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脈》~ 傷寒雜病醫方 卷五 (3)
傷寒雜病醫方 卷五 (3)
1. 醫方發表門
去根節麻黃(三錢),桂枝(二錢),炙草(一錢),去皮尖杏仁(廿粒)
不用引。煎湯。熱飲。溫覆,靜臥,只取微汗,中病即止,無汗再服一劑。
《醫宗金鑑》曰:此方開表逐邪,發汗第一峻劑,其制在溫覆取汗。若不溫覆取汗,則不峻也(解見太陽中篇)。凡傷風有汗,脈浮弱,尺脈遲者,禁服。
升陽發表湯,節庵用代麻黃湯。治同前症。
麻黃,桂枝(各錢半),羌活,防風,白芷,川芎,升麻,甘草(各一錢),去皮尖杏仁(十粒),生薑,蔥白,豆豉(引)
川芎湯,潔古用代麻黃湯。治春初秋末傷寒,發熱,無汗,惡寒,強痛,身重,牽疼,脈浮緊者。
川芎,羌活,法制蒼朮(各三錢)
惡寒甚者,加入麻黃一錢,溫服取微汗。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治汗下後,汗出而喘。亦治溫瘧,先熱後寒,喘甚,渴飲無汗者。
麻黃(四錢),炙草(二錢),石膏末(八錢),去皮尖杏仁(廿粒)
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治傷寒因發汗不盡,邪熱壅於肌表而發黃者。
麻黃,連翹根,炙草,生薑(各二錢),赤小豆(一合),梓樹根白皮(五錢),去皮尖杏仁(十粒),大棗(二枚)
服,取微汗。
麻黃升麻湯,治傷寒六七日,大下後,寸脈沉遲,手足厥冷,下部脈不至,咽喉不利,唾出膿血,下利不止者。
麻黃,萎蕤,當歸,白芍,茯苓,炙草,土炒白朮,去心天冬,升麻,桂枝,黃芩,知母,乾薑,石膏末
麻黃白朮湯,《金匱》治濕家身體煩痛,用此發汗燥濕。
麻黃(三錢),土炒白朮,桂枝(各二錢),炙草(一錢),制杏(粒)
煎服。取汗。
麻黃附子湯,《金匱》治水病,脈沉,虛脹,屬少陰氣水者。
麻黃(三錢),炙草,炮附子(各二錢)
溫服。
麻黃附子細辛湯,治少陰傷寒始得之,反發熱,脈沉,太陽少陰同病者。
麻黃,炮附子(各二錢),北細辛(一錢)
方解見一卷少陰篇。
麻黃附子甘草湯,少陰始得病,反發熱,脈沉者,則用前湯。若得之二三日,脈沉,熱微而無吐利厥逆之裡症者,用此湯微表之。
麻黃,炙甘草(各二錢),炮附子(錢半)
麻黃羌活湯,治寒瘧初起,先傷於寒,後傷於風,寒多熱少,脈浮無汗者。
麻黃,羌活,防風,甘草(等分)
煎湯。將發之先溫服取汗。嘔,加製半夏。
還魂湯,治邪在太陰,卒中暴厥,口噤氣絕,下咽奏效,而不用溫覆取汗。
麻黃(三錢),炙草(二錢),去皮尖杏仁(十粒)
《千金方》加肉桂,治同。
三拗湯,《局方》治感冒風寒,鼻塞,咳嗽。
麻黃(四錢,留根節,發中有收也),杏仁(廿粒,留尖,取其發;連皮,取其澀也),生甘草(二錢,補中有瀉也)
白話文:
[醫方發表門]
麻黃湯: 使用去除根部的麻黃(三錢)、桂枝(二錢)、炙甘草(一錢)、去皮尖的杏仁(二十粒)。
不需引藥。將藥材煎成湯劑。趁熱服用。服後蓋上被子保暖,安靜躺臥,只要微微出汗即可,病症緩解就停止服藥。如果沒有出汗,再服用一劑。
