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脈》~ 雜病心法集解 卷三 (1)

回本書目錄

雜病心法集解 卷三 (1)

1. 總括

總由胃腑、小腸、大腸三陽經熱結不散,灼傷津液而成。胃之上口為賁門,小腸之上口為幽門,大腸之下口為魄門。二腑津液即傷,三門自然乾枯,而水穀出入之道不得流通矣。賁門乾枯,則納入水穀路狹隘,故食入反出,而為翻胃。二症留連日久,則大腸傳導之路狹隘,故魄門自應燥澀而難行也。

胸痛如刺,胃脘傷也;便如羊屎,津液枯也;吐沫嘔血,血液不行,皆凶症也。

白話文:

[總括]所有的問題主要源自胃腑、小腸、大腸這三個陽經部位的熱氣凝結無法散去,導致體內津液被燒灼消耗。胃的上端開口稱為賁門,小腸的上端開口稱為幽門,大腸的下端開口稱為魄門。一旦這兩個腑臟的津液受損,三個開口自然會變得乾燥,使食物和水分在體內的運轉受到阻礙。賁門如果乾燥,那麼食物進入的通道就會變窄,所以吃進去的食物反而會反吐出來,這就是所謂的翻胃症狀。若這兩種症狀持續存在一段時間,大腸的運轉通道也會變得狹窄,魄門因此會乾燥且排便困難。

胸部疼痛如同被針刺,是因為胃部受到了傷害;大便像羊糞一樣硬,是因為體內津液已枯竭;吐出泡沫或嘔血,表示血液運行不暢,這些都是極為嚴重的病徵。

2. 脈略

脈浮為虛,滑屬痰飲,是為順脈。若沉數細澀,則為氣少液竭而難治矣。又曰:嘔噎宜滑數,反胃宜浮緩,呃逆脈結,或促,或微,皆可治。忌弦、緊、代、散。

白話文:

如果脈搏浮動,這表示體內有虛弱的情況;若脈象滑順,多與痰飲有關,這些都算是正常的脈象。然而,如果脈象呈現深沉、快速、細小、滯澀的狀態,這顯示氣血不足,津液枯竭,治療上會比較困難。

另外也有人說:對於嘔吐和吞嚥困難的病人,脈象應當滑順且快速纔是正常;對於反胃的病人,脈象應當浮動且緩慢才合適;對於打嗝不止的病人,脈象若是結節、急促或是微弱,都有治癒的可能。然而,如果脈象出現弦狀、緊繃、間歇或是散亂,就必須要小心了,因為這些都是不好的徵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