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經逢原》~ 卷三 (30)
卷三 (30)
1. 食茱萸
辛苦大溫,有毒。
《本經》主心下邪氣寒熱,溫中逐寒濕痹,去三蟲,久服輕身。
發明,食茱萸與吳茱萸性味相類,功用彷彿。而《本經》之文向來錯簡在山茱萸條內。詳其主心下寒熱,即孟詵治心腹冷痛之謂。溫中逐寒濕痹,即中惡去臟腑冷之謂。去三蟲即臟氣療蠱毒飛屍之謂。雖常食之品,辛香助陽,能闢濁陰之滯,故有輕身之喻。以上主治,豈山茱萸能之乎?其治帶下冷痢,暖胃燥濕,水氣浮腫用之,功同吳茱萸而力稍遜。多食動目火,目痛者忌之。
白話文:
食茱萸,味道辛辣帶苦,屬性溫熱,有毒。
《本經》記載,它主要治療胸腹部邪氣引起的寒熱往來,能溫暖中焦、驅逐寒濕引起的痺痛,還能去除體內寄生蟲,長期服用可以使身體輕盈。
_發明_指出,食茱萸和吳茱萸的性質、味道相似,功效也類似。《本經》中關於食茱萸的記載,一直被錯誤地放在山茱萸的條目裡。仔細分析其「主心下寒熱」,就是指孟詵所說的治療心腹冷痛。「溫中逐寒濕痹」,就是指治療因寒邪侵犯內臟導致的疾病。「去三蟲」,就是指治療因臟腑氣血失調引起的蠱毒、飛屍等疾病。雖然食茱萸是常見的食物,但它辛香溫熱,能幫助陽氣生發,驅散體內陰濁之氣的停滯,所以才有使身體輕盈的比喻。以上這些功效,難道是山茱萸能達到的嗎?它還能治療女性白帶異常、寒性痢疾,溫暖腸胃、燥濕,以及治療水腫,功效和吳茱萸相似,但藥力稍遜。食用過多會引起眼睛發熱,眼睛疼痛的人應該忌食。
2. 茗
苦甘微寒,無毒。服蓽薢、威靈仙、土茯苓忌之。
《本經》主瘻瘡,利小便,去痰熱止渴。令人少睡,有力悅志。
發明,茗乃茶之粗者,味苦而寒,最能降火消痰,開鬱利氣,下行之功最速。《本經》主瘻瘡,利小便,去痰熱之患。然過飲即令人少寐,以其氣清也。消食止渴,無出其右。合醋治傷暑泄利。同姜治滯下赤白。兼香豉、蔥白、生薑治時疫氣發熱頭痛。一味濃煎治風痰。茶之產處最多,惟陽羨者謂之真茶。凡茶皆能降火,清頭目。其陳年者曰臘茶,以其經冬過臘,故以命名。佐劉寄奴治便血最效。產徽者曰松蘿,專於化食。產浙紹者曰日鑄,專於清火。產閩者曰建茶,專於闢瘴。產六合者曰苦丁,專於止痢。產滇南者名曰普洱茶,則兼消食闢瘴止痢之功。蒙山者,世所罕有,近世每採石苔代充,誤人殊甚。其餘雜茶,皆苦寒伐胃,胃虛血弱之人有嗜茶成癖者,久而傷精,血不華,色黃瘁痿弱,嘔逆洞泄,種種皆傷茶之害。而侵晨啜茗,每傷腎氣。酒後嗜茶,多成茶癖。又新茶飲之令人聲音不清,其能郁遏火邪也。至於精氣寒滑,觸之易泄者勿食,宜以沙菀蒺藜點湯代之。茶子味苦氣肅,善於降火,專治頭中鳴響,天白蟻之病。江右人每以打油,味最清香,浸油沐發最佳。取茶子餅煮汁澆花,以闢盆中之蚯蚓。煎湯滌衣垢則不退顏色。總取其質之輕清而不沾滯也。
白話文:
[茗]
味道苦甘,帶點微寒,沒有毒性。服用蓽薢、威靈仙、土茯苓時要避免食用。
《本經》記載它主要治療瘻瘡,能利小便,去除痰熱,止渴。它還能使人少睡,精神充沛,心情愉悅。
_發明_中提到,茗是較粗的茶葉,味道苦而性寒,最能降火消痰,疏通鬱結之氣,使氣機向下運行,效果最快。《本經》記載它主要治療瘻瘡,能利小便,去除痰熱的病症。但過量飲用會使人少睡,因為它的氣是清的。在消食止渴方面,沒有比它更好的了。和醋一起使用可以治療中暑引起的腹瀉。和生薑一起使用可以治療痢疾和紅白痢。與香豉、蔥白、生薑一起使用可以治療時疫引起的發熱頭痛。單獨用濃煎可以治療風痰。