《醫宗金鑑》說:這個方劑是開解表邪、發汗效果最強烈的藥方,重點在於保暖取汗。如果沒有保暖取汗,藥效就不會那麼強烈(詳細解釋在太陽篇中)。凡是感冒有汗,脈象浮弱,尺脈遲緩的人,禁止服用此方。
升陽發表湯: 節庵先生用這個方劑來代替麻黃湯。治療的病症與麻黃湯相同。
使用麻黃、桂枝(各一錢半),羌活、防風、白芷、川芎、升麻、甘草(各一錢),去皮尖的杏仁(十粒),生薑、蔥白、豆豉(作為引藥)。
川芎湯: 潔古先生用這個方劑來代替麻黃湯。治療春初或秋末的傷寒,症狀為發熱、無汗、怕冷、身體僵硬疼痛、感覺沉重、牽拉疼痛、脈象浮緊。
使用川芎、羌活、法制蒼朮(各三錢)。
如果怕冷嚴重,加入麻黃一錢,溫服後微微出汗。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治療發汗或使用瀉藥後,出現出汗而喘息的狀況。也治療溫瘧,症狀為先發熱後怕冷,喘息嚴重、口渴想喝水、但無汗。
使用麻黃(四錢),炙甘草(二錢),石膏末(八錢),去皮尖的杏仁(二十粒)。
麻黃連翹赤小豆湯: 治療傷寒因發汗不徹底,導致邪熱壅塞在肌膚表面而出現黃疸。
使用麻黃、連翹根、炙甘草、生薑(各二錢),赤小豆(一合),梓樹根白皮(五錢),去皮尖的杏仁(十粒),大棗(二枚)。
服用後,只要微微出汗即可。
麻黃升麻湯: 治療傷寒六七天,使用瀉藥後,寸脈沉緩,手腳冰冷,下肢脈搏難以觸及,咽喉不適,吐出膿血,腹瀉不止。
使用麻黃、萎蕤、當歸、白芍、茯苓、炙甘草、炒白朮、去心天冬、升麻、桂枝、黃芩、知母、乾薑、石膏末。
麻黃白朮湯: 出自《金匱要略》,治療濕氣導致身體煩躁疼痛,用此方發汗來去除濕氣。
使用麻黃(三錢),炒白朮、桂枝(各二錢),炙甘草(一錢),制杏仁(數粒)。
煎煮後服用,取汗。
麻黃附子湯: 出自《金匱要略》,治療水腫,脈象沉弱,虛弱脹滿,屬於少陰氣水者。
使用麻黃(三錢),炙甘草、炮附子(各二錢)。
溫服。
麻黃附子細辛湯: 治療少陰傷寒初期,反而發熱,脈象沉弱,同時有太陽和少陰病症的人。
使用麻黃、炮附子(各二錢),北細辛(一錢)。
方義解釋在第一卷的少陰篇中。
麻黃附子甘草湯: 少陰病初期,反而發熱,脈象沉弱時,使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如果得病二三天,脈象沉弱,發熱輕微,沒有嘔吐、腹瀉、四肢厥冷等裡症,就使用這個方劑稍微發汗。
使用麻黃、炙甘草(各二錢),炮附子(一錢半)。
麻黃羌活湯: 治療寒瘧初期,先受寒邪侵襲,後受風邪侵襲,怕冷多於發熱,脈象浮而無汗。
使用麻黃、羌活、防風、甘草(等分)。
將藥材煎成湯劑。在瘧疾發作之前溫服,取汗。如果有嘔吐,加入制半夏。
還魂湯: 治療邪氣在太陰經,突然昏厥,口噤,呼吸停止,服用此方即可見效,無需蓋被子取汗。
使用麻黃(三錢),炙甘草(二錢),去皮尖的杏仁(十粒)。
《千金方》在此方的基礎上加入肉桂,治療同樣的病症。
三拗湯: 出自《局方》,治療感冒風寒,鼻塞,咳嗽。
使用麻黃(四錢,保留根節,取其發散中有收斂的作用),杏仁(二十粒,保留尖端,取其發散作用;連皮,取其收澀作用),生甘草(二錢,取其補益中有疏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