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脈》~ 傷寒雜病醫方 卷五 (4)
傷寒雜病醫方 卷五 (4)
1. 醫方表裡門
大柴胡湯,治傷寒發熱,汗出不解,陽邪入里,熱結胃府,心下痞硬,嘔而下利;或往來寒熱,煩渴譫妄,腹滿便秘,表症未除,里症又急,脈洪或沉實弦數。
柴胡(四錢),黃芩,白芍,製半夏(各錢半),酒浸大黃(一錢),麵炒枳實(五分),生薑(三片),大棗(一枚)
治瘧,加檳榔、煨草果、炒厚朴。
白話文:
大柴胡湯 方劑解說
主治: 傷寒發熱,出汗卻不能完全退熱,陽氣邪氣入侵內臟,熱氣阻礙胃部,導致心窩處按之堅硬,嘔吐且腹瀉;或寒熱往來交替,口渴神志不清,腹脹便祕,表面症狀未除,內部症狀又加重,脈象洪大或沉實弦數。
藥物組成:
- 柴胡(四錢)
- 黃芩(錢半)
- 白芍(錢半)
- 製半夏(錢半)
- 酒浸大黃(一錢)
- 麵炒枳實(五分)
- 生薑(三片)
- 大棗(一枚)
加味:
- 治療瘧疾者,可加檳榔、煨草果、炒厚朴。
五積散,治少陰傷寒,及外感風寒,內傷生冷,身熱無汗,頭痛身疼,項背拘急,胸滿惡食,嘔吐腹痛,寒熱往來,腳氣腫痛,冷秘寒痛,寒瘧濕瘧,惡寒無汗,婦人經水不調,寒濕為病者。
白芷,陳皮,炒厚朴,製蒼朮,炒枳殼(各八分),當歸,川芎,白芍,茯苓,桔梗(各一錢),製半夏,麻黃,肉桂,乾薑,甘草(各五分),生薑(三片),蔥白(三寸)
白話文:
五積散可以治療少陰傷寒,以及外感風寒、內傷生冷造成的症狀,例如身熱無汗、頭痛身疼、項背僵硬、胸悶食慾不振、嘔吐腹痛、寒熱交替、腳氣腫痛、便秘腹痛、寒瘧濕瘧、畏寒無汗,以及婦女經期不調等寒濕病症。
有汗,去麻黃、蒼朮;氣虛,去枳殼,加人參、白朮;腹痛夾氣,加吳萸;胃寒,加煨姜;陰症傷寒肢冷,虛汗,加炮附子;婦人調經,加醋炒艾茸。
五積交加散,五積散合人參敗毒散(見發表門)。治寒濕為病,身體重痛,腰腳痠疼。五積者,能散寒積、痰積、氣積、血積、食積也。
防風通聖散,通治風寒、暑濕、飢飽、勞役內外諸邪所傷,氣血怫鬱,表裡三焦脈症懼實,壯熱憎寒,頭暈目眩,眼赤睛痛,鼻塞耳鳴,口苦舌乾,咽喉不利,唾涕稠黏,咳嗽上氣,大便秘結,小便赤澀,瘡瘍腫痛,折跌損傷,瘀血便血,腸風痔漏,手足瘛瘲,驚狂譫妄,丹毒癮疹,服此解表通里。
白話文:
如果有汗,就去除麻黃、蒼朮;如果氣虛,就去除枳殼,加入人參、白朮;如果腹痛伴隨氣脹,就加入吳萸;如果胃寒,就加入煨姜;如果出現陰症傷寒、肢體冰冷、虛汗,就加入炮附子;如果是婦女調經,就加入醋炒艾茸。
五積交加散是由五積散和人參敗毒散組合而成,用於治療寒濕引起的疾病,例如身體沉重疼痛、腰腿痠痛等。五積散能散寒積、痰積、氣積、血積、食積。
