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經逢原》~ 卷四 (23)
卷四 (23)
1. 鱟
辛鹹平微毒。
發明,鱟善候風,外殼內肉,與蟹無異。其血蒼色,其肉鬆脆,亦如蟹臍。能散肝腎結血。故產後痢不止,及腸風瀉血,崩中帶下,用尾燒灰,米飲服即止。《聖惠方》治積年咳嗽呀呷作聲,用鱟魚殼半兩、貝母、桔梗、入牙皂末少許,蜜丸,噙一丸咽汁,服三丸即吐出惡涎而瘥。
白話文:
鱟,味道辛辣、帶鹹味,性平和,但稍微有毒性。
_發明_中提到,鱟很擅長預測風向,它的外殼和裡面的肉,跟螃蟹沒有什麼不同。它的血是青灰色的,肉質鬆軟易碎,也像螃蟹的腹部。它能散開肝臟和腎臟的瘀血。因此,產後痢疾不止,以及腸風瀉血、崩漏、白帶過多等症狀,可以用鱟的尾巴燒成灰,用米湯沖服就能止住。《聖惠方》記載治療多年咳嗽,喉嚨發出「呀呷」聲音,可以用半兩鱟魚殼,搭配貝母、桔梗,加入少許牙皂末,用蜂蜜製成藥丸,含服一丸,吞下藥汁,服用三丸就能吐出不好的痰液而痊癒。
2. 牡蠣
鹹平微寒無毒。煅赤用,左顧者良。
《本經》主傷寒寒熱,溫瘧洒洒,驚恚怒氣,除拘緩鼠瘻,女子帶下赤白。
發明,牡蠣入足少陰,為軟堅之劑。以柴胡引之去脅下痛。以茶引之消項上結核。以大黃引之消股間腫。以地黃引之益精收澀,止小便。腎經血分藥也。《本經》治傷寒寒熱,溫瘧洒洒,是指傷寒發汗後寒熱不止而言,非正發汗藥也。仲景少陽病犯本,有柴胡龍骨牡蠣湯。《金匱》百合病變渴有栝蔞牡蠣散,用牡蠣以散內結之熱,即溫瘧之熱從內蘊。驚恚之怒氣上逆,亦宜鹹寒降泄為務。其拘緩鼠瘻,帶下赤白,總由痰積內滯,端不出軟堅散結之治耳。今人以牡蠣澀精而治房勞精滑則慮其咸降,治亢陽精傷又恐其斂澀。惟傷寒亡陽汗脫,溫粉之法最妙。其肉糟制,即蠣黃醬也。
白話文:
牡蠣,味道鹹,性平,稍微帶點寒涼,沒有毒性。將牡蠣煅燒至紅色後使用,其中左邊殼的牡蠣品質較好。
《本草經》記載,牡蠣主要治療傷寒引起的發冷發熱,以及瘧疾發作時忽冷忽熱的症狀,還能平息驚嚇、憤怒的情緒,消除肌肉拘攣、淋巴結腫大、女性白帶赤白等問題。
醫家發明,牡蠣歸入足少陰腎經,是一種能軟化堅硬腫塊的藥物。用柴胡引導能治療脅肋下的疼痛,用茶葉引導能消除頸部的腫塊,用大黃引導能消除大腿內側的腫脹,用地黃引導能增強精氣、收斂固澀,並止住小便。牡蠣是腎經血分方面的藥物。《本草經》提到牡蠣治療傷寒引起的發冷發熱,以及瘧疾發作時忽冷忽熱的症狀,指的是傷寒發汗後寒熱症狀仍然持續,並非指牡蠣是發汗的藥物。張仲景治療少陽病侵犯本經時,會使用柴胡龍骨牡蠣湯。《金匱要略》中提到百合病出現口渴症狀時,會使用栝蔞牡蠣散,用牡蠣來散去體內鬱積的熱,也就是說,瘧疾的發熱是從體內蘊藏的。驚嚇和憤怒導致氣逆上行,也適合用鹹寒的藥物來降洩。至於肌肉拘攣、淋巴結腫大、白帶赤白等症狀,都是因為痰積在體內造成阻滯,最終都可用軟化堅硬、散結的治療方式來解決。現在的人用牡蠣的收澀作用來治療因房勞過度引起的遺精,又擔心它的鹹味會導致氣向下走,用牡蠣來治療亢奮導致精液損傷,又擔心它會過於收斂。只有在治療傷寒導致陽氣耗竭、汗液大量流失時,用溫粉的處理方法最為恰當。牡蠣的肉經過醃製,就成為蠔油醬。
