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本經逢原
《本經逢原》:中醫藥學的實踐與哲學指引
《本經逢原》是清代醫學家張璐的重要醫學著作,以其獨特的視角和深厚的學術根基在中醫藥學史上占據重要地位。本書的核心理念在於在承繼古籍《神農本草經》基礎上,進行創新和應用,為臨床醫生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成書背景與目的
張璐以《神農本草經》為基礎,試圖解決當時中醫臨床中遇到的兩大問題:
- 理論與實踐脫節:許多古籍過於注重理論,而忽視了實際的臨床應用。
- 知識整合的需求:需要一部既能尊重經典,又能靈活應用的醫學著作。
因此,《本經逢原》旨在使醫學知識更加實用,特別強調對藥材性味、歸經與使用方式的深度解析。
二、結構與特色
《本經逢原》按照藥物來源進行分類,涵蓋了水、火、土、金、石等不同部分,並結合臨床實例詳細說明每種藥物的功能、使用方法以及適應症。書中特色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 條理清晰:每一部分根據自然屬性進行細分,例如水部講述煎煮用水的重要性和水源選擇的影響。
- 實用性強:記錄了許多具體的炮製方法與臨床驗方,例如甘草蜜炙以增強補益作用。
- 哲學思考:融入陰陽五行和天人合一的思想,例如水、火等自然元素在藥物功能中的哲學意涵。
三、藥物理論與應用
-
性味與歸經理論: 書中強調藥物的性味(如辛、甘、苦、酸、鹹)和歸經(即藥物作用的臟腑經絡),例如:
- 黃連:性苦寒,歸心、肝、胃經,用於清熱燥濕。
- 人參:味甘微溫,歸脾肺經,主要補氣。
-
炮製與使用方法: 張璐認為炮製對藥效有重大影響。例如:
- 麻黃湯:指出藥材需要精確控制火候,煎煮時間影響解表效果。
- 水部用法:根據水質選擇不同的調配方式,如用東流水煎煮藥物以解毒。
-
藥材真偽與道地性: 書中特別強調道地藥材的重要性,例如指出「川貝母」與其他產地的貝母在療效上的顯著差異。
四、臨床指導與典型案例
-
辯證施治: 張璐強調根據患者的體質、病因進行靈活用藥。例如:
- 陰陽調和:陰虛患者適用補陰藥如熟地,而陽虛患者則需溫補如附子。
- 急慢有別:急症採用強效快速藥物,慢性病則應平和調理。
-
典型方劑與應用: 書中記錄了一些簡單有效的方劑,如:
- 四君子湯:用於補氣,對脾胃虛弱患者尤為有效。
- 小柴胡湯:適用於寒熱往來的病症,配伍原理被詳細解釋。
五、文化內涵與哲學價值
- 天人合一的哲學觀: 書中特別強調醫學與自然的相通性,認為藥物的功效來源於自然界的陰陽平衡。
- 對中醫道德的呼籲: 張璐在書中多次強調,醫者應具備仁心,不應僅以盈利為目的,而應專注於病人的康復。
六、對後世的影響
《本經逢原》對後世中醫藥學的研究和教育具有深遠影響:
- 實證醫學的啟示: 書中對每種藥物的具體描述,為後世醫學實踐提供了可靠的參考。
- 學術傳承: 張璐的分類與研究方法被許多後來的本草學家繼承和發揚。
結語
《本經逢原》是一部結合理論與實踐的中醫本草學巨著,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實用意義。張璐以其深厚的學術造詣和仁心仁術,為中醫藥學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此書不僅是古代醫學智慧的結晶,也是中醫藥文化的傳世典範。
小引
卷一 (1)
卷一 (2)
卷一 (3)
卷一 (4)
卷一 (5)
卷一 (6)
卷一 (7)
卷一 (8)
卷一 (9)
卷一 (10)
卷一 (11)
卷一 (12)
卷一 (13)
卷一 (14)
卷一 (15)
卷一 (16)
卷一 (17)
卷一 (18)
卷一 (19)
卷一 (20)
卷一 (21)
卷一 (22)
卷一 (23)
卷一 (24)
卷一 (25)
卷一 (26)
卷一 (27)
卷一 (28)
卷一 (29)
卷一 (30)
卷一 (31)
卷一 (32)
卷一 (33)
卷一 (34)
卷一 (35)
卷一 (36)
卷一 (37)
卷二 (1)
卷二 (2)
卷二 (3)
卷二 (4)
卷二 (5)
卷二 (6)
卷二 (7)
卷二 (8)
卷二 (9)
卷二 (10)
卷二 (11)
卷二 (12)
卷二 (13)
卷二 (14)
卷二 (15)
卷二 (16)
卷二 (17)
卷二 (18)
卷二 (19)
卷二 (20)
卷二 (21)
卷二 (22)
卷二 (23)
卷二 (24)
卷二 (25)
卷二 (26)
卷二 (27)
卷二 (28)
卷二 (29)
卷二 (30)
卷二 (31)
卷二 (32)
卷二 (33)
卷二 (34)
卷二 (35)
卷二 (36)
卷二 (37)
卷二 (38)
卷二 (39)
卷二 (40)
卷二 (41)
卷二 (42)
卷二 (43)
卷二 (44)
卷二 (45)
卷二 (46)
卷二 (47)
卷二 (48)
卷二 (49)
卷二 (50)
卷二 (51)
卷二 (52)
卷三 (1)
卷三 (2)
卷三 (3)
卷三 (4)
卷三 (5)
卷三 (6)
卷三 (7)
卷三 (8)
卷三 (9)
卷三 (10)
卷三 (11)
卷三 (12)
卷三 (13)
卷三 (14)
卷三 (15)
卷三 (16)
卷三 (17)
卷三 (18)
卷三 (19)
卷三 (20)
卷三 (21)
卷三 (22)
卷三 (23)
卷三 (24)
卷三 (25)
卷三 (26)
卷三 (27)
卷三 (28)
卷三 (29)
卷三 (30)
卷三 (31)
卷三 (32)
卷三 (33)
卷三 (34)
卷三 (35)
卷三 (36)
卷三 (37)
卷三 (38)
卷三 (39)
卷三 (40)
卷三 (41)
卷三 (42)
卷三 (43)
卷三 (44)
卷三 (45)
卷三 (46)
卷三 (47)
卷三 (48)
卷三 (49)
卷三 (50)
卷三 (51)
卷三 (52)
卷三 (53)
卷三 (54)
卷三 (55)
卷三 (56)
卷四 (1)
卷四 (2)
卷四 (3)
卷四 (4)
卷四 (5)
卷四 (6)
卷四 (7)
卷四 (8)
卷四 (9)
卷四 (10)
卷四 (11)
卷四 (12)
卷四 (13)
卷四 (14)
卷四 (15)
卷四 (16)
卷四 (17)
卷四 (18)
卷四 (19)
卷四 (20)
卷四 (21)
卷四 (22)
卷四 (23)
卷四 (24)
卷四 (25)
卷四 (26)
卷四 (27)
卷四 (28)
卷四 (29)
卷四 (30)
卷四 (31)
卷四 (32)
卷四 (33)
卷四 (34)
卷四 (35)
卷四 (36)
卷四 (37)
卷四 (38)
卷四 (39)
卷四 (40)
卷四 (41)
卷四 (42)
卷四 (43)
卷四 (44)
卷四 (45)
卷四 (46)
卷四 (47)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