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脈》~ 雜病心法集解 卷四 (2)

回本書目錄

雜病心法集解 卷四 (2)

1. 熱痢

因濕熱結於腸胃,腹中窘痛,裡急下痢,膿血稠黏,尿赤澀痛,口渴飲冷,舌赤唇焦,用芍藥湯,隨症加味(見理血門),或服四制丸、沆瀣湯(見攻裡門)。輕者服白頭翁湯、香連丸(俱見瀉火門),或服海藏方、梅蜜飲(見和解門)。

白話文:

[熱性腹瀉]

這是因為濕熱在腸胃中積聚,導致腹部感到非常不適與疼痛,並有急迫感,隨之而來的是帶有膓血且稠黏的大便,小便呈現深紅色且排尿時有燒灼感。此外,會感覺口渴並偏好冷飲,舌頭呈紅色且嘴脣乾燥。

治療上可使用芍藥湯,根據具體病情進行加減調配(詳見理血類方劑)。或者可以服用四制丸、沆瀣湯(詳見攻裡類方劑)。病情較輕者可以服用白頭翁湯、香連丸(詳見清熱降火類方劑),或者服用海藏方、梅蜜飲(詳見和解類方劑)。

2. 時疫痢

因患痢時,忽感時疫,亦有氣候相傳者,若熱為邪束,惡寒無汗,發熱嘔逆,身痛頭疼,下利脈浮,先服倉廩湯汗之(見發表門),次按熱痢、清裡諸方法。若疫痢汗後,表邪已解,裡熱尚深,煩躁脹痛,形氣實者,隨服香連化滯湯。汗下後,痢仍不止,白痢,服白朮和中湯;赤痢,服加味補血湯(俱見理血門)。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時疫痢」的治療方式。大意是說,當一個人原本就患有痢疾,又突然感染了流行病,這種情況有可能是由於季節或天氣變化所導致。如果患者感到寒冷無汗,發燒、噁心嘔吐,全身疼痛、頭痛,並且排便異常,脈搏浮動,應先服用倉廩湯來發汗(此方可在發汗方劑中找到)。然後再按照治療熱性痢疾和清內熱的方法來進行。

如果在流行病引起的痢疾發汗後,表面的邪氣已經解除,但體內的熱氣還很深,患者出現煩躁、脹痛等症狀,且體質壯實,可以接著服用香連化滯湯。

如果在發汗和瀉下後,痢疾仍然沒有停止,對於白色痢疾,可服用白朮和中湯;如果是紅色痢疾,則服用加味補血湯(這兩種方劑都可在理血方劑中找到)。

3. 風濕痢

風痢,似腸風下血,只多墜痛也。濕痢,治同風痢,但不甚痛,只多重墜也。二痢初起,用胃風湯、東垣方,當隨人虛實選用(俱見祛風門)。若濕熱太盛,先服香連平胃散(見消導門)。

白話文:

【風濕痢】

風濕性腹瀉,其症狀類似腸風下血,主要特徵是會有較多的墜痛感。而濕性腹瀉,治療方式與風濕性腹瀉相同,差別在於疼痛感不會那麼劇烈,主要是重墜感較為明顯。這兩種腹瀉剛開始發作時,可使用胃風湯或是東垣方,應根據個人體質的虛實來選擇適合的藥方(相關內容詳見祛風門)。

如果濕熱過度旺盛,則應先服用香連平胃散(詳細內容請參閱消導門)。

4. 水穀痢

此因脾胃虛,腐化不及,清濁相干,痢下水穀,腹或脹痛而成此症。如初起水穀糟粕與膿血雜下者,主以調中益氣湯(見理氣門),若日久不止,用六君子湯加蜜耆、木香、炒砂仁、山藥(見補養門)。

休息痢:其痢時發作,時停止也。

五色痢:五色膿血相雜而下也。

二症皆因用止澀藥太早,邪尚稽留腸胃間,或因滯熱內蘊,下之未盡,餘邪不時發作而成休息,清濁混淆而成五色。倘見臟腐屍臭之氣者,死。二症脈若有力,雖日久,仍當用香連化滯湯攻之。倘脈症不實,用和中、補血、地榆三湯,隨症調理(均見理血門)。形氣虛者,按補養門治之。

白話文:

【水穀痢】

這是由於脾胃虛弱,食物無法適時腐化,導致清濁不分,糞便中夾帶未消化的食物,腹部可能有脹痛感,形成這種病症。如果剛開始是水穀殘渣與膿血混雜一起排出,可以服用調中益氣湯(見理氣類方劑),假使病情延續久久未能止住,則可使用六君子湯,並添加蜂蜜、黃耆、木香、炒砂仁、山藥(見補養類方劑)。

【休息痢】

這種痢疾時好時發,病情呈現間歇性。

【五色痢】

糞便中混有五色膿血一同排出。

兩種病症多是由於過早使用收澀止瀉的藥物,使得邪氣依然停留在腸胃,或是因為體內有熱毒未完全清除,剩餘的邪氣不時發作造成休息痢,清濁不分導致五色痢。如果發現糞便中有髒腑腐爛的屍臭味,病情可能已到達危險的程度。若兩種病症患者脈象有力,即使病程已久,仍應使用香連化滯湯來進行治療。但若是脈象和症狀顯示體質較為虛弱,則可用和中湯、補血湯、地榆湯,依病情進行調理(都屬於理血類方劑)。對於形體氣血虛弱的人,則應按照補養類方劑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