防風通聖散可以治療各種原因引起的疾病,例如風寒、暑濕、飢飽、勞累等引起的內外邪氣侵襲,氣血鬱結,表裡三焦經脈症狀,發熱怕冷、頭暈眼花、眼紅睛痛、鼻塞耳鳴、口苦舌乾、咽喉不適、唾液稠黏、咳嗽氣喘、大便秘結、小便赤澀、瘡瘍腫痛、跌打損傷、瘀血便血、腸風痔漏、手足抽搐、驚恐妄想、丹毒疹子等。服此藥可以解表通里。
防風,芥穗,連翹,麻黃,當歸,炒芍,川芎,薄荷,土炒白朮,酒炒大黃,炒黑梔仁,芒硝(各五分),石膏末,黃芩,桔梗,甘草(各一錢),滑石末(三錢),生薑(三片),蔥白(三寸),豆豉(十粒)
自利,去硝、黃;自汗,去麻黃,加桂枝;涎嗽及嘔逆,加生薑、製半夏。去大黃、芒硝,亦名雙解散。
白話文:
藥方組成
- 防風、芥穗、連翹、麻黃、當歸、炒芍藥、川芎、薄荷、土炒白朮、酒炒大黃、炒黑梔子仁、芒硝(各五分)
- 石膏末、黃芩、桔梗、甘草(各一錢)
- 滑石末(三錢)
- 生薑(三片)
- 蔥白(三寸)
- 豆豉(十粒)
藥方功效
- 自利: 指小便不利,可去硝石和黃芩。
- 自汗: 指盜汗,可去麻黃,並加入桂枝。
- 涎嗽及嘔逆: 指痰多咳嗽及嘔吐,可加入生薑和製半夏。
- 雙解散: 去除大黃和芒硝,即為雙解散方。
說明:
- 方劑中各藥材的用量以分、錢、片、寸、粒等傳統單位表示。
- 此方劑可能用於治療泌尿系統感染、自汗、咳嗽、嘔吐等症狀。
- “雙解散”為另一個常用的中藥方劑,與此方劑有部分相同藥材,但去除了大黃和芒硝。
雙解通聖散,即防風通聖散。劉河間用此解利四時、冬溫、春溫、夏熱、秋熱、正令傷寒,凡邪在三陽,表裡不解者,服此汗下兼行,從無寒中痞結之變(詳見二卷傷寒附法門)。
參蘇飲,治外感風寒,內傷飲食,發熱頭痛,嘔逆咳嗽,痰塞中焦,嘈雜心煩,頭暈目眩,或兼下利,及傷寒已汗,發熱不止。
人參,蘇葉,前胡,葛根,法半,茯苓(各一錢),甘草,桔梗,去白陳皮(各八分),炒枳殼,木香(各五分),姜,棗(引)
白話文:
雙解通聖散
,也就是防風通聖散。劉河間醫生用此方治療各種時令疾病,包括冬溫、春溫、夏熱、秋熱,以及正令傷寒,凡是邪氣在三陽,表裡不通暢的,服用此方可以發汗和瀉下兼顧,從未出現寒中痞結的變化(詳細內容請參閱傷寒論第二卷附法門)。
參蘇飲
,用於治療外感風寒、內傷飲食引起的發熱頭痛、嘔吐、咳嗽、痰積中焦、胃部嘈雜、心煩、頭暈目眩,或兼有腹瀉,以及傷寒已出汗,但發熱不止的情況。
藥材組成
- 人參、蘇葉、前胡、葛根各一錢
- 法半、茯苓各一錢
- 甘草、桔梗、去白陳皮各八分
- 炒枳殼、木香各五分
- 生薑、大棗(引)
注
- 以上藥材的劑量單位為錢、分,為古代中藥的計量單位,現代醫學已不再使用。
- 「引」指的是用來引導藥效的輔助藥材。
- 「去白陳皮」指的是去除陳皮的白色外皮,只取用黃色的內皮。
表重,去棗,加蔥白三寸;肺中有火,去人參,加制杏仁、桑白皮;瀉利,加土炒白朮、炒扁豆、蓮肉;無人參,以沙參、萎蕤加倍代之。
