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脈》~ 傷寒辨證篇 卷二 (13)
傷寒辨證篇 卷二 (13)
1. 喘急短氣
喘息氣急,喝喝而數,張口抬肩欠肚者,為喘急。若短氣,則似喘非喘,而不張口抬肩也。二證皆胸中氣病。肺主氣,故屬肺也。無論喘急、短氣,若氣促壅塞,不能布息者,皆屬有餘實證;氣短空乏,不能續接者,皆為不足虛證。有內因冷飲傷肺者,有內因痰熱灼肺者,有外因形寒傷表。
表主皮毛,內合於肺。皮毛受邪,漸次及膚、及肌、及胸、及腹而入胃,皆令病喘。當審陰陽表裡從化,分別治之。但喘急短氣,兼直視神昏,汗出潤髮,脈微肢冷者,凶。治法:凡喘急短氣與三陰寒證同見者,是為陰喘,宜四逆湯加杏仁、五味,虛者,倍加人參(見祛寒門)。若與三陽熱證同見者,是為陽喘,用白虎湯(見瀉火門)。
表裡俱熱,用葛根芩連湯(見表裡門)。若與太陽表證同見者,是為表喘。表實無汗,服麻黃湯發之;表實更兼煩躁者,服大青龍湯發之。表虛有汗,服桂枝加厚朴杏仁湯(俱見發表門)。若與陽明裡證同見者,是為裡熱喘急短氣實證,服承氣湯;更兼結胸證,服大陷胸丸(見攻裡門)。喘急兼心下有水氣,裡實無汗,服小青龍湯(見發表門)。
如表虛有汗,只兼小便不利者,用五苓散加葶藶子(見利濕門)。喘急而兼水飲裡實者,服葶藶大棗湯(見表裡門)。更兼腹脅硬痛,嘔逆短氣,小便不利,表解而里未和者,服十棗湯(見攻裡門)。如水飲喘逆,裡寒甚者,服真武湯(見祛寒門)。氣虛作喘而無陰陽表裡諸證,但見脈沉遲或微細,口鼻氣涼,喘息氣短,用保元湯加杏仁、五味子。若腎氣虛喘,服貞元飲、理陰煎(俱見補養門)。
痰飲喘急,喘而唾痰稠黏,喉間漉漉有聲,重者聲如拽鋸,先宜瓜蒂散吐之(見湧吐門),次服滾痰丸、滌痰湯之類;輕者用二陳湯加葶藶子(炒研)、蘇子(俱見除痰門)。余詳四卷喘吼門。
白話文:
標題: [呼吸困難]
內容: 當呼吸急促,喘氣連連,嘴巴張開,肩膀聳起,腹部用力,這樣的情況稱爲“喘急”。如果只是呼吸短促,看似喘氣卻又不那麼嚴重,不會出現張口聳肩的情況,這稱爲“短氣”。這兩種症狀都是胸部氣道出現問題的表現,因爲肺部主管氣體交換,所以問題歸咎於肺部。
不論是喘急還是短氣,如果呼吸急促,感覺堵塞,無法正常呼吸,都屬於實證,即身體內部存在過多的物質或能量導致的問題;如果呼吸短淺無力,無法連貫順暢,則屬於虛證,即身體內部缺乏足夠的能量或營養。
有些情況是因爲冷飲傷肺,有些則是因爲內熱傷肺,還有些是因爲外界寒冷傷及皮膚,進而影響到肺部。皮膚受到傷害後,病邪會逐步深入,影響到肌肉、胸部、腹部,甚至胃部,這些都會引起喘急症狀。在治療時,應全面考慮病情的陰陽、表裏變化,採取相應的治療方法。
然而,如果患者出現喘急短氣,同時伴有直視、意識模糊、頭髮溼潤、脈弱、四肢冰冷等症狀,預示着病情危重。治療方法如下:
當喘急短氣與三陰寒證一同出現時,這稱爲“陰喘”,應使用四逆湯加上杏仁和五味子,對於體質虛弱者,應加倍使用人參。 如果與三陽熱證一同出現,則稱爲“陽喘”,應使用白虎湯。 當體內內外都有熱證時,應使用葛根芩連湯。 如果與太陽表證一同出現,這稱爲“表喘”。表實無汗時,服用麻黃湯;表實伴隨煩躁時,服用大青龍湯;表虛有汗時,服用桂枝加厚朴杏仁湯。 與陽明裏證一同出現時,稱爲裏熱喘急短氣實證,服用承氣湯;如果還伴有結胸證,服用大陷胸丸。 如果喘急同時伴有心臟下方的水氣,裏實無汗,服用小青龍湯。 如果表虛有汗,僅伴有小便不暢,使用五苓散加上葶藶子。 喘急同時伴有水飲裏實,服用葶藶大棗湯。 如果腹脅硬痛,嘔吐,短氣,小便不暢,表證已解但裏證未和,服用十棗湯。 如果水飲喘逆,裏寒甚重,服用真武湯。 如果因爲氣虛引發喘急,且沒有陰陽表裏諸證,脈沉遲或微細,口鼻氣涼,喘息氣短,使用保元湯加上杏仁和五味子。 腎氣虛引發喘急,服用貞元飲、理陰煎。
對於痰飲喘急,如果咳痰稠黏,喉嚨發出漉漉聲,嚴重時聲音像拉鋸,首先使用瓜蒂散吐出痰液,之後服用滾痰丸、滌痰湯等藥物;輕症時,使用二陳湯加上葶藶子(炒研)、蘇子。
更多詳細信息請參閱卷四的喘吼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