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脈》~ 傷寒雜病醫方 卷五 (5)
傷寒雜病醫方 卷五 (5)
1. 醫方發表門
麻黃,蘇葉,升麻,葛根,川芎,白芷,甘草,陳皮,赤芍,香附(等分),姜,蔥(引)
百解散,治瘟疫初起,表實無汗,壯熱憎寒,頭身強痛,咳嗽,煩喘,唾涕稠黏,脈浮有力者。
麻黃(二錢),製蒼朮,芥穗,白芷(各錢半),陳皮,甘草(各一錢),生薑,蔥白(引)
脈浮有汗,按和解門;表裡俱實,按表裡門。
大羌活湯,潔古用治兩感傷寒(見二卷兩感附法)。
羌活,獨活,防己,防風,黃芩,黃連,製蒼朮,白朮,川芎,生地,炙草,知母,生薑(引)
沖和靈寶飲,節庵治兩感初起,發熱憎寒,頭痛煩渴,口燥舌乾,三陽經先受病者。
羌活,防風,白芷,川芎,柴胡,細辛,生地,黃芩,薄荷,甘草,石膏,葛根,姜,棗
冬月,去黃芩,加麻黃。余按二卷辨症篇。
人參敗毒散,治傷寒傷風,憎寒壯熱,頭項強痛,鼻塞聲重,風痰咳嗽。凡時氣疫癘,嵐瘴鬼瘧,或聲如蛙鳴,赤眼口瘡,濕毒流注,腳腫腮腫,喉痹毒痢,諸瘡斑疹,脈浮有表者,皆宜服此。
人參,甘草(各五分),羌活,獨活,柴胡,前胡,枳殼,桔梗,川芎,茯苓(各一錢),薄荷(三分),生薑(三片)
口乾舌燥,加黃芩;濕熱腳氣,加製蒼朮、大黃;皮膚風癢,加蟬蛻。
荊防敗毒散
前方去人參,加芥穗、防風。治前症脈浮數而兼風熱。通治瘡瘍初起,發熱惡寒;亦治腸風,下血清鮮。
連翹敗毒散
前方去人參,加連翹、銀花。治一切風熱瘡毒之主方。
硝黃敗毒散
前方去人參,加芒硝、大黃。治脈浮而數,裡熱便秘者。
黃芩敗毒散
前方去人參,加黃芩。治溫病發熱,不惡寒而口渴者。
倉廩散
前方加陳米一合。治噤口痢,食入即吐,及痢後寒熱渴飲。
再造散,治無陽症,凡傷風寒,寒熱無汗,頭身強痛,服汗藥數劑汗不出者,此因陽虛不能作汗也。
人參,炮附子,北細辛(各五分),黃耆,桂枝,羌活,防風,川芎,炙草,酒炒白芍(各一錢),姜,棗(引)
夏月,加黃芩、石膏。
九味羌活湯,張元素用代麻黃、桂枝、青龍、各半等湯。治傷寒傷風,憎寒壯熱,頭疼身重,項痛脊強,嘔吐煩渴,脈浮無汗,及四時感冒諸症。
羌活,防風,法制蒼朮(各錢半),川芎,白芷,生地,黃芩,甘草(各一錢),北細辛(五分),姜,棗(引)
脈虛自汗,去蒼朮,加黃耆、白朮;胸滿,去生地,加枳殼、桔梗;喘,加制杏仁;夏月,加知母、石膏末;要汗下兼行,加大黃。
此方藥備六經,治通四時,不犯三陽禁忌,為解表神方。春可治溫,夏可治熱,秋可治濕,冬可治寒,是諸路之應兵,用代麻桂青龍等湯,最為穩常。但陰虛氣弱之人,及表虛自汗之症,亦在所禁耳。
白話文:
[醫方發表門]
麻黃、蘇葉、升麻、葛根、川芎、白芷、甘草、陳皮、赤芍、香附(等量混合),加生薑、蔥白(引導藥性)。
這個配方叫百解散,用來治療瘟疫初期,症狀是身體表層有實邪而無汗,高燒怕冷,頭部和身體僵硬疼痛,咳嗽,呼吸急促,痰液濃稠,脈象浮且有力。
麻黃(二錢),製蒼朮、芥穗、白芷(各一錢半),陳皮、甘草(各一錢),加生薑、蔥白(引導藥性)。
如果脈象浮且有汗,應該參考和解門的方劑;如果表裡都有實邪,應該參考表裡門的方劑。
