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脈》~ 傷寒雜病醫方 卷六 (24)
傷寒雜病醫方 卷六 (24)
1. 醫方瀉火門
煎服。便利,去硝黃。
牛蒡解毒湯,治酒毒喉痹。
炒研牛子,酒炒青皮,升麻,桔梗,條芩,花粉,甘草,元參,炒連,梔仁,連翹,葛根,生地,炒神麯(等分)
煎服。
元參升麻湯,治發斑咽痛。
元參(五錢),升麻,甘草(各二錢)
煎湯。頻服。
玉屑無憂散,治喉風喉痹,咽喉腫痛,咽物有礙,或風涎攻注,口舌生瘡,大人酒症,小兒奶癖,及骨屑哽喉。
貫眾,黃連,元參,芥穗,茯苓,甘草,滑石,炒砂仁,山豆根(各五錢),硼砂,寒水石(各三錢)
曬研極細。每用一錢,入口噙咽,徐以白湯呷下,日三服。能除三尸,去八邪。
甘桔湯,治少陰咽痛喉痹,肺癰吐膿,乾咳無痰,火鬱在肺,亦治心藏發咳,咳則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狀者。
甘草(二兩),桔梗(五錢或等分)
煎服。
加味法:失音,加訶子;聲不得出,加法半;上氣,加陳皮;涎嗽,加知母、貝母;咳渴,加五味子;酒毒,加葛根;嘔,加生薑、法半;吐膿血,加紫菀:肺痿,加炒阿膠;痞滿,加枳實;胸膈脹,加炒枳殼;面腫,加茯苓;肌膚痛,加黃耆;目赤,加梔子、大黃;痰毒,加大黃、炒牛蒡;發斑,加芥穗、防風;不眠,加梔子;上焦風熱,加芥穗、防風、連翹、薄荷;熱壅喉閉,加炒牛蒡、梔子、連翹、薄荷、條芩;中風不語,加訶子,童便煎。
枳桔湯,治胸中痞塞,噫氣吐酸,或咳者。
麵炒枳殼,桔梗(等分)
煎服。
半夏湯,治少陰病,咽痛,因風寒與痰者。
製半夏,桂枝,甘草(等分)
煎服。
苦酒湯,治前症。
半夏(十四粒)
雞蛋一個,開孔,去黃,納半夏在內,以醋淹滿,架炭火上燒,令三滾,取起,用苦酒汁含口中,嚥下。不愈,再製一服。
豬膚湯,治下利,咽痛,胸滿,心煩。
豬膚一斤,煮汁,濾去渣,加白粉五合,白蜜一升,調勻,再熬成糊。分作六服,嚥下。皆系仲景古方。
香連丸,治赤白痢疾,膿血相雜,裡急後重。
捶碎黃連二兩,煎吳茱萸一兩,取湯,浸連,炒灱,和木香片五錢,共研極細,煮米醋糊為小丸。每用二錢,米湯送下。或等分,蜜為丸;或加石蓮肉,治噤口痢。
參連開噤散,治噤口痢,脈大身熱,舌赤唇紅,不能飲食。
薑汁炒黃連,淨石蓮肉,人參(或以沙參代,等分)
研末。米泔,每調二錢,頻頻呷下。
王瓜藤散
經霜王瓜藤莖葉,燒灰存性,香油調作餅子,黏臍心上,以布縛住,良久自減。治噤口痢。
白頭翁湯,治熱痢渴飲。
白頭翁(二錢),秦皮,黃連,黃柏(各三錢)
煎服。
加味三補丸,治鬱火嘈雜,口苦嗌乾。
姜炒黃連,童便炒黃柏,酒炒黃芩,醋炒香附,法制蒼朮(等分)
白話文:
醫方瀉火門
煎服。 能夠使排便順暢,並去除體內的硝石和黃疸。
牛蒡解毒湯,治療因飲酒過度引起的喉嚨腫痛。
- 將炒過的牛蒡子、用酒炒過的青皮、升麻、桔梗、黃芩、花粉、甘草、元參、炒黃連、梔子仁、連翹、葛根、生地、炒神麴(等分)一起煎煮後服用。
元參升麻湯,治療發疹、咽喉疼痛。
- 將元參(五錢)、升麻、甘草(各二錢)一起煎煮成湯。頻繁服用。
