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脈》~ 雜病心法集解 卷四 (1)
雜病心法集解 卷四 (1)
1. 小舌吊下
小舌即懸雍垂,俗名碓嘴。如吊下,色赤腫痛,口氣焮熱,宜服清涼之劑,外用鹽醋調百草霜,以竹箸頭蘸點數次,或吹冰硼散,余法同口舌門。若吊下垂長,不赤不腫,犯之則痛,宜服清補之劑,研硃砂末,頻點之。
白話文:
【小舌吊下】
小舌,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懸雍垂,民間有時會稱之為碓嘴。如果這部位下垂,且呈現紅色腫脹疼痛的情況,並伴隨口氣非常熱,應服用具有清涼效果的藥物,外部治療上可用鹽和醋調合百草霜,再用竹筷子頭部沾取後點在患處數次,或者使用冰硼散吹拂,其餘的治療方法可參照口舌相關的治療方式。假使小舌下垂且延長,但並未見紅腫,只有觸碰才會感到疼痛的情況,應服用具有清熱滋補作用的藥物,並且可以研磨硃砂粉末頻繁地點塗在患處。
2. 繭唇唇瘡
經曰:脾氣通於口。又曰:脾之榮在唇。蓋脾燥則干,熱則裂,風則瞤動,寒則皮揭。初起唇皮燥裂、緊小,名曰繭唇。又有唇腫重,出如繭者,有本細末大,如繭,如瘤者,因七情動火傷血,或因心火傳入脾經,或因厚味積熱傷脾,治宜審本病,察兼症,補脾氣,生脾血,則燥除火息、風散腫消矣。若妄用劫方,或用線藥揭去繭皮,反成翻花敗症。
治法
繭唇初起,口渴口臭,服清涼甘露飲;面赤便秘,服涼膈散。風盛瞤動、燥裂,服瀉黃散(俱見瀉火門),外搽冰硼散(見湧吐門)。唇瘡腫爛,有因肝經怒火風熱傳入脾經者,服柴胡清肝湯(見和解門)。若瘡色淡紅,日輕夜重,五心煩熱,脈虛者,服滋陰地黃湯(見補養門)。
唇裂出血,搗桃仁和豬油調塗。其餘唇舌症治,詳見外科。
白話文:
[繭脣與脣瘡]
根據古籍記載,脾臟的功能與口腔息息相關,脾臟健康狀況會反映在嘴脣上。如果脾臟乾燥,嘴脣也會跟著乾燥;脾臟過熱,嘴脣會開裂;受風影響,嘴脣會不自主地顫動;脾臟受寒,嘴脣皮膚就會剝落。繭脣剛開始的時候,嘴脣會出現乾燥、裂開,以及收縮變小的現象。另外,還有一種情況是嘴脣腫脹突出,形狀就像繭一樣,或者基部細長末端膨大的,就像繭或腫瘤一樣。這可能是因為情緒波動引發內火,傷害血液,或是心臟的火熱影響到脾臟,也有可能是因為長期食用高熱量食物導致脾臟受損。治療時應詳細診斷病因,檢查並治療併發症,補充脾氣,促進脾臟血液生成,這樣就能消除乾燥,平息火熱,散去風邪,消除腫脹。如果隨意使用偏方,或者使用藥物撕去繭皮,可能會導致病情惡化。
治療方法
繭脣剛開始時,如果伴有口渴和口臭,可以服用清涼甘露飲;如果臉部泛紅且有便祕,可以服用涼膈散。如果風邪盛行,嘴脣顫動且乾燥開裂,可以服用瀉黃散(這些藥方都可在清熱降火的方劑中找到),外部可以塗抹冰硼散(這種藥膏可以在催吐類藥物中找到)。對於嘴脣腫爛的脣瘡,如果是由肝臟怒火和風熱傳入脾臟所引起,可以服用柴胡清肝湯(這種藥方可在和解類藥物中找到)。如果瘡口顏色淡紅,白天症狀較輕,晚上加重,且伴有手足心煩熱和脈搏虛弱的情況,可以服用滋陰地黃湯(這種藥方可在補養類藥物中找到)。
對於嘴脣裂開出血的情況,可以將桃仁搗碎後混合豬油調勻塗抹。關於其他嘴脣和舌頭的病症治療,可詳細參考外科相關資料。
3. 聲音門
4. 舌喑聲啞
舌喑者,因舌本不能轉運而難言也。蓋腎脈夾舌本,肝脈連舌本,心別脈系舌本,三經虛,舌本脈道不利而喑,而咽喉仍然通暢,症治見前中風門。
白話文:
患有舌喑的人,是因為舌頭無法正常運作導致說話困難。因為腎臟的經脈包繞著舌根,肝臟的經脈連結至舌根,心臟的分支經脈也聯繫到舌根,如果這三個經脈虛弱,舌根的血脈運行不順,就會導致舌喑的情況,然而,即使這樣,咽喉仍舊可以保持通暢。此病狀的治療方式可參考前面中風相關的治療門類。
5. 喉喑嘶啞
喉喑者,因積熱上攻,或痰涎上壅,阻格氣道,輕者音嘶,重者聲啞,而舌本仍然活動也。服清化丸、兒茶散、聲啞方、冰硼散(見湧吐門)。
或虛火上炎,咽微腫痛,語音嘶啞,先服滋陰降火湯,後服六味地黃丸。若食生冷,或犯風寒,突然聲嘶者,服香砂六君湯(俱見補養門)。
至喉癬嘶啞,服牛蒡解毒湯、清咽利膈湯(見瀉火門),余按外科。
白話文:
[喉嚨沙啞]
喉嚨沙啞的情況,通常是因為體內積聚過多熱氣向上攻沖,或是痰液堆積在喉部,阻塞了氣流通道所導致。病情輕微時可能只是聲音有些嘶啞,嚴重的話就可能會完全發不出聲音,但舌頭的活動能力並不會受影響。可服用清化丸、兒茶散、聲啞方、冰硼散等藥物治療。(相關藥方詳見湧吐類藥物說明)
另外,如果是由於體內虛火上升,造成咽喉部位輕微腫脹疼痛,說話聲音嘶啞的情況,應先服用滋陰降火湯,之後再服用六味地黃丸來調理身體。若是因為食用過多生冷食物,或是受到風寒侵襲,突然出現聲音嘶啞,則應服用香砂六君子湯來改善。(相關藥方詳見補養類藥物說明)
對於喉部有如瘡瘍般的嘶啞,可以服用牛蒡解毒湯和清咽利膈湯來治療。(相關藥方詳見瀉火類藥物說明)。至於其他情況,則可參考外科相關療法處理。
6. 屍咽症治
此因脾肺濕熱,郁久生蟲,剝蝕咽喉,麻癢兼痛,聲先嘶而漸啞。初起,用榧子、蕪荑、桂心(去皮尖)、炒黃杏仁等分研末,蜜為丸,彈子大,常常噙咽。日久,宜服牛蒡解毒湯。余法按外科二卷。
白話文:
這是因為脾肺有濕熱,長時間鬱積導致生蟲,這些蟲侵蝕咽喉部位,使人感到麻癢且疼痛,聲音會先變得沙啞再逐漸失音。在病狀剛開始時,可用榧子、蕪荑、去皮尖的桂心、炒黃杏仁,將這些藥材等量研磨成粉,加蜂蜜做成丸子,大小如彈珠,然後常含在口中慢慢吞下。若病情持續較久,則應服用牛蒡解毒湯。其他的治療方法可參考外科卷二的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