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經逢原》~ 卷二 (3)
卷二 (3)
1. 白芍藥
酸苦平微寒,無毒。入補脾藥酒炒。入止血藥醋炒。入和營藥,及下利後重、血熱癰毒藥並酒洗生用。入血虛、水腫、腹脹藥桂酒製用。反藜蘆。
《本經》主邪氣腹痛,除血痹,利小便,益氣。
白話文:
-
味道:酸、苦,性微寒,無毒。
-
用途:
-
補脾藥:炒製後加入。
-
止血藥:用醋炒製後加入。
-
調和營血藥、下痢後腹痛、血熱癰毒藥:洗淨後生用。
-
血虛、水腫、腹脹藥:用桂酒製備後加入。
-
禁忌:與藜蘆相剋。
《本經》記載:本草可以治療邪氣引起的腹痛,消除血瘀,利尿,增強元氣。
發明,白芍藥酸寒,斂津液而護營血,收陰氣而瀉邪熱。蓋瀉肝之邪熱,所以補脾之陰,即《本經》主邪氣,腹痛,益氣之謂。故仲景以為補營首藥,入肝脾血分。及陽維寒熱、帶脈腹痛,補中下二焦,能於土中瀉水。為血痢必用之藥,然須兼桂用之,方得斂中寓散之義。建中湯之妙用,人所不知。蓋瀉痢皆太陰之病,建中專主太陰腹痛也。其治血痹,黃耆桂枝五物湯中用之。非深達《本經》妙理者不能也。又得炙甘草治腹中急痛,同白朮補脾,同芎藭瀉肝,從人參補血虛,從黃連止瀉痢,同薑棗溫經散濕,在用者各得其宜耳。凡人陽氣虛衰,陰氣散漫,患腹脹滿急,於補中益氣藥中加白芍藥一味以收陰,則陽虛不受陰制之脹,得陽藥便消矣。然氣虛內寒者不可用,古云:減芍藥以避中寒,誠不可忽。產後不可用,以其酸寒瀉肝伐生髮之氣也。小便不利者禁用,以膀胱得酸收斂愈秘也。而真武湯中又用於利小便者,深得《本經》之旨。蓋真武湯本治少陰精傷,而證見虛寒,非太陽膀胱癃閉之候,以其能益陰滋血,培養津液,小便自行,非通利也。至於桂枝湯中,用以護營血,使邪不得內犯。建中湯中用以培土臟,而治陽邪內陷腹痛,此皆仲景用藥之微妙,端不外《本經》之義。其除血痹,破堅積,治寒熱疝瘕,止痛,利小便,皆指赤者而言,與白芍無預。因《本經》未分赤白,故一貫例之。
白話文:
白芍藥性質酸寒,能夠收斂津液來保護營血,收斂陰氣來去除邪熱。去除肝臟的邪熱,就能夠補益脾臟的陰氣,所以《本經》說它可以治療邪氣、腹痛、益氣。因此,仲景認為它是補益營血的首選藥物,可以進入肝脾血分。它也可以治療陽維寒熱、帶脈腹痛,補益中焦、下焦,可以在土中去除水分。它是治療血痢的必用藥物,但是需要和其他藥物合用,才能起到斂中寓散的作用。建中湯的妙用,很多人不知道。腹瀉、痢疾都是太陰的疾病,建中湯專門治療太陰腹痛。白芍藥也可以治療血痹,可以加入黃耆、桂枝、五物湯中使用。不是深通《本經》妙理的人不能做到這一點。白芍藥還可以加入炙甘草治療腹中急痛,加入白朮補益脾臟,加入川芎瀉肝,加入人參補益血虛,加入黃連止瀉痢,加入薑棗溫經散濕,在使用時根據情況隨機應變。凡是陽氣虛衰、陰氣散漫的人,患有腹脹滿急,在補中益氣的藥物中加入白芍藥一味來收斂陰氣,就能消除陽虛不受陰制所引起的脹痛,服用溫熱藥物就能消散。但是,氣虛內寒的人不能使用,古人說:減少白芍藥的用量以避免中寒,這確實不能忽視。產後不能使用,因為它的酸寒性質會瀉肝,損害生髮之氣。小便不利的人禁用,因為膀胱受到酸收斂,會更加閉塞。但是,真武湯中又用於利小便,這就深刻地理解了《本經》的本意。真武湯本來就治療少陰精傷,而症狀是虛寒,不是太陽膀胱閉塞的時候,用它來益陰滋血、培養津液,小便自然通暢,而不是通利。至於桂枝湯中,用它來保護營血,使邪氣不能內侵。建中湯中用它來培土臟,治療陽邪內陷引起的腹痛,這些都是仲景用藥的奧妙之處,都是《本經》義理的體現。白芍藥除血痹、破堅積、治療寒熱疝瘕、止痛、利小便,這些都指的是赤芍藥,與白芍藥無關。因為《本經》沒有區分赤芍藥和白芍藥,所以一概而論。
2. 赤芍藥
酸苦微寒,無毒。酒洗用。
《本經》除血痹,破堅積,寒熱疝瘕,止痛,利小便。
白話文:
酸苦微寒,無毒。用酒浸洗後使用。
《本經》記載:能去除血痹,破除堅硬的積塊,治療寒熱疝氣、瘕結,止痛,利於小便。
發明,赤芍藥性專下氣,故止痛不減當歸。蘇恭以為赤者利小便、下氣,白者止痛和血,端不出《本經》除血痹,破堅積,止痛,利小便之旨。其主寒熱疝瘕者,善行血中之滯也,故有瘀血留著作痛者宜之,非若白者酸寒收斂也。其治血痹,利小便之功,赤、白皆得應用。要在配合之神,乃著奇績耳。
白話文:
發明,赤芍藥性專於下行氣氣,所以它止痛的效果不比當歸差。蘇恭認為:赤色的芍藥利尿、下氣,白色的芍藥止痛和血,端不出《本經》「除血痹,破堅積,止痛,利小便」的宗旨。它主治寒熱疝瘕,是善於治療血行不暢引起的病症的,所以有瘀血停留在體內而引起的疼痛,應該用它治療,它不像白色的芍藥那樣酸寒收斂。它治療血痹、利尿的效果,赤色的和白色的都能應用。關鍵在於配合使用的技巧,才能收到奇特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