茶的產地很多,只有陽羨產的才被稱為真茶。所有的茶都能降火,清頭目。陳年茶稱為臘茶,因為它經過冬天和臘月,所以這樣命名。配合劉寄奴治療便血效果最好。徽州產的叫松蘿,專門用於幫助消化。浙紹產的叫日鑄,專門用於清火。福建產的叫建茶,專門用於辟除瘴氣。六合產的叫苦丁,專門用於止瀉。雲南產的叫普洱茶,兼具消食、辟除瘴氣、止瀉的功效。蒙山的茶,世上少有,現在人們常常採集石頭上的苔蘚冒充,實在是很誤導人。其他雜茶,都苦寒傷胃,胃虛血弱的人如果嗜茶成癮,時間長了會損傷精氣,導致血氣不足,面色發黃,身體虛弱,嘔吐、腹瀉等各種損害。早上空腹喝茶,經常會損傷腎氣。酒後喝茶,容易形成茶癖。另外,新茶喝了會使聲音不清,是因為它能抑制火邪。至於精氣虛弱、容易滑洩的人,不要吃茶,應該用沙苑蒺藜泡水代替。
茶籽味道苦澀,氣味肅殺,善於降火,專門治療頭鳴耳鳴、白蟻病。江西人經常用它榨油,味道非常清香,用來塗抹頭髮最好。用茶籽餅煮水澆花,可以驅除花盆裡的蚯蚓。用茶籽餅煮水洗衣服可以不掉色。總的來說,茶的特性是輕清而不黏膩。
3. 香木部
4. 柏子仁
甘平無毒。蒸熟曝乾自裂,入藥炒研用。色黃油透者勿用。
《本經》主驚悸,益氣除風濕,安五臟。久服令人潤澤美色,耳目聰明,不飢不老,輕身延年。
發明,柏子仁性平而補,味甘而辛。其氣清香,能通心腎益脾胃,宜乎滋養之劑用之。《本經》言除風濕者,以其性燥也。《別錄》療恍惚及歷節腰中重痛,即《本經》主驚悸除風濕也。《經疏》以為除風濕痹之功非潤藥所能,當是葉之能事,豈知其質雖潤,而性卻燥,未有香藥之性不燥者也。好古以為肝經氣分藥。時珍言,養心氣,潤腎燥,安魂定魄,益智寧神,即《本經》之安五臟也。昔人以其多油而滑痰多作瀉忌服,蓋不知其性燥而無傷中泥痰之患。久服每致大便燥結,以芳香走氣而無益血之功也。
白話文:
柏子仁,味道甘甜性平和,沒有毒性。要蒸熟後曬乾,讓它自己裂開,入藥時要炒過研磨後使用。顏色黃而且油亮的就不要用了。
《本經》記載,柏子仁主要可以治療驚悸,能補益氣力、去除風濕,安定五臟。長期服用可以使人皮膚潤澤、容貌美麗,耳聰目明,不易感到飢餓、延緩衰老,使身體輕盈、延年益壽。
發明,柏子仁的性質平和且能補益,味道甘甜且帶有辛味。它的氣味清香,能通暢心腎、增益脾胃,適合在滋養的藥方中使用。《本經》說能去除風濕,是因為它性質燥的緣故。《別錄》記載能治療精神恍惚以及關節疼痛和腰部沉重疼痛,這就和《本經》所說的治療驚悸和去除風濕是一樣的。《經疏》認為,柏子仁作為潤滑的藥物,不應該有去除風濕痹痛的功效,這應該是柏葉的功能,殊不知柏子仁雖然質地潤澤,但性質卻是乾燥的,沒有香氣的藥物性質是不乾燥的。李杲認為它是肝經的氣分藥。李時珍說,柏子仁能養心氣、滋潤腎的乾燥、安定魂魄、增進智慧、使精神安寧,這就是《本經》所說安定五臟的意思。過去的人認為它油脂多而滑膩,容易產生痰,多服會導致腹瀉,因此忌諱服用,卻不知道它性質乾燥,不會損傷脾胃造成痰多的問題。長期服用柏子仁,常常會導致大便乾燥,因為它香氣濃郁,走竄氣分,卻沒有補血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