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經逢原》~ 卷四 (24)
卷四 (24)
1. 文蛤
鹹平微寒無毒。即蛤蜊之殼厚口,光有紫斑文者。用醋漿水或醋煮半日許,搗粉用。
《本經》主惡瘡,蝕五痔。
白話文:
它性味鹹、平、微寒,無毒。就是蛤蜊殼比較厚、開口處,表面有紫色斑點的。用醋漿水或醋煮製半天,搗成粉末使用。
此藥物主治惡性瘡瘍、侵蝕五種痔瘡。
發明,文蛤鹹寒,走足少陰經,為潤下之味,故能止渴,利小便。《別錄》治咳逆胸痹,腰痛脅急,鼠瘻崩中,即《本經》主惡瘡蝕五痔之義,取咸能軟堅入血分也。仲景傷寒太陽病用水卻益煩,意欲飲水反不渴者及《金匱》渴欲飲水不止,並用文蛤散,其治反胃吐後渴欲飲水而貪飲者,則有文蛤湯,總取鹹寒滌飲之義。
白話文:
文蛤性寒味鹹,歸足少陰經,為潤下之品,因此能夠止渴,利小便。《別錄》記載文蛤可治療咳嗽逆氣、胸痹、腰痛脅急、鼠瘻崩漏,這與《本經》記載的文蛤主治惡瘡蝕五痔的功效是一致的,都是取其鹹味能夠軟堅入血分的特性。仲景在《傷寒論》中提到,太陽病如果用水來治療,反而會加劇煩渴,意欲飲水卻不渴的人,以及《金匱要略》中記載的渴欲飲水不止的人,都可以使用文蛤散來治療。如果是反胃嘔吐後想喝水且貪飲的人,則可以使用文蛤湯,總的目的是取其鹹寒之性來滌除飲水。
2. 蛤蜊
鹹寒無毒。紫口者良。
白話文:
性味鹹寒,無毒。紫色的較好。
發明,大都鹹寒之物皆能清熱、開胃、止渴。其殼煅赤,杵粉,能清肺熱,滋腎燥,降痰清火,止咳定喘,消堅癖,散癭瘤,無不宜之。炒阿膠、鰾膠用之,以其味鹹能發滯性也。單方治乳癰,每三錢入皂角刺末半錢,溫酒調服。治肺癰,一味童便煅研,甘桔湯日進三服屢驗。然須冬時取栝蔞實和穰子同搗仍入殼中,懸當風處陰乾,以供一歲之用,否則難於取應也。
白話文:
能發散毒熱的藥物,大都具有鹹寒的特性,能清熱、開胃、止渴。它的果殼經煅燒至紅色後研細成粉,能清肺熱、滋腎潤燥、降痰清火、止咳定喘、消堅癖、散癭瘤,沒有它不適用的病症。用它來炒阿膠、魚鰾膠,是因為它鹹味能發散藥物的滯性。單獨用它治療乳癰,每次用三錢,加入皁角刺末半錢,用溫酒送服。治療肺癰,只需將它煅燒研細,用甘桔湯每天服用三次,屢試屢驗。但是一定要在冬季採摘栝蔞果實和穰子,將它們一起搗碎後再放入果殼中,懸掛在當風處陰乾,以便備用一年之久,否則難以隨時取用。
3. 蟶
甘平無毒。
白話文:
味甘平,無毒。
發明,蟶生江湖中,與蚌蛤相類。閩人以田種之,謂之蟶田,其肉可為淡干。腸鼻糟之以充海錯,婦人產後虛熱宜之。
白話文:
通草,生長在江河湖泊中,與蚌蛤相似。福建人用田來種植它,稱為蟶田,它的肉可以做成淡乾。它的腸鼻可以醃製成糟來充當海味,產後虛熱的婦女適合食用。
4. 魁蛤殼
俗名蚶子,即瓦楞子
肉甘平,殼鹹平,無毒。
白話文:
俗稱蚶子的瓦楞子,
肉質甘平,殼鹹平,無毒。
