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本經逢原》~ 卷四 (24)

回本書目錄

卷四 (24)

1. 文蛤

鹹平微寒無毒。即蛤蜊之殼厚口,光有紫斑文者。用醋漿水或醋煮半日許,搗粉用。

《本經》主惡瘡,蝕五痔。

發明,文蛤鹹寒,走足少陰經,為潤下之味,故能止渴,利小便。《別錄》治咳逆胸痹,腰痛脅急,鼠瘻崩中,即《本經》主惡瘡蝕五痔之義,取咸能軟堅入血分也。仲景傷寒太陽病用水卻益煩,意欲飲水反不渴者及《金匱》渴欲飲水不止,並用文蛤散,其治反胃吐後渴欲飲水而貪飲者,則有文蛤湯,總取鹹寒滌飲之義。

白話文:

文蛤,味道鹹,性平,稍微偏寒,沒有毒性。它指的是蛤蜊中外殼厚實、開口處平滑,並且帶有紫色斑紋的種類。使用時,將其用醋和米漿水或醋煮約半天,然後搗成粉末使用。

《本經》記載,文蛤主要用於治療惡性瘡瘍,以及侵蝕肛門的五種痔瘡。

**醫家解釋:**文蛤味鹹性寒,歸屬於足少陰腎經,具有潤燥下降的特性,因此能夠止渴,促進小便排出。《別錄》記載,文蛤能治療咳嗽、胸悶、腰痛、脅肋部疼痛、鼠瘻、婦女崩漏等症狀,這與《本經》所說的能治惡瘡、侵蝕五痔的道理相同,是因為它味道鹹,能軟化堅硬的腫塊,並且進入血液發揮作用。張仲景在《傷寒論》中提到,太陽病用水來解熱反而更煩躁,想喝水卻不覺得口渴的情況,以及《金匱要略》中口渴想喝水卻止不住的情況,都使用文蛤散來治療。而對於嘔吐後口渴想喝水卻貪飲的情況,則使用文蛤湯,這些都是利用文蛤鹹寒的特性來清除體內的飲邪。

2. 蛤蜊

鹹寒無毒。紫口者良。

發明,大都鹹寒之物皆能清熱、開胃、止渴。其殼煅赤,杵粉,能清肺熱,滋腎燥,降痰清火,止咳定喘,消堅癖,散癭瘤,無不宜之。炒阿膠、鰾膠用之,以其味鹹能發滯性也。單方治乳癰,每三錢入皂角刺末半錢,溫酒調服。治肺癰,一味童便煅研,甘桔湯日進三服屢驗。然須冬時取栝蔞實和穰子同搗仍入殼中,懸當風處陰乾,以供一歲之用,否則難於取應也。

白話文:

蛤蜊,味道鹹、屬性寒涼且無毒。外殼呈紫色開口的最優良。

一般來說,味道鹹且屬性寒涼的食物大多能清除體內熱氣、幫助開胃、止渴。將蛤蜊殼燒到變紅,搗成粉末,可以清除肺部熱氣,滋潤腎臟的乾燥,化痰降火,止咳平喘,消除堅硬的腫塊,散開頸部的腫瘤,都非常適合使用。炒阿膠或魚鰾膠時加入蛤蜊粉,是因為蛤蜊的鹹味可以幫助化解膠類的黏滯特性。單方可以用來治療乳房膿瘍,每次用三錢蛤蜊粉加入半錢皂角刺粉,用溫酒調和後服用。治療肺部膿瘍,單用蛤蜊殼燒製研磨成粉,用甘桔湯每天服用三次,屢次驗證有效。但必須在冬天時,將栝蔞的果實和籽一同搗爛放入蛤蜊殼中,掛在通風的地方陰乾,以供一年使用,否則難以取得效果。

3.

甘平無毒。

發明,蟶生江湖中,與蚌蛤相類。閩人以田種之,謂之蟶田,其肉可為淡干。腸鼻糟之以充海錯,婦人產後虛熱宜之。

白話文:

蟶肉味甘性平,沒有毒性。

發明:蟶生長在江河湖泊中,與蚌、蛤蜊相似。福建一帶的人會像種田一樣養殖蟶,稱為「蟶田」,蟶肉可以製成淡乾貨。腸子和鼻管可以用酒糟醃製,作為海產佳餚。婦女產後身體虛弱發熱時,適合食用蟶。