芎蘇飲,治外有發熱惡寒頭痛之表,內有咳嗽吐痰氣逆之裡症者。
即參蘇飲去人參、前胡,加川芎、柴胡。
杏蘇飲,治前症肺中有火,喘嗽痰涎。
即參蘇飲去人參,加去皮尖杏仁十粒。熱甚,再加酒炒黃芩。
茯苓補心散,治虛人感冒,及吐衄便血,表未解者,用此兼治之。
白話文:
如果症狀是外感表證,要去掉大棗,加三寸長的蔥白;如果肺中有熱,要去掉人參,加上杏仁和桑白皮;如果要瀉利,要加入炒白朮、炒扁豆和蓮肉;如果沒有人參,就用沙參和萎蕤加倍代替。
芎蘇飲用於治療外感發熱惡寒頭痛,內有咳嗽吐痰氣逆的症狀。
芎蘇飲去掉人參和前胡,加上川芎和柴胡。
杏蘇飲用於治療上述症狀,並且肺中有熱,喘咳痰多。
杏蘇飲去掉人參,加上十粒去皮尖杏仁。如果熱度很嚴重,再加入酒炒黃芩。
茯苓補心散用於治療虛弱的人感冒,以及吐血、鼻出血、便血,並且表證未解的症狀。
即參蘇飲加當歸、川芎、炒芍、熟地,煎服。
香蘇飲,治四時感冒,頭痛發熱,或兼內傷胸膈滿悶,噯氣惡食。
酒炒香附,蘇莖葉(各二錢),陳皮,甘草(各一錢),生薑(三片),蔥白(二寸)
傷食,加炒神麯、麥芽、山楂;咳嗽,加杏仁、桑皮;痰甚,加製半夏、茯苓;心中卒痛,加元胡索,酒引;傷風自汗,加桂枝;傷寒無汗,加麻黃;鼻塞頭暈,加羌活、淨芥穗;頭痛,加白芷、川芎。
白話文:
這個方劑是參蘇飲的基礎上,加入了當歸、川芎、炒芍藥、熟地黃。主要用來治療四季感冒引起的頭痛發熱,以及伴隨的胸悶、打嗝、食慾不振等內傷症狀。
方劑中,香附用酒炒制,蘇葉和蘇莖各取二錢,陳皮、甘草各一錢,生薑三片,蔥白二寸。
根據症狀不同,可以加減藥物。
- 傷食:加炒神麴、麥芽、山楂
- 咳嗽:加杏仁、桑皮
- 痰多:加製半夏、茯苓
- 心臟突然疼痛:加元胡索,用酒送服
- 感冒發汗:加桂枝
- 感冒不發汗:加麻黃
- 鼻塞頭暈:加羌活、淨芥穗
- 頭痛:加白芷、川芎
注
- 錢是古代的重量單位,約等於3.75克。
- 炒神麴就是炒麥芽。
- 淨芥穗就是芥菜的嫩芽。
黑奴丸,治陽毒(見二卷辨症篇)。
小麥奴(是小麥成黑穗者),麻黃,黃芩,大黃,芒硝,百草霜,吊揚塵(等分)
曬研極細,蜜丸,重二錢。新汲水化服。服後若渴欲飲冷水,令恣意飲之,須臾自當寒振出汗,腹響微利,邪作解也。如始終不作渴,恐是陰極似陽,忌服此。
還陽散,治陰毒(見辨症篇)。
石硫黃
研細末。每用二錢,艾湯調服。良久發熱汗出,其邪自解。若不汗出,可再服之。
白話文:
黑奴丸
,用於治療陽毒(詳見第二卷辨症篇)。
藥材
- 小麥奴(即小麥感染黑穗病的麥粒):等份
- 麻黃:等份
- 黃芩:等份
- 大黃:等份
- 芒硝:等份
- 百草霜:等份
- 吊揚塵:等份
製法
將所有藥材曬乾後研磨成極細粉末,用蜂蜜製成丸劑,每丸重二錢。
用法
