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本經逢原》~ 卷二 (10)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0)

1. 澤蘭

苦甘微溫,無毒。取葉,酒洗之。

《本經》主金瘡癰腫瘡膿。

發明,澤蘭入足太陰、厥陰血分,專治產後血敗流於腰股,拘攣疼痛,破宿血,消癥瘕,除水腫、身面四肢浮腫。《本經》主金瘡、癰腫,瘡膿,皆取散血之功,為產科要藥也。更以芎、歸、童便佐之,功效勝於益母。

白話文:

澤蘭的味道是苦中帶甘,性質稍微溫和,沒有毒性。取用葉子的時候,要先用酒洗過。

《本經》記載,澤蘭主要用來治療刀傷、瘡腫和化膿的傷口。

發明者說,澤蘭能進入足太陰脾經和足厥陰肝經的血分,專門治療產後惡露不盡、血敗下流到腰部和腿部,導致筋脈拘攣疼痛的症狀。它能破除體內瘀積的血塊,消除腫塊,去除水腫,包括全身和臉部四肢的浮腫。《本經》說它能治療刀傷、瘡腫、化膿的傷口,都是因為它有散瘀血的功效,所以是產科非常重要的藥物。如果能再搭配川芎、當歸和童子尿一起使用,效果會比益母草更好。

2. 馬蘭

辛平,無毒。赤莖者良。

發明,馬蘭入陽明血分,與澤蘭功用相近。故能破宿生新。丹方治婦人淋濁、痔漏有效。喉痹腫痛以馬蘭根葉搗汁,入米醋滴鼻孔或灌喉中,取痰自開。絞腸痧腹痛,以馬蘭細嚼,咽汁立安。水腫溺澀,馬蘭一握,黑豆、小麥各一撮,酒水煎服效。蛇傷擂汁和醋搽之。皆取散血解毒也。

白話文:

馬蘭,味道辛辣性平和,沒有毒性。紅莖的品質較好。

發明者說,馬蘭藥性進入陽明經的血分,和澤蘭的功效相似。因此能將舊血去除、新生血液。 藥方中,用來治療婦女的淋濁、痔瘡漏血等病症有效。喉嚨腫痛時,將馬蘭根葉搗爛取汁,加入米醋滴入鼻孔或灌入喉嚨中,可以使痰排出,腫痛自然消退。 絞腸痧引起的腹痛,將馬蘭細嚼後吞下汁液,就能立即止痛。 水腫且小便困難時,用一把馬蘭,加上黑豆、小麥各一小撮,用酒水煎煮後服用有效。被蛇咬傷,將馬蘭搗爛取汁和醋混合塗抹在傷口上。這些都是利用馬蘭散瘀血、解毒的功效。

3. 香薷

辛微溫,無毒。江西白花者良。

發明,香薷辛溫,先升後降,故熱服能發散暑邪,冷飲則解熱利小便,治水甚捷。世醫治暑病以香薷飲為首藥。然暑有乘涼飲冷,致陽氣為陰邪所遏,遂病發熱惡寒,頭痛煩躁,口渴或吐或瀉或霍亂者,宜用此發越陽氣,散水和脾。若飲食不節,勞役力作之人,傷暑發熱,大渴煩渴,喘促者,乃勞倦內傷之證,必用清暑益氣。如大熱大渴,又宜人參白虎之類,以瀉火益元。更有汗出如雨,吐瀉脫元,四肢清冷,脈微欲脫者,又須大順漿水散等方救之。若用香薷飲,是重虛其表,頃刻脫亡矣。今人不知,概用沉冷代茶,若元氣虛人服之,往往致病。蓋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藥,如冬月之用麻黃,氣虛者豈可漫用。《深師》香薷丸治通身水腫,以香薷熬膏,丸白朮末,日三夜一服,米飲下之,效。

白話文:

