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經逢原》~ 卷三 (29)
卷三 (29)
1. 豬椒根
即蔓椒
苦溫無毒。其葉七瓣者豬椒也。
《本經》主風寒濕痹歷節疼,除四肢厥氣膝痛,煎湯蒸浴取汗。
發明,豬椒根蔓生氣臭,故能通經脈,去風毒濕痹。《千金》治肝虛勞損,關節骨疼痛,筋攣煩悶,虎骨酒用之。又取枝葉煎熬如飴,治通身水腫,每日空腹食之。
白話文:
豬椒根,就是指蔓椒這種植物。
它的味道苦,性溫,沒有毒性。葉子長成七瓣的才是豬椒。
《本經》記載,它主要治療風寒濕引起的關節疼痛、肢體麻木冰冷、膝蓋疼痛,可以煎湯蒸浴來發汗。
《發明》提到,豬椒根是蔓生植物,氣味濃烈,所以能夠疏通經脈、去除風邪、濕氣引起的麻痺。《千金方》用它來治療肝虛勞損、關節骨頭疼痛、筋脈抽搐、心煩意亂等症狀,虎骨酒也會用到它。也可以取枝葉煎熬成膏狀,用來治療全身水腫,每天空腹服用。
2. 胡椒
辛大溫,小毒。
發明,胡椒大辛大熱純陽之物,走氣助火,昏目發瘡,多食損肺,令人吐血。心腹冷痛,反胃吐利,霍亂氣逆及魚鱉蕈毒宜之。嚴冬泡水磨墨,則硯不冰,勝於皂水。火酒傷筆易禿也。
白話文:
胡椒的性質是辛辣且非常溫熱,帶有少量毒性。
_(藥性)發明_認為,胡椒是極度辛辣且極熱的純陽之物,能推動氣的運行,助長體內火氣,容易導致眼睛昏花、長瘡,吃多了會損傷肺部,使人吐血。對於心腹冷痛、反胃嘔吐、腹瀉、霍亂氣逆,以及魚、鱉、蕈類的食物中毒有療效。在嚴寒的冬天,用胡椒泡水磨墨,硯台就不會結冰,效果比用皂水好。但如果用火酒磨墨,容易傷筆,使筆毛變禿。
3. 蓽澄茄
辛溫無毒。
發明,時珍曰,蓽澄茄海南諸番皆有之,與胡椒一類兩種,正如大腹之與檳榔耳。珣日向陰生者為澄茄,向陽生者為胡椒。主治與胡椒相類,而熱性稍遜。治反胃吐出黑汁,諸藥不效,用此一味為丸,薑湯服之。痘瘡入目,為末以少許吹鼻中三五次效。鼻塞不通,用此半兩,同薄荷葉三錢、荊芥穗二錢半蜜丸,芡實大,時時含咽之。但陰虛血分有熱、發熱咳嗽禁用。
白話文:
蓽澄茄,味道辛辣,性屬溫熱,沒有毒性。
李時珍說,蓽澄茄在海南等地的外族地區都有生產,它和胡椒是同一類的植物,就像大腹子和檳榔的關係一樣。有人說,生長在陰暗地方的叫做蓽澄茄,生長在陽光充足地方的叫做胡椒。它主要的功效和胡椒相似,但熱性稍微弱一點。可以治療反胃,吐出黑色液體,其他藥物都沒效的情況,單獨用蓽澄茄磨成粉做成藥丸,用薑湯送服。如果痘瘡蔓延到眼睛,把蓽澄茄磨成粉,稍微吹一點到鼻孔裡,三到五次就會有效。鼻塞不通暢,可以用蓽澄茄半兩,加上薄荷葉三錢、荊芥穗二錢半,用蜂蜜調製成藥丸,大小像芡實一樣,隨時含在嘴裡慢慢吞嚥。但是,陰虛、血分有熱、發燒咳嗽的人禁止使用。
4. 吳茱萸
辛苦溫,小毒。揀去閉口者,否則令人躁悶。揀淨以滾湯泡七次,去其濁氣則清香扶胃,而無辛燥之患也。
《本經》溫中下氣止痛,除濕血痹,逐風邪,開腠理,咳逆寒熱。