4. 魁蛤殼

俗名蚶子,即瓦楞子

肉甘平,殼鹹平,無毒。

發明,蚶肉僅供食品,雖有溫中健胃之功,方藥曾未之及。其殼煅灰則有消血塊,散痰積,治積年胃脘瘀血疼痛之功。與鱉甲、虻蟲同為消瘧母之味,獨用醋丸則消胃脘痰積。觀制蚶餅者,以蚶殼灰泡湯搜糯粉則發鬆異常,軟堅之力可知。

白話文:

俗名叫做蚶子,也就是瓦楞子。

蚶肉味道甘甜平和,蚶殼味道鹹澀平和,都沒有毒性。

說文解字:蚶肉只作為食物食用,雖然有溫暖腸胃、增強消化功能的作用,但醫藥方劑中從來沒有使用。它的殼燒成灰後,則有消除血塊、化散痰積的作用,可以治療多年胃部瘀血疼痛。和鱉甲、虻蟲一起使用,可以消除瘧疾引起的痞塊,單獨用醋調成丸服用,則可以消除胃部的痰積。觀察製作蚶餅的人,將蚶殼灰泡水後加入糯米粉,就能使糯米餅發鬆的程度異常,由此可見其軟化堅硬的作用。

5. 車螫

一名蜃

鹹冷無毒。

發明,車螯是海中大蛤,以其吐氣成樓,故名曰蜃。所謂雀入淮為蛤,雉入海為蜃者是也。其肉解酒毒,消渴;殼治瘡腫癰毒,燒赤醋淬為末,同甘草等分酒服,並以醋調敷之,《日華》法也。

白話文:

車螯,又名蜃。

味道鹹,性寒涼,沒有毒性。

根據記載,車螯是海裡的大蛤蜊,因為牠吐氣可以形成樓閣的樣子,所以被叫做蜃。所謂麻雀進入淮河變成蛤蜊,野雞進入大海變成蜃的說法,就是指牠。牠的肉可以解除酒毒,治療消渴症(糖尿病);牠的殼可以治療瘡、腫、癰、毒,把殼燒紅後用醋淬冷,磨成粉末,和甘草等量混合,用酒送服,也可以用醋調成糊狀外敷,這是《日華子本草》記載的方法。

6. 貝子

鹹平小毒。燒赤搗細如面,以清酒淘過用。白者入氣分,紫者入血分,花者兼入血氣。

《本經》主目翳五癃利水道,鬼疰蟲毒,腹痛下血。

發明,貝生南海,雲南極多,土人用為錢貨交易。因其味鹹軟堅,故《本經》專主目翳,其治五癃等病,取咸潤走血之力。《千金》腳氣丸中用之,專取咸能破堅之意,雖數十年之疾,靡不克效,以其透入骨空搜逐濕淫之氣,和諸藥蒸蒸作汗,次第而解也。古方點目用貝子粉入龍腦少許,有息肉加珍珠末吹點,亦入老翳諸方。紫貝治小兒癍疹、目翳。今人用以砑紙謂之砑蠃,大者曰珂,亦名馬軻螺。治目消翳,去筋膜胬肉與貝子相類,分紫、白,煅灰用之。

白話文:

貝子,味道鹹,帶有輕微毒性。將貝殼燒紅後搗碎成細粉,用清酒調和後使用。白色貝殼主要作用於人體的氣分,紫色貝殼主要作用於血分,花紋貝殼則兼具作用於氣分和血分。

《本經》記載,貝子主要治療眼睛的翳障、五種小便不通、有利尿道的作用,還能治療鬼疰(一種精神疾病)、蟲毒、腹痛下血等病症。

醫家論述,貝子產於南海,據說南極更多,當地居民用它來當錢幣交易。因為它味道鹹、質地柔軟但堅硬,所以《本經》特別強調它能治療眼睛的翳障。它能治療五種小便不通等疾病,是因為它鹹潤的特性,能促使血液循環。 《千金方》的腳氣丸中使用了貝子,主要是取其鹹能破除堅硬之意,即使是數十年的疾病,也能有效治癒。這是因為它可以深入骨頭空隙,驅逐濕氣,配合其他藥物,能使身體蒸蒸發汗,逐漸解除病痛。古代治療眼睛疾病的方子,會將貝子粉末加入少許龍腦,如果眼有息肉則加入珍珠末吹入眼內,也用在治療老花眼等疾病的方子中。紫色的貝殼能治療小兒斑疹和眼睛的翳障。現在人們用它來摩擦紙張,稱為砑蠃,大的叫做珂,也叫做馬軻螺。它能治療眼睛的翳障,去除筋膜胬肉,與貝子相似,也分為紫、白兩種,煅燒成灰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