發明,蚶肉僅供食品,雖有溫中健胃之功,方藥曾未之及。其殼煅灰則有消血塊,散痰積,治積年胃脘瘀血疼痛之功。與鱉甲、虻蟲同為消瘧母之味,獨用醋丸則消胃脘痰積。觀制蚶餅者,以蚶殼灰泡湯搜糯粉則發鬆異常,軟堅之力可知。
白話文:
過去,蚶肉僅用於食用,雖然具有溫中健胃的功效,但藥方中從未提到過。但蚶殼煅燒成灰後,具有消散血塊,化解痰積,治療多年胃脘瘀血疼痛的功效。蚶殼灰與鱉甲、虻蟲一起使用,可以治療瘧疾,單獨使用醋丸,可以消散胃脘痰積。觀察製作蚶餅的人,他們用蚶殼灰泡水,然後與糯米粉一起攪拌,製成的蚶餅異常鬆軟,由此可知蚶殼灰具有軟化堅硬物體的作用。
5. 車螫
一名蜃
鹹冷無毒。
白話文:
味鹹,性寒,無毒。
發明,車螯是海中大蛤,以其吐氣成樓,故名曰蜃。所謂雀入淮為蛤,雉入海為蜃者是也。其肉解酒毒,消渴;殼治瘡腫癰毒,燒赤醋淬為末,同甘草等分酒服,並以醋調敷之,《日華》法也。
白話文:
破除迷信,車螯是一種巨大的海蛤,因為牠吐氣可以幻化成樓閣,因此被稱為「蜃」。傳說中麻雀進入淮河會變成蛤蜊,雉雞進入大海會變成蜃,就是這個道理。蜃的肉可以解酒毒,治療口渴;蜃的殼可以治療瘡腫和毒瘡。將蜃燒紅,用醋淬成粉末,與甘草等分,用酒服下,同時用醋調敷患處,這是《日華》中的治療方法。
6. 貝子
鹹平小毒。燒赤搗細如面,以清酒淘過用。白者入氣分,紫者入血分,花者兼入血氣。
《本經》主目翳五癃利水道,鬼疰蟲毒,腹痛下血。
白話文:
鹹、平、微毒。燒紅研碎成粉,用清酒沖洗後使用。白色的偏入氣分,紫色的偏入血分,花色的兼入血氣。
《本草經》記載,主要治療目翳、五癃、利尿通便,鬼怪作祟、蟲毒,腹痛、便血。
發明,貝生南海,雲南極多,土人用為錢貨交易。因其味鹹軟堅,故《本經》專主目翳,其治五癃等病,取咸潤走血之力。《千金》腳氣丸中用之,專取咸能破堅之意,雖數十年之疾,靡不克效,以其透入骨空搜逐濕淫之氣,和諸藥蒸蒸作汗,次第而解也。古方點目用貝子粉入龍腦少許,有息肉加珍珠末吹點,亦入老翳諸方。紫貝治小兒癍疹、目翳。今人用以砑紙謂之砑蠃,大者曰珂,亦名馬軻螺。治目消翳,去筋膜胬肉與貝子相類,分紫、白,煅灰用之。
白話文:
發明,大量出產於南海,雲南也有很多,當地人用它做貨幣來交易。因為它味道鹹、軟中帶硬,所以《本經》中說它能專門治療翳障,它治療五癃等疾病,是利用它的鹹而滋潤、通利氣血的作用。《千金方》中的腳氣丸中使用它,是專門取它鹹能軟堅的作用,雖然是幾十年的老病,它都能奏效,這是由於它能深入骨髓空隙,搜尋並驅逐體內的濕淫之氣,與其它藥物一起蒸發成汗,逐漸地解除病症。古代藥方中點眼藥時使用貝子粉並加入少量的龍腦,如果有息肉,則加入珍珠粉末一起吹點,它也被用在治療翳障的各種藥方中。紫色的貝殼可以治療小兒癍疹、目翳。現在的人用它來研磨紙張,稱之為「砑蠃」,比較大的貝殼叫做「珂」,也叫「馬軻螺」。它治療眼睛的翳障,去除筋膜和贅肉的作用與貝子相似,分為紫色和白色,使用時要煅燒成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