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經逢原》~ 卷二 (4)
卷二 (4)
1. 牡丹皮
苦辛平,無毒。酒洗去鹼土,曝乾。勿見火。
《本經》主寒熱、中風、瘛瘲、驚癇、邪氣,除症堅、瘀血留舍腸胃五臟,療癰瘡。
發明,牡丹皮入手足少陰厥陰,治血中伏火,故相火勝腎,無汗骨蒸為專藥。《本經》主寒熱、中風、瘛瘲、驚癇等證,以其味辛氣竄,能開發陷伏之邪外散。惟自汗多者勿用,為能走泄津液也。痘疹初起勿用,為其性專散血,不無根腳散闊之慮。王安道云:志不足者,足少陰病也。故仲景腎氣凡用之。後人惟知黃蘗治相火,不知丹皮之功更勝也。又症堅瘀血留舍腸胃五臟,及陰虛吐血衄血必用之藥,以能行瘀血而又能安好血,有破積生新,引血歸經之功,故犀角地黃湯用之。凡婦人血崩及經行過期不淨,屬虛寒者禁用。又赤者利血,白兼補氣,亦如赤、白芍藥之義,諸家言其性寒,安有辛香而寒者乎。
白話文:
牡丹皮,味苦、辛,性平,沒有毒性。用酒洗過可以去除鹼土,然後曬乾。切記不要用火烘乾。
《神農本草經》記載,牡丹皮主要治療寒熱病、中風、抽搐、驚癇等疾病,可以去除身體的堅硬腫塊、瘀血停留在腸胃五臟等問題,還可以治療癰瘡。
醫家觀點認為,牡丹皮主要作用於手少陰心經、足少陰腎經以及足厥陰肝經,可以治療血液中潛藏的火邪,所以對於相火旺盛、腎陰不足、沒有汗液、骨蒸勞熱等情況是特效藥。《神農本草經》記載能治療寒熱病、中風、抽搐、驚癇等疾病,是因為它味道辛辣,氣味能竄通,可以將潛藏在身體內的邪氣發散出去。但是容易出汗的人不要使用,因為它會使津液流失。痘疹剛發作時也不要使用,因為它會散血,可能會有血脈擴散、無法收斂的顧慮。王安道說:腎氣不足是足少陰腎經的問題,所以張仲景的腎氣丸中會使用牡丹皮。後世的人只知道用黃柏來治療相火,卻不知道牡丹皮的功效更勝一籌。還有,對於身體有堅硬腫塊、瘀血停留在腸胃五臟,以及陰虛引起的吐血、流鼻血等病症,牡丹皮也是必用的藥材,因為它既能活血化瘀又能安定正常的血液,具有破除積聚、產生新血、引導血液歸經的功效,所以犀角地黃湯會使用牡丹皮。對於婦女血崩以及月經時間過長、淋漓不盡,屬於虛寒體質的則禁止使用。另外,紅色的牡丹皮偏於活血,白色的牡丹皮兼有補氣的功效,這就像紅芍藥、白芍藥的區別一樣。很多醫家說牡丹皮藥性寒涼,但是它明明是辛香的,怎麼會是寒性的呢?
2. 木香
辛苦溫,無毒。形如枯骨,味苦,色淡黃者良。味鹹、色黑勿用。生用理氣,煨熟止瀉。
《本經》主邪氣,闢毒疫,強志,主淋露。
發明,木香氣香味厚,不獨沉而下降,蓋能理胃以下氣滯,乃三焦氣分之藥。兼入肺、脾、肝三經,能升降諸氣,故上焦氣滯膹郁宜之者,金鬱則泄之也。然雖入肺而肺燥氣上者,良非所宜。其中焦氣滯不運宜之者,以脾胃喜芳香也。下焦氣滯後重宜之者,塞者通之也。若治中脘氣滯不運,心腹疼痛,以檳榔佐之,使氣下則結痛下散矣。《本經》闢疫毒邪氣,強志,主淋露,以其辛燥助陽,善開陰經伏匿之邪。《大明》治心腹一切氣,膀胱冷痛,嘔逆反胃,霍亂瀉痢,健脾消食安胎。甄權治九種心痛,積年冷氣,痃癖症塊脹痛,壅氣上衝,煩悶,羸劣,女人血氣刺痛不可忍。然香燥而偏於陽,肺經有熱,血枯而燥,及陰火衝上者勿服。
白話文:
木香,味道辛苦而性溫,沒有毒性。外形像枯骨,味道苦,顏色淡黃的品質較好。味道鹹、顏色黑的不要使用。生用可以調理氣機,煨熟後可以止瀉。
《本經》記載,木香主要用於治療邪氣,可以辟除毒疫,增強意志,並能治療淋病。
藥理發明,木香氣味芳香濃郁,不僅是沉降的藥物,更能調理胃部以下氣機的阻塞,是調理三焦氣分的藥物。同時能進入肺、脾、肝三經,可以調和身體各部位的氣機,所以上焦氣機鬱滯不暢的人適合使用,因為金(肺)氣鬱結就要疏泄它。然而雖然能入肺經,但肺燥氣逆的人,就不適合使用。中焦氣機阻滯不順暢的人適合使用,因為脾胃喜歡芳香的藥物。下焦氣機阻滯、裡急後重的人適合使用,因為可以使阻塞不通的地方暢通。如果治療中脘氣機停滯不通,導致心腹疼痛,可以搭配檳榔一起使用,使氣機下降,那麼結塊疼痛就會隨之消散。《本經》記載可以辟除疫毒邪氣,增強意志,並能治療淋病,是因為它性辛味燥,可以幫助陽氣,能打開陰經潛伏的邪氣。《大明本草》記載,木香可以治療心腹一切氣病,膀胱寒痛,嘔吐反胃,霍亂瀉痢,還能健脾消食,安胎。甄權認為,木香可以治療九種心痛,多年寒氣積聚,脅肋部腫塊脹痛,氣機上逆,煩躁胸悶,身體虛弱,以及婦女血氣刺痛難以忍受。但是木香氣味香燥,藥性偏於溫熱,肺經有熱、血虛乾燥,以及陰火上衝的人不要服用。
3. 甘松香
甘溫,無毒。
發明,甘松芳香升竄,能開脾郁,少加脾胃藥中甚醒脾氣。主惡氣卒心腹痛滿,風疳齒䘌。得白芷、白附子良;腳氣膝腫,煎湯淋洗效。
白話文:
甘松性味甘溫,沒有毒性。
藥理發現,甘松具有芳香氣味,能夠向上發散,可以疏通脾胃的鬱結之氣。如果在脾胃藥中少量加入,能明顯地提振脾氣。主要用於治療突然發生的心腹脹痛,以及風邪引起的牙齦腫痛。如果與白芷、白附子一同使用,效果更佳。對於腳氣引起的膝蓋腫脹,煎湯淋洗有療效。
4. 山柰
辛溫,無毒。
發明,山柰芳香,入陽明暖胃,闢瘴癘惡氣,治心腹冷氣痛,寒濕霍亂,風蟲牙痛,皆芳香正氣之力也。
白話文:
山柰味道辛辣性溫,沒有毒性。
前人說明,山柰氣味芬芳,能進入陽明經,溫暖脾胃,可以驅散瘴氣和不好的氣味,治療心腹冷痛,寒濕引起的霍亂,以及風蟲引起的牙痛,這些都是它芬芳氣味帶來的正氣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