大羌活湯,是金代名醫張元素用來治療同時感染兩種外感疾病的方子(詳見第二卷兩感附法)。
羌活、獨活、防己、防風、黃芩、黃連、製蒼朮、白朮、川芎、生地、炙甘草、知母,加生薑(引導藥性)。
沖和靈寶飲,是明代名醫節庵用來治療外感初期,出現發燒怕冷、頭痛口渴、口乾舌燥,三陽經脈先受病邪侵擾的方子。
羌活、防風、白芷、川芎、柴胡、細辛、生地、黃芩、薄荷、甘草、石膏、葛根,加生薑、紅棗。
冬天時,去除黃芩,加入麻黃。其他內容參考第二卷的辨症篇。
人參敗毒散,用來治療傷寒、傷風,症狀是怕冷高燒、頭部和頸部僵硬疼痛、鼻塞聲音沙啞、有痰咳嗽。凡是時疫、瘴氣、鬼瘧,或者聲音像青蛙叫、眼睛紅腫、口腔潰瘍、濕毒流注、腳腫、腮腺腫大、喉嚨腫痛、痢疾、各種瘡疹,脈象浮在表層的,都適合服用此方。
人參、甘草(各五分),羌活、獨活、柴胡、前胡、枳殼、桔梗、川芎、茯苓(各一錢),薄荷(三分),加生薑(三片)。
如果口乾舌燥,加入黃芩;如果濕熱引起腳氣,加入製蒼朮、大黃;如果皮膚搔癢,加入蟬蛻。
荊防敗毒散
此方是在人參敗毒散的基礎上去除人參,加入芥穗、防風。用來治療前面提到的症狀,但是脈象浮數且帶有風熱。也通用於治療瘡瘍初期,出現發熱怕冷的症狀;也能治療腸風,大便帶有鮮血。
連翹敗毒散
此方是在人參敗毒散的基礎上去除人參,加入連翹、銀花。是用來治療一切風熱瘡毒的主要方子。
硝黃敗毒散
此方是在人參敗毒散的基礎上去除人參,加入芒硝、大黃。用來治療脈象浮數,並且有裡熱便秘的患者。
黃芩敗毒散
此方是在人參敗毒散的基礎上去除人參,加入黃芩。用來治療溫病發熱,不怕冷但口渴的患者。
倉廩散
此方是在人參敗毒散的基礎上加入陳米一合。用來治療噤口痢,吃東西就吐,以及痢疾後出現寒熱、口渴的症狀。
再造散,用來治療沒有陽虛症狀,但受風寒侵襲,出現寒熱、無汗、頭部和身體僵硬疼痛,並且服用發汗藥多次都無法出汗的情況,這是因為陽氣虛弱,無法產生汗液。
人參、炮附子、北細辛(各五分),黃耆、桂枝、羌活、防風、川芎、炙甘草、酒炒白芍(各一錢),加生薑、紅棗(引導藥性)。
夏天時,加入黃芩、石膏。
九味羌活湯,是名醫張元素用來代替麻黃、桂枝、青龍等方劑的。用來治療傷寒、傷風,症狀是怕冷高燒、頭痛身體沉重、頸部疼痛、脊椎僵硬、嘔吐、口渴、脈象浮且無汗,以及四季感冒等各種症狀。
羌活、防風、法製蒼朮(各一錢半),川芎、白芷、生地、黃芩、甘草(各一錢),北細辛(五分),加生薑、紅棗(引導藥性)。
如果脈象虛弱、容易出汗,去除蒼朮,加入黃耆、白朮;如果胸悶,去除生地,加入枳殼、桔梗;如果喘息,加入製杏仁;夏天時,加入知母、石膏粉;如果想要發汗和通便並用,加大黃。
這個方劑的藥物可以調和六經的氣機,治療四季的疾病,而且不違反三陽經的禁忌,是解表效果很好的方子。春天可以治療溫病,夏天可以治療熱病,秋天可以治療濕病,冬天可以治療寒病。可以說是各方面都可應用的「萬能兵」,用來代替麻黃、桂枝、青龍等方劑,是最穩妥常用的。但是陰虛氣弱的人,以及表虛自汗的人,也要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