玉屑無憂散,治療喉嚨腫痛,咽喉腫痛,吞嚥困難,或是因風邪引起的口水過多,口舌生瘡,成人酒後不適,小兒食奶引起的積滯,以及魚刺或骨頭卡住喉嚨等症狀。
- 將貫眾、黃連、元參、芥穗、茯苓、甘草、滑石、炒砂仁、山豆根(各五錢)、硼砂、寒水石(各三錢)曬乾後研磨成極細的粉末。每次用一錢,含在口中慢慢吞下,再用白開水慢慢喝下,一天服用三次。能夠驅除體內的三尸,去除八邪。
甘桔湯,治療少陰病引起的咽喉疼痛,肺部膿腫導致吐膿,乾咳無痰,肺部火氣鬱結,也治療因心臟引起的咳嗽,咳嗽時會心痛,喉嚨有梗阻感者。
- 將甘草(二兩),桔梗(五錢或等分)一起煎煮後服用。
加味法:
- 聲音嘶啞,加訶子;
- 發不出聲音,加法半夏;
- 呼吸急促,加陳皮;
- 痰多咳嗽,加知母、貝母;
- 咳嗽口渴,加五味子;
- 飲酒中毒,加葛根;
- 嘔吐,加生薑、法半夏;
- 咳吐膿血,加紫菀;
- 肺部虛弱,加炒阿膠;
- 胸悶,加枳實;
- 胸膈脹滿,加炒枳殼;
- 臉部腫脹,加茯苓;
- 肌肉疼痛,加黃耆;
- 眼睛發紅,加梔子、大黃;
- 痰液有毒,加大黃、炒牛蒡子;
- 發疹,加芥穗、防風;
- 失眠,加梔子;
- 上焦風熱,加芥穗、防風、連翹、薄荷;
- 熱毒壅塞導致喉嚨閉塞,加炒牛蒡子、梔子、連翹、薄荷、黃芩;
- 中風導致失語,加訶子,用童子尿煎煮。
枳桔湯,治療胸中痞悶、打嗝吐酸,或有咳嗽者。
- 將麵粉炒過的枳殼、桔梗(等分)一起煎煮後服用。
半夏湯,治療少陰病,因風寒引起的咽喉疼痛伴有痰液者。
- 將製半夏、桂枝、甘草(等分)一起煎煮後服用。
苦酒湯,治療上述相同的症狀。
- 將半夏(十四粒)放入一個雞蛋中,在雞蛋上開一個小孔,取出蛋黃,將半夏放入,用醋淹沒,放在炭火上燒煮,直到沸騰三次,取出,用醋液含在口中,慢慢吞下。如果沒有好轉,可以再製服一次。
豬膚湯,治療腹瀉、咽喉疼痛、胸悶、心煩。
- 用豬皮一斤煮成汁,濾去殘渣,加入白粉五合、白蜜一升,調勻,再熬煮成糊狀。分作六份,慢慢吞下。這些都是張仲景的古方。
香連丸,治療赤白痢疾,膿血相雜,裡急後重(頻繁想排便但排不出來)。
- 將搗碎的黃連二兩,用吳茱萸一兩煎煮後的湯浸泡,然後炒乾,與木香片五錢一起研磨成極細的粉末,用米醋糊製成小丸子。每次服用二錢,用米湯送服。或者將其等分,用蜂蜜製成丸子;或者加入石蓮子肉,治療禁口痢。
參連開噤散,治療禁口痢,脈搏洪大、身體發熱、舌紅唇紅、不能進食。
- 將用薑汁炒過的黃連、淨石蓮子肉、人參(或者用沙參代替,等分)研磨成粉末。每次用米泔水調和二錢,頻繁慢慢喝下。
王瓜藤散
- 將經霜的王瓜藤莖葉燒成灰,保留藥性,用香油調成餅狀,貼在肚臍上,用布包住,過一段時間症狀就會減輕。治療禁口痢。
白頭翁湯,治療熱痢導致口渴。
- 將白頭翁(二錢)、秦皮、黃連、黃柏(各三錢)一起煎煮後服用。
加味三補丸,治療因鬱火引起的煩躁,口苦咽乾。
- 將薑炒黃連、童子尿炒黃柏、酒炒黃芩、醋炒香附、法製蒼朮(等分)製成丸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