發明,吳茱萸氣味俱厚,陽中之陰,其性好上者以其辛也。又善降逆氣者以味厚也,辛散燥熱,而燥入肝行脾。《本經》主溫中下氣止痛,咳逆寒熱,專取辛溫散邪之力。又言除濕血痹,逐風邪,開腠理者,以風寒濕痹,靡不由脾胃而入,辛溫開發表裡宣通,而無拒閉之患矣。至於定吐止瀉,理關格中滿,腳氣疝瘕,制肝燥脾風,厥氣上逆,陰寒膈塞,氣不得上下,腹脹下痢,及衝脈為病,逆氣裡急,並宜苦熱以泄之。東垣云,濁陰不降,厥氣上逆甚而脹滿者,非吳茱萸不可治。仲景吳茱萸湯、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治厥陰病及溫脾皆用之。寇氏言,其下氣最速,腸虛人服之愈甚。凡病非寒滯者勿服。按:椒性善下,茱萸善上,故服茱萸者有沖膈、沖眼、脫髮、咽痛、動火、發瘡之害。其治暴注下重,嘔逆吐酸,肝脾火逆之證,必兼苦寒以降之。如左金丸治肝火痰運嘈雜最效。小兒痘瘡口噤,嚼吳茱萸抹之即開,亦取辛散之意。
白話文:
吳茱萸,味道辛苦,性溫,帶有小毒。挑選時要去除那些沒有開口的,否則會讓人感到煩躁鬱悶。將挑選乾淨的吳茱萸用滾燙的熱水浸泡七次,去除其中的濁氣,這樣就會變得清香,能夠幫助腸胃,而沒有辛辣燥熱的副作用。
《本經》記載,吳茱萸能溫暖中焦,使氣向下運行,止痛,去除濕氣和血脈不通的毛病,驅除風邪,疏通皮膚紋理,治療咳嗽、氣逆、發冷發熱等症狀。
_發明_認為,吳茱萸氣味都很濃重,屬於陽中有陰的藥性,其藥性喜歡向上是因為味道辛辣。它又善於使逆氣下降,是因為味道厚重。辛散而燥熱,它的燥熱可以進入肝臟,運行於脾臟。《本經》說它能溫暖中焦,使氣向下運行,止痛,治療咳嗽、氣逆、發冷發熱,主要是因為它具有辛溫散邪的作用。又說能去除濕氣和血脈不通的毛病,驅除風邪,疏通皮膚紋理,是因為風寒濕痹等病症,大多是從脾胃進入的,而吳茱萸的辛溫能夠開發表裡,使其宣通,沒有阻塞不通的疑慮。至於它能平定嘔吐、止瀉、治療腸胃阻塞不通、腹部脹滿、腳氣、疝氣等病症,抑制肝火燥熱、脾臟生風、氣機逆亂、陰寒阻隔、氣機不能上下流通、腹脹腹瀉,以及衝脈出現問題引起的氣逆、腹部拘急等病症,都適合用苦熱的藥性來疏導。李東垣說,如果濁陰不能下降,厥氣上逆導致腹脹滿,就非吳茱萸不可治療。張仲景的吳茱萸湯、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都是用來治療厥陰病和溫暖脾臟的。寇氏說,吳茱萸使氣下降的速度最快,腸胃虛弱的人服用後會更嚴重。凡不是寒邪阻滯引起的病症,都不要服用。說明:椒類藥性善於向下走,而吳茱萸善於向上走,所以服用吳茱萸的人,可能會出現衝膈(胸膈不適)、衝眼、脫髮、咽喉痛、動火、生瘡等不良反應。它治療暴注下痢、腹部有下墜感、嘔吐、吐酸、肝脾火逆等病症,必須同時搭配苦寒的藥物來降火。比如左金丸治療肝火痰熱引起的嘈雜症狀,效果最好。小孩出痘瘡時出現牙關緊閉,可以嚼碎吳茱萸塗抹,牙關就會張開,也是利用它辛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