服用時用新汲取的清水化服。服藥後若感到口渴欲飲冷水,可任其飲用,不久後便會出現寒戰出汗、腹鳴微瀉等症狀,這表示邪氣已解。
注意事項
若服用後始終不感到口渴,恐是陰氣極盛而似陽,應忌服用此方。
還陽散
,用於治療陰毒(詳見辨症篇)。
藥材
- 石硫黃
製法
將石硫黃研磨成細末。
用法
每次取二錢石硫黃末,用艾湯調服。服用後過一段時間,會發熱出汗,邪氣自然消解。若無汗出,可再服一次。
退陰散,治陰毒。
炮川烏,炒乾姜(等分)
研末。每用一錢,熱鹽湯調服。肢冷者,連進三服,溫而汗之。
燒褲襠散,治陰陽易病(見二卷辨症篇)。
取男女褲襠近隱處者,剪下,燒灰存性,水調服方寸匙,日三服,尿利自愈。男病用女襠,女病用男襠。
葛根芩連湯,治桂枝症,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喘而汗出,用此湯散表清裡。
葛根(四錢),炙草,黃芩(各一錢),黃連(錢半),姜,棗(引)
白話文:
退陰散用於治療陰毒,將炮製好的川烏和炒乾薑等量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熱鹽水調服。四肢冰冷的患者可以連續服用三劑,以溫暖身體並促使出汗。
燒褲襠散用於治療陰陽失調引起的疾病,將男女褲襠靠近隱私部位的部分剪下燒成灰,用清水調服一小匙,每天三次,有助於利尿排毒,達到自愈效果。男性患者服用女性褲襠的灰,女性患者服用男性褲襠的灰。
葛根芩連湯用於治療桂枝症,若醫治不當導致患者腹瀉不止、脈搏急促、喘息且出汗,則可以用此方散寒解表,清熱瀉火。配方包括葛根四錢,炙草、黃芩各一錢,黃連一錢半,姜、棗用於引藥。
三黃石膏場,治傷寒溫毒,表裡俱熱,狂叫奔走,煩躁大渴,面赤鼻乾,兩目如火,身體拘急而不得汗,或已經汗下,過經不解,三焦大熱,譫狂鼻衄,身目俱黃,六脈洪數,及陽毒發斑。
石膏末(三錢),黃芩,黃連,黃柏,麻黃(各一錢),梔子(三枚),豆豉(十粒),細茶(五分),姜,棗(引)
有汗,減麻黃一半。
二聖救苦丹,凡時疫、傳染、傷寒、溫病、熱病,熱盛形氣實者,初起服此,或汗或吐或下,三法兼行,其病立解。
白話文:
三黃石膏湯用於治療傷寒溫毒,表裡俱熱,患者出現狂叫奔走、煩躁大渴、面赤鼻乾、兩目如火、身體拘急而不得汗,或已出汗但症狀未解,三焦熱盛,譫狂鼻衄,身目俱黃,脈象洪數,以及陽毒發斑等症狀。藥方包括石膏末三錢,黃芩、黃連、黃柏各一錢,梔子三枚,豆豉十粒,細茶五分,生姜,大棗引。若已出汗,則麻黃用量減半。二聖救苦丹則用於治療時疫、傳染、傷寒、溫病、熱病等熱盛形氣實的疾病,初起服用,可使患者發汗、吐瀉或下利,三法兼行,可迅速緩解病情。
川大黃(二兩),皂角肉(一兩)
曬灱,研細末,水糊為丸,梧子大。無根水,每下二三錢,老幼減半服。
冰解散,治時疫一二日,頭痛壯熱。
麻黃(二錢),大黃,黃芩(各錢半),桂枝,白芍,炙草(各一錢)