3. 蚌
肉甘寒,殼鹹寒,無毒。
發明,蚌與蛤皆水產,而蛤則生鹹水,色白,入肺,故有軟堅積化頑痰之功。蚌生淡水,色蒼,入肝,故有清熱行濕治雀目夜盲之力。蓋雀目則肝腎之病也。初生小兒啞驚,活蚌水磨墨滴入口中,少頃下黑糞而愈。生蚌炙水治湯火傷甚效。古方用治諸水,清神定魄,以大蚌向月取水是也。
白話文:
蚌肉味道甘甜、屬性寒涼,蚌殼味道鹹、屬性寒涼,都沒有毒性。
**闡述:**蚌和蛤蜊都是水生動物,但蛤蜊生長在鹹水中,顏色是白色,歸肺經,所以有軟化堅硬腫塊、消除頑固痰液的功效。蚌生長在淡水中,顏色是青灰色,歸肝經,所以有清熱、排除濕氣、治療雀目(夜盲症)的功效。所謂雀目(夜盲症),是肝腎的疾病。剛出生的嬰兒出現驚嚇導致的失聲,用活蚌磨水如墨,滴入口中,過一會兒就會排出黑色糞便而痊癒。用生的蚌烤過取水來治療燙傷、火傷,效果很好。古時候的醫方用蚌來治療各種水腫疾病,可以清醒神智、安定魂魄,就像用大蚌殼在月光下接水一樣。
4. 真珠
鹹甘寒無毒。
發明,珍珠入手足厥陰二經,故能安魂定神,明目退翳。解痘疔毒及痘瘡入眼,治耳暴聾,出水研細末吹之,待其干脫自愈。煅灰入長肉藥,及湯火傷敷之最妙。然不可著水,著水則反爛肉。
白話文:
珍珠,味道鹹甘,屬性寒涼,沒有毒性。
功效發明:珍珠主要作用於手厥陰和足厥陰兩條經脈,因此能夠安定心神、鎮靜魂魄,使眼睛明亮、消除眼翳。可以解痘瘡、疔瘡的毒,以及治療痘瘡侵入眼睛的情況。對於突然發生的耳聾,將珍珠研磨成細末吹入耳中,等待乾燥脫落即可自癒。將珍珠煅燒成灰後,加入促進傷口癒合的藥物中使用,或是敷在燙傷、火傷的部位,效果極佳。但要注意珍珠不能沾水,沾水反而會使傷口腐爛。
5. 石決明
一名珍珠母
鹹平無毒,九孔者佳。麵裹煨熟,水飛用。反雲母。
發明,石決明味鹹,軟堅,入肝腎二經,為磨翳消障之專藥。又治風熱入肝,煩擾不寐,遊魂無定。《本事方》珍珠母丸與龍齒同用,取散肝經之積熱,須與養血藥同用。不宜久服,令人寒中,非其性寒,乃消乏過當耳。
白話文:
石決明,又名珍珠母。
味道鹹,性平和且無毒,有九個孔的品質最好。將其用麵包裹後煨熟,然後用水飛法處理後使用。忌與雲母同用。
**藥理闡述:**石決明味道鹹,能軟化堅硬之物,主要作用於肝、腎二經,是專門用來消除眼翳、去除眼睛障礙的藥物。也能治療風熱侵入肝臟引起的煩躁失眠、精神恍惚不定等症狀。《本事方》記載,珍珠母丸與龍齒一同使用,可以散去肝經的積熱,但必須與養血藥一同使用。不宜長期服用,久服會使人感到體內虛寒,並非其藥性本身寒涼,而是因為其消磨之功太過所導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