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本經逢原》~ 卷二 (40)

回本書目錄

卷二 (40)

1. 覆盆子

《本經》名蓬蘽

甘平微溫,無毒。酒浸一宿炒用。

《本經》安五藏益精氣長陰,令人堅強志,倍力有子,久服輕身不老。

發明,覆盆子乃蓬蘽之實。《本經》言,蓬蘽者,蘽即實也。或云蓬蘽是覆盆苗分之為二,殊為未當。宗奭云:覆盆子益腎臟縮小便,服之當覆其溺器,故名。《本經》專於暖子臟,服之令人多子。《別錄》言益氣輕身,令發不白,甘溫補血與桑椹同功。惟秦地山中有之,近世真者絕罕。藥肆每以樹莓代充,欲驗真偽以酒浸之,色紅者是真,否即是假。

白話文:

覆盆子,又名蓬蘽。

味道甘甜平和,性質稍微溫熱,沒有毒性。使用時,通常會先用酒浸泡一個晚上,然後再炒過。

《本經》記載,覆盆子能夠安定五臟,增益精氣,增強陰氣,使人意志堅強,體力倍增,並有生育能力。長期服用可以使身體輕盈,延緩衰老。

發明:覆盆子就是蓬蘽的果實。《本經》所說的蓬蘽,那個「蘽」指的就是果實。有人說蓬蘽是覆盆子的苗分出來的,這是不對的。宗奭說:覆盆子能夠補益腎臟,縮小便,服用後小便應當可以覆蓋住溺器,所以叫做覆盆子。《本經》特別強調它能溫暖子宮,服用後能使人多子。《別錄》說它能增強氣力,使身體輕盈,使頭髮不變白。它甘溫補血的功效與桑椹相同。只有秦地山區才有這種植物,近代真正的覆盆子非常罕見。藥店常常用樹莓來冒充,要分辨真假,可以用酒浸泡,浸泡後顏色變紅的是真品,否則就是假的。

2. 使君子

甘溫,無毒。微煨去殼。

發明,凡殺蟲藥都是苦辛,惟使君子甘而殺蟲,不傷脾胃,大人小兒有蟲病者,每月上旬清晨空腹食數枚或為散,肥湯服之,次日蟲從大便出。忌飲熱茶,犯之即瀉。凡蟲皆脾胃虛弱,飲食停滯而生此物;甘溫即能殺蟲,又益脾胃,所以能斂虛熱而止瀉,為小兒蟲積上藥。

白話文:

使君子,味甘性溫,沒有毒性。使用時稍微烘烤後去除外殼。

藥理闡述,一般殺蟲藥都是味苦而辛辣,只有使君子味甘卻能殺蟲,而且不傷害脾胃。大人小孩有蟲病的人,每個月上旬清晨空腹吃幾枚使君子,或磨成粉末,用肉湯送服,第二天蟲就會從大便排出。服用期間忌喝熱茶,喝了就會腹瀉。所有蟲都是因為脾胃虛弱,飲食停滯而產生的;使君子味甘性溫,既能殺蟲,又能補益脾胃,所以能收斂虛熱而止瀉,是治療小兒蟲積的良藥。

3. 木鱉子

土木鱉苦溫小毒,番木鱉苦寒大毒。又附子之初生未成者曰漏籃子,《炮炙論》名木鱉子與此不同。

發明,木鱉有二種。有殼者曰土鱉。去殼搗爛,帛裹塞鼻,起倒睫拳毛。又為末唾調,貼痔痛七日即消。一切癰腫,醋磨塗之。一種無殼者曰番鱉。治熱病喉痹作痛,和山豆根、青木香磨汁咽之。癍瘡入眼,番木鱉半個,同輕粉、冰片、麝香為末,左目吹右耳,右目吹左耳,日三次,癍瘡自退。又能毒狗,狗性大熱,此性大寒,寒熱相反,激之使然。

白話文:

木鱉子有兩種,一種是有殼的,叫做土木鱉,性味苦溫,有小毒;另一種是沒有殼的,叫做番木鱉,性味苦寒,毒性較大。另外,附子剛長出來還沒成熟的叫做漏籃子,《炮炙論》裡提到的木鱉子和這個不同。

發明

木鱉有兩種,有殼的叫做土鱉。把土鱉去殼搗爛,用布包好塞在鼻孔裡,可以治療倒睫毛和眼皮內捲。也可以把土鱉磨成粉,用唾液調和後貼在痔瘡上,七天就能消除疼痛。各種癰腫都可以用醋磨土鱉後塗抹。另一種沒有殼的叫做番鱉。可以用來治療熱病引起的喉嚨腫痛,可以和山豆根、青木香磨成汁液吞服。如果癍瘡跑到眼睛裡,可以用半個番木鱉,加上輕粉、冰片、麝香磨成粉,左眼有癍瘡就吹入右耳,右眼有癍瘡就吹入左耳,一天三次,癍瘡就會自行消退。番木鱉還可以毒殺狗,因為狗的體質非常熱,而番木鱉的性質非常寒冷,寒熱相反,刺激之下就會導致中毒。

4. 馬兜鈴

苦辛微寒,無毒。去殼,微焙用。

發明,諸藥之性輕浮者,皆能入肺散氣,燈心、馬勃之屬皆然,諸家言其性寒,專於劫痰定喘,不知其苦中帶辛,寒中帶散,是以肺熱痰喘,聲音不清者宜之。錢氏補肺阿膠散用之。取其清熱降氣,邪去則肺安矣。性善湧泄,故《纂要》治蛇蠱毒,一味濃煎服之,探吐,其毒即解。嬰兒麻疹內陷喘滿聲喑者,宜加用之;若肺冷金寒,喘嗽失音者禁用。

白話文:

馬兜鈴,味道苦澀辛辣,性質稍微寒涼,沒有毒性。使用時要去除外殼,稍微烘烤後再用。

它的特性,就像其他藥性輕浮的藥材一樣,都能進入肺部,散發肺氣。燈心草、馬勃等藥材也是如此。許多醫家都說它性質寒涼,專門用於清除痰液、平定喘息。但他們不知道馬兜鈴苦味中帶有辛味,寒涼中帶有發散的特性。因此,肺熱痰多、喘息、聲音沙啞不清的人適合使用。錢氏的補肺阿膠散就使用了馬兜鈴,是取它清熱降氣的功效,邪氣去除,肺部自然就安寧了。馬兜鈴的藥性善於向上湧泄,所以《纂要》記載用它治療蛇蠱毒,單獨濃煎後服用,藉由嘔吐把毒素排出,毒就解了。嬰兒麻疹導致肺部內陷、喘息、聲音嘶啞時,適合加用馬兜鈴。但如果肺部虛寒,屬於肺冷金寒的體質,出現喘咳、聲音嘶啞的症狀,就不能使用馬兜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