煎湯。溫服,令汗下兼行,其疫自解。
葳蕤湯,治風溫初起,表裡俱實。
萎蕤,羌活,麻黃,葛根,白芷,川芎,甘草,木香,石膏末,去皮杏仁
酌量服。裡實熱甚,多汗者,加大黃、芒硝。
八仙湯,治哮吼不止,脈浮大者。
白話文:
用川大黃二兩、皂角肉一兩曬乾,研磨成細粉,用水和成梧子大小的丸子。服用時用無根水送服,每次二至三錢,老弱者減半。這個方子適用於時疫發病一兩天,出現頭痛發熱的症狀。
麻黃二錢,大黃、黃芩各錢半,桂枝、白芍、炙草各一錢,煎湯服用,溫熱服下,使汗出兼利大小便,即可緩解時疫。
這個方子適用於風溫初起,表裡俱實的情況。用萎蕤、羌活、麻黃、葛根、白芷、川芎、甘草、木香、石膏末、去皮杏仁等藥材,根據情況酌量服用。若患者裡實熱甚,多汗,可加大黃、芒硝。
這個方子適用於哮喘發作不止,脈象浮大的人。
麻黃,桔梗,知母,貝母,甘草,枯芩,石膏末,去皮尖杏仁
煎湯,頻服。
九寶湯,治久吼,遇寒即發者。
蘇葉,陳皮,薄荷,甘草,麻黃,桂心,桑白皮,大腹皮,制杏仁,姜,蔥(引)
五虎湯,治表盛無汗而喘者。
麻黃(二錢),石膏末(四錢),去皮杏仁(廿粒),陳茶(一錢),生薑(三片)
痰盛,加陳皮、法半、茯苓、甘草。
定喘湯,治肺虛感寒,膈熱氣逆,哮吼不止。
白話文:
麻黃、桔梗、知母、貝母、甘草、枯芩、石膏末、去皮尖杏仁,煎成湯,頻繁服用。這個方子叫做九寶湯,用於治療久咳,遇到寒冷就發作的病症。
蘇葉、陳皮、薄荷、甘草、麻黃、桂心、桑白皮、大腹皮、制杏仁、薑、蔥,這個方子叫做五虎湯,用於治療表面熱症,沒有出汗卻喘不過氣的病症。
麻黃兩錢、石膏末四錢、去皮杏仁二十粒、陳茶一錢、生薑三片,這個方子叫做定喘湯,用於治療肺虛感寒、隔熱氣逆、哮喘不止的病症。如果痰多,可以加陳皮、法半、茯苓、甘草。
麻黃,蘇子,甘草,條芩,制杏仁,製半夏,款冬花,白果肉,桑白皮,生薑(引)
又方:治氣喘。南蘇子、白芥子、蘿蔔子等分,炒香,煎服。
華蓋散,治外寒傷肺,氣逆喘急。
麻黃,款冬花(各錢半),桑皮,蘇子,陳皮,茯苓,甘草,制杏仁(各一錢),姜,蔥(引)
千緡湯,治痰飲喘急。
薑製半夏,法制膽星,炒枳殼,赤茯苓,桔梗,甘草,炙皂角,生薑(引)
白話文:
麻黃、蘇子、甘草、條芩、製杏仁、製半夏、款冬花、白果肉、桑白皮、生薑。
另一個藥方:治療氣喘。南蘇子、白芥子、蘿蔔子等量,炒香,煎服。
華蓋散,治療外寒傷肺,氣逆喘急。
麻黃、款冬花(各半錢)、桑皮、蘇子、陳皮、茯苓、甘草、製杏仁(各一錢)、薑、蔥。
千緡湯,治療痰飲喘急。
薑製半夏、法制膽星、炒枳殼、赤茯苓、桔梗、甘草、炙皂角、生薑。
蘇葶丸,治水盛上攻,喘不得臥。
炒蘇子,炒磁石(等分)
研極細,煮紅棗取肉,糊藥為丸,梧子大。薑湯,每下一二錢。
葶藶大棗湯,治水飲攻肺,喘不得臥。
葶藶子(一兩),紅棗(十枚)
