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經逢原》~ 卷四 (25)
卷四 (25)
1. 石蜐
一名龜腳
甘鹹無毒。
發明,石蜐生東南海中石上,蚌蛤之屬,形如龜腳,殼似海螯與吐蛈等同為海錯,而此稍遜。然其有利小便之功,吐蛈不如也。
白話文:
石蜐,又名龜腳。
味道甘甜帶鹹,沒有毒性。
這種生物生長在東海和南海的石頭上,屬於蚌蛤類,外形像烏龜的腳,外殼類似海螯和吐蛈,這些都屬於海產。不過石蜐的品質稍微差一點。雖然如此,它有利尿的功效,這點是吐蛈比不上的。
2. 淡菜
甘溫無毒。
發明,淡菜生鹹水而味不沾咸,為消癭之善藥,兼補陰虛勞傷,精血衰少,及婦人帶下,理腰腳氣。不宜多食、久食,令人陽痿不起及脫人發。一切海中苔菜皆然,不獨淡菜也。
白話文:
淡菜味甘性溫,沒有毒性。
《本草發明》記載,淡菜生長在鹹水裡,但味道卻不鹹,是消除癭瘤的好藥。它還可以補養因陰虛導致的勞損,以及精血衰少的情況。對於婦女的白帶,以及腰腿的疾病也有療效。但不適合多吃或長期食用,因為會導致男性陽痿和脫髮。所有海裡的苔類食物都有這個特性,不只是淡菜而已。
3. 海蠃
厴名甲香
鹹平無毒。
發明,海蠃肉甘寒,食之能止心痛。生螺汁洗眼止痛,經二三十年者輒應入黃連末點之尤良。厴性閉藏,能斂香氣經月不散,獨燒則臭。與沉、麝諸香及諸花,和蠟煎成者曰甲煎,可作口脂。《千金方》用之,唐·李義山詩所謂沉香甲煎為庭燎者是也。其殼五色璀璨為鈿最精,燒過點眼能消宿翳,惜乎,專目科者罕知。
白話文:
海蠃,又名甲香。
味道鹹、性平、沒有毒性。
有人說,海蠃的肉味道甘甜,性寒,吃了可以止心痛。用活螺的汁液洗眼睛可以止痛,即使是眼睛痛了二、三十年的人,也有效,如果再加上黃連粉一起點眼睛,效果更好。海蠃的殼的特性是能封閉、收藏,可以使香味經過一個月都不會散去,單獨燒會發出臭味。如果將它與沉香、麝香等香料,以及各種花,和蠟一起熬煮製成的,就叫做甲煎,可以用來做口紅。《千金方》裡面有使用到它,唐朝詩人李義山詩句中說的「沉香甲煎為庭燎」,就是指這種東西。海蠃的殼五彩繽紛、光彩奪目,可以用來做成最精美的裝飾品,燒過之後拿來點眼睛,可以消除舊的眼翳,可惜的是,專門看眼科的醫生很少知道這個用法。
4. 蠃
即螺螄
甘寒無毒。
發明,蠃、蚌、蛤、蟹、龜、鱉之類,皆外剛內柔,稟離火之象。雖居泥水而性寒,治火熱之毒最捷。用珍珠黃連嵌入良久,取汁注目中止熱壅目痛。生搗絞汁,和無灰酒飲,治癉、小便不利。田中大螺去掩入冰片少許,埋土中一伏時化水,療痔瘡。又搗爛和麝香貼臍上引濕熱下行,治噤口痢,土牆上爛殼燒灰敷痘瘡及臁瘡濕毒。生田中者得土氣多而形大,生水中者得水氣多而形小,其治水腫黃癉,目赤腫痛,痔腫脫肛,消渴解酒之功則一。產徽州溪澗中者,其肉青碧可愛,土人取肉焙乾以充方物。但性冷利人,過食令人腹痛泄瀉,急磨木香酒解之。
白話文:
螺螄,味甘性寒,沒有毒性。
我認為,螺螄、蚌、蛤、蟹、龜、鱉這些水族,都是外殼堅硬內部柔軟,屬於離火的象徵。雖然它們生長在泥水中,但性質寒涼,治療火熱的毒素效果最快。將珍珠和黃連塞入螺螄肉中,過一段時間後取出汁液滴入眼睛,可以止住因火熱引起的眼睛腫痛。將螺螄生搗絞汁,加入無灰酒飲用,可以治療黃疸病和小便不暢。將田裡的螺螄去除外殼,放入少許冰片,埋在土中一段時間,會化成水,可以用來治療痔瘡。也可以將螺螄搗爛,加入麝香敷在肚臍上,引導濕熱向下排出,治療噤口痢。把土牆上腐爛的螺螄殼燒成灰,可以用來敷在痘瘡和濕毒引起的腿部潰瘍。
生長在田裡的螺螄,因為吸收較多土氣所以體型較大;生長在水中的螺螄,因為吸收較多水氣所以體型較小。它們在治療水腫、黃疸病、眼睛紅腫疼痛、痔瘡腫痛脫肛、消渴症和解酒方面的功效是一致的。安徽徽州溪澗中產的螺螄,肉質呈現青綠色,非常好看,當地人會將螺螄肉烘乾當作藥材使用。但螺螄的性質寒冷且能使人滑瀉,過量食用會引起腹痛和腹瀉,需要趕緊磨木香加入酒中飲用來緩解。
5. 寄居蟲
甘溫無毒。
發明,藏器曰:寄居蟲在螺殼間,非螺也。候螺蛤開即自出入,螺蛤欲合已還殼中,海族多被其寄。南海一種似蜘蛛入螺中負殼而行,觸之即縮入螺,火炙乃出。婦人難產以七枚搗酒服之,或臨產兩手各握一枚,與相思子無異。弘景雲:食之益顏色,美心志。惜乎,一時不易得也。
白話文:
寄居蟹,性味甘溫,沒有毒性。
發明,《唐本草》的作者陳藏器說:寄居蟹是住在螺殼裡的,它本身並不是螺類。牠會等待螺或蛤打開殼時才出來活動,當螺或蛤要閉合時就趕快躲回殼中,許多海洋生物都常被牠寄居。在南海有一種寄居蟹,外型像蜘蛛,會鑽進螺殼裡背著殼行走,碰到牠就會縮回殼中,用火烤才會出來。婦女難產時,可以將七隻寄居蟹搗碎後用酒服用,或者在生產時雙手各握著一隻,效果和相思子(雞母珠)相似。《本草經集注》的作者陶弘景說:食用寄居蟹可以使氣色變好,心境平和。可惜的是,這種寄居蟹一時之間不容易取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