香薷的味道辛辣,性微溫,沒有毒性。其中江西出產的白花香薷品質最好。

香薷這種藥材的特性是辛溫,藥性是先上升後下降,所以熱服可以發散暑邪,冷飲則能解熱利小便,治療水腫的效果非常快。一般醫生治療暑病都把香薷飲當作首選藥方。但是,暑病也有因為貪涼飲冷,導致陽氣被陰邪阻遏,而出現發熱惡寒、頭痛煩躁、口渴,甚至嘔吐、腹瀉、霍亂等症狀的,這種情況適合用香薷來發散陽氣,排除體內積水,調理脾胃。如果是因為飲食不節制、勞累過度的人,因為傷暑而發熱,感到非常口渴、煩躁不安、喘不過氣,這是屬於勞倦內傷的症狀,必須要用清暑益氣的藥物來治療。如果發燒很嚴重,口渴得很厲害,還應該使用人參、白虎湯之類的藥物,來瀉火益元氣。如果出現大汗淋漓、嘔吐腹瀉導致元氣虛脫、四肢冰冷、脈搏微弱快要消失的情況,又必須使用大順漿水散等方劑來急救。如果這時使用香薷飲,反而是加重了體表的虛弱,很快就會導致死亡。現在的人不了解這些,常常把香薷當成一般茶飲來喝,如果是元氣虛弱的人喝了,往往會生病。因為香薷是夏天用來解表的藥物,就像冬天使用麻黃一樣,體虛的人怎麼可以隨便使用呢?《深師》記載香薷丸可以治療全身水腫,做法是用香薷熬成膏,再將白朮磨成粉末,將兩者混合製成藥丸,每天早中晚各服一次,睡前再服一次,用米湯送服,效果很好。

4. 爵床

俗名赤眼老母草

鹹寒,無毒。

《本經》主腰脊痛不得著床,俯仰艱難。除熱可作湯浴。

發明,爵床善通血脈。蘇恭言,療血脹下氣,杖瘡,搗汁塗之立瘥。觀《本經》諸品,不出活血舒筋之用也。

白話文:

俗稱赤眼老母草。

味道鹹、性寒,沒有毒性。

《本經》記載,主要治療腰背疼痛到無法躺臥,身體彎腰或抬頭都很困難的情況。可以用來清除熱邪,可以煮成藥湯沐浴。

醫家論述,爵床擅長疏通血脈。蘇恭說,可以治療因血瘀而腹脹、使氣下行,以及因棍棒造成的傷口,搗汁塗抹可以立刻痊癒。觀察《本經》中記載的各種功效,都脫離不了活血舒筋的用途。

5. 荊芥

又名假蘇

辛微溫,無毒。產後止血,童便制黑用。凡食河豚及一切無鱗魚與驢肉俱忌之;食黃鱨魚後服之,令人吐血,惟地漿可解。與蟹同食動風。

《本經》主寒熱鼠痿,瘰癧生瘡,破結聚氣,下瘀血,除濕疽。

發明,荊芥穗入手太陰、足厥陰氣分,其功長於祛經絡中之風熱。觀《本經》所主,皆是搜經中風熱痰血之病。又能清頭目,去瘀血,破結氣,消瘡毒。故風病、血病、瘡病、產後為要藥。治風兼治血者,以其入風木之臟,即是藏血之地,故並主之。華元化治產後中風、口噤發痙,及血暈不醒,荊芥末三錢,豆淋酒調服神效。產後血暈,熱童便調服。而表虛自汗,陰虛面赤者禁用。今人但遇風證,概用荊芥,此流氣飲之相沿耳。

白話文:

又名假蘇。

味道辛辣,性微溫,沒有毒性。可以用於產後止血,通常用童子尿炮製成黑色後使用。凡是食用河豚、所有無鱗魚類以及驢肉時,都應避免食用荊芥;如果吃了黃鱨魚後再服用荊芥,會導致吐血,只有用泥漿水才能解毒。與螃蟹同時食用會引發體內風邪。

《神農本草經》記載,荊芥主要治療寒熱往來、鼠瘻(淋巴結核)、瘰癧(頸部淋巴結腫大)引起的瘡瘍,能破除身體內的結塊,疏通氣血,排除體內瘀血,並能去除濕疹和瘡。

(醫家)說明,荊芥穗可以進入手太陰肺經和足厥陰肝經的氣分,它主要的作用是祛除經絡中的風熱。觀察《神農本草經》所記載的功效,都是針對經絡中風熱、痰血等引起的疾病。此外,荊芥穗還能清醒頭腦,去除瘀血,破除體內氣滯,消除瘡毒。所以,風病、血病、瘡病以及產後病症都需要用到它,是重要的藥材。之所以說荊芥能治療風病又治療血病,是因為它能進入風木之臟,而風木之臟就是藏血的地方,所以能同時治療這兩方面的疾病。華佗用荊芥末三錢,用豆淋酒調服,治療產後中風、口噤發痙,以及血暈不醒,效果很好。產後血暈,可用熱童子尿調服荊芥末。但是,體表虛弱自汗,以及陰虛導致面色潮紅的人,應禁用荊芥。現在的人只要遇到風證,就一概使用荊芥,這只是沿襲了流氣飲的用法而已。