煎湯。做三次服。忌食酸鹹。
瀉肝散,治雷頭風,形氣實者。
大黃,枯芩,芒硝,膽草,知母,元參,羌活,桔梗,當歸,車前子,薄荷(引)
磁石丸,治頭風,形氣虛者。
白話文:
功效
治療水氣上湧,呼吸困難,喘不過氣,無法平躺。
組成
蘇子、磁石(等量)
製法
將蘇子、磁石分別炒至微黃,研磨成極細的粉末。將紅棗煮熟,去核取肉,用藥粉和紅棗肉混合,製成梧子大小的丸子。
用法
用生薑湯送服,每次服用1-2錢。
功效
治療水飲上犯肺,呼吸困難,喘不過氣,無法平躺。
組成
葶藶子(一兩),紅棗(十枚)
製法
將葶藶子和紅棗一起煎煮成湯。
用法
分三次服用,忌食酸鹹。
功效
治療雷頭風,體質強壯的人。
組成
大黃、枯芩、芒硝、膽草、知母、元參、羌活、桔梗、當歸、車前子、薄荷(引)
功效
治療頭風,體質虛弱的人。
磁石(一兩。能吸鐵者方真,火煅酒淬三次),元參,丹皮,乾薑(各八錢),炮附子,瘛瘲(各五錢)
曬灱,共研極細,蜜為小丸。茶水送下二錢。
外臺茵陳丸,治時氣、瘴疫、黃疸、痎瘧、赤白痢疾初起,脈症實者,皆可服。
白花茵陳,醋炙鱉甲,梔子,芒硝(各四錢),去皮炒灱杏仁,酒洗常山,川大黃(各六錢),巴豆肉(紙包,捶壓去油,取霜。二錢),豆豉(五錢)
曬灱,研細末,蜜糊為丸,梧子大。白湯,每下五分,良久,或汗或吐或下,其病自減。
白話文:
茵陳丸,是一種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時疫、瘴氣、黃疸、瘧疾、赤白痢疾等疾病,尤其適合脈象實證者。
方劑的主要成分包括磁石、元參、丹皮、乾薑、炮附子、瘛瘲等。製法是將所有藥材曬乾後研磨成細粉,再用蜂蜜製成小丸。每次服用二錢,用茶水送服。
對於病情較重者,可以加入白花茵陳、醋炙鱉甲、梔子、芒硝、去皮炒灱杏仁、酒洗常山、川大黃、巴豆肉和豆豉等藥材。製法與之前相同,用蜂蜜糊成丸,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五分,用白湯送服。服用後,可能會出現汗出、嘔吐或腹瀉等現象,這表示藥物正在發揮作用,病狀會逐漸減輕。
注意
- 本方劑可能存在一些禁忌,請諮詢醫師瞭解。
若不見效,邪氣實也,再服五分。倘仍不效,則飲熱湯催之。老幼量服。
此方備汗吐下三法,故能統治諸病,居常預合此丸,以備緩急。雖云劫劑,實良方也。
白話文:
如果沒有效果,表示邪氣很強,可以再次服用五分。倘若仍然沒有效果,就喝熱湯來刺激排泄。年紀大的人和小孩要酌情服用。 這個藥方包含了出汗、嘔吐和瀉下的方法,因此能夠治療各種疾病。平時就可以先混合好這種藥丸,以便在緊急情況使用。雖然被稱為急救藥品,但實際上是個很好的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