)。

白話文:

第一部分

治療支飲、水飲侵犯肺部,導致喘咳且身體腫脹,無法平躺的症狀,可以使用葶藶大棗湯來瀉水,之後服用定喘湯或千緡湯(詳見表裡門)。

第二部分

治療懸飲停留在脅肋下,咳嗽時引發疼痛,以及伏飲導致嘔吐涎液,心脅部位腫脹堅硬的症狀,服用十棗湯(詳見攻裡門)。

第三部分

治療溢飲散佈到四肢,導致身體肢體沉重疼痛,初期出現喘咳腫脹,脈象浮數且伴有發熱的症狀,使用越婢加蒼朮湯來解表清裡(詳見利濕門),其他方法則根據除痰門的內容選用。

第四部分

治療溢飲夾雜寒氣,心下有水氣,伴有發熱、乾嘔,或者喘咳口渴、飲水量少卻喜熱,小便或祕或利,脈象浮而弱,呼吸短促無法平躺的症狀,可以使用小青龍湯,並根據症狀加減藥物(詳見發表門)。

治痰飲寒實,填塞喉間,胸膈痞硬,氣上衝咽不得息者,用瓜蒂散先吐之(見湧吐門),或用透羅丹下之(見攻裡門)。

治痰飲熱實,壅塞膈上,心下滿而硬痛者,服大陷胸湯,或六一順氣湯。若三焦熱實,服小胃丹、一捻金、沆瀣丹,分別下之(俱見攻裡門)。

治痰飲停塞中脘,兩臂疼痛,脈沉細者,當用平和之劑,常服指迷丸或三仙丸。膈中痰飲,服潤下丸(俱見除痰門)。

白話文:

如果痰飲寒實,堵塞喉嚨,胸膈發硬,氣上衝咽,無法呼吸,可以用瓜蒂散先吐出來(參考湧吐門),或者用透羅丹下瀉(參考攻裡門)。

如果痰飲熱實,堵塞膈上,心下滿脹且疼痛,可以服用大陷胸湯或六一順氣湯。如果三焦熱實,可以服用小胃丹、一捻金、沆瀣丹,分別下瀉(都參考攻裡門)。

如果痰飲停留在中脘,兩臂疼痛,脈象沉細,應該用平和的藥物,經常服用指迷丸或三仙丸。如果痰飲停留在膈中,可以服用潤下丸(都參考除痰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