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脈》~ 雜病心法集解 卷三 (6)

回本書目錄

雜病心法集解 卷三 (6)

1. 留飲治法

留飲者,即總括所載之伏飲、支飲、溢飲、懸飲、痰飲之總名也。諸飲初起,形氣實者,通用控涎丹攻之;虛者,用桂苓甘術湯溫之(俱見除痰門)。

蓋飲屬陰邪,留於上下內外,今人胸、背、腰、項或手足筋節牽引鉤痛,走移不定,或肢體冷痹,氣脈不通,此不與風濕、癱瘓及上痰病同其治也。

治伏飲伏於膈間,胸隔滿悶,嘔吐清涎,脈症實者,用舟車丸先攻利之;脈症虛者,用半夏茯苓湯加丁香(俱見利濕門)。

治支飲、水飲攻肺,喘咳而腫,不得臥者,用葶藶大棗湯瀉之,後服定喘湯、千緡湯(俱見表裡門)。

治懸飲留於脅下,咳嗽引痛,及伏飲嘔涎,心脅痞硬,服十棗湯(見攻裡門)。

治溢飲流散肢體,身肢重痛,初起喘咳腫脹,脈浮數有熱者,用越婢加蒼朮湯解表清裡(見利濕門),余法按除痰門選用。

治溢飲夾寒,心下有水氣,發熱乾嘔,或喘咳作渴,飲少喜熱,尿或秘或利,脈浮而弱,短氣不得臥者,用小青龍湯,隨症加減(見發表門)。

治痰飲寒實,填塞喉間,胸膈痞硬,氣上衝咽不得息者,用瓜蒂散先吐之(見湧吐門),或用透羅丹下之(見攻裡門)。

治痰飲熱實,壅塞膈上,心下滿而硬痛者,服大陷胸湯,或六一順氣湯。若三焦熱實,服小胃丹、一捻金、沆瀣丹,分別下之(俱見攻裡門)。

治痰飲停塞中脘,兩臂疼痛,脈沉細者,當用平和之劑,常服指迷丸或三仙丸。膈中痰飲,服潤下丸(俱見除痰門)。

白話文:

[留飲治療方法]

留飲,是包含伏飲、支飲、溢飲、懸飲、痰飲等的總稱。這些病症剛開始時,如果患者身體狀況良好,會使用控涎丹來進行強烈的治療;若是體質較虛弱的患者,則會使用桂苓甘術湯來溫和調理。(以上兩種藥方皆可在除痰相關療法中找到)

因為飲證屬於陰邪,停留在身體各部位,使患者胸部、背部、腰部、頸部或手腳關節有抽痛感,且痛楚位置不固定,或有肢體冰冷麻木、氣血不暢的情況,這和風濕、癱瘓及一般的痰病治療方式不同。

對於伏飲,即藏在橫膈膜之間,導致胸膈滿悶、嘔吐清水,且脈象強壯的患者,會先使用舟車丸進行強力排泄;若是脈象虛弱的患者,則使用半夏茯苓湯加上丁香來治療。(兩種藥方可在利濕相關療法中找到)

支飲,即水飲侵襲肺部,造成喘咳及腫脹,以致無法躺下,可用葶藶大棗湯來排解,之後再服用定喘湯或千緡湯。(以上藥方可在表裡相關療法中找到)

懸飲,即水飲滯留在肋骨下方,咳嗽時會感到疼痛,以及伏飲導致嘔吐痰涎,心臟和肋骨區塊有硬塊感,可服用十棗湯。(藥方可在攻裡相關療法中找到)

溢飲,即水飲在肢體中擴散,造成肢體沉重疼痛,初期會有喘咳及腫脹,脈搏浮動且數值偏高,伴有熱感,可用越婢加蒼朮湯來解表清裡。(藥方可在利濕相關療法中找到),其他治療方式可參照除痰相關療法選擇。

溢飲夾帶寒氣,心臟下方有水氣,引起發熱、乾嘔,或喘咳、口渴,飲食量少但偏好熱食,尿量可能偏少或頻繁,脈搏雖浮動卻弱,呼吸急促且無法躺下,可用小青龍湯,根據症狀做適當加減。(藥方可在發表相關療法中找到)

痰飲寒實,堵塞喉嚨,造成胸膈部位堅硬,氣往上沖至咽喉致無法呼吸,可用瓜蒂散先催吐。(藥方可在湧吐相關療法中找到),或使用透羅丹來排解。(藥方可在攻裡相關療法中找到)

痰飲熱實,阻塞橫膈膜上方,造成心臟下方滿脹且疼痛,可服用大陷胸湯,或六一順氣湯。若三焦部位有熱實情況,可服用小胃丹、一捻金、沆瀣丹,依病情分別進行排解。(以上藥方皆可在攻裡相關療法中找到)

痰飲停滯在中脘部位,導致兩臂疼痛,脈象深沉細微,應使用溫和的藥物,常服指迷丸或三仙丸。對於橫膈膜中的痰飲,可服用潤下丸。(以上藥方均可在除痰相關療法中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